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林梅
(河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新鄉(xiāng)453002)
國內當代愛爾蘭詩歌研究綜述
侯林梅
(河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新鄉(xiāng)453002)
20世紀后半期以來,愛爾蘭詩歌大放異彩。筆者以Google Scholar、中國學術期刊論文數(shù)據(jù)庫和博碩士論文數(shù)據(jù)庫為數(shù)據(jù)來源,通過文獻計量研究分析的方法,對1999年以來國內有關當代愛爾蘭詩歌研究成果進行了搜集、梳理、分析。筆者希望研究結果能給國內研究提供一定的幫助。
當代;愛爾蘭;詩歌;國內;研究
20世紀后半期以來,在后現(xiàn)代、后殖民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長期身處邊緣地帶的愛爾蘭詩人發(fā)出了他們強有力的聲音,愛爾蘭涌現(xiàn)出一大批優(yōu)秀詩人。1995年愛爾蘭詩人謝黙斯·希尼獲得諾貝爾獎的事實一方面證明了愛爾蘭詩歌的魅力,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愛爾蘭詩人的創(chuàng)作熱情。筆者以Google Scholar、中國知網學術期刊論文數(shù)據(jù)庫和博碩士論文數(shù)據(jù)庫為數(shù)據(jù)來源,通過文獻計量研究分析的方法,對1999年以來國內有關當代愛爾蘭詩歌的研究進行了搜集、梳理、分析,以了解近十年來國內當代愛爾蘭詩歌的研究狀況①由于數(shù)據(jù)庫每日更新,本統(tǒng)計結果截止2011年1月10日。同時,由于收錄時間的滯后性,2010年部分研究成果未能統(tǒng)計在內。。
近十年來,國內的相關研究成果在數(shù)量、內容和方法上不斷進步,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國內研究者都過分集中于諾貝爾獎得主謝黙斯·希尼,對其他詩人則研究甚少;同時,國內的研究還存在缺乏研究廣度、深度和系統(tǒng)性的問題。這些不足給國內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也指明了新的方向。
國內目前出版的研究當代愛爾蘭詩歌的專著不多,只有李成堅博士用英文撰寫的《愛爾蘭—英國詩人謝默斯·希尼及其文化平衡策略》一書[1]。國內目前對于當代愛爾蘭詩歌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研究論文,主要發(fā)表在《當代外國文學》、《外國文學》、《外國文學評論》、《譯林》等雜志上。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由于2010年的部分數(shù)據(jù)無法統(tǒng)計),1999年1月至2010年1月,公開發(fā)表的關于當代愛爾蘭詩歌研究的學術論文共47篇。其中,綜述文章3篇,希尼研究35篇,古諾爾研究4篇,朗利研究2篇,伯蘭研究2篇,馬爾登(又譯莫頓)研究1篇,碩士論文4篇(見圖1)。
圖1 國內當代愛爾蘭詩歌研究狀況(學術論文)
近十年來發(fā)表的3篇綜述文章中,董洪川撰寫的《血與火鑄成的詩行——當代愛爾蘭詩歌特征簡論》一文,通過分析多位當代愛爾蘭詩人,如克拉克、希尼、馬洪、蒙塔古、金塞拉、朗萊、伯蘭等的詩作,對當代愛爾蘭詩歌創(chuàng)作走勢進行了簡要勾勒,認為愛爾蘭詩歌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而表現(xiàn)出關注現(xiàn)實、關注民族命運的特點;詩人們以詩歌為武器,抵抗暴力,尋求和平;同時又通過詩歌尋找文化身份,表現(xiàn)“愛爾蘭品質”[2]。王虹撰寫的《在時空錯位中尋找“精神的家園”——北愛爾蘭詩人的困惑與追求》解讀了北愛爾蘭著名詩人希尼和馬洪詩作,認為他們的詩作從歷史與神話中發(fā)掘表現(xiàn)北愛爾蘭現(xiàn)實的意象,試圖在時空錯位中構建“精神的家園”,但對精神家園的向往與無家可歸的狀態(tài)也許是后現(xiàn)代詩人所無法擺脫的困惑與追求[3]。閆靜、李成堅撰寫的《愛爾蘭詩歌研究述評》一文,認為中國目前愛爾蘭詩歌研究的基本視角是將其置于歷史語境下去考察,在研究的廣度上,忽視了一些重要詩人,如路易斯·麥克尼斯、邁克·朗利、保羅·莫敦等;在研究對策深度上,應以詩歌為切入口,對愛爾蘭的語言與民族身份、多元文化與差異認同、歷史記憶與創(chuàng)傷彌合、全球趨同與民族性特征等問題進行研究[4]。這三篇文章都準確地從總體上把握住了當代愛爾蘭、北愛爾蘭詩歌及其研究的特點,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愛爾蘭詩歌指明了方向和側重點。
國內關于諾貝爾獎得主謝黙斯·希尼的研究由于丁振祺、吳德安、李成堅等學者的推動,這期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論文35篇,碩士畢業(yè)論文4篇。這些研究論文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總論性文章。如吳德安的《希尼的詩歌藝術》一文,仔細、翔實地梳理了希尼的創(chuàng)作歷程、詩歌特點[5],是一篇從整體上理解希尼詩歌藝術的難得之作。
第二類,身份問題研究。代表作有李成堅的論文《謝默斯·希尼:一個愛爾蘭—英國詩人——從“身份問題”解讀希尼詩歌與詩學》。文章從公民身份和文化身份的角度解析希尼在1983年的公開信中有關“愛爾蘭詩人”的聲稱。然而對詩人雙重身份的界定并非作者的本意,李是將其當成一個有效的視角閱讀和理解詩人的詩歌及其詩學思想的形成軌跡,并最終考察詩人平衡策略的當代意義和現(xiàn)實性[6]。杜心源的文章《進入世界的詞語——西默斯·希尼詩的語言形式與民族身份建構》,同樣以研究希尼詩歌中的身份問題為切入點,將之置于現(xiàn)代愛爾蘭文學與民族主義話語的糾結,以及愛爾蘭作家擺脫文學語言的種族性和國家性的持續(xù)努力中進行考察,最后來論證愛爾蘭詩歌在現(xiàn)代性與民族性的論爭中產生的創(chuàng)新活力[7]。這篇文章把身份問題和愛爾蘭詩歌在復雜環(huán)境中的創(chuàng)新問題聯(lián)系起來考慮,頗有新意和深度。
第三類,對具體詩集和系列詩歌的解讀。如何寧發(fā)表在《當代外國文學》2006年第2期上的《論希尼的“沼澤”系列詩歌》。文章通過細讀希尼的“沼澤”系列詩歌,認為希尼的詩歌通過融合歷史和現(xiàn)實,來探索愛爾蘭民族性和重建愛爾蘭民族意識[8]。
第四類,希尼和文學傳統(tǒng)。如董洪川撰寫的《希尼與愛爾蘭詩歌傳統(tǒng)》一文,認真地梳理了希尼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如何廣采博納、兼收并蓄,將愛爾蘭文學中兩種截然不同的“喬伊斯式”和“葉芝式”傳統(tǒng)結合到一起,做到了既忠實于鄉(xiāng)土的實際經驗,又能以美學距離創(chuàng)造出屬于個人心靈的意象和保持詩歌的藝術性[9]。
第五類,主題性研究。如劉曉東撰寫的《“不朽的暗示來自童年”——西默斯·希尼的詩與他的童年》。文章通過希尼詩歌對童年生活的挖掘、對童心的展現(xiàn)、以來自童年的“不朽的暗示”為詩歌源泉的論述,來論證童年和希尼詩歌創(chuàng)作的密切關系以及帶給其詩歌的豐富內涵和魅力[10]。除此之外,兩篇訪談錄:吳德安的《“嬰兒”的啟迪——都柏林訪談世界著名詩人希尼》[11]和貝嶺的《面對面的注視——與謝默斯·希尼對話》[12],分別記錄了他們與希尼就中西詩歌發(fā)展走向、個人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主題和技巧方面進行的探討,是國內學者研究希尼及其詩歌藝術的珍貴資料。對希尼詩歌采取研究新視角的有曹莉群的《自然與人:解讀謝默斯·希尼詩歌的新視角》一文。該文主要是以希尼在不同時期的代表性詩集為基礎,借助生態(tài)批評的相關理論,系統(tǒng)地探析了希尼詩歌中自然與個人、自然與民族傳統(tǒng)以及自然與民族神話之間的互動關系[13]。作者提供了從生態(tài)批評來解讀希尼的新視角,進一步證明希尼詩歌的經典性。
除了對希尼的關注外,還有對新興起的當代愛爾蘭女性詩人努拉·尼·古諾爾的關注。在現(xiàn)有的4篇文章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楊建玫的《愛爾蘭語詩人奴拉·尼·古諾的獨特魅力》。作者認為這位在歐美影響甚廣的愛爾蘭女性詩人在創(chuàng)作內容、語言、視角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在創(chuàng)作內容上,她表現(xiàn)出強烈的女性意識;在創(chuàng)作視角上,她將男性置于被觀察的客體地位。但她的作品同時流露出對男性陽剛之美的贊美之情,暗含了女性的自卑情結。在語言上,她堅持用愛爾蘭語進行創(chuàng)作,意在復興民族語言,這一切都表現(xiàn)出詩人的獨特魅力[14]。關于其他當代愛爾蘭詩人的研究文章還有研究邁克·朗利的文章兩篇。如夏延華撰寫的《從邁克·朗利詩歌看互文寫作與文學創(chuàng)新》一文,從互文性的理論源起和流變入手,以北愛爾蘭詩人朗利的詩歌所蘊含的互文策略為主要研究對象,闡明了互文性對文學創(chuàng)新的積極意義,同時也對“作者之死”派學者所標榜的互文性使作者的創(chuàng)作主體地位徹底喪失殆盡的觀點進行了反駁[15]。此外,還有吳偉華對北愛爾蘭當代著名女詩人依婉·伯蘭的一篇研究論文《尋求真實的聲音——談依婉·伯蘭的創(chuàng)作思想》。文章通過分析伯蘭三首以“郊區(qū)婦女”為主題的詩歌,認為她的創(chuàng)作思想不斷深化,她通過挑戰(zhàn)愛爾蘭詩歌傳統(tǒng),確立自己獨特的主題,尋找到了作為一位愛爾蘭女詩人的真實聲音[16]。李新德研究北愛爾蘭詩人保羅·馬爾登的文章《身處邊緣:保羅·馬爾登詩歌中的民族性》則是以馬爾登詩歌的民族性主題為切入點,探討了詩人詩歌中民族性的表現(xiàn):七十年代——直接、強烈;八十年代——超然;九十年代以來——跳出了狹義的民族主義和語言樊籬,在更廣闊視域里尋求自我的身份與民族的前途命運[17]。這些文章盡管數(shù)量不多,但其研究視角各異,可以給研究者以啟發(fā),具有重要的開拓意義。
綜上所述,盡管國內目前對于當代愛爾蘭詩歌的研究在論文整體數(shù)量上呈上升趨勢,但具體來看,研究還很薄弱:研究對象也只是集中在諾貝爾獎得主謝黙斯·希尼身上,對其他愛爾蘭詩人的研究文章則很少;研究面和范圍較窄,深度也不夠。所以,對當代愛爾蘭詩歌的研究還有廣闊的領域等待研究者去開墾。在以后的研究中,研究者要拓寬視野,將更多的愛爾蘭優(yōu)秀作家和作品納入研究范圍之內;要進行多方位、有深度、全面而系統(tǒng)的研究;要了解國內外相關研究發(fā)展動態(tài);要在國外學者的研究基礎上有所突破;應加強研究的反思性、爭鳴性和本土視角。隨著國內外研究資料交流的日益頻繁和研究隊伍的日益壯大和成熟,相信以后國內對于當代愛爾蘭詩歌研究的前景一定更加廣闊。
[1]Li,Chengjian.Irish-British poet Seamus Heaney and his balancing cultural strategy[M].Chengdu: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6.
[2]董洪川.血與火鑄成的詩行當代愛爾蘭詩歌特征簡論[J].當代外國文學,2001,(4).
[3]王虹.在時空錯位中尋找“精神的家園”——北愛爾蘭詩人的困惑與追求[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4,(2).
[4]閆靜,李成堅.愛爾蘭詩歌研究述評[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7).
[5]吳德安.希尼的詩歌藝術[J].外國文學,2000,(4).
[6]李成堅.謝默斯·希尼:一個愛爾蘭—英國詩人從“身份問題”解讀希尼詩歌與詩學[J].當代外國文學,2005,(1).
[7]杜心源.進入世界的詞語——西默斯·希尼詩的語言形式與民族身份建構[J].當代外國文學,2007,(2).
[8]何寧.論希尼的“沼澤”系列詩歌[J].當代外國文學,2006,(2).
[9]董洪川.希尼與愛爾蘭詩歌傳統(tǒng)[J].當代外國文學,1999,(4).
[10]劉曉東.“不朽的暗示來自童年”西默斯·希尼的詩與他的童年[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1,(2).
[11]吳德安.嬰兒的啟迪——都柏林訪談世界著名詩人希尼[J].外國文學,2000,(4).
[12]貝嶺.面對面的注視——與謝默斯·希尼對話[J].讀書,2001,(4).
[13]曹莉群.自然與人:解讀謝默斯·希尼詩歌的新視角[J].當代外國文學,2010,(3).
[14]楊建玫.愛爾蘭語詩人奴拉·尼·古諾的獨特魅力[J].當代外國文學,2003,(2).
[15]夏延華.從邁克·朗利詩歌看互文寫作與文學創(chuàng)新[J].當代外國文學,2009,(2).
[16]吳偉華.尋求真實的聲音——談依婉·伯蘭的創(chuàng)作思想[J].新學術,2008,(5).
[17]李新德.身處邊緣:保羅·馬爾登詩歌中的民族性[J].名作欣賞,2007,(10).
Domestic Critical Studies on Contemporary Irish Poetry
HOU Lin-me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Henan Normal Unirersity,Xinxiang 453002,China)
Since 1950s,the Irish Poetry entered a golden age.Based on the statistic data from Google Scholar and CNKI,the writer has made a survey of domestic studies on contemporary Irish poetry in the last decade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The writer hopes that the founding can be useful to the related studies.
Studies on contemporary Irish poetry;Domestic studies;Critical studies
I109.5
A
1008—4444(2011)02—0092—03
2011-02-17
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當代英國詩人群體研究”(07FWX-010)階段性成果
侯林梅(1979—),女,河南林州人,河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文學碩士。
(責任編輯:王菊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