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fā)現(xiàn)一些人很喜歡用“諸”字,報刊、書籍、講話稿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可惜有的人用得不對,常把“訴諸行動”說成“訴諸于行動”,“公諸報端”寫成“公諸于報端”,等等。不單是普通人會用錯,一些學(xué)者、作家也會用錯。例如,2004年11月某期《中華讀書報》上刊載一篇文章,題目就是《禮失,求諸于野》;李國文在《疽發(fā)背而死的故事》一文中說:“通常用‘疽發(fā)背而死’這五個字,加諸于誰的蓋棺定論上,可以肯定,這個家伙生前大概不是東西?!狈泊耍际堑湫偷腻e例。
有人之所以會把“諸”畫蛇添足地寫成“諸于”,是因為他們不清楚在上述幾例中,“諸”字是作為兼詞出現(xiàn)的。所謂兼詞,就是在古漢語里,用一個字的形體而兼有兩個字的讀音或意義的詞。例如,“叵”是“不可”的兼詞,“旃”是“之焉”的兼詞,“盍”是“何不”的兼詞;而“諸”則是“之于”的兼詞。兼詞“諸”的用例,如:“君子求諸己”,“子張書諸紳”。(《論語·衛(wèi)靈公》)“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保ā蹲髠鳌る[公元年》)“因大笑,出示日記二冊,謂可見當(dāng)日病狀,不妨獻諸舊友?!保斞浮犊袢巳沼洝罚爸T”是“之于”的合音與兼義,其中“之”是代詞,“于”(古音讀wū)是介詞。如果將“諸”字寫成“諸于”,那么,“諸于”實質(zhì)上就成了“之于于”,兩個介詞“于”“于”連用,顯然是不妥的。再說,在古代,“諸于”本身是個專有名詞,是指婦女穿的類似披風(fēng)的寬大上衣。如果不分場合地“諸于”、“諸于”隨便用,還會產(chǎn)生其他方面的誤會。明乎此,上述錯例《禮失,求諸于野》,就應(yīng)該還原為《禮失,求諸野》;李國文的“加諸于”則應(yīng)改為“加諸”,或是老老實實地寫作“加之于”也行。
作者單位:邳州市國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