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老師給別人的感覺好像離現(xiàn)實比較遙遠,甚至有些人認為歷史老師比較古板,比較迂訥,不善言辭。歷史本身給人一種比較厚重的感覺,那么歷史老師應該如何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的關系,如何讓學生覺得歷史是一件很有“玩味”的學科,能輕松地獲得歷史知識?歷史是一門描述性學科,要生動地再現(xiàn)已逝的歷史,離不開教師的描述。作為老師和學生溝通媒介的口語是最重要的,如果歷史老師的語言能夠把歷史講“活”了,能夠強烈地感染學生,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口語的科學性
要能客觀分析歷史,首先要掌握豐富的史實和科學研究的方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看到不少歷史教師的辦公桌上只有三種書:教材、教參和教輔資料。上的課干巴巴的,總是在吃老本。我們需要不斷豐富專業(yè)知識,平時多花點時間去了解最新的歷史研究動態(tài),可以閱讀《中學歷史教學參考》、《歷史教學》,甚至仔細閱讀大學教授編寫的歷史書籍,比如說齊世榮編寫的三卷本的世界史;閻宗臨先生的兩部著作:《世界古代中世紀史》、《歐洲文化史論》。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堅持論從史出。只有多方面了解,才能做到真正客觀地科學闡述。其次要注意用詞的準確性,不能簡單地認為用哪個詞表述無所謂。中國語言在表述上非常講究,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所以我們用詞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推敲,審慎選擇。最后,在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時可借助網(wǎng)絡信息資源,比如:“中國歷史文化信息網(wǎng)”、“歷時在線”、“中學歷史教學資源網(wǎng)”、“中學歷史教學園地”、“中學學科網(wǎng)”等,這些網(wǎng)站提供多方面的教學信息和教學經(jīng)驗,是值得中學教師關注的歷史教學網(wǎng)站。
二、口語的通俗性
口語和書面語有區(qū)別,口語就是能讓人一聽就懂,書面語就是人可能聽不懂,但看了之后就能懂。歷史老師不能認為把書面語用嘴巴說出來就是口語,口語要求表達更通俗。史學通俗化是時下一個熱門傾向,如《百家講壇》就在走這個路線,例如《于丹〈論語〉心得》、《易中天品〈三國〉》,等等。比如古代史部分有些官職,現(xiàn)在的學生根本就看不懂,這就要求我們把它通俗化。怎樣才是通俗?就是貼近生活。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易中天為我們做出了榜樣。我們完全可以學習易教授的做法,因為我們面對的是高中生,我們的任務不是把高中生培養(yǎng)成研究生,所以基本沒有必要去摳古文字眼。
通俗性就是要通俗易懂,運用“大眾話語”,注意深入淺出,用大白話詮釋大道理。讓歷史與學生“零距離接觸”,讓歷史與學生的生活貼近。我們可以運用豐富的生活語言來講歷史。生活的語言通俗易懂,與學生生活的世界緊密相連,如果你用生活的語言講歷史,學生就會認為你是自己的一個鄰居,一個親戚,一個朋友,一個熟人,你對于學生來講就比較有親和力。比如說:我在講必修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chǎn)生的時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chǎn)生的方式和西方國家不同,西方國家資本主義萌芽后,經(jīng)過資本的原始積累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中國雖然在明朝中后期就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但西方的侵略截斷了中國走上資本主義的正常道路,也就是沒有經(jīng)過資本的原始積累,所以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就像一個嬰兒在娘胎里就沒有發(fā)育好。再比如在評價“斯大林模式”時,因為“斯大林模式”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造成輕重比例不協(xié)調(diào),所以我把“斯大林模式”比喻成得了小兒麻痹癥的人,一條腿粗一條腿細,肯定跑不快,所以“斯大林模式”不可能使蘇聯(lián)經(jīng)濟持續(xù)健康地發(fā)展。
通俗化絕對不是娛樂化,更不是庸俗化,我們不能以充滿噱頭的方式向?qū)W生講述歷史。我們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應該心懷一種神圣感,應該有著對史學的敬畏。
三、口語的思維性
歷史教學不是簡單地要求學生記得史實,而且要學會分析歷史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歷史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富有思維性的口語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完成一堂課的教學任務。怎樣才能使口語具有思維性?關鍵是老師要認真?zhèn)湔n,包括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學方法。
1.備教材。要“吃透”教材,對教材的難點、重點首先自己要弄懂,對于教材上出現(xiàn)的可以幫助解決疑問的一些圖片和文字資料也要關注。把握整節(jié)課的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建立知識結構。
2.備學生。要了解學生的思維水平,我們首先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來對待,我們可以把本節(jié)課相關的練習拿出來先自己做,然后對答案。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有些題目不會做,看了答案之后才恍然大悟。其次要分析本課內(nèi)容可能涉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學生在其他學科學習到什么程度,避免重復講述。比如在講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文化史時可以根據(jù)學生語文課上學習《論語》、《孟子》選段的內(nèi)容,語文老師肯定對每個字詞都做過解釋,因此我們沒有必要過多地重復,只要點撥一下就可以。
3.備教學方法。課堂上可以通過設計幾個活動,這些活動要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給出分析問題的角度。不給角度,學生會不知道從哪些方面著手,到時候只會亂說一氣,浪費時間。
四、口語的情感性
口語的情感性是指老師上課時繪聲繪色地講課,改變課堂死氣沉沉。怎樣才能使口語具有情感性?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老師必須精神飽滿,不能把上課當成完成任務熬過去,而是把每一節(jié)課堂看成多了一次和學生交流接觸的機會,應該從心里感到高興。所以老師上課不能板著臉,不能面無表情,老師自己首先要動情。
其次,把握好度,該修飾的地方修飾,不能濫用情感,不能過度煽情,否則只會讓學生覺得“肉麻”??谡Z要抑揚頓挫,該重點強調(diào)的地方就提高聲音,以引起學生的重視。但不能一堂課始終是高聲,學生一堂課聽下來耳朵嗡嗡響,反而會厭煩。
最后,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來彌補自己口語表達上的缺陷,一些歌曲或者戲曲對歷史教學大有裨益。比如在講抗日戰(zhàn)爭時,上課前放五分鐘《黃河大合唱》,這首歌廣闊地展現(xiàn)了抗日戰(zhàn)爭的壯麗圖景。這樣做可以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激起學生學習那段歷史的欲望。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xiāng)土風味感染觀眾的黃梅戲,對我們講經(jīng)濟史很有用。比如我在講“自然經(jīng)濟的特征”時,就播放了嚴鳳英唱的黃梅戲《天仙配》選段,其中有這樣一句唱詞:“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睂W生很容易總結出男耕女織是自然經(jīng)濟的特征。當然這個問題也可以用“牛郎織女”這個神話故事來解讀。
五、口語的精煉性
口語的精煉性是指語言簡潔明了,言簡意賅。老師有時候為了讓學生加深記憶,解決難點問題,會不由自主地重復幾遍講述。殊不知,這樣反而會“畫蛇添足”,讓學生覺得老師啰唆。當然我并不是反對一切重復,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去表達。比如說為了強調(diào)一個知識點,可以明確告訴學生這個知識點可以從哪幾個角度去考慮,這樣能達到引起學生重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