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米國、康國以及安、曹、石、何、火尋、戊地、史等九國總稱為昭武“九姓”,因“皆氏昭武”[1]。昭武諸國地處匯入咸海的中亞兩大水系(阿姆河、錫爾河)上,東傍終年積雪的巍巍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和昆侖山、喀喇昆侖山脈西部諸山的總體)及天山等眾多山脈,水草豐茂,土壤肥沃,生五谷與葡萄諸果,出馬(尤以拔汗那及康國大宛馬著稱,輸入中原后,為唐帝國的上品軍馬)、駱駝、封牛、羊和麝香、獐皮、金、銀、銅、鐵、瑟瑟(石國東南大山中的碧玉珠)等。昭武諸國“人皆深眼,多須髯”,自河西故地到客居中亞的數(shù)百年間一直與漢人雜處。玄奘《大唐西域記》就描述過恒邏斯城南十余里的小孤城是三百余戶“中國人”聚居的地方。長期處于漢族農(nóng)耕文化熏陶下的昭武諸國,其時又面臨著突厥、波斯、天竺、吐蕃以及大食等國的巨大威脅。為此,他們除了在政治上投靠與之交往甚篤且生氣勃勃的唐帝國,以求得軍事庇護外,在經(jīng)濟上也以中原為依托,企圖于這個諸強虎視的敏感地帶得到生存與發(fā)展。因為這個地帶的特殊地理關系,使得他們在達到上述目標的同時,又不自覺地完成了對當時世界優(yōu)秀文化技術進行中轉的歷史任務。
一、“九姓”商人與僧人的入華
在成千上萬的被中國大市場吸引來的“胡商”中,尤數(shù)昭武“九姓”精于生意之道(康國男子年滿20即要出國經(jīng)商),他們僅在長安一地就常常會聚千人以上。溫庭筠《干子》載米亮助竇乂故事說:胡人米亮勸竇乂買長安崇賢里的一處宅院,因為這宅中的一座搗衣砧乃是貨真價實的于闐玉。竇乂買下宅院后,立請玉工雕琢,果做出腰帶玉銙20副,每副值錢3000貫。[2]這米亮極有可能就是來自米國的珠寶商。
事實上,昭武“九姓”商都以善識珠寶出名,他們操縱著長安市場的珠寶業(yè)。他們與波斯及回回商一起,組成了一個極富有的集團。他們不僅把生意做進了皇宮,還向首都的貴族子弟、商人及其他有窘?jīng)r者、資金短缺者發(fā)放貸款(當然是高利貸)。
正是因為這些異域商人的推波助瀾,以至唐代經(jīng)商逐利之風縱貫全國,王公貴族也爭相開店。高宗與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竟將生意做到了四川。肅宗女兒政和公主經(jīng)商贏利逾萬緡錢,代宗朝的一些節(jié)度使、觀察使公然在揚州街頭倒賣軍需品……朝延雖屢下令禁止,卻終究奈何不得。事在今日,當然屬于官員經(jīng)商、軍隊經(jīng)商之類,該反對;然而,在當時,從社會演進的角度看,這是對“重本抑末”、“貴義賤利”傳統(tǒng)觀念的一次強烈沖擊。
在宗教方面,昭武諸國是波斯火祆教、摩尼教、印度佛教以及阿拉伯伊斯蘭教的一個重要聚匯區(qū)。昭武諸國國民在向中原流徙與通商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成為上述宗教的一支傳播力量。據(jù)宋姚寬《西溪叢語》記:唐貞觀五年(631年),何國火祅教穆護(祭司)何祿將該教教旨奏與唐廷,太宗遂令在長安崇化坊設祅寺。因為祅教在波斯薩珊王朝是國教,所以祆寺其時又被稱作波斯寺。儀鳳二年(677年),流寓的波斯王卑路斯才奏請于長安禮泉坊設波斯寺,這比何祿已晚了將近半個世紀。據(jù)《唐語林》載,德宗時代的著名大臣及大書法家顏真卿與康國摩尼教徒過從甚密,竟以摩尼教僧職稱“穆護”作次子顏碩之異名,在士大夫階層中引起大嘩。[3]康國世襲丞相的后裔、釋法藏則在中原繼杜順、智儼后改造印度佛教,創(chuàng)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華嚴宗,并參與玄奘、義凈龐大的佛經(jīng)翻譯工程,得到武則天賞識,賜號“賢首”。他后來又作為中宗、睿宗的門師授菩薩戒,得到三品官待遇。中宗還下令為他造了五所大華嚴寺。華嚴宗“理為性”、“事為相”的教義,后來成為宋明理學的一個源頭。
二、西域樂舞的東漸
昭武諸國崇尚歌舞,有許多名震一時的藝術家。如米國的歌手米嘉榮、米和郎父子以及米禾稼、米萬槌等;曹國的琵琶大師曹保、曹善才、曹綱一家;安國的舞蹈家安叱奴、安轡新與演奏家安萬善;康國的琵琶大師康昆侖(貞元年間有“長安第一手”之稱),歌唱家康西等。他們將兼容了印度婆羅門文化、中亞粟特文化、伊斯蘭文化以及希臘文化的西域歌舞帶到中原,今漢儒士子們如癡如醉。如出自石國恒邏斯的柘技舞,以鼓伴之,矯健婀娜,流波送盼。劉禹錫因之作《觀〈柘枝舞〉二首》贊道:“翹袖中繁鼓,傾眸溯華榱?!蓖瑯映鲎允瘒暮v舞,則以激烈的跳躍踢踏為特色,豪放剛健,頗具男子雄風。劉言史竟拍案稱絕:“石國胡兒人見少,蹲舞尊前急如鳥?!倍鲎钥祰暮鑴t以它那旋轉如風的遒勁風采,引得兩京(長安、洛陽)士女爭相效仿。楊貴妃、安祿山就是跳胡旋舞的專家。他倆“派對”翩翩,眉目傳情,竟演成一對暗戀的情侶。
其實,從北朝開始,西域樂舞已深入中原。至隋開皇(58l年—600年)中,西龜茲、齊龜茲、土龜茲三部樂舞,在長安、洛陽閭閻間大受歡迎;到了隋煬帝時代,更是風靡宮廷,上流社會趨之若鶩。入唐以后,唐高祖傾心胡樂程度當不遜于隋煬帝,以至白明達、安叱奴等西域樂舞大師得以躋身顯位。武德九年(626年)正月,高祖令太常少卿、大音樂家祖孝孫開始修訂雅樂,在隋朝九部樂的基礎上確定《大唐雅樂》。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平定高昌,獲得一批高昌樂師交太常少卿,定唐樂為十部樂,即燕樂、清商、西涼樂、扶南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十部中又分坐、立二部,皆以琵琶為主要樂器。十部樂既可按曲演奏,又可隨聲起舞,故又稱十部伎(唐謂舞蹈為伎)。唐太宗還親自主持創(chuàng)作了《秦王破陣樂》(以后又改為《七德舞》及《神功破陣樂》)與《功成慶善樂》,作為宮廷常備節(jié)目,其間大量融入西域樂舞風格和技巧。
唐太宗的音樂愛好引起了一些大臣的憂慮。御史大夫杜淹進言說:“前代興亡,實由于樂。陳將亡也為《玉樹后庭花》,齊將亡也而為《伴侶曲》,行路聞之,莫不悲泣,所謂亡國之音。以是觀之,實由于樂?!睂Υ耍诨卮鹫f:“不然,夫音聲豈能感人?歡者聞之則悅,哀者聽之則悲,悲悅在于人心,非由樂也。將亡之政,其人心苦,然苦心相感,故聞之則悲耳。何樂聲哀怨,能使悅者悲乎?今《玉樹》、《伴侶》之曲,其聲具存,朕能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耳!”這時,尚書右丞魏也支持太宗說:“古人稱,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樂在人和,不由音調?!碧诼犃?,連連點頭稱是。[4]
作為有著悠久音樂藝術傳統(tǒng)的大唐君主們面對著潮水般涌來的異國樂舞所持有的上述態(tài)度,反映出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而后太宗和魏關于音樂與人的關系的看法,無疑緣自他們固有的人本主義思想。
唐太宗雖不贊同“亡國之音”的夸大之辭,但對它所具有的社會功能卻有著清醒的認識。貞觀七年(633年),太常卿蕭瑀建議,在表演《破陣樂》(即《七德舞》)時,對“前后之所破劉武周、薛舉、竇建德、王世充等”可“圖其形狀,以寫戰(zhàn)勝攻取之容”。對此,唐太宗表示堅決反對,因為在當時朝臣中,尚有不少原屬劉武周、薛舉等的部下,“今若重見其被擒獲之勢,必當有所不忍”[5]。這就是說,會大大刺傷他們的心,不利于安定團結。唐太宗從人本主義立場出發(fā),將“人和”視為君臣和睦、社會穩(wěn)定的基本前提,從而確保了“貞觀之治”的成功。
面對著以昭武諸國為代表的西域樂舞的強勁旋風對自周以來就被確立的儒家雅樂舞的藝壇霸主地位的有力沖擊,唐太宗們以落落大方的態(tài)度因勢利導,既利用又改造,使之漸與華夏樂舞融為一體,成為中華傳統(tǒng)藝術的一部分,并且還影響到整個東方。今天日本和朝鮮的舞蹈中,還保留有一種假面具舞——這是唐時經(jīng)長安傳入的康國蘇莫遮舞(即拔寒胡戲)。
三、中國造紙術的西傳
昭武諸國與唐帝國百年的親密的關系,結束于石王被殺事件與恒羅斯戰(zhàn)役(時在天寶十載,即公元751年)。他們與唐交惡,從表象看是鎮(zhèn)西域的主帥高仙芝及唐玄宗在外交政策或民族政策上的措置失當所致,[6]但從當時國際政治格局來看,乃是迅速膨脹的阿拉伯帝國與正由極盛走向衰落的唐帝國勢力相遇的必然結果。唐自此失去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地區(qū),政治勢力退到蔥嶺以東,但物質文明仍繼續(xù)向西傳播。其中最重要的是造紙術與絲織術的西漸。
在恒羅斯戰(zhàn)役被俘的2萬唐軍將士中,有許多造紙工匠。他們被濟雅德(大食統(tǒng)帥阿布·穆悉林麾下大將)帶到康國首府薩末鞬城(今撒馬爾罕城)設廠造紙。公元793年,造紙術傳到波斯。793年、794年,大食王訶論(即阿拔斯哈里發(fā)哈倫·拉希德)調撒馬爾罕中國造紙工去帝國首都巴格達建新廠。不久,造紙工場又出現(xiàn)于大馬士革。至10世紀,阿拉伯帝國境內遂普遍用紙,埃及紙草始漸絕跡。與此同時,阿拉伯造中國紙又源源涌進以羊皮作書字工具的“黑暗的歐洲”。不過,直到1150年,西班牙才第一個得以在歐洲開設造紙廠。稍后,法國在1189年、意大利在1276年、德國在1390年、英國在1494年相繼設置造紙廠。至于美國建廠則是1690年的事了。中國造紙術的傳播,為基督教的新教革命與歐洲文藝復興提供了引人注目的先進載體。
恒羅斯戰(zhàn)役之后的數(shù)年間,大食人還起用中國戰(zhàn)俘在其故都亞俱邏(今伊拉克庫法)傳授絲織、繪畫及金銀等工藝技術。爾后,絲織等技術傳到與大食毗鄰的拜占庭帝國。1147年,南意大利西西里王羅哲兒二世通過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從今希臘的科林斯等地(屬拜占庭)擄劫到2000名絲織工人。自此,意大利才漸有絲綢生產(chǎn);而西班牙、法國、英國、德國等歐洲大國,則是13世紀以后才開始建立絲綢工業(yè)。
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技術通過昭武諸國或恒羅斯戰(zhàn)役,為歐洲工業(yè)文明的崛起準備了某些必不可少的物質前提。而最先擁有這些先進文化技術的中國,在幫助歐洲擺脫蒙昧與黑暗后,自己卻掉到了他們的后面,并且一掉就是數(shù)百年。
不過,交流既是雙向的,則勢必會帶來雙方的共同受益。如前所述,隨著海外使者、留學生及商人的大批涌入,西方的先進技術也絡繹傳到東土。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即列有天竺藥方。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頒布的藥典——《唐新本草》就收錄了大食、波斯及天竺的不少藥物,如安息香、龍腦、胡椒、訶子、郁金、茴香、阿魏等。玄宗時期僧一行撰《大衍歷》也參考過天竺歷法。唐末僧人守溫還仿擬天竺梵文字母體系建立起漢語聲母系統(tǒng),為漢語音韻學奠定了基礎。
注釋:
[1][6]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下,《西域列傳下》。
[2]參見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卷二百四十三。
[3]參見宋·王讜:《唐語林》卷六,周勛初校證“穆護”條。
[4][5]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七,禮樂第二十九。
作者單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