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潔
(江陰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江陰214431)
《花凋》于1944年3月在月刊《雜志》第12卷6期刊載,后收入《傳奇》。在張愛玲眾多出眾的中短篇中不太引人注意,也未曾有翻譯出版過。在英譯《花凋》[1]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張愛玲獨特的語言風格以及那些語言風格在譯作中得到的再現(xiàn)。由于風格是作家創(chuàng)作個性最明顯、最直接的展現(xiàn),也是令張愛玲區(qū)別于他人的標志,正是由其風格所產(chǎn)生的美感形式,張愛玲小說才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學史意義。
著名的俄國符號學家洛特曼認為:“構成文藝作品文本的語言,是一個由各種層次組成的等級結構體系……任一層次都包含著信息。”[2]這說明了小說文本的信息不僅存在于它所描述的基本事件中,還存在于它的具體措辭之中。因此,在譯文中再現(xiàn)原文措辭方式是保證信息完整的重要因素。另外,文學作品的魅力不僅在于情節(jié),還在于語言的組織方式。相應地,譯文讀者也不會滿足于了解情節(jié),有時甚至更為文本的語言魅力所吸引。翻譯小說時需再現(xiàn)原作語言風格,反之只能讓滿懷期望的讀者獲取變味的異域文化信息。因此在譯作中原作者語言風格的再現(xiàn)是令譯作能達到原作同樣的審美價值所不可忽視的關鍵。
張愛玲的語言風格是很獨特的,筆者認為在張愛玲小說譯文中最難全面而忠實體現(xiàn)的正是她的語言風格。
其語言風格之一是古典小說的遺風。古典小說的遺風,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張愛玲的小說中透出的濃郁的《紅樓夢》風。在她的許多作品中都能看到《紅樓夢》的影子?!督疰i記》就是張愛玲把《紅樓夢》用心撕磨體會后化出的一篇絕世文本。多處對話使人很容易想起《紅樓夢》里的大觀園。這樣的對話《花凋》中也有,比如泉娟的弟弟走來與大姊拜節(jié)一段。泉娟笑道:“你們今兒吃了什么好東西?替我留下了沒有?”她弟弟道:“你放心,并沒有瞞著你吃什么好的,蝦仁里吃出一粒釘來?!比昝兴暤?“別讓章先生聽見了,人家講究衛(wèi)生,回頭疑神疑鬼的,該肚子疼了。”她弟弟笑道:“不要緊,大姊夫不也是講究衛(wèi)生嗎?從前他也不嫌我們廚子不好,天天來吃飯,把大姊騙了去了,這才不來了,請他也請不到了?!比晷Φ?“他這張嘴!都是娘慣的他!”還有就是章云藩來鄭家過節(jié)一段,從鄭夫人不肯下樓到川嫦勸導了一番,最后終于幫其梳頭凈臉,換了衣裳,下了樓來,一直到后來上演的一出鬧劇結束,整個敘事手法和語言風格也很有古典小說風韻。這段文字不緊不慢、有張有弛、用語精到、毫無贅言,可以說是增之一筆嫌濃、刪之一筆嫌淡。
其語言風格之二是西方現(xiàn)代小說的情調(diào),主要體現(xiàn)在一個個新穎別致的意象和比喻中。
先說意象。夏志清教授在《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中贊譽張愛玲《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讀其作品會驚異地發(fā)現(xiàn)她的文章中平緩而自然地流淌著一條‘月亮河’”。在這篇小說中,張愛玲將月亮的意象寫到了極致,以月亮始,以月亮終,并不斷出現(xiàn)在小說的背景當中。
在《花凋》中,以對墳墓的描述開頭也有些相似之處——“上上下下十來雙白色的石頭眼睛。在石頭的風里,翻飛著白石的頭發(fā),白石的裙褶子,露出一身健壯的肉,乳白的肉凍子,冰涼的?!边@段文字看到很多重復的“白石”,讀者已經(jīng)知道了天使的雕塑是白色大理石的,但作者還是反復地用“白石”這兩個字,眼睛是白石的,風也是,頭發(fā)、裙褶子、肉凍子都是,用白色冰涼的大理石的意象奠定了《花凋》冰涼悲哀的基調(diào)。
再說比喻。精巧的比喻在張愛玲小說中隨處可見,她作品中比喻的高妙之處在于超越了一般比喻中的形似,而更加注重神似,形象生動的比喻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文章的深刻的主題。張愛玲在其作品中運用各種事物來描繪,以形似至神似的本體與喻體間的事物勾勒出來的給人一種感官上認可的具有形象生動、栩栩如生的場景畫面。這一系列畫面具有靈動感,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將沒有生命的東西寄予了小說中的主人和外界景物。舉《花凋》中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喻為例。
說章云藩,把他說話比喻成吃棗,實在是令人拍案叫絕。“他說話也不夠爽利的,一個字一個字謹慎地吐出來,像在隆重的宴會里吃洋棗,把核子徐徐吐在小銀匙里,然后偷偷傾在盤子的一邊,一個不小心,核子從嘴角里直接滑到盤子里,叮當一聲,就失儀了?!?/p>
還有說川嫦的項圈,“是一雙泥金的小手,尖而長的紅指甲,緊緊扣在脖子上,像是要扼死人。”這個比喻用詞相當精準,“尖”、“長”、“紅”、“緊緊”、“扣”、“扼”,可以說是針針見血,用“金項圈”來象征川嫦的不幸,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她的家庭環(huán)境、她的身世、她的疾病等等這些,就像“尖而長的紅指甲,緊緊扣在脖子上,像是要扼死人”。
說川嫦的病體,“她的肉體在他手指底下溜走了。她一天天瘦下去了,她的臉像骨架子上繃著白緞子,眼睛就是緞子上落了燈花,燒成了兩只炎炎的大洞?!薄八涝诶顙尡成舷褚粋€冷而白的大白蜘蛛”?!肮羌茏印薄ⅰ翱嚒薄鞍拙勛印?、“燒”、“炎炎的大洞”,“冷而白的大白蜘蛛”用詞使人產(chǎn)生可怕、不寒而栗的感覺,真是不落窠臼的比喻。
其語言風格之三是浮華蒼涼的美感形式。
先說浮華。張愛玲40年代的小說無時無刻不令人想到上海人,這樣的氛圍同樣也充斥在《花凋》中,小說中對服飾的描寫,以及洋房、別墅、公寓、街景、電影院等世象百態(tài)處處銘記并散發(fā)了都會生活的浮華美感。但張愛玲一邊在小說中描寫色彩繽紛的浮華美感,一邊又以刻薄的筆力理性地透視浮華美感的幻滅。心儀浮華,卻不沉溺于浮華,這是張愛玲40年代小說浮華美感的尺度。因此,浮華背后浸透著蒼涼被確立為張愛玲小說的總體美感。在《花凋》中,蒼涼的美感也隨處可見,開頭便是蒼涼的一筆,又比如,“然而現(xiàn)在,她自己一寸一寸地死去了,這可愛的世界也一寸一寸地死去了。凡是她目光所及,手指所觸的,立即死去?!薄皬男〔粸榧依锵矏鄣暮⒆酉騺碛幸环N渺小的感覺。川嫦本來覺得自己無足輕重,但是自從生了病,終日郁郁地自思自想,她的自我觀念逐漸膨脹。碩大無比的自身和這腐爛而美麗的世界,兩個尸首背對背拴在一起,你墜著我,我墜著你,往下沉。”這是一種直指人心的疼痛,一種絕望的凋零的美。
在翻譯《花凋》之前筆者特地去拜讀了一下張愛玲自譯的The Golden Cangue(《金鎖記》)和Sha Me,A Mah(《桂花蒸·阿小悲秋》)[3]。在這兩篇小說的自譯中,張愛玲的翻譯手法比較自由,譯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4]。在對原文的內(nèi)容和風格作完整保留的基礎上,刪去了一些可能會引起英語讀者不快的描寫和一些對主題基本上不產(chǎn)生影響的細節(jié),從而使小說的主線更簡單清晰,更為西方讀者所接受。同時,她對原文的刪改是有嚴格的度的,而且張愛玲并沒有為了迎合西方讀者而一律采用歸化的譯法,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她放棄歸化而采用異化的翻譯。
在翻譯小說《花凋》時,一方面,筆者因十分注重譯文中張愛玲語言風格的再現(xiàn),采取直譯的地方為多數(shù),其一是因為張的小說中精巧別致、不落窠臼的意象和比喻很多,這是張愛玲小說的獨特之處,張愛玲文字的另一個獨特之處是她從骨子里透出來的一種冷,或是“蒼涼”,用直譯能夠比較原汁原味地體現(xiàn)出來;二是現(xiàn)在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傳播的廣度深度與幾十年前比較起來不可同日而語,英語國家人們的心態(tài)也開放了許多,并不一定僅僅喜歡迎合他們西方文化本位的文學作品,而且對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國文化的了解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風情他們很可能頗能體味。而另一方面,雖然譯者盡量直譯,但當直譯無法達意時,也采用直譯加注釋或意譯的手法。
下面要舉一些譯文的例子,來反映筆者為再現(xiàn)作者的語言風格采取的三種翻譯策略。
(一)直譯
例1:……滿臉的“顫抖的靈魂”,充滿了深邃洋溢的熱情與智慧,……
It see Med a shivering soul filled with boundless passion and brightness was hidden inside.
感官性強是張愛玲小說中的一個鮮明特點。讀者能從字里行間的描述中調(diào)動想象力,達到一個視覺上、聽覺上、嗅覺上、味覺上和觸覺上的效果,使得作者在比喻手法的描述下世界更有靈動感。這里“顫抖的靈魂”直譯為“shivering soul”更能體現(xiàn)張愛玲小說的這一語言特色。
例2:她眼睛上蒙著水的殼。她睜大了眼睛,一眨也不眨,怕它破。
Her eyes were covered with a crust of water.She opened theMwide without a wink so as to keep it froMbreaking.
這句話前半句被譯作了“Her eyes were covered with a crust of water.”而不是“Her eyes were covered with tears”,直譯是為了保留這個精致的比喻。
例3:在石頭的風里,翻飛著白石的頭發(fā),白石的裙褶子,露出一身健壯的肉,乳白的肉凍子,冰涼的。
The Milk-white Marble hair and folds in the petticoats flew with the Marble wind,which left their stuggy flesh bared,ivorywhite,and ice-cold.
這段文字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風、頭發(fā)、裙褶子都由“白石”來修飾,還有“肉凍子”是“乳白的”、“冰涼的”,還是“白石”的意象,這些“白石”意象的反復出現(xiàn)在譯文中以直譯的方式得到了再現(xiàn),其目的也在于完整地保留原文的意象和作者文字中靈動的感官性。
例4:她一天天瘦下去了,她的臉像骨架子上繃著白緞子,眼睛就是緞子上落了燈花,燒成了兩只炎炎的大洞。
She was getting thinner day by day.Her face was like white silk stretched tight on the skeleton;her eyes were just the two big black holes burned by sparkles.
這又是張愛玲筆下一個精巧無比的比喻。而保留這個比喻中的感官性最好的策略就是直譯,譯文中對原文中每一個名詞、動詞、形容詞都直譯出來,將“骨架子”、“繃”、“白緞子”、“燒”、“炎炎的大洞”組成的意象完整地保留。
(二)直譯加注釋
在家里她們變成了大毛頭、二毛頭、三毛頭、四毛頭。
While at ho Me the girls returned to Da Mao-t'ou,erh Maot'ou,san Mao-t'ou,and ssu Mao-t'ou.
然后在腳注中注明Chinese pronunciation which Means the eldest,second,third and fourth girl.
在英文中很難找到和“大毛頭、二毛頭、三毛頭、四毛頭”完全對應的稱呼,這種情況下用直譯很難勝任翻譯的任務,因此筆者采用了直譯加注釋的策略,以原汁原味地體現(xiàn)原文的語言特色。
(三)意譯
例1:雖然也知道醇酒婦人和鴉片,心還是孩子的心。
He had experienced wines,wo Men,and opiu M;nevertheless,he had a heart of a child.
原文中的“知道”是有言外之意的,并非只有“knew about”這么簡單。為了把原文的含義表述清楚,筆者用“had experienced”將隱晦的意思表明。
例2:可是鄭先生究竟是個帶點名士派的人,看得開,有錢的時候在外面生孩子,沒錢的時候在家里生孩子。
However, Mr.Cheng,after all,had so Me Manner of educated nobles and a liberal attitude.Illegiti Mate kids were born when his fortune was Made;while lawful kids were born when he ran low on Money.
這句翻譯的難點是“帶點名士派,看得開”,以及“在外面”、“在家里”的完整含義的表達。所謂“派”應該理解為一種作風、行為方式,譯作“ Manner”比較恰當。而“在外面”、“在家里”不是簡單用直譯“outside”,“at ho Me”就可以表達的,這樣完全不能正確表達原文的含義。“在外面生孩子”是生私生子,而“在家里生孩子”是指和老婆生孩子,譯文必須要準確地表達出這樣的意思,否則很容易產(chǎn)生誤讀。
例3:同時她又是一個好婦人,既沒有這膽子,又沒有機會在他方面取得滿足。于是,她一樣地找男人,可是找了來做女婿。
...but she was a good wife,having no nerve and no opportunity either to fulfill her expected wishes.Thus she kept looking round for son-in-laws as a disguised excuse.
“在他方面取得滿足”如果直譯作“to fill her need with other Men”,表意過于直白露骨,過于著重體現(xiàn)了生理上的需求,沒有體現(xiàn)出鄭夫人在精神方面的需求,會令讀者對原作產(chǎn)生誤讀,改成“to fulfill her expected wishes”顯得好一些。
例4:她這件衣服,想必是舊的,既長,又不合身,可是太大的衣服另有一種特殊的誘惑性,走起路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人的地方是人在顫抖,無人的地方是衣服在顫抖,虛虛實實,實實虛虛,極其神秘。
The dress she was wearing Must be an old one,long and unbeco Ming;However,an over-sized dress can present sort of special appeal—While she is walking,the dress and the body see Ms quivering interchangeably,like one wave after another,full of Mystery.
這段話很難譯,原文中的“虛虛實實,實實虛虛”在英文中很難找到完全對應的文字,如果直譯成“existence”和“nothingness”,就把“虛”和“實”的意表錯了。既然不能直譯,就只有采取意譯的策略,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了。
例5:她不大樂意章醫(yī)生。她覺得他仿佛是趁她沒打扮的時候冷不防來看她似的。
She didn't want doctor Chang to co Me,because she felt as if he seized the opportunity to see her when she dressed unpresentably.
這句中的“不大樂意章醫(yī)生”不能完全按字面意思來翻,它并不是指不喜歡章先生,而是指不大愿意章先生來。如果翻成“She didn't enjoy being with Mr.Zhang”就表錯意了。
語言是風格翻譯的基礎,既然語言的可譯性是不容置疑的事實,那么風格也是可譯的[5]。在翻譯張愛玲小說的過程中,譯者盡可能從宏觀上和微觀上去全面地把握包括原文的思想、意義、意境、風格、技巧、手法、遣詞造句、閱讀效果、審美效果等在內(nèi)的各種因素,對張愛玲自成一體的語言風格作了一番探索和研究,在英譯時字斟句酌,努力使張愛玲小說的語言風格在譯文中能夠全面忠實地加以再現(xiàn),從而使小說的英譯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最大限度地接近小說的原作。
[1]黃修已.張愛玲名作欣賞[ 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2:186-207.
[2]胡經(jīng)之,等.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上卷)[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67.
[3]Karen S.Kingsbury and Eileen Chang,Love in a Fallen City and Other Stories,Penguin Modern Classics,2007:52.
[4]楊雪.多元調(diào)和:張愛玲翻譯作品研究[ 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25.
[5]成昭偉.文學翻譯概論[ 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