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發(fā)生時,我正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的采訪。第一波襲來時,我說,‘好像有什么事情發(fā)生了,但我們繼續(xù)吧?!诙ㄒu來時,我背后昂貴的莫奈名畫非常厲害地搖晃起來。很快,危機處理部門要求我們撤離。撤到一樓后不久,第三波襲來。我們在樓下等了一陣子,又回到辦公室繼續(xù)采訪。”
3月19日,野村控股株式會社董事長氏家純一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這樣回憶11日大地震時的情形。
就像那幅最終沒有從墻壁上掉落的莫奈名畫,日本經濟在劇烈震蕩后也沒有墜入深淵。
隨著核泄漏事態(tài)逐步得到控制,市場憂慮開始平復。日本股市3月16日迅速強勁反彈,遠離15日的震后新低8605.15點,美元兌日元匯率短暫下挫后也迅速拉升,維系在80-82區(qū)間內,目前股市和匯市的表現(xiàn)均接近震前水平。
就地震損失而言,日本政府尚未發(fā)表官方數(shù)據(jù),但多數(shù)分析機構傾向于認為損失有限。
此次地震重災區(qū),日本東北部宮城、巖手、福島、茨城四縣的GDP總量不到全國總量的7%,遠小于1995年阪神地震所在的京畿地區(qū)。日本政府23日公布的初步統(tǒng)計結果表明,損失約為16萬億至25萬億日元(約1975億美元至3086億美元),近2010年GDP的3.6%-5.7%。
產業(yè)地位不可替代
東北地區(qū)雖然不是日本經濟中心,但集中了許多日本電子、汽車等制造業(yè)企業(yè)的生產基地。
地震發(fā)生后不久,索尼、東芝和半導體生產商薩瑞電子就關閉了在日本東北的工廠,電子元件商TDK則暫停了13家工廠的運營,這些企業(yè)承擔著半導體、面板、傳感器等高端核心產品的制造。世界半導體原材料矽晶圓的主要供應商信越、勝高部分生產線也因地震而受創(chuàng)。這引發(fā)了相關產業(yè)供應鏈斷裂的憂慮。
市場分析機構HIS iSuppli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3月16日,國際市場上記憶棒價格飆漲了20%。其他一些分析師則認為,由于東芝停產,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和上網(wǎng)本的價格將隨之上升。
在推高價格的同時,外界普遍認為,停產將促使中國大陸、臺灣等地的電子產品生產企業(yè)尋求替代品,從而對地區(qū)產業(yè)布局發(fā)生影響。
但氏家純一對《財經》記者表示,東北地區(qū)電子企業(yè)生產的零組件附加值很高,利潤豐厚,他們不會因地震而簡單放棄,即便震后恢復緩慢,這些企業(yè)也會選擇搬到條件類似的九州而非海外。HIS iSuppli的新近數(shù)據(jù)也從一個方面支持了這一觀點,數(shù)據(jù)顯示,2010年總部在日本、生產微型芯片公司的總收益為633億美元,占全球市場收益的20.8%。
除了電子產業(yè),豐田、日產、本田這三大汽車企業(yè)在災區(qū)均設有零部件生產廠,電力、物流和零部件供應短缺使生產在短期內難以為繼。豐田位于巖手和宮城的兩家工廠受到直接影響,二者年生產力為42萬部,約占日本國內產量的13%。汽車行業(yè)研究公司IHS Automotive的一份報告更認為,目前豐田全球生產中約有45%受到了地震和海嘯的影響。
然而,日本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首席代表新野雅史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到夏季日本汽車業(yè)生產力就能恢復到受災前的狀態(tài),地震“不會改變亞洲汽車業(yè)的布局”。
“日本東北部地震在短期內無疑會影響大陸、臺灣等地日本汽車、電子產品零部件進口商,但日本企業(yè)再生能力很強,非地震區(qū)的生產潛能也較大,因此供應會很快反彈?!奔执髮W經濟學院副院長、中日經濟社會共同研究中心主任李曉教授告訴《財經》記者,“日本在東亞地區(qū)產業(yè)布局中的地位,是其他國家難以替代的?!?br/> 臺灣拓撲產業(yè)研究所報告顯示,在電子業(yè)上游核心產品市場上,日本企業(yè)占有TAC面板、玻璃基板、壓延銅箔等市場80%-90%的份額、占有電池芯市場50%和電解銅箔市場38%的市場。和電子業(yè)類似,國際汽車市場也高度依賴日制零件,日本公司停產已迫使美國最大汽車制造商通用公司宣布停產或減產多個產品。
債務風險難估
長期來看,此次地震不會對日本實體經濟造成嚴重損害,但短期內為了恢復生產和重建基礎設施,金融市場將不可避免地充當“提款機”的角色。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全國上下一直擔心泡沫經濟重現(xiàn),央行在注入流動性問題上顧慮頗多。2009年11月,民主黨政府上臺后不久,就宣布日本經濟再次進入通縮。因此,此次地震實際上給了日本央行一個大量注資、刺激經濟的機會。
3月14日,日本央行召開緊急會議,宣布維持銀行間無擔保隔夜拆借利率在零至0.1%的水平,并連續(xù)四天向市場注入資金,總額達51.8萬億日元(約6400億美元)。此外,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還決定增加5萬億日元(約620億美元)風險資產購買規(guī)模,其中包括政府債券、國庫券、商業(yè)票據(jù)、企業(yè)債券及授權范圍內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和日本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J-REITs)。這一購買計劃將在2012年6月底前執(zhí)行完畢。至此,從去年底日本央行執(zhí)行新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以來資產購買的總額度已提高到了40萬億日元(約4940億美元)。
日本地震對其國內經濟的影響肯定是通縮性的,央行流動性注資是為了對抗即將到來的內需疲弱,同時穩(wěn)定金融市場,維持資金成本穩(wěn)定,防止災后重建雪上加霜,摩根士丹利香港及中國策略師婁剛向《財經》記者解釋說。
他表示,隨著重建進展,日本央行仍有再次注資的可能,其在一份聲明中提到,將繼續(xù)評估經濟和金融市場狀況,并在必要時候采取適當行動。
此外,日本政府現(xiàn)在正討論追加預算,氏家純一估計,預算將為5萬億至6萬億日元(約617億至740億美元),這大約是阪神地震后追加預算規(guī)模的兩倍。但如此大規(guī)模的支出將使日本政府面臨更大的債務壓力。和1995年阪神地震時相比,日本政府債務翻了一倍有余。1995年日本政府債務還沒有超過當年GDP總量,但截至去年12月底,債務余額已高達919萬億日元(約11.3萬億美元),在今年4月1日開始的財年中,政府債務預計還將增長5.8%,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997.7萬億日元(約12.3萬億美元),債務占GDP的比例達到230%。而作為歐債危機策源地的希臘,其政府債務占GDP的比例也不過110%。
針對隱含的財政破產問題,氏家純一持樂觀態(tài)度。他說,日本消費稅稅率是5%,遠小于歐洲和美國,尚有增稅空間,在地震重建的緊要關頭,普通民眾不會計較民主黨參選時三年不動消費稅的承諾;與此同時,目前日本公共債務的95%都是在國內發(fā)行,國內儲蓄率也相對較高,追加預算不會造成歐洲式債務危機。
但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提醒《財經》記者注意觀察短期內日本債市的購買力,如果災后民眾儲蓄率降低幅度較大,導致短期購買力不足,那么日本“產生債務風險的可能就會加大”,而且隨著當?shù)厝丝诶淆g化,許多儲蓄不具有投資潛力。中金公司報告也表示,中期看,債務風險有進一步上升的可能,重建將大量依賴外部融資及利率市場。
匯市趨向平穩(wěn)
日本是僅次于中國的第二大美元儲備國,其大規(guī)模注入流動性的貨幣政策一出臺,部分分析人士就擔心其拋售美元計價的海外資產。在美聯(lián)儲二次量化寬松(下稱QE2)尚未結束之前,美日兩國的貨幣政策很可能引發(fā)新一輪貶值競爭。
不過,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告訴《財經》記者,“總地來說,日本經濟是收縮型的,即使日元投放量擴大,也不會造成大量日元沖擊國際市場,形成一種逆轉性的變化?!?br/>
而在婁剛看來,日本注入流動性對美日經濟平衡影響不會太大,日元貶值的效益很可能不足以彌補本土產能缺口造成的出口供給不足。
從近幾日市場動向來看,日本也沒有大幅拋售所持美債。曹遠征表示,“外債替代品有限,除非災難嚴重到日本國際收支逆轉,日本才可能大幅拋售美債,否則如果國際收支依然是順差,日本頂多是購買掉期產品或換個外債品種?!?br/> 此外,面對地震早期的匯市波動,七大工業(yè)國(G7)財長和央行行長已經在18日舉行臨時會議,承諾聯(lián)手拋售日元,以穩(wěn)定外匯市場。消息傳出當日,美元兌日元匯率即從盤初的78.89反彈至最高81.92,全天在80上方整固,自21日起基本穩(wěn)固在80點位以上。
在美元兌日元匯率企穩(wěn)的同時,美聯(lián)儲其實也在考量其QE2政策。美國戰(zhàn)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研究室主任傅瑞偉(Charles Freeman)告訴《財經》記者,美國1月份各項經濟數(shù)據(jù)表現(xiàn)良好,華盛頓正就是否提前結束QE2展開激烈討論。
重建拉動力不應高估
匯市之外,日本地震對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的影響看似更為復雜。
就原油而言,日本原油消費量居世界第三,幾乎全部依賴進口,而此次核泄漏危機迫使日本在短期內更多依賴石化能源供電,再考慮到中東的長期動亂,日本地震確實存在推高國際油價的動力。地震當天,紐約市場油價一路下跌,一度擊穿100美元關口, 每桶99.01美元。
但另一方面,災難也使得日本的石油消費需求大幅下降,而日本本身的石油庫存又很高。國際能源署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0年11月底,日本有滿足170天需求的石油庫存,這包括77天的工業(yè)庫存和93天的政府庫存。而日本經濟產業(yè)省官員也表示,該國戰(zhàn)略原油儲備未受到地震和海嘯的破壞。
因此,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宏觀政策研究處處長管清友告訴《財經》記者,原油價格短期內下挫可能性較大,但隨著災后重建進展,價格可能會慢慢恢復。和原油類似,鋼鐵和農產品的價格也在需求銳減和重建期待中左右搖擺。
同時,外界在地震發(fā)生后的第一時刻就開始討論重建對大宗商品市場,以及全球經濟復蘇的作用。婁剛表示,日本經濟尺寸和中國相當,其災后重建和中國大規(guī)模財政刺激政策的經濟意義非常類似,很可能推高國際原材料市場價格,帶動全球經濟增長。
對沖基金運營商英仕曼集團(Man Group Plc)CEO彼得·克拉克(Peter Clarke)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他們在日本市場也有投資,相信日本能渡過這個難關,從長期來講投資日本沒有任何問題。
不過,德意志大中華區(qū)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重建的拉動力不應該被高估。相比其他發(fā)達國家,日本經濟開放程度比較低,其進口總額只相當于全國GDP的10%,相當于全世界進口總額的4%,因此,在下半年災后重建開始時,雖然多少會對世界經濟起到拉動作用,但其影響估計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