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紅
(上海海事大學交通運輸學院,上海 200135)
“治未病”思想起源于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y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1]所謂“治未病”,是指事先采取措施,預防疾病的發(fā)生,包括“未病先防”與“既病防變”兩方面的內容,其核心理念是“預防”。這里的“治”,有醫(yī)療、管理、治理等內涵[2]25-28。對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應重在預防,將各種應對辦法用在“病”發(fā)之前,也就是在大學生出現心理偏差之前或剛有心理困惑之時,及時對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進行正確的引導,避免心理問題這一“疾病”的發(fā)生,從而達到“病未發(fā)而治”的目的。所謂“上醫(yī)醫(yī)未病”,即是如此也。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充滿著機遇和挑戰(zhàn),對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國的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發(fā)展的中后期,生理和心理都將逐步完成從青少年向成年人的過渡和轉變,由于心理素質的差異,許多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困惑與煩惱,成為心理危機的高發(fā)群體。
國內近年來的許多調查結果顯示,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已經成為我國高校大學生輟學、退學、休學的第一位原因,且有上升趨勢。一項以全國12.6萬名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顯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南開大學一項對天津市20所高校2.3萬余名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25.26%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障礙或疾病。根據北京16所大學的聯合報告,因心理、精神方面疾病休學、退學的人數占總休學退學人數的37.9%和64.4%[3]。在我國,上世紀80年代中期,23.55%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來已達到30%[4]。
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學習困難、人際交往障礙、神經過敏、自卑、急躁沖動、抑郁、迷茫等。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來自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環(huán)境改變的不適感、優(yōu)越感的缺失產生失落感、自主支配時間增多的迷茫感、獨立與依賴的矛盾感、經濟困難的苦悶感、考試階段的煩躁感、外貌身高的自卑感、不善人際交往的孤獨感、初涉戀愛的困惑感、就業(yè)壓力的焦慮感、社會快步發(fā)展的緊迫感等等。大學生獨立意識強,在發(fā)展適應的過程中,許多大學生更多的是自己思考,而不是在困惑的時候選擇求助;然而閱歷的不足與心理的不成熟,往往容易出現許多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若不及時疏解,會產生更多的問題,因此大學生是心理障礙高發(fā)人群。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和教育工作,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5]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大學生學習能力、人生價值觀的確立、生活態(tài)度等,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前迫在眉睫的工作。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對健康的界定包括軀體、心理、社會三個范疇,即要求軀體沒有不適,心理精神完善健全,社會適應良好。[6]心理健康主要指具有同情心和愛心、情緒穩(wěn)定、積極向上、具有責任心和自信心、熱愛生活、和睦共處、善于交往、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等。[7]心理保健已成為21世紀的健康主題,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心身疾病”已成為人類健康的大敵,大學生處于青春期,身體素質相對較好,心理素質就顯得更為重要。
中醫(yī)“治未病”思想,未雨綢繆、防微杜漸,重在預防、養(yǎng)心,即調節(jié)情志,保持良好心態(tài),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中醫(yī)“治未病”,適應自然變化,提高自身心理素質、增強自身抗病能力的基本原則,可以從功能的、整體的變化來把握生命,對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指導意義;多數心理問題及疾病,都可以通過“治未病”的種種措施來預防,在其尚未進一步發(fā)展前進行干預效果較好,這對于完善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有重要意義;當前醫(yī)療費用日趨高漲,如何減少醫(yī)療保健費用的巨大投資成為國家重點關注的民生大事,現在政府逐漸從以治療疾病為主導向以維護和促進健康為主導轉變,堅持“預防為主”,而中醫(yī)的“治未病”的思想,要求醫(yī)者辨證準、用藥精、價格廉、使用便,對高校貫徹“預防為主”的思想,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疾病治療意義重大。隨著現代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環(huán)境污染的加重,醫(yī)學水平的有限,大學生的心身健康損害越來越顯現,大學生心理亞健康人群增多,單純的修補醫(yī)學已經很不適應今后的醫(yī)學發(fā)展,而中醫(yī)“治未病”是以預防為主的醫(yī)學理念,是未來醫(yī)學發(fā)展的趨勢,用來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也日益顯現。
“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種措施,做好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fā)生。應從增強人體正氣和防止病邪侵害內外兩方面入手。同樣,面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也應該從兩方面入手:一個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讓每一個大學生從內在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另一個是優(yōu)化社會大環(huán)境,減少外來“病邪”的侵入,從而減少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發(fā)生。
1)增強內在“正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在學生自身心理健康知識不足,或調節(jié)能力不夠時,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所以加強學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及自我調節(jié)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學校需要在以下各方面開展工作:設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機構,配備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每年對新生進行全面的心理健康狀況評估,建立心理檔案,排查重點個案;在課程設置方面,每學期開設心理衛(wèi)生課,讓每一個學生對自己的心理健康都引起重視;在活動開展方面,每年一次心理健康活動月,開展包括心理健康知識競賽、心理事件辯論賽、心理劇表演、團體心理輔導等活動;成立學生層面的心理社團,發(fā)展一定的社員,開展積極的心理健康活動;輔導員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學知識,能指導學生開展心理方面的學習,并及時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在班級方面,有專門的心理委員,能協(xié)助輔導員了解每一個同學,關注重點學生個案,定期開展班級心理活動。上好每一次的心理健康課,做好每一次的心理健康宣傳,搞好每一次的心理健康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接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正確認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能自檢自查,如有心理困惑在自己調節(jié)無效的情況下能及時尋求幫助,而不是談及心理問題就色變,或者視心理咨詢室為唯恐避之不及之地。
2)減少外來“病邪”。中醫(yī)講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及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在提升大學生自身心理方面素質的同時,減少外來環(huán)境的干擾也是相當重要的。在學校方面,首先要營造一個積極向上、青春陽光的校園環(huán)境,并將每一所大學的大學精神傳承發(fā)揚,讓每一個在校大學生都能感受到學校嚴謹治學、認真育人的氛圍。其次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學生人生的直接引導者,為人師表具有標桿作用,教師的正確指導對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師資隊伍的建設也是目前高校的重要任務。在家庭養(yǎng)教方面,家庭深刻影響著每一個孩子的性格及人格的形成,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父母的以身作則,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的發(fā)展,對學生無論心理還是生理的成長都至關重要。再者還要關注社會方面,應盡力抑制目前的物質主義、功利主義、自我中心主義的影響,將中華民族厚德載物、互幫互助等傳統(tǒng)美德繼承推廣,優(yōu)化社會大環(huán)境,讓大學生在健康的環(huán)境中快樂成長。減少外來“病邪”,必能減少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發(fā)生。
既病防變包括早期診治、防止傳變和病后防復。
1)早期診治。早期診治就是當疾病一旦發(fā)生時,應做到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防止其發(fā)展和變化。病初即能及時做出正確的診斷,從而進行及時有效和徹底的治療。早期診治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中同樣重要。若大學生出現問題早期,就能及時發(fā)現并干預,預后是最好的。大學生首先要學會自檢自查,若能自己發(fā)現問題,必能重視,比較難發(fā)現的是學生本身并不覺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對,自然也不會主動去尋求幫助。所以心理咨詢師、輔導員、心理委員、室友、家長是發(fā)現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他人。學會辨別危機信號至關重要,心理偏差到一定程度就會在行動上有所表示,因為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是長期以來固定形成的,若某人的行為習慣在毫無原因的情況下發(fā)生改變,就需要引起注意和重視。發(fā)現問題后,有些學生或家長因為面子關系,不去及時進行心理咨詢或治療,這樣只會延誤病情。對心理不健康的學生來說,當遇到困難或應急事件時,很可能產生嚴重的心理危機,出現心理失衡而產生自傷自殺、傷人或殺人的嚴重后果。近年來大學生因種種原因而出現割腕、跳樓等自傷、自殺以及傷人、殺人的情況屢有發(fā)生。[8]心理問題并不一定就是心理疾病,但心理問題不引起重視,就會發(fā)展成為心理疾病。所以早期發(fā)現、早期治療,能減少很多心理疾病的產生和惡化。因此,學校必須加強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采取有效措施跟蹤、控制和幫助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以便更快更早、及時有效地防止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fā)生。
2)防止傳變。防止傳變包括阻截病傳途徑和先安未受邪之地這兩個方面?!杜K腑經絡先后病脈證》指出:“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9]。在中醫(yī)看來,人是一個整體,每個部位都相互聯系,一旦某個部位或臟器發(fā)病,若拖延下去,必會影響到其他部位,“見肝之病,知肝傳脾”,所以要阻截疾病傳染到其他部位或臟器,同時還要鞏固有可能會被傳染到的部位或臟器,“當先實脾”,即葉天士治療溫病的“先安未受邪之地”。同樣,一旦一個學生出現心理問題,一方面要阻止其本身病情的加重,找出誘因,尋求快速有效的治療途徑,需要家長配合的盡快通知家長,需要藥物治療的盡快送往精神衛(wèi)生中心;另一方面也要保護好其他同學,做好心理方面知識的宣傳,安撫同學的情緒。所以我們要運用中醫(yī)的整體觀來看待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一個人本身及人與人之間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遇事要有發(fā)展的、聯系的思維,而不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忽略其他有可能發(fā)生的變化。心理問題并不可怕,我們要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正視它,不要人云亦云,讓迷信和恐慌有機可乘,造成不必要的消極影響。
3)病后防復。病后防復是指對疾病剛痊愈,正處于恢復期,但正氣尚未得元,因調養(yǎng)不當,可能會舊病復發(fā)或滋生其他病者,事先采取的防治措施;或指對疾病癥狀雖已消失,因治療不徹底,病根未除,潛伏于體內,受某種因素誘發(fā),可能使舊病復發(fā)者所采取的防治措施。精神科專家發(fā)現,心理疾病患者康復后,給予過多的關注、遷就或“監(jiān)視”,復發(fā)率達6/10,而以平常心相待相處,復發(fā)率只有1/10。[10]當學生在接受治療病情好轉或康復回校后,我們不能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也不要用過度的熱情去關心他們,應該在一種輕松自在的氛圍中予以適當的關心,積極關注其心理狀態(tài)、思想動態(tài),經常適當地予以正確的引導,定期進行心理咨詢以及評估。病后防復,防止舊病復發(fā)或滋生其他病,就能大大改善心理問題學生的預后,對校園環(huán)境的改善也有很大的幫助。[11]
中醫(yī)學“治未病”重在“防”,運用“治未病”思想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在“防”字上下功夫,變被動為主動,變事后補救為事前預防,變心理疾病醫(yī)治為心理健康管理?!疤竦摕o,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我們要切實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和自我心理調節(jié)能力,使大學生養(yǎng)心以增強“正氣”,邪不可干。我們只要真正了解“治未病”思想的深刻內涵,并以此為指導,做到“未病先防”與“既病防變”,真正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能在大學心理健康發(fā)展方面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1] 程士德.內經講義[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4.
[2] 王琦.中醫(yī)治未病解讀[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
[3] 毛寶勝,楊魁.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與對策分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30(3).
[4] 杜雪蓮.治未病思想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體系建設[J].成功(教育),2007(12).
[5] 王鐵梅.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N].光明日報,2006-05-20(7).
[6] 孫軍剛,康靚,彭霞,等.淺談《黃帝內經》的中醫(yī)養(yǎng)生法與亞健康防治的聯系[J].光明中醫(yī),2008,23(12).
[7] 莫麗.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J].科技信息,2009(6).
[8] 朱子鳳.中醫(yī)治未病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6(3).
[9] 李克光,張家禮.金匱要略[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
[10] 廖艷,張煜,張聰,等.運用治未病思想構建預防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中醫(yī)教育,2009,28(1).
[11] 但繼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分析[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