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教師用書《社戲》“課文簡析”里有這樣一段話:“阿發(fā)摸豆的動作和‘偷我們的吧,我們的大得多呢’的答話,充分表現(xiàn)了農(nóng)村小朋友的淳樸、無私、憨厚……桂生的機靈勤快。阿發(fā)的憨厚無私,都只是一兩筆便刻畫得生動傳神?!焙芏嗬蠋熢诮虒W《社戲》時,往往抓住阿發(fā)在偷豆中的表現(xiàn)大作分析,什么阿發(fā)“憨厚無私,待人真誠”啦,什么阿發(fā)“憨厚淳樸,純潔無私”啦,如此等等。陳慕老師發(fā)表在2011年第2期《中學語文教學參考·初中版》的《“傻”的不是阿發(fā),而是授課老師》一文,認為應該“兒童化”解讀阿發(fā)這一行為,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并引用魯迅在雜文《看圖識字》里以游泳作比,形象地說明了這個問題:“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是好像魚之在水,游泳自如,忘其所以的,成人卻有如人的鳧水一樣,雖然也覺到了水的柔滑與清涼,不過總不免吃力,為難,非上陸不可了。”讀后很受啟發(fā)。誠然,兒童自有兒童的心態(tài),兒童自有兒童的聲音。筆者以為,之所以會有那么多老師(包括資料編輯)在這里借“偷”大作文章,是因為他們沉湎其中浮想聯(lián)翩。把“偷”字太當真了!
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曾說:“竊書不能算偷……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那么,十多歲阿發(fā)的“偷”當真也能算偷么?
阿發(fā)生活的平橋村,“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交通閉塞,民風淳樸。家家“種田,打魚”,“合村都同姓,是本家”。這里的小朋友們“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從小受封建等級思想浸染得少,“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尤其是對“我”這樣一年一度從大城市來的客人??催^戲的小伙伴為了讓“我”高興。剛回來卻又主動借船返航,陪“我”看戲。他們理解“我”看戲心情的迫切,要讓“我”早一刻看到社戲?!澳暧椎亩寂阄易谂撝小?,他們悉心照護著“我”的安全??磻驎r,雙喜隨時為“我”做著解說,“我”有些疲倦時,桂生為“我”買豆?jié){。桂生買不到豆?jié){,念念不忘“我”的饑渴。返航的路上,便提議“可以偷一點來煮吃的”。這時阿發(fā)說:“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边@里我們仿佛看到阿發(fā)邊摸豆邊自言自語的神情,這里沒有對自家豆的夸耀,有的只是好豆才能款待客人的心意。這心情怎一“偷”字了得?
“偷”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解釋為“私下里拿走別人的東西,據(jù)為己有”。結合文本語境分析這“偷”字,從感情色彩上看,這里決然不應是貶義詞了;詞語本義已經(jīng)虛化,也不是私下拿走別人的東西?!巴怠弊衷谶@里實際上是“摘”、“搞”、“拿”(東北口語“整”字)等的同義語。誰家的豆大,就摘誰家的,阿發(fā)也罷,雙喜也罷。為的是待客,為的是在伙伴中贏得尊重,與“無私”無關,與“憨厚”無關,主要流露出小朋友的熱情好客,淳樸純真。這其實和后面六一公公的送豆的“送”字一樣意味,揭示的是平橋村人的淳樸善良,熱情好客。
夏丐尊先生在《學習國文的著眼點》一文中明確告訴我們:“學習國文,目的就在學得用文字來表現(xiàn)的方法,他們只著眼于別人所表現(xiàn)著的內(nèi)容本身,不去留心表現(xiàn)的文字形式,結果當然是徒勞無功的?!憋@然,這提醒我們: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并被課文的內(nèi)容所打動時,不可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還應頭腦冷靜地跳出來,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表達特點,了解語言的表達方式,體會語言的美。著名語文教育家王尚文說過:要關注的是言語本身的物質(zhì)存在,就是要認真聽聽它的聲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體溫”。不架空分析,不主觀拔高,不穿鑿附會,把它擺在它和整體的關系之中,擺在它和語境的關系之中反復審視、掂量、咀嚼、玩味,從這里出發(fā)走上正確的語文學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