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潔
(許昌學院 體育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青少年健康相關行為研究的傾向性及差異
吳潔21
(許昌學院 體育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對我國青少年健康相關行為研究文獻的傾向性及差異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在研究方法上,多采取的是問卷調查;在調查對象的選擇上,均有對大、中、小學生的研究,只是未成均勻分布;在研究內容上,研究健康危害行為的多于健康促進行為。調查的1級指標較為統(tǒng)一,但2級指標表現出差異性。認為研究的視角應拓寬,加強危害行為的廣度和深度的研究。
學校體育;健康相關行為;青少年;中國
青少年健康狀況關系到祖國的未來,而他們的健康相關行為又是促進和影響健康水平的關鍵因素。查閱有關我國青少年健康相關行為的研究文獻發(fā)現,無論是對健康相關行為理論的探討還是有關青少年健康相關行為的調查研究都存在問題。所以有必要對我國青少年健康相關行為研究的文獻進行梳理,提出存在問題,認清后續(xù)研究的著力點和方法論上的突破口。
健康相關行為類別劃分目前存在多種形式,其中有兩種類型的劃分比較常見,即健康行為和疾病行為、健康促進行為和健康危害行為。
健康行為學強調從心理和社會文化兩個角度去理解人們健康和疾病的行為表現,誘導和激勵公眾的健康行為,去除或降低非健康行為和疾病行為[1]。由此可見,健康行為學注重將與健康有關的行為劃分為健康和疾病行為。這種劃分是基于行為的結果來說的,行為指向性比較明確,即健康行為主要指向健康,而疾病行為主要指向疾病,這種劃分能夠讓人們明確哪些行為可能會導致疾病發(fā)生,而哪些行為是可以促進健康。但采用這種劃分方法在研究中不多見。
相對較多的研究在行文中談到與健康有關的行為時,將其分為健康促進行為和健康危害行為[2]。即便有的研究尚未明確說是分類,其實已隱含其中。這種劃分是基于對健康的作用來說的,即健康促進行為對健康起著促進作用,而健康危害行為對健康起著危害作用。有的研究將“促進”和“危害”兩個詞提到了“健康行為”的前面,即“促進健康行為”和“危害健康行為”。還有個別研究者將健康危害行為稱作“健康危險行為”,或采用“積極健康行為”和“消極健康行為”等來劃分。
目前,人們對與健康有關的行為從正負雙向性上進行劃分已達成共識,但是在核心詞的確定上還不夠一致。正向的除了健康行為、健康促進行為,還有促進健康行為和積極健康行為等;負向的除了疾病行為和健康危害行為,還有不良健康行為、危害健康行為、消極健康行為等[3]。本文認為,將健康相關行為劃分為健康促進行為和健康危害行為較為明確。
目前,對于青少年健康相關行為的研究,有著不同的群體選擇:小學生的 9.09%、初中生的 3.41%、高中生的 9.09%、中學生的 12.50%、中小學生的3.41%、大中學生的 6.82%、大學生的38.63%、大中小學生的17.05%。
大多數研究是按照學段來劃分群體的,如有的對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等各學段的學生進行了研究;還有把初中和高中作為中學生來研究的[4];還有的把大中小學生作為一個總體[5]來研究。從以上研究的群體分布發(fā)現,人們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有較大的差異。
雖說健康行為理論有其共同性和普遍適應性,但對于群體整合性研究,不應該采取統(tǒng)一的問卷來對不同群體進行調查,因為對于大學、高中、初中、小學生群體而言,由于其認知發(fā)展、生理發(fā)展水平不同,接受教育的形式、內容和所處的教育環(huán)境各異,因此,健康行為的形成各有不同,甚至是同一個健康行為指標下的不同群體,其各健康相關行為的分布是有一定差別的,這就要求盡量區(qū)別對待,尤其是研究學段跨度較大時,更應該多加關注群體差異性的客觀影響。
本研究在梳理前人調查內容的基礎上,將研究內容歸納為飲食營養(yǎng)、個人衛(wèi)生、睡眠保健、運動休閑、吸煙飲酒、冒險傷害、藥物毒品、兩性與生殖、控制體重等9個方面。這9個方面呈現如下規(guī)律:
1)都有對各學段飲食營養(yǎng)、個人衛(wèi)生、運動休閑、睡眠保健這4個方面的調查,而對小學生的調查尚未涉及到吸煙飲酒行為、冒險傷害行為、生殖兩性行為、藥物毒品行為和控制體重行為[6]。另外,除大學外,初中和高中兩個學段也尚未涉及控制體重行為的調查。
2)每個學段所調查的內容各有側重。如小學側重于對個人衛(wèi)生行為的調查,所有對小學的研究都有涉及;初中則側重于飲食營養(yǎng)與運動休閑的調查,也是所有的研究都包含這兩項內容;高中比較側重于吸煙飲酒和冒險傷害行為的調查,對這兩類行為的研究分別占80%和60%[7];大學則注重飲食營養(yǎng)、運動休閑、吸煙飲酒及冒險傷害行為[8]的研究。以上規(guī)律反映出不同學段的學生其健康相關行為傾向性是有一定差別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或學段的變遷,對人身可能產生一定傷害健康危險行為將會改變并逐漸增多,如初中以后可能會開始出現吸煙飲酒、冒險與傷害,甚至性行為。因此,對不同學段學生進行負向健康行為干預與研究時,不可忽視不同年齡階段的行為傾向性。
在關于青少年健康相關行為調查研究中,不同的群體調查指標的設定呈現出1級指標的統(tǒng)一性、2級指標的差異性。
在所有對小學生的健康相關行為的調查中,研究者都關注到了個人衛(wèi)生行為,其他比較關注的依次是:飲食與營養(yǎng)(71.43%)、運動與休閑(42.86%)和睡眠與保健(28.57%)。但在同一個 1級指標下調查內容呈現差異,如對小學生個人衛(wèi)生習慣的調查,有的側重于刷牙、臉手清潔、衣服整潔等,有的細化到刷牙次數以及刷牙方式等,還有的則同時關注到平日是否有喝生水以及躺在床上看書的習慣。由此可見,盡管不同的研究者都注意到個人衛(wèi)生習慣的養(yǎng)成對小學生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但衡量或考察小學生個人衛(wèi)生習慣的關注點卻有所不同,這或許與研究者所接觸到的小學生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以及對其的影響不同所致。
同樣,在對小學生的飲食營養(yǎng)行為進行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也出現了指標選擇不一的現象。有的偏重于是否吃早餐和蔬菜水果等,而有的則側重于偏食和挑食行為的調查。
所有研究者都對初中生的飲食營養(yǎng)和運動休閑行為進行了調查,對個人衛(wèi)生、睡眠保健、吸煙飲酒、冒險傷害、生殖與兩性行為的調查都在 60%以上。而研究者對高中生的健康行為調查側重于吸煙飲酒、冒險傷害行為。在調查指標的確定上又出現了各自為戰(zhàn)的現象,如有的研究在生活習慣方面?zhèn)戎赜谥袑W生的吸煙、飲酒、睡眠等常規(guī)指標的調查,而有些研究卻更側重于參與賭博、藥物成癮等特殊指標方面的調查[4,7,9-10]。
當前關于大學生健康相關行為的研究相對較多,占所有群體的38.63%,調查的維度也最多,即9個維度都有所涉及。研究比較多的維度依然是飲食營養(yǎng)(62.39%)與運動休閑(63.12%)兩大類行為。對大學生體重以及減肥控制體重的研究受到關注。盡管只有11.11%的研究者對此問題進行調查,控制體重行為大學生中是確實存在的,而且相對于初高中生來講比較突出[11]。
在2級指標確定方面,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傾向性。如在研究冒險傷害行為時,有的側重調查有否酒后駕車的經歷,有的側重于自殺行為意向。除此之外,像飲食營養(yǎng)、運動休閑、吸煙飲酒、生殖與兩性行為的調查中也同樣出現類似現象。
當前對大中小學生健康行為的研究很難全面而準確地衡量學生目前的健康相關行為的狀況。一是因為調查的指標不同,實際所反映的問題是有差異的,因為不同的行為可能接受著不同的教育和周圍環(huán)境和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二是沒建立相關行為的評價體系,評價大中小學生的健康相關行為指標究竟有哪些?當一個學生存在一個或多個不利于健康的行為時,應該如何定位他的健康行為度?這都是值得人們去思考的問題。
縱觀我國與外國對青少年健康相關行為的研究,無論是研究視角還是研究深度,都有一定的差距。如國外的研究更多的是研究危害健康的行為,如青少年吸煙行為、飲酒行為、性危險行為、暴力行為、自殺行為等[12]。在健康相關行為的分類上,類別的命名比國內的分類更加細化,如有人在研究中,把健康相關行為劃分為健康行為、低度危險行為、中度危險行為和高度危險行為;有人劃分為正向健康行為和負向健康行為[13]。當然,還有很多研究在分類上有一致性,如也有國外的研究把健康相關行為劃分為健康促進行為和健康危險行為的。在健康相關行為與影響因素的關系研究上,國外的研究涉及到的有健康態(tài)度與行為、吸煙行為與健康等[14]。
從國內外關于青少年健康相關行為研究的比較上,國外對敏感的話題如自殺行為、性行為并不回避,而國內涉及到這兩個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15]。其實,自殺行為和性行為在當今社會青少年學生中的發(fā)生率逐漸攀升的情況下,研究者的視角也應該拓寬,并需要加強危害健康行為的廣度和深度的研究。
當前,我國青少年學生的健康促進行為不容樂觀,健康危害行為的出現與學生所處的學段有著一定關聯,學段越高,健康危害行為類別越多,且危害健康的程度越大。因此,在了解不同學段學生健康相關行為發(fā)生情況的基礎上,設計干預方案并進行積極有效的干預,對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全面健康尤為重要。
[1] 謝佩娜. 大學生體育與健康行為的培養(yǎng)[J]. 體育科研,2005(6):82-85.
[2] 潘茜. 成都市職業(yè)學校學生健康危險行為調查[J].職業(yè)衛(wèi)生與病傷,2009(5):272-274.
[3] 郭艷萍. 關于高校學生不良健康行為的診斷和矯正[M]. 周口師專學報,1998(5):93-94.
[4] 牛曉麗. 銀川市中學生危害健康行為狀況調查[J].寧夏醫(yī)學院學報,2006(6):504-506.
[5] 鄭思明. 青少年健康上網行為的結構及其影響因素[D].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
[6] 邢秀蓮. 蕭山市 242名小學生口腔健康行為調查[J]. 浙江預防醫(yī)學,1997(4):30-31.
[7] 邵麗文. 慈溪市 1 172名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2(2):174-175.
[8] 代金芳. 大學生不良健康行為及其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0(10):953-955.
[9] 劉全斌. 高中男女生健康行為調查與分析[J]. 中國科技信息,2008(18):223-227.
[10] 季成葉. 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J]. 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28(4):289-291.
[11] 章燕. 大學生危害健康行為及其心理社會因素預測作用研究[D]. 合肥:安徽醫(yī)科大學,2010.
[12] Arthur L W,Kimberly F. Behavioral health in multiracial adolescents:The role of Hispanic/Latino ethnicity[J]. Public Health Reports,2006,121(.2):169.
[13] Haralambos Tsorbatzoudis. Evaluation of a planning behavior theory-based intervention programme to promote healthy eating[J]. Perceptual and Moto-Skills,2005,101(2):587.
[14] Norman Anderssen,Bente Wold. Are parental health habits transmittes to their childern? An eight 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adolescents and their parents[J]. Journas of Adolescence,2006,29(4):513.
[15] NithyaH M,Julius S. Extroversion,neuroticism and self-concept:Their impart on internet users in india[J]. Computers in Human Behoviour,2007,23:1322-1328.
Comparison of the tendenc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researches on teenager health related behaviors
WU Ji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461000,China)
The author studied the tendenc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literatures of researches on Chinese teenager health related behavior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in term of research method,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dopted in most researches; in terms of investigation subject selection, there were researches on college, middle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but they were not evenly distributed; in terms of research content, there were more researches on health harming behaviors than researches on health promoting behaviors; level 1 indexes for investigation were relatively unified, but level 2 indexes were different. The author thought that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es should be expanded, and that researches on the extensiveness and profoundness of harming behavior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health related behavior;teenager;China
G807
A
1006-7116(2011)06-0101-03
2011-05-05
吳潔(1968-),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體育保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