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54~56頁。
教學目標:
過程技能:
1.能對問題作假設性解釋。
2.能對觀察證據作出解釋。
3.能邊觀察邊解釋。
4.能辨別事實并解釋。
科學知識:
1.知道什么是解釋。
2.知道解釋離不開分析、判斷、推理等思維方式。
3.知道解釋不等于事實,很多知識就是一種科學的解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會合理解釋的快樂。
2.認同解釋需要不斷完善,愿意為解釋更接近事實而努力。
教學過程:
1.談話,引入解釋的話題
師:老師最近遇到一件煩心事,頭后面突然不知不覺掉了一塊頭發(fā),差不多有一元硬幣那么大,很不美觀,也很傷自尊。大家能不能幫忙分析分析原因?。?br/> 生找原因。(預設:年齡大、缺少營養(yǎng)、工作壓力大、一種病、新陳代謝、鬼剃頭等多種解釋)
師:感謝大家對老師的關心,大家剛才說的這些其實都是在嘗試對老師脫發(fā)的原因作出解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解釋)
2.看圖,揭示解釋的概念
師通過課件出示課本中的雪地腳印圖。
問:大家從圖上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師提醒學生不要把想到的、推測的和看到的混淆了)
師:看其實是一種觀察。(板:觀察)
問:大家根據看到的東西想到了些什么?
生回答。(預設:失散的動物母女相見,然后媽媽背著小動物離開;大動物和小動物展開激烈的搏斗,最后,大動物吃了小動物獨自離開;兩只動物相見后逐漸產生感情并翩翩起舞,最后一起離開等。)
師:想其實就是一種思考。(板:思考)
師:大家剛才對這幅圖進行了仔細的觀察,并且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了認真的思考,最后把思考的結果說給大家聽,這就叫解釋。剛才有的同學思考得很嚴密,解釋就很有說服力;還有的同學,他們的思考很有創(chuàng)造性,解釋也就讓人耳目一新,都非常好。(板:說明)
3.討論,明析解釋的特征
師投影出示爛蘋果圖:有一位同學觀察了一個爛蘋果,寫下了七句話。請同學們看一看,這七句話哪些是她觀察到的事實,哪些是她根據觀察結果作出的解釋。
師生辨析與討論。
大家覺得這幾種解釋對不對呢?怎樣才能知道對不對呢?
師:大家說得非常好。解釋不一定都對,要想提高解釋的正確性,使解釋更合理,有時需要搜集更多的證據,那就需要進一步進行觀察和實驗,進一步思考,從而作出更好的解釋。科學就是在這種觀察—解釋—再觀察—再解釋的過程中不斷發(fā)展的。
4.觀察,訓練解釋的技能
師:假裝從包里拿出兩本科學書,但是科學書黏在一起了,使勁拉,拉不開來。再請學生拉,還是拉不開來。
問:同學們看到了什么?怎么解釋?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
出示科學家的解釋。
師:不過,也不是每個實驗現象都是這么容易解釋的。還有一個實驗,連老師也不得其解。大家不妨也動手做做這個實驗。
師講解彈硬幣的實驗方法:把五枚一元硬幣首尾相連排列起來,然后把另外兩枚一元硬幣首尾相連從一端彈擊剛才的五枚硬幣,觀察現象。再用接連三枚去彈、連續(xù)四枚去彈,觀察現象。
生分組實驗。
師:大家觀察到了什么?怎么解釋?
?。A設:用多少枚硬幣去彈,對面就會被彈出多少枚,但是卻無法解釋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
大家不好解釋,這很正常,因為這已經超出了我們所掌握的科學知識的范圍。我們看看科學家們是怎么解釋這個問題的。
課件出示謎底。(在硬幣相撞的時候產生了彈性沖力,這個力一個一個挨個兒傳過去,一個跟彈射的硬幣質量相等的量會在另一端繼續(xù)運動。彈的力量大小只能影響另一端滑出去的速度和距離,卻不影響彈出去硬幣的數量)
師:這樣的困惑不僅我們有,科學家們也有。有時候,一個科學現象或者科學問題花費了他們畢生的心血都解釋不清楚,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解釋清楚。
5.深化,豐富解釋的理解
師:根據我們前面學到的光的傳播知識,大家知道我們的眼睛是怎么看到東西的?
生回答。
課件出示課本中五個科學家對 “眼睛是怎樣看到東西的”這一問題的解釋。
師:一個簡單的科學問題,卻經過了幾百年,科學家們實驗、解釋、再實驗、再解釋,才逐漸使得研究結果越來越接近事實真相。
師:事實上,有些科學現象一直到現在,人類仍然沒有很好的解釋。
出示:“蜜蜂起飛”“黑洞之謎”“脫發(fā)之謎”等難解之謎。
?。鄯淦痫w之謎:從蜜蜂的翼展和體重比例上看,空氣動力學很難支持它們飛行。過去科學家提出的多種理論都無法正確解釋蜜蜂如何實現飛行。
黑洞之謎:黑洞里到底是什么?它的引力場為什么如此之強,就連光也不能逃脫出來?
老師的突然脫發(fā)之謎:這種在無病、無痛、無癢的情況下突然出現的成塊的脫發(fā),醫(yī)學上稱為斑禿。它的發(fā)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有人認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人認為與遺傳有關。此外,精神狀況也是重要原因,如緊張、驚嚇、憂慮等。其他如內分泌障礙、感染、中毒、微量元素缺乏、腸道寄生蟲病等也可導致毛發(fā)脫落。)
6.小結,強化解釋的動機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解釋是怎么回事?
相機小結:是的,解釋未必就是事實,但是我們要努力讓解釋越來越接近事實真相,這就是科學的力量和追求。
教學評析:
一、教材重組恰到好處
科學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就要求我們把科學教材看做是我們課堂上可選的教學資源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坝媒滩慕獭痹趯嶋H操作中要求我們既不能脫離和摒棄教材,另起爐灶,又不能死搬教材,教條主義。
《解釋》這節(jié)課在對于教材的掌握和使用上做到了合理揚棄、巧妙重組。原教材當中呈現的素材順序是:
1.學生身高曲線圖;
2.小動物雪地腳印圖;
3.彩色水點實驗(毛細現象);
4.觀察爛蘋果的七句話(對于事實和解釋的辨析);
5.“人眼是如何看到東西的”解釋發(fā)展史。
教者在處理教材的時候保留了第二個小動物雪地腳印圖、第四個觀察爛蘋果的七句話和第五個“人眼是如何看到東西的”解釋發(fā)展史,去掉了第一個“學生身高曲線圖”和第三個“彩色水點實驗”,這是設計者慎重考慮的結果。因為第一個素材是觀察統計圖表進行解釋,對于小學生而言,剛剛開始進行科學探究的嘗試,加上他們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小學生進行解釋的重點是直接對觀察的結果等感性材料進行解釋。在課的一開始就出現冷冰冰的數據,這顯然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積極性的,也不符合小學科學探究啟蒙教育的學科特性。去掉第三個素材也是有道理的,彩色水點實驗在課堂上操作繁瑣,實驗效果慢,需要占據較多的教學時間,而實驗操作并不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如果我們能找到更為簡便快捷而又新穎有趣的實驗在本節(jié)課上就能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上課老師在課堂上選取的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
老師在課上把折線統計圖換成了老師自己的脫發(fā)之謎進行談話導入,既拉近了師生距離,又進行了首尾呼應,加強了課堂的前后聯系。把實驗換成了拉不開的兩本書和彈硬幣實驗,大大增強了實驗的趣味性,降低了實驗本身的操作難度,學生學得既輕松又有趣,解釋的積極性大為增強。課的最后在“人眼是如何看到東西的”發(fā)展史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合理的擴充,補充了“水晶頭骨之謎” “蜜蜂飛行之謎”兩個已解之謎和“黑洞之謎”“脫發(fā)之謎”兩個未解之謎,讓學生在拓展科學知識的同時對解釋有了更深層次的發(fā)展。
因此,從上面這些對教材中素材的揚棄與補充來看,都是非常合理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是對教材的成功重組。
二、教學脈絡耐人尋味
上《解釋》這節(jié)課的教學脈絡,或者說是教學線索,也可以叫做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串聯,和我們前面看到的一些同類型的課不太一樣,值得細細品味。課的開始由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周老師脫發(fā)之謎”導入,既拉近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又自然而然地導入了“解釋”這個話題。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研究雪地腳印圖,讓學生先觀察,再展開合理的想象與思考,進而作出解釋。教者通過看、想、說三個環(huán)節(jié)輕松地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概念:解釋就是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思考,進而作出合理的說明的過程。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把觀察爛蘋果的素材前移,趁熱打鐵幫助學生深化對解釋的理解:一是要能辨析哪是看到的事實,哪是作出的解釋,并且嘗試借助學生之間的爭論建立學生對于解釋動態(tài)發(fā)展的觀點,當解釋遇到麻煩的時候還需要回過頭來再進行觀察和思考。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兩個簡單易行、新穎別致的小實驗,讓學生邊實驗、邊觀察、邊思考、邊解釋,進行解釋技能的強化訓練,這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之一。兩個實驗當中又蘊藏了難易之分,讓學生體會到,有的我們能解釋,有的我們還不能解釋,從而自然過渡到后面的科學意志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第五個環(huán)節(jié)也有小的層次:“人眼是如何看到東西的”告訴同學們有時科學的解釋需要漫長的過程。
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看似隨意,卻有一條隱含的情感主線,引導學生對于解釋的認識逐步深化,從知識層面漸漸上升到情感層面,最后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科學意志,這就讓小課堂上出了大氣象,跳出了科學知識學習的小圈子,站到了促進科學發(fā)展和促進人的發(fā)展的一個非常高的起點,課堂也就因此有了更為廣闊的視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相互促進、共生發(fā)展,形成了課堂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