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了5年的“智慧揚州”項目,值得借鑒的也許并非神州數碼所采用的技術,而是其找到的一條更加適合國內市場發(fā)展的新方式。
“智慧城市”是人們對未來城市生活的美好愿景,當然也是IT服務商們寄予厚望的全新增長引擎。但理想和現實并不會同樣美好地無縫對接,一項新技術、新概念是否能真正落地、完全體現出自己的價值,很多時候并不會完全取決于技術本身的成熟度或是資金成本這些“硬件”,就如“智慧城市”這個全新、甚至看上去有些超前的概念。它需要和我國現有的城市體系相互兼容,平穩(wěn)而不是激進地嵌入到城市管理和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需要明確和平衡企業(yè)、政府、市民各個相關方的責權和利益……這的確是一場關于“智慧”的時間賽跑,但需要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才有可能讓“智慧”真正貼地飛行。
關于“智慧揚州”,神州數碼和揚州市政府已經合作了5年,這5年其實不是一個多么轟轟烈烈、抑或技術新概念或發(fā)明層出不窮的過程,而是由IT服務商和市政府相識、溝通、磨合,逐步獲取對方的信任,明確定位,然后一點點推進項目等極其考驗耐力與智慧的瑣碎工作組成的。當然,5年的短暫時間不可能讓揚州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立即蛻變成“智慧城市”的標桿,但在國內也可以稱得上“離地面最近”的智慧城市項目之一。
尋找契合點
揚州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楊福喜副主任在談到智慧城市項目建設選擇合作伙伴的標準時,強調歡迎所有關注揚州信息化建設的國內外企業(yè),但揚州市政府的資源畢竟是有限的,不希望企業(yè)合作只限于一個項目,做完就走了,因為IT項目特別是智慧城市這樣的項目是需要服務商長期維護和運營的。過去的經驗也說明這樣的合作方式效果不明顯,后續(xù)問題很多,因此最基本的要求是“落地”,能在揚州注冊公司——政府特別看重企業(yè)是不是真能安下心在本地做建設。
在揚州設有分公司的神州數碼無疑是符合這個“資質”的,不過真正推進雙方合作還需要一段長時間的接觸和溝通,神州數碼CEO林楊回憶當年的情景時提到:當時神州數碼服務政府業(yè)務主要集中在縱向上,比如稅務,對于如何進行一個區(qū)域的信息化建設其實還沒有太多的經驗,但希望能開拓自己的商業(yè)模式,而揚州市政府關注的是整個揚州的信息化建設,雙方找到了共同點,但一開始的信息化建設話題怎么也聊不到點子上。
突破口是從揚州這個城市的定位開始的。他們聊到揚州是一個非常重視“原生態(tài)”景觀保護的城市,就如西湖和瘦西湖的景色比較,二者的美各有特色,但西湖邊上可以看到很多現代化建設,瘦西湖基本上看不到,因為揚州所有的現代建筑都有一個硬性標準:規(guī)劃位置放一個氫氣球,規(guī)劃局的工作人員會在瘦西湖觀察,看得到,項目就不能過審。雙方有了一個共識:揚州是一個二三線城市,特點就是宜居,而不是和一線城市比大比強,因此可以用“精致”來定位揚州這個城市的特點。
圍繞“精致”的城市定位,揚州市政府開始制定戰(zhàn)略思路、目標和途徑,規(guī)劃涵蓋經濟、科技、電子政務、城市管理、民生等多個方面。不過楊福喜在介紹智慧揚州的規(guī)劃時,特別強調規(guī)劃對規(guī)劃就是空話,這些規(guī)劃被分解為28個具體的項目來支撐。比如正在實施中的智能公交項目,項目非常明確了相關方的需要和實施步驟。對市民來說,最現實的問題就是了解所等的汽車在什么位置,還需要多少時間到站;對政府相關部門來說,需要及時了解車內是否擁擠,安全性如何,是否需要增發(fā)等。實現這一切的基礎是無線網絡在城市道路上的覆蓋,而且保證信號的連續(xù)性。揚州城區(qū)目前已經有52條道路實現了無線信號的連續(xù)覆蓋,下一步是一些更具體的方案的研究,比如在公交車上安裝可以實時監(jiān)控的探頭。區(qū)域衛(wèi)生也是揚州智慧城市的重點項目之一,2010年7月神州數碼“數字衛(wèi)生”研發(fā)中心就落戶揚州市廣陵區(qū)信息產業(yè)基地,2011年的智慧揚州第一個重點工程就是神州數碼承建的“基于居民健康檔案區(qū)域衛(wèi)生信息平臺項目”。值得一提的是,正如此前提到的,揚州是一個非常重視環(huán)境生態(tài)的城市。因此“水”是智慧揚州各個項目里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力求通過先進的監(jiān)控和傳感技術,能夠實時對揚州的水質進行監(jiān)管。
打通關鍵環(huán)節(jié)
在找到了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共通點之后,更為關鍵的就是如何打通各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使得自身的循環(huán)更加通暢。不論神州數碼方還是揚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都承認智慧城市項目能不能真正落地,關鍵還是在于如何貫通技術、政務和區(qū)域這3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中國政府近十幾年來在電子政務上的投入是值得肯定的,但大部分圍繞信息化的工程都是縱向的,從各大部委到省、市、縣一路下來,具體落到單個城市,就會發(fā)現各個部分的信息彼此變成了一個個數據孤島,不能互聯(lián)互通。這其實是一直困擾中國城市信息化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并不好解決。由于把數據系統(tǒng)推倒重建、統(tǒng)一標準在國內幾乎不可能,因此,即便是領導發(fā)脾氣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神州數碼針對這個情況做了一個基于SOA(中間件)技術的數據交換平臺,通過數據的共享和整合解決了這個問題。
當然,各個部門的接口開放就需要政府從政務層面配合,保證“打通”。目前,揚州政府在廣陵區(qū)信息產業(yè)基地的二期工程專門準備了5000平方米的一棟樓,作為揚州市政府資源管理中心的機房,要把揚州市所有部門的管理后臺整合到一起,預計2010年市政府將有80%的部門參與到整合中。
“融合”是揚州推行智慧城市的項目過程里最重要的關鍵詞。就以智慧城市最有代表性的項目市民卡為例,該項目于2009年2月正式啟動,以建立市民基礎信息庫,整合政府自身和社會資源,實現“多卡合一、一卡多用”的功能。目前的市民卡融合了身份證、交通、社???、銀行卡、醫(yī)療等功能,甚至吃肯德基和停車加油也都可以用市民卡進行支付。此前提到的整合政府“后臺”資源就和市民卡有協(xié)同效應,因為市民卡“好用”的保障就是市政府的后臺和市民卡是相通的。
目前揚州市民卡的數量已有70余萬張,雖然楊福喜認為這個數字還需要進一步擴大,但考慮到揚州市總人口才128萬,增長空間確實有限了。因此,要擴大和推廣市民卡的應用范圍,更重要的還是能和本省的其他城市互通,但這又超出了揚州市政府的權限,只能盡可能地呼吁。此外,互通的障礙還來自于各地域之間的標準不統(tǒng)一、決策層的重視程度也不一樣,因此揚州的設想是,先和相近的幾個城市達成共識,才謀求推廣到全省。
“BT”合作模式
對于智慧城市這樣一個涉獵廣泛、非常復雜的項目來說,IT服務商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必然是有限的,更多的是需要企業(yè)與政府問分工合作。對于神州數碼來說,一方面自己是平臺型的獨立第三方,沒有產品偏向性;另一方面,一個城市的信息化涉及到方方面面,任何一家公司都無法獨立承擔,需要一個整合、合作的方式,而神州數碼與全球最頂尖的300余個IT廠商合作,有整合全球資源的可能性。
而對智慧城市更重要的,就是“頂層”的設計與咨詢。林楊認為,現在一些國際企業(yè)在同我國城市管理層談項目時很容易談不到“點子”上的原因是,它們確實不是特別了解決策者最頭疼的事情是什么,因此往往項目規(guī)劃完美無缺,但其實不是對方想要的東西。決策者最困惑的問題是,IT項目需要很多投資,而且往往是項目制,一般來說如果投資做幾個項目,很難規(guī)劃項目之間到底能不能達成協(xié)同效應,項目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建設順序又是什么?換句話說,他們需要懂行的人為他們提供一張全景圖,出謀劃策。神州數碼就從這張“全景圖”開始人手,簡單來說就是給政府列出一個框架,里面的項目建設時間、順序一目了然,實施的話就與“填空”的感覺一樣,政府會從全局了解項目的整個進程,而且這一定是一個可控、可管理的結構,因為地方政府有時候需要了解中央的精神和政策或者根據本市現實情況的變化,調整項目的次序。
事實上,政府和企業(yè)各司其職是一個非常容易達成共識的事情,但企業(yè)和政府之間的“財務”分工就相對難一些了,如果從各方的立場來說,企業(yè)當然希望“貨到付款”,政府肯定希望盡可能投入較低的成本干更多的事情。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每年預算是1億元,1個項目的預算也是1億元,那么一年能干一件事兒,十件事兒需要10年時間,這雖然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算術題,卻是政府的“心病”,它們希望盡可能快地加速信息化的進程。神州數碼和政府的合作采取的是“BT”建設模式[BT是英文Build(建設)和Transfer(移交)縮寫形式,意即“建設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資金來進行基礎非經營性設施建設項目的一種融資模式。這其實在我國城市建設中其他行業(yè)已經應用很多了,比如公路,但在IT領域,還算第一次:由神州數碼進行融資,隨后政府通過購買服務或者租賃服務的方式付費,最后移交。當然,對神州數碼來,說這種方式也意味著項目前期巨大的成本壓力,因此這種合作模式最后還是由三方來完成:政府、企業(yè)和銀行。
對于未來,揚州市政府和神州數碼都有各自的打算。
揚州政府自然要繼續(xù)深入城市信息化建設的進程。在“數字揚州”展示體驗中心中,揚州市政府已經為所有人設定好了一幅未來圖景:灶具自動燒飯、智能冰箱提醒按時買菜,市民需要哪種菜的話,只需要按一下按鈕,蔬菜公司就會通過物聯(lián)網送貨上門;在市民大廳里,實時監(jiān)控屏幕正顯示著揚州市里各個道路的交通、天氣狀況,以及各種重點保護景點的情況……
神州數碼則寄希望于揚州的智慧城市項目,全面啟動自己的智慧城市戰(zhàn)略。在林楊看來,揚州是我國非常典型的二線城市,無論從地域經濟、人口還是管理模式、歷史文化都非常有代表性,非常適合總結和提煉經驗,然后在全國找到為數眾多、同等體量的城市進行推廣。當然,每個城市的訴求和定位是不同的,神州數碼希望可以通過揚州的經驗,提煉出一個基礎模型,再結合每一個城市的具體做加法。比如桂林最突出的城市定位就是旅游,那么就在這個模型的基礎上突出旅游的方案。
而神州數碼則希望借助揚州市這個平臺,吸引到眾多的機構、企業(yè)參與進來,以此為實體建立一些標準。因為對智慧城市項目來說,單個城市的信息化最終結果其實也是形成了一個個更大的信息孤島,能把整個區(qū)域內的城市聯(lián)系起來才是最重要的,這就牽涉到了標準。當然林楊也坦言盡管當標準能否被國家承認還難以預計,但“如果我們做得多、做得好,就有可能成為標準。如果不做,肯定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