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 村
一
我是上世紀50年代中期生人。長到四五歲,隱隱約約便曉得了,自己是那種懵懵懂懂,不怎么靈醒,也不怎么招人待見的孩子。父親是個木匠。在陜西渭北的那個小鎮(zhèn)上,幾乎所有人都以種田為業(yè),我能感受到,父親在當(dāng)?shù)剞r(nóng)人們那里所受到的尊重。那個時候的我,整日在他的木匠鋪里跑來跑去,像土撥鼠在草原上一樣自由自在。父親的刀鑿斧刨,干活剩下的木頭塊兒,都成了我的玩具。在后院僻靜的地方,我用它們敲敲打打,搭小房子玩耍。十歲時,“文革”開始了。一時間軍裝時髦。稍寬裕的人家,給孩子做縮小的軍服。那個時期,大街小巷里,四處都晃動著綠軍衣的影子。我們家弟兄們多,窮,四季衣服尚且不周,哪有閑錢做軍裝啊。但是大哥用他靈巧的手藝,給我做了一桿縮小型號的木頭步槍。我上學(xué)時,一邊挎書包,一邊挎木槍,在校園里很是風(fēng)光。隨后我自己也能做簡單的木頭刀和木頭手槍。下午放學(xué),與一群和我年齡相當(dāng)?shù)哪泻⒆幽7轮娪袄锏膽?zhàn)斗故事,玩打仗游戲。我給每人發(fā)一件由我制作的木頭“兵器”。玩完以后收起來,下次再發(fā)給他們。這些“兵器”中的絕大部分,是我最早的手藝。
請問路在何方 老村
父親除了做家具,更多的做的是棺材。當(dāng)?shù)厝朔Q壽木。渭北那地方,那年頭特別是到冬天,過了六十歲的老人,說沒就沒。一個普普通通的感冒,就可以讓一個平日看上去健健康康的農(nóng)人一夜之間命歸黃泉。所以每到這個季節(jié),父親帶著徒弟,從大鋸解圓木開始,一直到合成壽木,沒日沒夜地忙碌。不過我感興趣的是他給壽木雕花。人去世了,了解他在世時成績?nèi)绾?,兒女是不是孝順,自己是不是受到尊敬,看了他用的是什么成色的壽木,便一目了然。人常說的“蓋棺定論”一詞,在我們那里,因為這個,又多了一層意思,即棺材的精致程度。雕不雕花,及雕花的多少,即所謂的“花子活”,也是棺材成色的重要指標。再說“棺材”的諧音,正好是“官”與“財”。那些官場中人以及普通百姓,都對此計較在心。早先是父親親自動手雕。傍晚,徒弟們歇息了,父親的“花子活”便開始了。后來大哥和三哥接上手,居然刻得和父親一樣好,有的甚至更好。這使我開始接觸到繪畫。在一塊叫做“檔”的木板上,先畫上圖樣,然后雕刻,慢慢地,一個立體生動的浮雕圖案就呈現(xiàn)出來。這個圖案,棺材合成前一直小心翼翼地用白布蒙著。舊社會,那些富有的人家,在“檔”刻成之日,還會端著食盤,上面放著煙酒果品,由兩三個吹鼓手奏樂,來到木匠鋪里,即所謂的“謝匠人”。意思是鼓勵匠人,將棺材做得更加精心細致。浮雕內(nèi)容大多為“二十四孝圖”。鼓樂聲里,匠人揭開蒙在“檔”上的白布,給逝者親人展示出來,然后講解雕刻的內(nèi)容。借內(nèi)容再將逝者生前的恩德,表彰上一番。一塊普通的木頭因此突然間有了生命,珍貴起來。棺材合成之后,主人家趕馬車來運,那場面更要隆重一些。吹吹打打且不用說,食盤里除了煙酒,還有最終的酬勞。挨到入土的日子,就可以看到,父兄和徒弟們多日精心做成的棺材,為這最后莊嚴的時刻,幾乎被全村人簇擁著,抬舉著,從逝者的家里一直到田野墓地,最后掩埋進土里。吃席的時候,匠人和村里最重要的貴賓坐在一起,受到逝者家人的敬酒和禮拜??吹竭@些,幼年的我,似乎也和父兄們一樣,同樣感到被人敬重的榮耀。今天,在渭北家鄉(xiāng)的那片土地里頭,不知掩埋著多少具由我的父兄以及后來的侄子輩們精心雕刻的棺材啊。
家況維艱長歌之后慨然繪之 老村
時間一晃過去了許多年,時至今日我仍記得父親在油燈下與大哥討論“花子活”的情形,哪條線刻得生硬了,哪根松枝刻得不細發(fā),等等。父親的“二十四孝圖”的圖譜——他的寶貝,平時被母親嚴密收藏在老窯后頭的柜子里。那時候,即便最靈醒的徒弟,學(xué)到出師,也甭想獲得整套的圖畫樣本。這也相當(dāng)于今天所謂的“商業(yè)秘密”,是父兄們在此地聲譽長久的原因之一。我八歲時,就會拓著復(fù)寫紙,將圖譜中的某一張,或是“王祥臥冰”,或是“郭巨埋兒”,一筆一畫地描在棺材“檔”上。這個,居然成了我早期學(xué)習(xí)繪畫的“童子功”。我今天畫人物畫時,常用三根線條來概括人的頭發(fā)。這技巧,就得自這些圖譜的啟發(fā)。所以,今天我竟多虧最初的這些“美術(shù)教育”。到我拿筆畫畫的時候,起初并沒有感到自己真的就會畫畫,許多時候幾乎只是一種“本能”,是父母和那片土地養(yǎng)育我的過程里,附帶給我的能力。另外,也由于自己在木匠鋪里,時不時也會拿起刀子刻那么三下兩下,這樣,順便也訓(xùn)練了手的力氣。這使得我長大以后,寫字時候,也是幼年的習(xí)慣,常常是過于用力。即便打電腦,也常常是“噼里啪啦”,像刀雕斧鑿一般。我的電腦無一不是最終壞在鍵盤被我敲壞上。力氣上,我是一分也不會偷懶的。
二
一次,我的朋友,北京清華大學(xué)的博士生導(dǎo)師程曜先生來家里,喝茶閑聊間說出一句:一個人到五十歲,還能改變一次職業(yè),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兒。他說這話的時候,指著我墻上的繪畫。昔日別的朋友也這么說,我亦想過,但是都沒怎么在意過。從程博導(dǎo)口里說出來,卻讓我吃了一驚。試想臺灣那種地方,社會職業(yè)分工相對理性與成熟,改變職業(yè),到了一把年紀,是件極其艱難的事兒。(程曜是臺灣學(xué)者,2002年作為引進的百人海外專家被清華大學(xué)聘任前,一直在臺灣工作,故有此言——編者注)我們上個世紀年代出生的這代人,年輕時幾乎沒什么職業(yè)不職業(yè)。我們是螺絲釘,人家把你擰哪兒,哪兒幾乎就是你一生的職業(yè)了。所以到后來,改革開放以后,改變職業(yè)者比比皆是。仗得是那時候還年輕。三十啷當(dāng)歲,正是人生最富活力的時候,幾乎沒人不改變自己的職業(yè)。程博導(dǎo),我想,他所說的幸福,大概還有另一層意思,是指我五十歲后,居然還能將畫畫成這個樣子,儼然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畫家的那種感覺。坦率地說,“畫家”的感覺,在我真不怎么強烈。在我的感覺里,似乎最大的變化是,過去是坐著,現(xiàn)在卻得站起來,站在畫案旁邊。只不過比之寫作,似乎要好玩一些,也符合我個人心性里好動求變的氣質(zhì)。這上面,我想是受了父親的遺傳。小時候就常看到父親半夜里爬起來,一個人端著油燈去工棚里,為家具制作里的某道工藝,或者雕刻上的某個圖案,反反復(fù)復(fù)地琢磨??梢哉f木匠職業(yè),將他心性里那點兒聰明靈巧勁兒發(fā)揮到了最大限度。所以,父親這輩子對于自己的職業(yè),那志得意滿的樣子,可以說天天都掛在他的臉上。在家鄉(xiāng)那片地方,他的手藝首屈一指。沒有別的原因,就是他的木活兒比別的木匠做得精致、結(jié)實。鄉(xiāng)民們請他打家具,不會懷疑他做的木器活兒的質(zhì)量。盡管讓城里專家去看,水平也就一般般。但是在鄉(xiāng)下人那里,在那些農(nóng)夫與農(nóng)婦的眼里,卻是看哪兒哪兒合適,總之是山鄉(xiāng)百姓眼里的,那種實用與恰到好處的精致與美觀。
我想,自己繪畫最初的訓(xùn)練也來自這里,來自山鄉(xiāng)里簡單的,甚至有些粗笨的,有局限的,然而卻是有力道的審美學(xué)習(xí)。上高中時,那時是工農(nóng)兵推薦上大學(xué)。一次,聽聞省上美術(shù)院校招生,給縣上兩個名額,從中學(xué)里選取那種既有繪畫天賦同時又出身好的孩子。那一次,平時連課堂發(fā)言都會兩腿瑟瑟發(fā)抖的我,居然放膽找到班主任,想要報名。班主任訕笑說,名額早滿了,人家只是給下面學(xué)校打個招呼,像我們這樣偏僻的地方,哪輪得上你???我落了個大紅臉。誠如我在許多文章中寫到過:繪畫,這個我幼年時的夢想,因種種客觀原因,沒能實現(xiàn)。是的,那時候即便有上一根簡單的繪圖鉛筆,都有可能改變我后來一生的道路。但是居然沒有。到今天,有朋友說我,你該慶幸自己,沒直接去接受所謂正規(guī)的繪畫學(xué)習(xí),才保持了你父輩的那種粗樸的繪畫感覺。如果你進了美院,接受所謂正規(guī)訓(xùn)練,大概,可能……總之,可能不再是現(xiàn)在的你了。朋友的話,有一定道理。他們指的是,我如今繪畫,呈現(xiàn)出某種個人狀態(tài),或者叫獨特性。但是我知道,自己目前這點兒獨特性,遠為稚嫩。距離先賢們那些偉大的繪畫,還差十萬八千里呢。
三
要說慶幸,首先該慶幸的是自己這么多年從沒間斷過讀書,而且讀得還比較投入。由于想寫作出好作品的緣故,理念與思路,還比較對頭,即所謂“根正苗紅”。一次,一家網(wǎng)站采訪我,問:以你的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文人畫???我回答他說:至少,這個畫畫的人,得讀一千本書。不是一般的看看而已,而是真的讀得進去。我的這個標準,貌似簡單,但是現(xiàn)在畫文人畫的畫家,可以說有一半人沒達到這個指標。你連個讀書人都不是,還談什么文人畫?。磕欠N讀書人的面相,搭眼一看就能看得出來。因為在他的生命里頭,很長時間,朝起暮隨,眼睛和心思,都“銹”在書本里頭,即所謂的“一頭鉆進故紙堆里”。時間長了,這種人的氣質(zhì)和面容上,就會像古墓里的銅器鐵器一般,因為時間的關(guān)系,特別是眼神里,便有了一層別樣的神情、色彩和質(zhì)感,就像古董的銹色一般,深沉,含蓄,內(nèi)斂,甚至有點兒遲鈍。這叫讀書人。但是做讀書人,只是文人的初級階段。讀書人還得鉆得出來。譬如經(jīng)歷命運甜酸苦辣的錘煉,和名師高人之手千遍萬遍的撫養(yǎng)調(diào)教,像古董在把玩者手里,時間長了,有了所謂的“包漿”。這“包漿”,是靠時間,靠閑慵,一天一天地,把玩出來的。這種人,才稱得上是文人。黃賓虹為了有個區(qū)別,又把這種人叫做士人。作為士人,承襲著祖上家傳的蔭佑,無衣食之虞。他們作畫是精神消費,不是為了賣錢。他們只為藝術(shù)負責(zé),沒有市井里的匠作習(xí)氣。所以黃賓虹將這種畫,叫士人畫,不叫文人畫。他不大喜歡文人那種即時任性的東西。這意思是對的。只是今天人們約定俗成,還是叫文人畫順口一些。
我們中國畫的幾位大家,尤其是畫文人畫的大家,無一不是經(jīng)歷了這樣漫長而嚴格的——甚至必須有上天為之選擇、為之撮合——的過程。這種撮合不都是良辰美景、詩酒風(fēng)流那樣的好事,更多的是災(zāi)難,是逆境,是倒霉。個別人,甚至老死窮死而不為世知。但這些文人肩扛著災(zāi)難,頂著逆境,成長了起來。八大、石濤、吳昌碩,包括后來的黃賓虹等,無一不是如此。特別是吳昌碩,可以想象他在未成名之前,在上海的小衙門里給人跑腿,大熱天尚不能歇息。在這樣一個人們都講究個風(fēng)度或“派兒”的城市里,遭受多少冷眼白睛與世態(tài)炎涼,可想而知。但是你看他后來照片上的那種眼神,可以說無比深邃地透露著他對自己才能的依持和自信。還有,他和當(dāng)時另一位人物畫大家王一亭,兩個人站在一起的合影,二人之間,那種微妙的“主”與“從”的感覺,躍然“臉”上。近代西方,尤其是后來這數(shù)百年,藝術(shù)家的產(chǎn)生,往往是“思潮”的影響。其中大多數(shù)藝術(shù)家的成長,顯然沒有經(jīng)過這種嚴酷的人生過程,這大概與他們家境的富裕不無關(guān)系??柯斆髋c智巧玩出來的那些概念化的藝術(shù),很難說是什么深刻和偉大的東西。筆墨是繪畫的基本工具,沒有筆墨,還談什么繪畫???我想,可以這樣說,當(dāng)代西方藝術(shù)家將馬桶搬到展覽大廳的一瞬間,西方繪畫可以說麻煩了,因為他們忽視或放棄了藝術(shù)的另一個偉大而簡單的原則:人手之下的精致。
四
話題扯遠了。按理這話不該由我這種初學(xué)繪畫的人來說。我說出來叫“夸夸其談”或“高談闊論”,更可能是不懂裝懂。話再說回到我父親。上世紀40年代,家鄉(xiāng)那個封閉的小鎮(zhèn)上,有兩家木匠鋪子。一家姓梁,一家姓蔡。后者也就是我家。梁家的后人,個個聰明,書讀得又好,他們向往外面的世界。所以在鎮(zhèn)子里,當(dāng)兩家木匠鋪暗自較著勁兒的關(guān)鍵時期,梁家的兒女們都忙自己的事情,沒給自己的木匠父親助多大力。我的幾個兄長,因為在學(xué)業(yè)上都不怎么靈醒,反而能在老爹的帶領(lǐng)下老老實實地做木活。那時候一個木鉚打得好,都會成為一項技術(shù)優(yōu)勢,更甭說外觀式樣的獨特與美觀了。所以每當(dāng)茶余飯后,傍晚休息,父親與幾個兄長聚在一起,不間斷地用“活泛”、“竅口”等一類技術(shù)術(shù)語來討論木工活兒的優(yōu)劣。而在街對面,梁家鋪子里,卻始終冷冷清清。他家的孩子們,不是出門在外便是看書習(xí)字,或是做別的事情,落下老梁師傅一個人,在那里摳摳究究。往輕里說,這實是關(guān)乎于上門客戶的多少和餐桌上飯菜質(zhì)量的大事兒啊。后來,梁家的鋪子變得一天天落寞,一天天蕭條了。這竟是大勢所趨,自在難免。在傳統(tǒng)的市民社會里,那種作坊店鋪間的技術(shù)競爭,實在是一件極有趣的事兒。即便到“文革”,不允許在棺材上刻花雕活兒了,我的大哥,還是忍不住做一些極其精致的活兒。我記得他給我做了一個小飛機,其精致的程度,幾乎趕得上今天的飛機模型。我的一個伯叔大哥,他做了一只可以用手提著的木箱,將自己出門要帶的幾樣小工具放在里面。那種精致美觀的樣子,加上他的帥氣,出門的時候,看上去就像今天那些出門談生意的老板。所以盡管時代變了,但在父親的鋪子里,弟兄們只要一提到技術(shù),提到職業(yè),在師徒之間,那種榮譽感,那種近乎癡狂一般的執(zhí)著,近乎宗教一樣的虔敬和尊重,從他們的臉上,時刻都能看得出來。在人的這雙手上,技術(shù)不僅是技術(shù),它似乎從生命的層面,培育著人的成熟與成長?,F(xiàn)代社會,當(dāng)機器代替——又被稱之為“解放”——了人的雙手以后,逐漸導(dǎo)致了人們對技能的淡漠。我個人感覺,許多時候,這不僅是技能的損失,同時也可能是人生成長的一項損失。西方繪畫的命運,有心人體會體會,也許會有這樣的發(fā)現(xiàn),它和工業(yè)發(fā)展的歷史,有著必然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到后工業(yè)時期,藝術(shù)的衰落就顯而易見了。而地處東半球的我們,正因為落后這二三百年,我們對自己的雙手還沒來得及徹底失去信任。正因為這個時差,造就了吳昌碩、齊白石和黃賓虹。所以后來,當(dāng)我看到木匠出身的齊白石的那種生動同時又力道十足的線條時,一點兒都不感到吃驚。在我看來,一個聰明的雕花木匠,讀讀書,拜拜師,經(jīng)過一定的筆墨訓(xùn)練,就該畫出這種質(zhì)量的線條來。這從做木匠的父兄手上,他們雕刻的花紋里,就能感受得出來。當(dāng)然還有一點兒,即從大的方面說,我們沒那么快地就放棄毛筆——這種從幼兒園開始練字起就必須使用的寫字工具,也有一定的關(guān)系。我們庭堂里懸掛的被稱之為書法的東西,仍然得靠這種柔軟的獸毛扎成的工具書寫出來。這也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我們與傳統(tǒng)的繪畫內(nèi)在的持久的聯(lián)系。
如今,電腦可以畫出人工不能畫出來的線條。它可以很精確,很復(fù)雜,也可以輝煌燦爛,但是它沒有魂。有魂的線條,還得靠人的手工畫出來,加之于人此時此刻的意念,有目的地書寫出來。所以當(dāng)西方現(xiàn)代藝術(shù)越來越多地呈現(xiàn)出種種制作名頭或物質(zhì)變化的離奇傾向時,它距離人的魂,也越來越遠了。
五
我小時候,鄰居家的孩子嚇著了,即所謂丟了魂,病了。那個孩子可能叫“狗蛋”。他媽請我母親去,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到他家門外,手里抓一把筷子和小飯勺,去敲她家的窯門的門鼻兒,邊敲邊大聲喊:“狗蛋——,狗蛋回來了嗎?”窯里狗蛋他媽,懷里緊抱著狗蛋,連忙大聲應(yīng)道:“回來了!”如是者三,即所謂叫魂。第二天一大早,看見狗蛋坐在他家門前的石墩上玩耍,病果然好了。那情形讓我好生奇怪。我那時就想,到底有沒有“魂”這個東西呢?我寫作三十年,今天終于承認了,這個東西,一定有。一定得有。自己三十年的寫作,唯一認真做的一件事兒,就是寫作了小說《騷土》。不久前,最終修訂完了它。上海作家吳洪森先生讀過電子文本后,電話里對我說,《騷土》最重要的一點,是完成了古典小說語言和現(xiàn)代漢語敘述的對接,接續(xù)上被我們丟失已久的中國傳統(tǒng)小說里的那個“魂”。這個,過去百年,幾乎沒哪一部長篇小說做到這一點。他這樣說,我想,是的。這是我從事文學(xué),最初——也是最終的愿望。文學(xué)和繪畫,一項很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給每日忙碌于浮世亂象中的現(xiàn)代人叫魂。讓我們大清早起來,感覺到自己神清氣爽,身心健康,看到身邊的狗蛋們伶伶俐俐、活潑可愛。
當(dāng)然,后面的,也許只是一種理想罷了——話題又扯遠了。還是用古典小說里的套話,言歸正傳吧。我畫畫,少年時候曾夢想了一陣子,破滅后基本上放棄了繪畫的想法??烊畾q時,到祁連山里,認識了一位畫畫的朋友。那時候我尚在部隊服役,閑時便去他那里。站在他的畫案旁邊,看他畫畫。或者翻閱他從外地郵購來的畫冊,或者聽他說那些大畫家的故事。但自己從沒敢說拿筆學(xué)畫的事兒。那時我還以為,僅寫作一項就夠我折騰了,若再畫畫,貪多嚼不爛,將來弄個二流三流的,沒什么大意思。所以畫畫——這個極其高級的藝術(shù)雅事,從此似乎和我就徹底絕緣了。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對繪畫的喜愛,發(fā)自心底的喜愛。朋友的一幅這樣的畫,永久地留在我的記憶里:清晨,微微有些寒冷。太陽還沒有出來,月光仍舊白亮,一片草甸上泛著潮濕的霧氣。天地氤氳。這時候,一串水鴨不知被什么驚動,騰空而起,劃過寧靜的天空。我深有感觸,知道這是畫了。因為它畫出了我在青海草原上,某一個早晨,某一時刻的,真實的感受。那種草甸的墨塊,是國畫里特有的暈染技法,是一瞬間的筆觸,與綿軟的白宣紙結(jié)合而成。它是那么靈動,那么真切,帶著大自然賦予草原的一切元素,讓你覺得,那群鳴叫著的野鴨,真的就生存在那樣的墨塊里頭似的。看到這個的那一刻,我正在失戀的痛苦里,是這樣沉靜而生動的景色讓我解脫出來。朋友還有一幅畫,畫的是水邊的一片土丘,幾棵姿態(tài)秀美的樹木,從容自若地站立在那里。起初我以為是朋友的獨創(chuàng),過了很多年,在宋代一個名叫倪云林的山水長卷里看到了它。它只是那個長卷的一個局部,朋友臨摹了它。其實這樣的場景這樣的樹,我在現(xiàn)實里又見過多次。我感覺到它們美,但不知道它們美在何處。通過畫,我才知道它們之所以美的原因。它們像幾個理想中的朋友,立于天地之間,美美好好,相依相伴。是啊,它說的是我內(nèi)心對友情的渴望,是一種理想,也反襯著自己內(nèi)心無以言表的孤獨。而在自然里,這些樹沒有這樣的苦痛。作為寫作者,我知道無論什么樣的寫作,都不能像繪畫這樣,完整地表達清楚這種意思。所以那個時期,我好佩服這個深山里的畫家朋友啊。我?guī)缀踉谒械姆矫娑寄7轮J撬?,以及他的那些圖畫,使我的審美,從家鄉(xiāng)父兄的木匠鋪里走了出來,上升了一個層次。
還有一次,是我辭職后到北京不久,跟隨內(nèi)人的弟弟,到外國使館區(qū)做清潔工。從打掃出來的垃圾堆里,翻到一本印制精美的冊子。上面是我不認識的英文,但其中一幅插圖,使我怦然心動。圖上畫的是一株牽?;ǎ瑑?yōu)雅地卷曲著,鮮艷地開放著。我將這本冊子從垃圾里撿出來,回家后放在書架上。后來才知道,畫這幅畫的人,是一個名叫齊白石的畫家。他和我的父兄一樣,曾是一個心靈手巧的木匠。那陣子,許多時候,我時不時會從書架上將它取下來,認認真真地看上幾眼。我知道,除了繪畫,文字永遠表達不出這樣的優(yōu)雅。
還有一次,是十多年前。那時候我四十歲了。跟朋友去江西旅游。到了廬山腳下,去八大山人展覽館。展覽館是座古宅第,幾進幾出的院落。在前院的回廊和房廈里,懸掛著時下諸多畫家的字畫。一個什么官員,也許是附庸風(fēng)雅的緣故,竟將自己所謂的書法,也懸掛在那里。真不怕八大山人的陰魂萬一夜里從墳?zāi)估锍鰜?,看見他的不肖子孫們竟畫出如此拙劣的畫作,嘴頭上不知該如何嘲罵。不過,我在沒進門之前,也沒寄多大的期望,且以為所謂的八大山人展覽館,大概就是房子和庭院。這在國內(nèi)這一類的展覽館來說,司空見慣,也沒什么“不對”的地方。這些字畫也就當(dāng)熱鬧看吧。繼續(xù)往里,邊看邊走。走到最里面一間,突然被一根繩子攔住了。仔細一看,原來在不遠的墻面上,懸掛著一幅不大的繪畫。我想,這該是八大山人的畫了吧。畫面是一座山,山底下一條游魚。簡單至極。與前幾進院落的那些花花綠綠、轟轟烈烈的畫作相比較,幾乎等于什么沒畫一樣。然就在這時候,我似乎像被電擊一般,渾身抽搐,顫抖。那畫上的線條,像神靈附體一般,是那樣生動那樣有力那樣鮮活那樣頑強地存在著,表現(xiàn)著,一股強大的氣場迎面撲來。我整個人,被它渾落砣地捉住了。我突然意識到,這是真正的畫了。昔日在畫家朋友那里,信手翻閱八大的畫冊,沒有這種感覺。但是在真跡面前,幾根線條竟至于這樣撼動我的靈魂。這時候,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八大山人偉大的地方,中國畫偉大的地方!墨和線,竟至于這般神奇!中國水墨,表面看來,成千上萬的人,用同樣的工具,畫同樣的題材,但是它真正不同的地方,是人格、氣質(zhì)、風(fēng)骨、閱歷,知識水準、思想境界等等,總之是這個人身上一切的一切最終合成的結(jié)果。所以有些時候,真真正正是需要看真跡才會感知得到啊!
去年冬,一個大的拍賣在國際飯店預(yù)展,一千多幅畫,幾乎囊括了唐宋以來所有大家的作品。這樣的機會,我當(dāng)然不會漏掉的。我去國際飯店展廳里一張張地看??吹绞瘽桶舜蟮囊环∑?,一平尺不到。畫面上是一個垂釣的老者,那種獨特的筆觸和線條,在我好像見到久別重逢的老友一樣,有著一種莫名的親切感??粗粗?,不知不覺地流下淚來。也許有人會以為我這樣子,是不是太矯情了?也許是吧。但我后來分析,當(dāng)時我是從里面體會到,這是一種貌似主觀的放逸,實質(zhì)卻是被動地被社會遺棄——這之后的悲傷。是的,我們中國的文人,特別是才情優(yōu)秀而品行高尚的文人,自皇權(quán)專制產(chǎn)生以后,無人不是處在被遺棄的處境里。他們的靈魂,有著巨大的無奈。這種被遺棄的感覺,我想,同樣潛伏在我的心里,命運里。命運的同感,讓我觸景生情,流出了眼淚。所以畫畫,我想,這是一件真的需要以真心、真情,率性而為,以命運的感應(yīng)去真實面對的事情啊。它畫的不僅是畫,是命運啊。聯(lián)想一些貌似“先鋒”的藝術(shù)人,對中國畫一知半解便說三道四,認為中國畫因循守舊,千篇一律,是老掉牙的東西,實在是有眼無珠?。?/p>
六
嗨,話說得過頭了——也許,也許人家懂得的道理,我不懂。是我自己一葉障目,無知罷了?;仡^還是實實際際,說自己的事情吧。就說我,本來和繪畫已經(jīng)絕緣了,但是一個偶發(fā)的事兒,把我逼上梁山了。那是我的自傳體隨筆《吾命如此》脫稿后,交到出版社,責(zé)編要我昔日的照片。以我過去的品性,對自己的形象一直缺乏自信,所以很少照相。適合公開使用的照片,少之又少。但責(zé)編說了,現(xiàn)在是讀圖時代,如沒照片,最好請人插圖。我想,請人插圖,耽擱時間且不說,又要增加費用,一來二去,這樣拖下去,不知驢年馬月才能付印成書呢!寫書人對于出書的急迫,是常人不能想象的。一急之下我竟對責(zé)編冒出一句:我來試試!就這樣,自己趕鴨子上架,拿起鋼筆,在普通的白紙上畫起來。好在自己的書自己曉得,哪個節(jié)點,該什么樣的插圖,心里明白。事不宜遲,兩個小時,畫了二十五張插圖。我大著膽子送責(zé)編看。不料責(zé)編卻說,挺好,就用它!就這樣,印到書上了。我想,這大概是有史以來最快的插圖吧!不過今天我去看那些插圖,實在是太糟糕了!但是好歹是我繪畫的開始。之后不久,我又畫了另一本隨筆《癡人說夢》的插圖。這一次畫了近百幅,其中幾幅今天看上去,仍然感覺還算過得去。
就這樣,我開始畫畫了。這一年我滿五十歲。俗話說人過三十不學(xué)藝。我五十歲開始學(xué)畫,可謂是大齡老學(xué)員了??晌业男模瑓s像個剛背上書包上學(xué)的孩童一樣,一種無法言喻的新鮮感,時時激勵著我,促使我每天晚飯后或者寫作累了,都會拿起筆來畫上一陣子。越畫越覺得趣味無窮。這一階段里,我常想的是,繪畫多好玩啊!這樣好玩的事兒,過去自己竟然連想也不敢想!少年時候想學(xué)畫,因為家鄉(xiāng)那地方窮鄉(xiāng)僻壤,除了買不起筆墨紙張,也沒這方面的導(dǎo)師引路。年紀稍長,讀了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立志于文學(xué),從事了寫作,心思都放在寫作上了,可以說自顧不暇。后來遷居到京城,又由于居住的困難,數(shù)十年里不要說書房,連一張像樣的書桌都沒有地方擱。也是后來有了較大的房子和桌子后,才具備了畫畫的條件。人生路走了一大圈,這才繞回來,可以畫畫了。到五十歲,終于回到童年時的理想上。
不過寫作的那些年,為了發(fā)表,想給人家編輯留個好印象,寫稿時一直用小正楷。即便是長篇小說,也堅持用正楷來寫。用質(zhì)量很好的鋼筆,筆尖有圓頭的那種,一個字一個字,工工整整地謄寫出來。一張三五百字的稿紙,如錯一字,或哪一筆劃不舒服了,都會換一張,重新謄寫。對稿面美觀的追求,甚至到了潔癖的程度。每天寫一兩千字,一堅持就是二三十年,很少間斷過。這種功夫,后來竟派上用場。也就是當(dāng)我拿起毛筆胡涂亂抹了一個月之后,將書寫工具的性能基本掌握了,才發(fā)現(xiàn)那么多年的小正楷,竟沒白寫。這之前,許多年里,每次回老家過春節(jié),父親讓我寫對聯(lián)。我拿上毛筆紙張去央求村里一個叫春生的大哥來寫。父親罵我,殺材!出門在外這么多年,被人稱呼作家,居然不會寫毛筆字,太丟人了!我只能承認。當(dāng)時我真不知道自己只是工具沒調(diào)整過來而已。自己那些工工整整的小正楷寫作,大概也算是書法練習(xí)的一種。還有,我畫上畫以后,也一直認為自己沒基礎(chǔ)。但是不久,我的畫就出現(xiàn)了朋友贊揚、自己吃驚的局面。開始我還自鳴得意,以為是自己的天分使然。后來突然意識到,其實這也是童年時候跟著父兄們畫棺材板子時積累的那一點兒童子功。譬如我畫人物,三根頭發(fā)就會給人長發(fā)飄飄的感覺。那技巧,其實就來自棺材板上的人物形貌,一點兒都不新奇,也不是自己獨創(chuàng),只是自己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較好地借用過來而已。所以我認為,所謂畫畫的天分,許多時候,依然是訓(xùn)練的結(jié)果。
七
人的一生,很多機緣其實竟是誤打誤撞的。人常說認識自己。其實在大多數(shù)情形下,人是很難認識自己的。這里面除了知識的局限,還有我們自己活得太粗糙,像猴子掰包米,一不留意便丟失或遺忘了自己昔日曾經(jīng)積累或?qū)W習(xí)過的經(jīng)驗。在人的一生里,這其實是大問題。我的音樂家朋友梁和平,他的爵士樂鋼琴彈得出神入化,他總結(jié)我們中國文化,提出了一個尿沖尿的理論,意思是說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史,為何總徘徊不前呢?其根本的原因,就是男廁所里的小便池,尿沖尿,即用一層新的臟東西沖去舊的臟東西,結(jié)果臟是永久的結(jié)果。小便池永遠是小便池。沒有變化,也不會有變化。我承認,他說出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盡然。我覺得,比較客觀的解釋應(yīng)該是:人生,是一個不斷糾錯的過程,是以新錯誤掩蓋或糾正舊錯誤的過程。但人類總的來說還是在進步。中國文化,沒我們想象的那么悲觀。這些年,隔三差五便會遇到一些從海外歸來的華人知識者,他們身上的氣象,與我們——特別是經(jīng)歷過“文革”的這些人,有很大不同。他們一般都比較溫文爾雅,看問題不那么絕對,也不那么激烈,知識結(jié)構(gòu)也比較健全。我想,這就是進步。這進步,近幾年,在我所接觸的幾位臺灣知識者身上尤其明顯。所以,我們還是應(yīng)感謝昔日歷史的那一段偶然,誤打誤撞地給我們中華民族保留了臺灣這么一片地方,讓我們的文化得以較好地傳承。盡管未來能夠創(chuàng)造新文化大局面的擔(dān)子也許不在他們身上,但是,他們很有可能是我們新思想和新文化生成的土壤。在他們的心性里,存在著中華文化復(fù)興的真希望。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一大資源。尿沖尿,在我們,或許是。在他們,不見得是。我想一個時期,由他們來引領(lǐng),做我們的榜樣和糾錯者,或許我們會少走許多彎路,更何況我們經(jīng)歷的文化斷裂,這種錯誤的歷史,竟或有可能也成為我們文化的新資源。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有可能開辟出一個美好而廣大的,屬于我們時代的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嗨,又說遠了,說大了。
八
一說就說遠,一說就說大,這是我由來已久的老毛病了??磥砦宜枷肜锏哪蝌}味兒,還很大,很頑固哩!還是說自己怎么學(xué)畫吧。卻說我畫過《癡人說夢》之后,有朋友說我是學(xué)豐子愷。我默笑。事實是早年我把豐子愷當(dāng)文學(xué)作品讀的時候,少量地看過他幾幅畫。譬如小孩給凳子穿鞋,母親抱著孩子看春意盎然的柳梢,愛護小生命啦,等等。只是沒有太深的印象。我想,自己對豐子愷一直沒進入,大概還有一個原因,是我自己向來喜歡深刻而痛苦的藝術(shù)。五十歲后,開始喜歡上繪畫,手頭獨有一本傅抱石的畫冊。傅抱石一個時期,讓我如癡如醉。那時的我,幾乎認為,傅抱石是當(dāng)代中國最好的無人能取代的畫家。他那種自由狂放、極富才情的皴法,很對我的胃口。還有他點題的小人兒,畫得簡直太生動了。為學(xué)到他那種精細微妙的效果,我竟沒少在毛筆上下工夫。現(xiàn)在市場上一般的小楷筆,以筆尖的質(zhì)量,根本畫不出他的那種效果。不久,又購到齊白石的畫冊。齊的筆力,讓我驚心動魄。我還感興趣的是他的民間情懷。不過我學(xué)他們,從來沒想到去臨摹他們的筆墨,我本能地意識到,到我這種年紀和狀態(tài),顯然已不用臨摹了,我只需取其精神風(fēng)骨就可以了。也就是說,我只需看看他們,然后就可以直接畫自己的,創(chuàng)造自己獨有的畫面。這不是吹牛,這是昔日多年文學(xué)理論和美學(xué)知識積累的結(jié)果,是以理論作先導(dǎo),每星期或者每個月一個變化,迅速地提高著自己。不久,我出版了另一本帶繪圖的散文集《閑人野士》。這時候,我才購買到一套簡裝本的豐子愷的《護生畫集》。閑暇時翻閱,將他的畫當(dāng)做畫來看,此時遂感到豐子愷繪畫的美妙之處。他那種干凈、本分的筆觸,讓我感覺,真的是高不可攀啊。這時我突然想起來,十多年前去杭州,在西湖邊上,杭州美院的一家畫店里,曾看到過一套豐子愷的畫冊,是那種大十六開的宣紙線裝本,印制極精美。當(dāng)時我要取看,店員——一個衣著精致面孔白凈的城市中年男子,瞥了我一眼——不用說,我是北方中年農(nóng)村男人的那種寒酸土氣的模樣兒。當(dāng)即他很不情愿地嘟囔一句什么,南方話,我沒聽懂。他越是這樣子,我越堅持要看。于是他迫不得已,從玻璃柜里取出來。我一看,標價六千。好家伙,這價錢立刻打敗了我。這期間,中年男子一直揚著頭,眼鏡背后閃爍著輕蔑的光亮,看都不再樂意看我,幸災(zāi)樂禍地收回畫冊。放在今天,以我對豐子愷的喜愛,就是砸鍋賣鐵也得買下它來。不過,豐子愷對我的誘惑,也就到此為止。但對于這些大家的畫冊,我今天貪愛的程度,愈發(fā)強烈。適值印刷品如此豐富又泛濫的年代,我是得其實惠又被其所害。譬如八大山人、齊白石、傅抱石、黃賓虹幾位大家的畫冊,只要我買得起的,其中又有幾幅畫可觀,或別的可取之處,我是碰到一套買一套。買到手新鮮幾日,很快就厭倦了。后來我發(fā)覺,其實這是錯覺??傁胝业娇丛鲿r的那感覺。但是那感覺,即便再精致的印刷品,也無法做到。
九
好在是北京。當(dāng)然,也是北京這地方,上世紀90年代初,將我由一個連職干部復(fù)轉(zhuǎn)到地方,然后又作為省會電視臺的編導(dǎo),一夜之間,變成一個北京街頭坐吃閑轉(zhuǎn)的無業(yè)游民。在這地方,我與社會唯一的聯(lián)系,就一個戶口。別的什么都沒有了。我猶如裸體的行者,在得到自由的同時,也經(jīng)受著日常生活的無所不在的拮據(jù)和困窘。很長時間——不,時至今日,我看到那些推著破自行車上班的中老年男子,仍舊是羨慕得垂涎三尺。但是也知道,我已不再可能簡單地被什么單位接納了。我必得走一條自己的路。艱難地活著。好在是一國之都,文化方面的信息還比較發(fā)達。一年半載總能看上幾個不錯的展覽。2006年,我剛畫完《癡人說夢》的插圖,書出版不久,去北京畫院看齊白石的作品展。驚奇地發(fā)現(xiàn),齊白石畫里的兒童,居然和我不久前畫過的一幅《吐魯番的葡萄沒熟》里的兒童,驚人的相似。如果不是此刻看到,自己甚至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模仿了他。不過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即人處在純樸的時候,畫出的畫,其實都是一樣的。也是在這個畫展上,認識了東北的插圖畫家韋爾喬。他畫在藥方紙上的那種極富宗教意蘊的精致而深刻的小畫,讓我欽佩不已。2008年冬,中國美術(shù)館舉辦吳昌碩畫展。在他的一幅梅花面前,我流連忘返,幾番盤桓,久久不忍離去。我不能想象,吳昌碩怎能將梅花的枝干畫成這樣:一根幾近兩米長的線條,猶如龍盤鳳繞,無比自由,且有著屈鐵之力的質(zhì)感。我站在畫幅前感慨萬端,心潮起伏。我甚至這樣想,一個人如不是神,修煉到什么地步,才能在繪畫的時候,控制住自己的心跳和呼吸,滌清自己所有的情緒與雜念,畫出這種雄強、自信、率性、沉穩(wěn),表現(xiàn)著人類至高向往的——自由且堅實的線條來呢?對于吳,這是技藝的精彩還是心靈的精彩?
這之后不久,2009年春天,我的散文集《閑人野士》出版了,里面配有九十幅插圖。這些插圖,大部分是我平時所謂“玩”出來的。說“玩”,其實也不盡然。我對所謂的“玩”的說法,嘴上雖隨口說,內(nèi)心并不怎么認同。我想繪畫真如這樣,也太輕飄了。我想,繪畫除了有“玩”的成分之外,似乎還得兼有人類精神深層里更深刻一些的痛苦——這才叫繪畫,高級的繪畫。當(dāng)代畫家,包括齊白石這樣的大師,之所以不能夠與八大比較,也就在這上面差那么一點兒。這年的秋天,我去附近的畫家蔣志鑫先生家里喝茶聊天。蔣先生畫西部山水,畫面雄闊率性,給人震撼。以我在青海十多年的生活經(jīng)歷,知道他確是抓住了西部大山大河的那個魂兒。也是這一次,我偶遇了畫家程大利先生。嗨,這就是北京的神奇之處!一些了不起的大人物,一不留神兒就會被你碰上。可以說遇到程先生,改變了我一生的繪畫道路。其時,我將自己的插圖散文《閑人野士》給程先生看,程先生翻看著里面的插圖,邊看邊稱贊,說我的畫,“精神一流”。我很滿意他的這個結(jié)論。確實是,也只是“精神”,就技巧說,我知道自己還很差。也就在當(dāng)時,我要蔣先生找來程先生的畫冊,一邊翻閱一邊想著拿什么措辭來回饋他對我的贊美。也是我當(dāng)時對中國畫的認識,還相當(dāng)粗淺,還在所謂畫面的“漂亮”與“美觀”的層面上,一時間竟尷尬地找不到如何贊美他的詞兒。直說了,是沒有看出來他的畫美在哪里!只覺得他的畫技術(shù)簡單,看不出“才氣”。最后,只好指著其中一幅畫的局部,很勉強地稱贊他說,“看看這幾筆,太美了,太浪漫了”。確實說看懂程先生的畫,是三年之后,也就是今天,在大致了解了中國畫的發(fā)展史以及了解了筆墨的內(nèi)在奧妙之后,才初步看懂了一些?,F(xiàn)在回想,當(dāng)時我在程先生面前,那種指指點點的樣子,真為自己當(dāng)時的無知而臉紅。我想,一個人沒有廣博的閱歷,深刻的閱讀,以及相當(dāng)程度的國畫知識的積累,包括一定的筆墨體會,要讀懂程先生的畫,真的不那么容易。黃賓虹講內(nèi)美。程先生就是一個將內(nèi)美做到極高層面的畫家。我個人有個也許不成熟的看法,人們——即便是畫家群體,要想看懂并喜歡上程先生的畫,也需要一個相當(dāng)長的時期,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長。孔夫子說“繪事后素”,然而當(dāng)代畫家,誰敢像程先生這樣徹底地“素”?。∥沂呛髞磉@幾年,天天盯著各式各樣的畫冊看,看來看去,包括自己的筆墨體會,這才發(fā)現(xiàn)程先生的畫的神奇之處。去年冬天,我看了一冬的吳昌碩,佩服得五體投地。一天,又去看程先生的畫冊,突然發(fā)現(xiàn)吳昌碩的那種結(jié)實有力、文氣十足的線條,就在他畫的樹木和山石里——是的,是文氣十足!這種線條,沒有深刻的閱讀積累和心智經(jīng)驗,不是一個地道的文人,如何畫得出來?之后又看八大的畫,看了半年有余,發(fā)現(xiàn)八大處理塊面時那種看似淡薄寡韻的筆觸,竟與程先生處理塊面時的大量筆觸如出一轍!不是像,而是精神的類同。龔賢的就不用說了。程先生曾很隨意地告訴我,他在臨摹龔賢的畫上“下過很大氣力”。時下許多畫家那些“躍然紙上”的所謂的“漂亮”、“美觀”、“才氣”、“萬丈豪情”等等,是他力戒或者說與他格格不入的。正因為如此,在先賢巨德畫里,那種蘊含著中國美學(xué)的寧靜淡遠、天人合一、老僧補衲一般的崇高境界,在程先生的畫里,才那樣真真切切地呈現(xiàn)著。我這樣想,程先生對繪畫的貢獻,是從筆墨傳統(tǒng)的深處,更新和發(fā)展了筆墨的表現(xiàn)力。畫面上解決了黃賓虹始終沒能最終解決的形式單一的問題。從精神層面,也是中國畫在經(jīng)歷過一段無所依托的失魂落魄的歷史時期之后,到了他這里,才真正比較完整地接續(xù)上了中國人哲心慧海深處的那個超然物外的精神和靈魂。
幾乎與此同時,以我作為一個文人的柔軟心性,我同時喜歡上另一個與程先生的藝術(shù)面貌決然不同的畫家:吳悅石。我有個不甚恰當(dāng)?shù)谋扔?,?dāng)代中國繪畫如果以盛唐詩歌來比擬的話,程大利與吳悅石,便是我們時代的杜甫和李白;如以禪宗作比,二人便是當(dāng)代的神秀和慧能。一個是苦修的,一個是頓悟的;一個是嚴謹而擔(dān)當(dāng)?shù)?,一個是浪漫而率性的。代表著我們?nèi)祟惷鎸λ囆g(shù)之兩極。吳先生的畫里,那種隨時隨地出現(xiàn)的看似粗放稚氣的線條,細品起來竟是那樣的風(fēng)流蘊藉、與眾不同。我想,這除了得益于他深刻廣博的文化修養(yǎng)之外,還得有一條,必須是天才!相當(dāng)長的時期,我是手不釋卷地看他的畫冊,里面那些所謂的“粗頭亂服”的線條下掩蓋的“國色”和“驚世之美”,讓你不能不從心里對他的藝術(shù)頻頻叫好,遍遍致禮。除了心性還是心性,徹頭徹尾的心性。禪家講明心見性。他的畫就是筆墨里的明心見性。去年冬天,我隨朋友馬漢躍拜訪吳悅石先生,終于得見本人。先生談笑風(fēng)生的樣子幾近天人。期間,我小心翼翼地說了句:“我很想看看先生畫大畫時是什么樣子。”先生哈哈大笑說:“大畫和小畫一樣?!币苍S有我這想法的不只我一人,大家常見的,竟都是先生一些極其精致的小畫。臨出門,我大著膽子表達了自己的意愿,意思是想跟隨先生學(xué)學(xué)他繪畫時的心法。先生笑道,那得是非常之人??!真是一語道破,可見先生的智慧和率性!與紋飾,就知道它意味著什么,精致意味著什么。我相信,是它們極其的精致,拯救或確立了我們的歷史,并給我們民族以文化上的永恒自信。
我今年五十五歲了。五十歲始握管調(diào)墨,這突然而來的“遭遇”,讓我感到自己不足的同時,又感到挑戰(zhàn)的到來。我對朋友說,我是不會水的泳者,掉進了繪畫藝術(shù)的汪洋大海里,感到恐慌,感到茫然。但這條路我已無可回避。好在我知道一點:耐下心思,不要慌亂,在率性而深刻地表達的同時,切實地追求精致和極致。也必須從這條路上努力前行了。
十
這幾年里,我為自己能生活在這個繪畫上雖然是“軍閥混戰(zhàn)”,卻也天才頻出的時代而感到無比的溫暖。我自己,從精神上雖然更崇尚程大利先生那種面對藝術(shù)幾近苦澀的偉大擔(dān)當(dāng),但是在繪畫上,卻又時時向往吳悅石先生那種立時而就的天才率性。我想,和我當(dāng)初寫作《騷土》時樹立的志向一樣,不做則已,要做就做精致,做極致。我是想畫出幾幅精致的與眾不同的作品。我有這樣的野心。因為我是這樣的人,看到先賢前輩,特別是一些大家的畫,那種源自內(nèi)心的莫名沖動常使我坐立難安。是的,我內(nèi)心是時時有這種如潮水奔涌而來的沖動??纯催h古我們先人的青銅藝術(shù),那上面雄強與精美的構(gòu)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