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芳,裴宗陽,陳建中,張紅
(1.山西運城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 運城044000;2.山西農業(yè)大學 林學院,山西 太谷030801)
松華壩水庫位于昆明市北郊,屬金沙江流域的盤龍江上游,為昆明市工農業(yè)生產(chǎn)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1981年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從1982年至今,松花壩水源區(qū)實施退耕還林3253.33hm2,通過實施飛播造林、人工造林和退耕還林,累計完成植樹造林17 333.33hm2。水源區(qū)森林覆蓋率由建立初期的27.03%提高到目前的62.97%[1]。面對如此巨大的水源涵養(yǎng)林的人工營造,如何才能發(fā)揮與自然水源涵養(yǎng)林相類似的功能,研究近30年營造的不同類型人工林的水源涵養(yǎng)性能的優(yōu)劣,將為今后的水源涵養(yǎng)人工營造提供寶貴的經(jīng)驗。但是現(xiàn)有對松花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松花壩水源保護區(qū)的土地利用變化、水質變化等的研究,如劉新有等[2]基于RS技術對松花壩水源區(qū)多年的土地利用進行的分析和張允鋒等[3]對松花壩水源區(qū)的土地利用時空變化的分析,以及劉波[4]分析研究了松花壩水庫底泥疏浚對其水質影響。研究松花壩水源涵養(yǎng)林分本身的較少,如師靜等[5]對昆明地區(qū)松華壩水庫庫區(qū)天然云南松林隙更新情況所作的調查。真正涉及松花壩水源涵養(yǎng)林不同林分對土壤理化特性影響的就更少。
現(xiàn)有的關于水源涵養(yǎng)林的研究,多只是就水源涵養(yǎng)的某一方面作深入介紹。如常宗強[6]等通過對祁連山水源涵養(yǎng)林凋落物及其分解過程以及蓄積量隨時間變化的分析,研究了枯枝落葉層的持水、截留作用和蓄水保土效益。石青等[7]基于3S技術,對小流域水源涵養(yǎng)林林木耗水進行了量化分析。黨宏忠等[8]通過對祁連山水源涵養(yǎng)林區(qū)的苔蘚-青海云杉林、亞高山灌叢、灌木-青海云杉林、中低山罐木林和祁連圓柏以及牧草地等6種植被土壤水分物理性質的測定與計算,比較分析了不同植被的水源涵養(yǎng)能力,建立了主要土壤類型的入滲模型、土壤水分消退方程,評價了不同植被土壤層水文特征及其與植被間的關系。張光燦等[9]為探索華北落葉松水源涵養(yǎng)林的立地適應性和密度合理性,對五臺山華北落葉松水源涵養(yǎng)林密度結構與生長作了動態(tài)研究。顏永強等[10]以蓮花湖庫區(qū)紅松水源涵養(yǎng)林為研究對象,運用地統(tǒng)計學理論與方法擬合入滲模型,對土壤入滲進行空間異質性分析。
本文為深入研究昆明市松花壩不同人工水源涵養(yǎng)林的優(yōu)劣,對松花壩云南松、華山松和油杉3種林分林下土壤的理化特性,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通過不同林分土壤理化特性的分析,得出松花壩水源涵養(yǎng)人工林是最優(yōu)林分,為今后的西南地區(qū)的人工水源涵養(yǎng)林的營造提供科學依據(jù)。
試驗地位于昆明市北郊區(qū),地處102°54′~102°59′E,25°10~25°28′N,最高海拔點是大尖山2842m,最低點是壩腳1917m,庫區(qū)徑流面積293 km2,年平均氣溫15.1℃,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為2400 h,無霜期達230d,年平均降水量1035mm左右。
試驗地植被總林地達59 114.7hm2,植被主要組成有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喬木樹種有:油杉(Keteleeria Carr)、云南松(P.yunnanensis)、華山松(P.a(chǎn)rmandii)、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滇青岡(Cyclobalan opsisglaucoides)等;灌木樹種有:馬桑(Coriaria sinica Maxim)、旬子(Cotoneaster spp)、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等;草本植物有:禾草、厥草、紫莖澤蘭 (Compositae)、苔蘚(Bryophyta)等。
表層土壤為紅壤,呈中性至堿性,山上為紅壤土和少許褐土,質地較粗,緩坡,陰坡土層較厚,陡坡、陽坡土層較薄,40cm以下底層土壤多為母質。
在云南松、華山松、油杉3種針葉林分的試驗地,設置標準地(30m×30m)15個,進行常規(guī)調查,記載胸徑、樹高、年齡、郁閉度等(見表1);在各標準地內一條對角線上選擇有代表性的地段挖土壤剖面2個,在剖面內按0~20cm、20~40cm 2個層次用環(huán)刀和自封袋取土樣供理化分析。
(1)土壤物理性質
①土壤容重:環(huán)刀法[11](環(huán)刀容積為 100 cm3);
②土壤飽和持水量測量:將裝有濕土的環(huán)刀放入平底盆,注入并保持盆中水層高度至環(huán)刀上沿為止,使其失水達12h;
③土壤總孔隙度:方法同上。
表1 采樣地特性表Table 1 The table of sample to characteristics
(2)土壤化學性質
①pH值采用電位測定法(土壤∶水=1∶2.5);
②土壤有機質采用硫酸、重鉻酸鉀氧化-容量法;
③土壤全鉀含量采用氫氧化鈉(NaOH)熔解,火焰光度法;
④土壤全磷含量采用氫氧化鈉(NaOH)消解,鉬銻抗比色法測定法;
⑤土壤水解氮含量采用堿解擴散法;
⑥土壤速效磷含量采用0.05mol·L-1鹽酸-0.025mol·L-1硫酸的雙酸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
⑦土壤速效鉀含量采用1mol·L-1中性CH3COONH4浸提,火焰光度法測定[11]。
(1)本研究調查了15塊樣地,3種林分類型,其中編號1、12、14、15的樣地屬于云南松,編號3、5、7、11、13屬于華山松,編號2、4、6、8、9、10為油杉。不同林分類型的理化指標數(shù)據(jù)由該林分樣地的平均值而來。
(2)通過對pH、有機質、全N、全P、全K、水解性N、速效P、速效K等8項土壤化學性質指標之間的相關分析,由此說明8項土壤化學性質指標間的相關關系,為進一步改善松花壩水源涵養(yǎng)林土壤特性提供依據(jù)。
(3)不同組分油杉林分的養(yǎng)分由同組分油杉養(yǎng)分求平均值得到。
反映土壤蓄水、保水性質的物理指標主要有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及土壤含水量。不同林分類型的物理性質見表2。
由表2得出,除云南松和華山松林分的土壤容重差異不顯著外,不同林分類型的物理指標均差異顯著。就土壤容重而言,云南松和華山松無顯著差異,二者的容重均顯著大于油杉;總孔隙度和飽和持水量的顯著差異一致,油杉顯著大于華山松,華山松顯著大于云南松,大小依次為:油杉>華山松>云南松。容重是土壤的一個主要性質,它的大小影響著植物的生長,在同等條件下,土壤容重越小,孔隙度越大,土壤的含水量越大,土壤形成團粒結構的可能性越大。而土壤團粒結構具有保水通氣的效果。油杉的土壤容重顯著小于云南松和華山松,而總孔隙度和飽和持水量又顯著大于其余二者。綜合比較土壤容重、總孔隙度和土壤水分,得出:在這三種針葉林中,油杉的土壤物理性質最好,華山松次之,云南松最差。
表2 不同林分類型的物理性質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physical property of different standtype
土壤溶液的pH值是土壤重要的基本性質,也是影響肥力的主要因素之一。通過對不同林分pH值(圖1)的測定,可知:云南松和華山松的土壤pH<5.0屬強酸性土壤,油杉的土壤pH值在5.0~6.5的范圍內屬酸性土。在上下土層中,三種針葉林的pH值大小順序均為:油杉>華山松>云南松。這也從側面說明,這三種針葉林都會使土壤酸性增強,云南松尤甚。就土壤pH值隨著土壤深度增加的變化,云南松和油杉土壤pH值均隨著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而華山松與此相反。
圖1 不同林分類型不同土層pH值比較Fig.1 pH values of different standtypes and different layers
對于3種針葉林來說,有機質含量(圖2)大小順序依次是:油杉>華山松>云南松。就不同土層有機質含量而言,0~20cm>20~40cm,即土層越深,有機質含量越少。其原因是枯落物分解產(chǎn)生的腐殖質,首先對其鄰近土壤產(chǎn)生改良作用,土層越深,距離枯落物層越遠,隨水分流動、生物活動和地質作用等因素而被改良的程度就大大降低。
圖2 不同林分類型不同土層有機質比較Fig.2 Organic matter of different standtypes and different layers
比較不同林分類型的養(yǎng)分含量(圖3),得出:N、P、K總量與N、P、K速效含量在3種林分類型中變化不一致,即不具有相關性。就全N含量看,從高到低的排列次序為:油杉>華山松>云南松;而就全P含量看,從高到低的排列次序卻為:華山松>云南松>油杉;就全K含量看,從高到低的排列次序為:華山松>油杉> 云南松,但是,除水解性N,油杉略低于華山松,油杉的P、K速效含量卻顯著高于云南松和華山松(就水解性N含量看,從高到低的排列次序為:華山松>油杉>云南松;速效P含量從高到低的次序為:油杉>云南松>華山松;就速效K含量看,從高到低的排列次序為:油杉>華山松>云南松)。
由于有效N、P、K是近期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部分,這部分的高低可反映土壤供應林木需要的真實水平。三種針葉林類型中,綜合養(yǎng)分含量最高的是油衫,其次是華山松,最后是云南松。
3種林分類型的土壤化學性質8項指標的相關性分析表明:pH值與各種營養(yǎng)物質含量呈較好的正相關(全P除外,其與pH呈負相關),尤其是速效P、速效K與pH呈極顯著正相關。這是因為pH直接影響土壤中養(yǎng)分存在的狀態(tài)、轉化和有效性,林木生長所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的有效性與土壤pH值密切相關,絕大多數(shù)植物所需要的營養(yǎng)元素的有效性在土壤pH值為6~7時最高,土壤過酸或過堿都將降低某些營養(yǎng)元素的有效性[12]。有機質與全N、全K和水解性N也呈顯著的正相關性,這是因為土壤中99%以上的氮素是以腐殖質的形式存在的[13],而這些腐殖質多是樹葉或草本枯落物,富含N和K。而且N、P、K的速效養(yǎng)分含量與相應的總量均不具有較好的相關性。
圖3 不同林分類型不同養(yǎng)分含量的比較Fig.3 Comparison of nutrient content of different standtype
表3 土壤化學性質8項指標的相關系數(shù)Table 3 Related coefficient of 8indexes of soil chemistry properties
通過上述云南松、華山松和油杉的土壤理化特性的比較,可知油杉林分的土壤理化特性最優(yōu),說明其水源涵養(yǎng)功能在3種林分中最優(yōu)。
對不同組分的油杉林分進一步比較(表4),得出:油杉組分的比例不論過高(即油杉純林)還是過低(即云南松或華山松純林),土壤養(yǎng)分都較低,但前者比后者土壤養(yǎng)分有效性高;油杉混交林的土壤養(yǎng)分較好,通過對6油2華2云林分和6(5)油4(5)華林分的比較,可知后者土壤養(yǎng)分較高。進一步說明:油杉林分好于云南松和華山松林分;油杉混交林結構最好的是油杉和華山松的混交林,且混交比例接近1∶1。
表4 不同組分油杉林分的養(yǎng)分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soil nutrients in the different proportion of Keteleeria mixed forest
(1)油杉的土壤容重顯著小于云南松和華山松,而總孔隙度和飽和持水量又顯著大于其余二者。
(2)三種針葉林的pH值、有機質大小順序均為:油杉>華山松>云南松??傮w上看,N、P、K的速效含量也是上述的大小關系。pH值與各種營養(yǎng)物質含量呈較好的正相關。在紅壤環(huán)境下,土壤偏酸性,pH值越高,越有利于植物對其他養(yǎng)分的固結作用。而油杉林分可以弱化造林地土壤偏酸性的問題,改善土壤養(yǎng)分條件。
(3)N、P、K總量與 N、P、K速效含量在3種林分類型中變化不一致,即不具有相關性。
綜合云南松、華山松和油杉三種針葉林分的土壤物理性質、化學特性和土壤養(yǎng)分的分析,我們得出:林分最優(yōu)的是油杉,其次是華山松,最差的是云南松。通過混交林和純林的土壤結構分析得出:混交林優(yōu)于純林,而且混交林結構的優(yōu)劣順序為油杉>華山松>云南松。
而油杉混交林結構最好的是油杉和華山松的混交林,且混交比例接近1∶1。
因此,我們應采取積極的措施,逐步改造純林,尤其是云南松純林和華山松純林,使林分結構更加優(yōu)化,以充分發(fā)揮松花壩水源林的生態(tài)效益、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三大效益。
[1]王志飛.谷昌壩疏浚工程與松華壩水庫水質保護[J].云南環(huán)境科學,2001,20(4):10-12.
[2]劉新有,董銘,史正濤,等.基于RS的昆明市松花壩水源區(qū)土地利用變化分析[J].節(jié)水灌溉,2008(2):11-13.
[3]張允峰,董銘,趙繼杰,等.水源保護區(qū)土地利用的時空變化分析——以昆明市松花壩為例[J].資源開發(fā)與市場,2007,23(10):888-889,932.
[4]劉波.松花壩水庫底泥疏浚對其水質影響分析研究[J].云南環(huán)境科學,2003,22(4):22-24,27.
[5]師靜,許彥紅,李任波,等.松華壩水庫云南松林隙天然更新研究[J].林業(yè)規(guī)劃調查,2009(6):48-51.
[6]常宗強,王金葉,常學向,等.祁連山水源涵養(yǎng)林枯枝落葉層水文生態(tài)功能[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1,16(S1):8-13.
[7]石青,景海濤,余新曉,等.小流域水源涵養(yǎng)林林木耗水基于3S技術的量化分析[J].水土保持通報,2005,25(1):71-74.
[8]黨宏忠,周澤福,趙雨森,等.祁連山水源涵養(yǎng)林土壤水文特征研究[J].林業(yè)科學研究,2006,19(1):39-44.
[9]張光燦,周澤福,劉霞,等.五臺山華北落葉松水源涵養(yǎng)林密度結構與生長動態(tài)[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7,5(1):1-6.
[10]顏永強,段文標,王晶.蓮花湖庫區(qū)水源涵養(yǎng)林土壤入滲性能的空間分布特征[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8,6(6):88-93.
[11]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土壤分析技術規(guī)范[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17-67.
[12]楊萬勤,張建,胡庭興,等.森林土壤生態(tài)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28-130.
[13]孫儒泳,李博.普通生態(tài)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