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奉化中學(315500) 王君威
解題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通過解題可以鞏固基礎知識,掌握地理原理和方法。但一些學生大搞題海戰(zhàn)術,只重視解題結果,而不去探究解題規(guī)律,忽視解題后的反思,考試時總考不出理想的成績。解題后的反思是尋求解題規(guī)律的最佳途徑。下面筆者就解題后的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談談自己的體會。
學生做了大量的地理試題后,或成功或失敗,但必須認真進行如下探索:命題的意圖是什么?考核我們哪些方面的概念、知識和能力?驗證解題結論是否正確合理,命題所提供的條件的應用是否完備?求解論證過程是否判斷有據(jù),嚴密完善?本題有無其他解法即一題多解?眾多解法中哪一種最簡捷?把本題的解法和結論進一步推廣,能否得到更有益的普遍性結論即舉一反三,多題一解?……如此種種,就是"解題后反思"。實踐證明,解題后反思能力是可以通過培養(yǎng)提高的。
第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元認知能力。
解題后進行系統(tǒng)而深入的反思,能夠幫助深化理解地理知識,提高思維發(fā)散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解題后反思屬于元認知范疇,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是人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自我監(jiān)控和自我調節(jié)。數(shù)學家波利亞在“數(shù)學解題表”中曾給出了解決問題的四個步驟 :弄清問題、擬定計劃、實施計劃、回顧反思,其中回顧反思就是利用元認知進行有效學習。
第二,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技術水平。
學習過程中,學生以往做過的題目往往會發(fā)生一而再、再而三的錯誤。究其原因,是學生不重視解題后的反思,沒有對錯因進行深入分析。如果不重視及時糾正,則永遠也不會突破疑點和難點。那么,學生平時做作業(yè)、考試就等于在浪費時間,永遠在丟失彌補知識漏洞的機會。許多高考狀元往往有一本錯題本,平時非常注重對錯題的分析、歸因。事實證明,解題后反思能提高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從而取得學習上的成功。
第三,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成就感。
解題后反思能有效解決困難和瓶頸,克服學習地理的心理壓力,提高主動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學習成就感。隨著學生對地理問題深入和廣泛的專研,從而促進學習地理的良性循環(huán)。
學生自主的反思一般屬于淺層次,不少同學解題后只是對對答案、算算分數(shù),然后再發(fā)表一下我做題很粗心、書本知識不熟,這題我一看答案就會做等感慨就完事了。在老師的講解分析過程中只是被動跟著老師的思路,但是很少反思老師為什么會這樣講,老師是怎么想到這個思路的,自己為什么想不到等。
學生的反思內容一般比較單一,側重于解題技巧上,缺乏對地理解題及學習的全方位、多角度反思。例如解題環(huán)境、題目相關的知識、能力、情感以及與老師解題指導時的思維匹配情況等。
有些同學眼前這道題聽懂了、會做了,但是題目條件或形式稍微變化一下,就又不會做了。這個問題,老師也有一定的責任,分析題目的時候就題論題,偏重于講出答案,但是缺少對解題思路和方法的指導,缺少對同類問題的解題方法的提煉和歸納,沒有指導學生把握解題后反思的重點和方法,所以學生遷移能力較弱。
第一,強化學生進行元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
首先教給學生元認知知識,如使學生認識自己的解題、思維能力的特點,教給學生各種通用性學習策略和地理學科學習策略,比如高效獲取信息策略、圖形轉化策略等。其次豐富學生元認知體驗,指導學生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解題過程,如讓學生出聲地思考,經(jīng)常給學生反饋的機會;指導學生提高概括能力和自我評價的能力,如讓學生自己概括出影響氣溫、降水、風力的各種因素,救災的共同措施等。
第二,使學生掌握解題后反思的過程。
下圖說明了地理解題后反思的過程。反思的第一步從地理解題開始,第二步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去歸納分析大量地理試題解答后形成的問題或重新建構問題,通過解題思路分析、反思使學生腦中勾勒出一幅“思維過程圖”,幫助學生確認問題。情境和圖式的特征也在這一步驟中顯現(xiàn)出來。此時,學生將從大量解題分析中,找到各類試題的各種解題方法,然后進行實戰(zhàn)應用。評價是最后一個步驟,如果該方法有效,則它會被用于以后類似的情境或者成為一種解題模型。如果失敗了,那么問題會被重新構建并重復以上的過程。
(1)反思解題的環(huán)境條件。解題的環(huán)境條件影響著學生解題的效率與質量。平時的作業(yè)環(huán)境,關系到與考場環(huán)境是否相匹配的問題。如:作業(yè)是在安靜環(huán)境下進行的,還是在吵雜的環(huán)境下進行的;是個人獨立完成的,還是合作討論完成的;是一次完成的,還是多次完成的。
(2)反思高考命題的方向。把握試題的命題導向,有助于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地理高考試題重理解、輕死記硬背;重圖表分析和圖文轉化;高頻點、主干知識年年考,如地球運動、氣候、區(qū)位等。此舉可以提高學生的歸納和總結能力。
(3)反思解題出錯的原因。解題出錯的原因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是知識問題。出錯的知識點到底是哪些?學生可根據(jù)考試大綱列一張知識點分布表格,然后把每次考過的、自己做錯的知識點進行記錄。這樣一方面可以了解高頻考試點,如地球運動、空間定位、氣候知識等,同時也明確了自己的知識漏洞。抽出專門的時間進行常錯點鞏固。當然也需要學生留心考試不太考到的,但是自己感覺比較生疏的內容。要想提高解題的速度和準確率,牢記考綱規(guī)定的考點和構建知識體系是重要的途徑。
二是能力問題,告知學生文綜四大能力即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能力。例如學生獲取解讀信息能力差,就需要認真分析問題原因,通過反思學生能得到許多有益的方法,比如畫出關鍵詞,多讀幾遍材料,對不太明確的定義、詞匯多次進行理解。要培養(yǎng)把地理中圖形、符號轉化為地理原理、規(guī)律,從顯性的信息中引申出隱形的信息,比如告知了一個區(qū)域,就要聯(lián)想到這個地方的氣候、風向、資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交通、經(jīng)濟、人口再生產(chǎn)、農(nóng)業(yè)地域類型等等隱形的東西。再從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角度來挖掘出相關信息,然后針對試題的問題進行有選擇的篩選。例如學生解題能力弱,要讓學生明確提高能力需要多做題、多思考、多練習,不斷總結積累出源于課本而高于課本的默會知識。比如晨昏線交點即切點問題,從時間上來看出現(xiàn)極晝的切點是零點,出現(xiàn)極夜的切點是正午12時,而它們的移動范圍是極圈之內,切點的日出方向是正南、正北或正東三種情況。這樣的專題式深入地研究某個問題,能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從而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要通過實際的例子讓學生明白,只要努力付出、只要專項訓練、只要方法得當,四大能力問題都是可以逐一突破的。例如多條曲線坐標圖,第一步讀圖名,明確圖例,第二步,注意不同的曲線與縱坐標要一一對應地讀出相關數(shù)據(jù),并理解線的地理意義;注意一條線的數(shù)量的變化、性質的變化,并要分階段,而不同的線之間要注意它們之是否具有相關性。教師可以在班級中找?guī)讉€地理缺腿的同學,指導他們提高地理成績,使學生相信能力問題的確可以解決。
(4)反思解題的基本規(guī)律。解題后要善于歸納解題方法,要回頭看看為什么這樣做,解題的突破口在哪兒,解法與已知條件間有何關系等等。本題與原來類似的題目之間的解法有何差異,是否可以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改變某些換條件之后,結論會怎樣,是否會具有更加一般性的結論?日積月累,經(jīng)驗豐富了,就能迅速把問題化歸到熟悉的地理解題模型,提高思維的敏捷性。例如圖形轉化規(guī)律,第一步是發(fā)現(xiàn)和挖掘已知圖形的特征及各種顯性、隱形特征。第二步通過把握關鍵的點、線、面、角、方向,把生疏的圖形轉化為常見的熟悉的等價圖形中。第三步從熟悉的圖形中進行試題的解答。
(5)反思解題思維的相容性。學生解題方法和效果明顯地受到了老師的影響,在老師上課的時候,學生是否能適應教師的教學思路呢?老師的講解能否被學生理解,講解是否具有提綱挈領、舉一反三的作用。學生如果認識到每個學生的差異及教師面對眾多學生的困難,那么只要學生能夠主動找老師談談自己的解題思路和困惑,或者對老師講過的不理解的知識或方法提出疑問,相信絕大多數(shù)教師能夠和個別學生一起,探討出適合個別學生的量身定做的更好方法。學生也可向教師提出改進教學方法的意見和建議。
(1)師生互動,暴露解題過程。轉變教師一講到底唱獨角戲的傳統(tǒng),改變教學方法,在課前學生已經(jīng)對過答案的情況下,讓學生來分析自己當時解題時的想法,為什么會錯,再讓其他同學來評價和補充。這樣的教學方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生興趣,大家的思維火花得到碰撞,解題的方法也就更多、更巧。最后教師再做適當?shù)目偨Y,既輕松,效果又明顯。而平時教師在試題分析和講解過程中,要多注意把解題的思路講出來,為什么要這樣想、講、畫等,同時暴露自己解題過程中的錯誤思路也會對學生有啟發(fā)和激勵作用。
(2)反思總結,樹立學習榜樣。讓學生根據(jù)教師指導的反思內容,對以前做過的大量的試題進行歸納總結,能夠對學生的解題和學習起到促進作用。還有就是把學生具有啟發(fā)性的反思內容進行匯總,發(fā)給學生。把典型反思貼在教室后面張貼欄里,能對學生反思起到啟發(fā)和帶動作用。
(3)合作反思,建立互助小組。課外讓學生組成反思合作小組,定期對解題進行反思和匯總,問題盡量在小組內解決,如果小組解決不了的再反饋給教師,教師和小組成員一起來解決解題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尋找更優(yōu)的方法。比如關于等值線的分布特征問題,學生總是從五大方面去分析,數(shù)值大小、彎曲、走向、閉合、疏密等,其實在一幅圖中全部包括這五個方面特征的不多。一般而言,因為試題中考查地區(qū)范圍不是很大,只是選擇其中幾點來考查,有彎曲了就不用講走向和閉合了,講走向了就不用講彎曲和閉合了,否則很可能發(fā)生了錯誤。要把一條彎曲的線講清走向,就必須對彎曲度比較大的地方進行劃分。因為講走向是相對比較平直的線的特征,這樣經(jīng)過深入的討論和分析,學生再碰到類似的情況就不會出錯了。在區(qū)位分析時也是一樣,記住了原理性的自然、經(jīng)濟、生態(tài)的區(qū)位因素下,一定要結合當?shù)氐奶厥馇闆r進行合理的取舍。從而使學生的具體解題方法到達一個普遍的解題思想境界,如分段思想、因地制宜思想、化歸思想、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等。
(4)借助網(wǎng)絡,擴大反思時空。節(jié)假日、雙休日在班級QQ群上討論解題方法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大家集中一個時間段,在線討論一個典型題目的解題方法,起到相互啟發(fā)和促進作用。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就是可以長時間地一對多、多對一的討論,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解題后反思能力的提高,須使學生掌握反思的過程、明確反思的內容,要靠教師的示范、引導,給學生提供反思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在日常的解題教學中要注重對解決的地理問題質疑問難,加強對學生的元認知知識的灌輸,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給學生搭建反思平臺。當學生解題后反思能力提高時,也是教學達到高效輕負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