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一般是由篇幅簡短的故事配以畫龍點睛式的哲理語句組成,短小精悍,意味深長。它因故事而生動,因哲理而感人,因其獨特的魅力促使雜志大量刊發(fā)、學(xué)生大量積累。
哲理故事在近年來還受到高考命題者的青睞。如2011年遼寧卷“假蘋果”的材料;2009年高考全國1卷和陜西卷中“小動物學(xué)游泳”的材料,全國2卷“色盲、方便面、洗滌劑”的材料;2008年全國2卷的“海龜和老鷹”的材料,北京卷“杯子滿了嗎?”的材料,福建卷“三個人買飲料”的材料,寧夏、海南卷“小蘭和媽媽養(yǎng)鳥”的材料,都取自哲理故事素材。
積累素材而不運用素材,有點像潑溜希金儲存面粉,結(jié)果是霉變,白白爛掉。
積累素材而不運用素材,有點像狗熊掰棒子,結(jié)果是掰一個扔一個,白白忙活。
精悍的哲理故事其實是小鮮,需要我們精心地烹飪,端上考場作文的餐桌。具體說來有五種“烹飪”方法。
(一)作為哲理故事的范文
不同的故事可能蘊涵相同的哲理,同樣,同一個哲理可以演繹出許多不同的故事。
考場上,可以以我們所積累的哲理故事或作文題目中供給的哲理材料為范文,仿寫一個哲理故事,只是應(yīng)該不低于800字,這是和—般的哲理故事的最大區(qū)別。
把某一中心點或幾點濃墨重彩地詳寫,最后抒情和議論,使文章成為一篇符合字?jǐn)?shù)要求的考場作文,這是一般記敘文的結(jié)構(gòu),也是哲理故事的寫法。這樣的哲理故事既增加了故事的生動曲折,又表現(xiàn)了哲理的耐人尋味,還規(guī)范了記敘文的寫法。
(二)作為記敘文的梗概
篇幅短小是哲理故事的特點之一。我們可以把某篇哲理故事當(dāng)作某記敘文的故事梗概,擴寫成一篇完整且內(nèi)容豐富的記敘文。-
擴寫,似乎是把癟氣球吹成大氣球,常常難以使人覺得新鮮,反而會使人有“襲舊”之感。我們可以換一種角度。如“簡單的事情重復(fù)做”,可以把外視覺(作者的視覺)改為內(nèi)視覺(作品人物的視覺),把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以故事中的某一個人為“我”,用第一人稱敘述方式進行記敘,增加“我”的心理描寫,就會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三)化為議論文的引子
以一個簡短的哲理故事作為文章的開頭,形象生動地引出文章的中心論點,這是議論文的一種寫法。
如以“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rèn)知”為話題,某考生《別讓感情遮住了理智的雙眼》的開頭是:
有這樣一個故事:宋國有個富人,由于下雨他家的墻被淋倒。他兒子和鄰居的一位老者都說: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晚上家里果然來了小偷。富人覺得他兒子很聰明,卻認(rèn)為老者是小偷。大概你也認(rèn)同富人的說法,但若仔細(xì)一想便知不妥,親近的感情會影響理智的認(rèn)識,所以請擦亮你的雙眼。
以簡短故事作為記敘文顯得太短,但是作為議論文又顯得太長。和上一個方法相反,需要對它進行最大力度的壓縮。否則,議論文容易淪為文體不清的四不像。
(四)化為議論文的論據(jù)
哲理故事進入議論文,如同舞蹈登上了舞臺,更如小鮮遇到了烹飪大師。
議論文的論據(jù)包括事實論據(jù)和事理論據(jù)。有些哲理故事可作事實論據(jù),哲理故事蘊涵的哲理便可作議論文的事理論據(jù)。
以哲理故事作論據(jù),有的稍嫌過長,如以“有這樣一個故事……”為標(biāo)志作為事實論據(jù),盡人皆知的著名哲理故事則可以用概括的一句話進行舉例論證。
哲理論據(jù)在議論文中要恰到好處,不能過長,應(yīng)該對故事進行提煉壓縮,使之言簡意賅。同時也不要忘記對哲理故事論據(jù)進行議論。
(五)化為散文的片段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一大特色,散文的形散是指散文由片段組合而成。敘事型散文和議論型散文都需要以一些片段來支撐散文的主觀情感。哲理故事可以承擔(dān)起這樣的重任。
于丹的議論性散文《別在金礦上種卷心菜》有這樣的段落:
我曾經(jīng)見過一個科學(xué)實驗,把一個會跳的小蟲子放在瓶子里。它本來可以跳很高,但實驗是把蓋子蓋上以后讓它跳。小蟲子一跳,啪,碰到頂蓋掉下來了,再一跳,又碰到頂蓋掉下來。它反復(fù)跳躍,卻越跳越低。這時候,你把蓋子再擰開,看見這小蟲子還在跳,但它已經(jīng)永遠(yuǎn)不會跳出這個瓶子了,因為它認(rèn)為,頭頂上那個蓋子,是不可逾越的。
我們都知道這個“跳蚤”的哲理故事,區(qū)別只是我們“讀”過,知道;于丹“見”過,感受到,感情濃郁。
總之,哲理故事素材不是快餐,拿來就可食用,它是小鮮,需要用五種方法之一進行巧手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