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課文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具有抗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文章語言簡潔,表達了作者對這兩棵樟樹的贊美和對宋慶齡的懷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層次清楚地介紹了樟樹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樹贊揚宋慶齡高尚的品格和堅毅的革命情懷。教者應(yīng)根據(jù)這一特點,讓課內(nèi)外知識水乳交融。教學過程循序漸進,緊抓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
教學時,我圍繞教學目標,采用“課內(nèi)課外知識交融,追求開放性;讀中感悟怡情養(yǎng)心,注重人文性”的教學方法,讓整個教學過程形成有機組成的四個環(huán)節(jié)。
一、開門見山,啟舊引新
揭題,我采用直接提問的方法:“宋慶齡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馬上回答:“是因為舍不得那兩棵樟樹?!弊寣W生明白宋慶齡跟這兩棵樟樹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宋慶齡很喜歡這兩棵樟樹。這樣,學生的目光就從宋慶齡身上轉(zhuǎn)到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上。
二、品讀形象,感悟精神
文本是語言的載體,是孩子情感體驗的途徑,研讀文本是課堂教學的本質(zhì)任務(wù)。在學生已經(jīng)了解到宋慶齡很喜歡這兩棵樟樹和明白了這兩棵樟樹為何會得到宋慶齡的青睞之后,我因勢利導(dǎo),馬上安排學生自由讀課文第四小節(jié),讓學生從中找出一個最能反映樟樹生長特點的詞語。這樣,學生很快就找到了“蓬蓬勃勃”這個詞。
聯(lián)系上下文是理解詞語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我在學生找出了“蓬蓬勃勃”這個詞后,就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這個詞的含義(生命力非常強,長得很茂盛,很繁榮,很旺盛)。
“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樹的蓬蓬勃勃呢?”我引導(dǎo)學生再讀課文,圈畫出有關(guān)語句,隨機交流,并指導(dǎo)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受樟樹“蓬蓬勃勃”的樣子。在指導(dǎo)朗讀時,我還特別強調(diào)讓學生讀好“枝干粗壯”“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綠得發(fā)亮”“四季常青”等詞語。
同時還誘導(dǎo)學生重點體會“無論……總是……”的意義。因為這個關(guān)聯(lián)詞說明樟樹在任何條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頑強的。接著,我又抓住了這點,對學生展開說話訓(xùn)練。要求學生想象一下,“它還會在什么環(huán)境中,什么條件下總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讓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
這樣的訓(xùn)練,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語言實踐的舞臺,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想象和語言,更深一步地體會到樟樹這種蓬勃向上的頑強生命力。所以,在接下來再讀“蓬蓬勃勃”這個詞時,學生的感受就強烈了。于是,我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帶著這種感受齊讀第四小節(jié)。
這樣的處理,不僅讓學生對樟樹這種生命力頑強的特點有了整體感知,而且為課文要求的背誦打好了基礎(chǔ)。
三、把握精神,體會品質(zhì)
在上一環(huán)節(jié),我著重培養(yǎng)了學生對樟樹的外在美的感知,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把著重點轉(zhuǎn)移到引領(lǐng)學生感悟樟樹的精神,體驗它的內(nèi)在美上。默讀,作為中年段閱讀的一項基本技能,是需要經(jīng)常而嚴格的訓(xùn)練才能形成的。默讀是學生鉆研文本、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深層對話的主要手段。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把一部分時間交給了學生,要求學生默讀第五小節(jié),把樟樹跟其他樹木進行比較,先講別的樹木有容易招蟲的缺點,并舉石榴樹為例予以證實。接下來就讓學生說說樟樹的特點,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樟樹的可貴之處在于:“它本身有一種香氣,而且這種拒蟲的香氣能夠永久保持?!边@是我教學安排的第一步——了解樟樹的可貴之處。接下來的第二步是提問:“這種拒蟲的香氣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和層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這兩個表示假設(shè)、條件關(guān)系的句子來理解這個香味保持得的確夠久。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品質(zhì)呀,怪不得宋慶齡那么不舍得它們。帶著這種理解,再次讓學生感情朗讀,讀出對樟樹的贊美之情,在讀中品味樟樹的可貴之處。
這樣的教學處理,能夠使學生對樟樹精神的體會更加直觀深入,也能更好地記住并背誦。
四、聚焦品質(zhì),提煉精髓
在教學完樟樹的外形特點和作用之后,學生很順利地知道了樟樹的外形特點:蓬蓬勃勃,具有頑強的生命;樟樹的高貴之處在于:具有拒蟲的香氣,并且這種香氣能永久保持。在這種前提下,我很巧妙地引領(lǐng)學生回到課始:“這就是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是宋慶齡舍不得的兩棵樟樹,深深愛著的兩棵樟樹?!辈⒁龑?dǎo)學生讀文章最后一小節(jié)。學生讀完后,我問道:“人們?yōu)槭裁匆谡翗淝傲粲澳??”讓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再次展開討論。當發(fā)現(xiàn)學生只是從樟樹本身的外在美和內(nèi)在美的視角來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循循善誘繼續(xù)引導(dǎo),讓他們回顧第一課時所了解到的宋慶齡生平事跡,且邊回憶邊設(shè)計問題給學生:“宋慶齡和樟樹的哪些方面有相似之處?”再一次展開小組討論,最后讓每個小組推選出來的代表發(fā)言。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每個學生的充分發(fā)表見解,為學生打開了一個自主開放的學習空間,激活了他們潛在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他們合作探究的精神,從而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宋慶齡與樟樹之間的人格與精神等諸多方面的相似之處。宋慶齡和樟樹一樣長得挺拔秀麗;樟樹四季常青,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而宋慶齡曾是孫中山的得力助手,在孫中山去世后,她仍然積極參加抗戰(zhàn),說明她和樟樹一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樟樹的香氣,令蟲子害怕,而宋慶齡熱愛共產(chǎn)黨、熱愛人民的精神讓敵人望而生畏;樟樹身上的拒蟲香氣能永久保持,這就像宋慶齡愛祖國愛人民的精神永遠不會改變;宋慶齡把一生都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所以,她雖然去世了,但一看到樟樹,人們自然就會想到宋慶齡,他永遠會留在人們心中……經(jīng)過這樣對文本內(nèi)涵的探討和挖掘之后,同學們對“大家為什么喜歡樟樹”這個問題的解答就迎刃而解了。
小結(jié)閱讀教學時,我說:“在人們的心目中,這已經(jīng)不是兩棵普通的樟樹了,樟樹的高貴品質(zhì)和宋慶齡的崇高人格融為了一體。在人們的心目中,它們就是宋慶齡的化身,在它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宋慶齡的影子?!弊寣W生帶著這樣的理解和感悟再讀整篇文章,感情在朗讀中得到了升華,同時完成了整堂課教學的首尾呼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