去原始、神秘的藏區(qū)一直是我的夢想。巍峨連綿的雪山群峰、清澈純凈的溪水河流、神秘傳奇的藏傳文化……一切都可以凈化我的心靈。懷揣著這種夢想,在西藏和四川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我的足跡,手中的鏡頭也記錄下了無數(shù)美麗畫面和感人瞬間。在這些心靈之旅中,讓我感悟最深的是在亞青寺的經歷和見聞。
亞青寺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白玉縣昌臺區(qū),始建于1985年,由至尊喇嘛阿秋仁波切住持。彎彎的河流包圍了整個寺廟,經堂群、白塔群、信徒的木屋群交相輝映。每當清晨或黃昏,炊煙裊裊,河水閃耀著金光,誦經聲隨風飄蕩,猶如天籟,動人心弦。建寺后,各地到此實修(佛教術語,通過誦經、念佛、持戒、行善等行為,達到在頓悟上的修行,潛移默化地改變人的性格和精神世界,使心性越來越柔軟,并且使人的外在行為越來越接近佛法的要求)的人越來越多,據了解,亞青寺現(xiàn)常住有8000余僧尼。由于交通不便、物資缺乏,因此在此修行,生活條件極為艱苦,可這一切似乎并不能阻止修行者的腳步……
彎彎的河流,劃開扎巴和尼眾
亞青寺建在四面環(huán)山的草原濕地上,一條清澈的河流穿越而過,唱著生命的音符,向廣袤的草原奔去。以這條河為界,亞青寺分為扎巴(出家男眾)、尼眾(也稱覺姆,也就是尼姑)兩個區(qū),共8個洲。扎巴區(qū)分為5個洲:法性光明洲、輪涅法性洲、普賢靜慮洲、大樂解脫道洲、明體自解脫洲;尼眾區(qū)分為3個洲:樂空雙運洲、普賢大樂洲、二諦雙運洲。登高遠望,彎彎的河流將整個亞青寺一分為二,將扎巴、尼眾的生活區(qū)區(qū)分得非常明顯。他們南北分居而住,扎巴靠山尤顯陽壯之美,覺姆靠水尤顯溫柔婉約。
進入覺姆的生活區(qū)有兩條通道,一條是通往寺廟大經堂的水泥橋,一條是通往西面山上修煉的地方。覺姆們十分敬仰養(yǎng)育自己的這條母親河,常常在河里洗盡人間的污垢。有太陽的日子里,覺姆們便背著衣服到河中淋浴、洗衣??绾拥臉蛏舷抵嗖实慕磲?,迎風飛舞,仿佛詠嘆著人生。橋上來來往往的覺姆口中念誦著經書,轉著經筒,神圣而莊嚴。在離寺廟不遠處,我們遇見了兩位覺姆,我們提議與她們合照,不知是因為少與外界交流的原因,還是受佛家教義的影響,我們稍微一接近,她們便匆匆離開了。
天堂里的女人街
覺姆的生活區(qū)是用木頭臨時搭建起來的房屋,密密麻麻,十分擁擠,一些寬的地方自然就形成了路,覺姆將其稱之為“街”,而同行的攝友則取了一個浪漫而美麗的名字——“天堂女人街”。
這里有3條規(guī)模相對較大的街。有趣的是,街的盡頭有一個破的紅臉盆支在房頂上,被當做路標,讓女人街確實有了街的形態(tài)。
清晨,我漫步在女人街上,野狗懶洋洋地在街上閑逛,身邊時常有覺姆走過,還有一些覺姆則在門前望著遠方來的客人,她們有一種無聲的沉寂,小心翼翼地與外界保持著距離。女人街上有一口水井,不斷有覺姆用廢棄的塑料油筒來取水,還有一些覺姆則在此洗菜。讓我們特別不習慣的是,這里沒有廁所,也沒有衛(wèi)生設施,就連唯一的一家旅店內也沒有廁所,空氣中時常彌漫著一股怪味,讓人不免為她們的衛(wèi)生環(huán)境擔憂。
走著走著,忽然看到遠處房屋上站著幾個人在修理房頂,本以為是專業(yè)的修理工,走近一看,竟是3個覺姆,這些在內地由男人干的活,在這里居然由覺姆自己完成,我不禁敬佩起這些勤勞的女人來。女人街上只有一間商店,覺姆們在這里采購簡單的生活用品,一切都以節(jié)儉為先。這里最貧苦的覺姆,每天只能花一元錢,而一元錢的糌粑連起碼的溫飽也不能保證。據了解,亞青寺免費接受人們來此修行,但生活費用必須自理,為了幫助那些極其貧困的行者,如今亞青寺還成立了扶貧會,以籌集善款。
女人街上的紅毯小木屋
女人街上房屋挨著房屋,幾乎沒有間隙。這些房屋是矮小的木房,十分簡陋,最好的是用厚木板釘成,簡陋點的則是由彩條布、木板、油氈布等拼成,上面壓著塑料布防雨。這些房屋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房子外面都用紅毯包裹著,房子上面還有一個更小的房子,只能容納一個人,據說是修煉屋。也許是因為海拔較高,天氣寒冷,用紅毯可以避風保暖,同時也可以起到裝飾效果,紅色的房屋也與周圍的經堂色調一致,莊嚴而神秘。
應覺姆的邀請,我們走進了一間小木屋,才知道里面的秘密。一個不到8平方米的狹小空間里居然住了5個覺姆,外間是燒飯的,里面是睡覺的,非常擁擠。地上用塑料地毯鋪成,脫了鞋進去,感到腳下十分冰涼,而她們卻打著地鋪。房間內擺放著簡單的生活用品,用來播放佛學的收音機算是屋內最現(xiàn)代化的東西了。
小木屋里最重要的是經書,覺姆介紹說,這些經書是她們最心愛的東西,請進后就不能拿出去。在交談中,我們得知每間小木屋都有一個“領頭人”負責管理實修和生活,我們去的那間是一位年長的覺姆在管理。在小木屋內,其中一位跟我們交談的覺姆是吉林人,她的全身包裹著紅彤彤的麻布,黝黑的臉龐上有兩朵盛開的高原紅,一雙美麗的大眼睛審視著我們這群山外來客。她只說了幾句話便羞澀地離去,仿佛天邊的一抹云彩。看著這些覺姆,她們的眼神十分堅定,透出一種為探索生命的真理而努力的信念,也許他們對宗教的執(zhí)著程度與我們這些攝影發(fā)燒友對攝影的執(zhí)迷是一樣的。在小屋里,我們?yōu)樗齻円灰慌恼樟裟睿瑥乃齻兊牟嘏蹆嚷冻龅男阋驴吹贸鏊麄円灿兄詯勖赖奶煨浴?br/>
冬季山中的閉關修煉
隨著亞青寺僧尼數(shù)量的增加,信徒們的生活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困難,在亞青寺的官方網站上,可以看到很多僧尼因生活貧困需要救濟的帖子。一些僧尼甚至四處化緣以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存,但艱苦的生活并不能阻擋他們的信仰,他們依然執(zhí)著地聞思修行……
在亞青寺,每年冬天有半年時間是進山閉關修行期,據說閉關結束后,就會有40~60位修行人可以得到阿秋喇嘛的印證成就。幸運的是,我們去的時候,正好趕上一年一度的進山閉關修煉。早上6點,修煉活動就開始了。首先召開的是進山修煉大會,之后,僧尼們開始排著長長的隊伍進山。覺姆們在南山,巴扎們在北山,兩支隊伍浩浩蕩蕩,頗為壯觀。那天下著小雨,覺姆們大多帶著漂亮的雨傘,遠遠望去,像是大山里飄動的彩帶。管委會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進山修煉是非常艱苦的,首先要在大山里找個地方挖一個可以容身的洞,在洞底鋪上防水的墊子,然后在里面過冬并修煉,一直修煉到來年的2月份。要知道,9月下旬,我們在那里已經穿上了最厚的冬裝,要是在12月份,氣溫可能會下降到零下20℃,真不知道他們怎樣度過如此艱苦的時期……
也許他們只屬于這里,屬于這美麗山谷中的清溪與草原,屬于轉經筒下那一句句“唵、嘛、呢、叭、咪、吽”。面對他們,我不禁疑問,為什么在那樣艱辛的環(huán)境,卻有那么虔誠而單純的心。而在都市生活的我們在感受著周遭的繁榮時,內心卻遠沒有那份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