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冰
(江漢大學學報編輯部,湖北 武漢430056)
互聯網條件下高校學報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葉 冰
(江漢大學學報編輯部,湖北 武漢430056)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校學報面臨著其它傳播載體不斷豐富、大眾閱讀方式深入變革、信息傳播速度日益加快等生存環(huán)境的變化。應對新的挑戰(zhàn),高校學報要在運行機制和工作方式上進行新的探索:在策劃選題上增強互動性,在內容編輯上增強導讀性,在期刊發(fā)布上增強時效性。
互聯網;高校學報;信息傳播
2011年1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了《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國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4.3%,網民規(guī)模達到4.57億,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3.03億,手機網民在總體網民中的比例提升至66.2%;最引人注目的是,網絡購物用戶年增長48.6%,是用戶增長最快的應用,預示著更多的經濟活動步入互聯網時代[1]?;ヂ摼W其實早已從單純的IT業(yè)向包括生產領域在內的各行各業(yè)滲透融合了。2009年底,環(huán)球時報主辦了“一個字描述中國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投票活動,“被”和“變”成為網民投票的首選[2]。對于高校學報而言,我們正“被”互聯網時代推到了即將發(fā)生深刻“變”化的關口。
201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要“加強對互聯網的利用和管理[3]?!睂W報作為出版物,其核心價值是由知識和信息構成的。從信息學的角度看,信息由信息源、內容、載體、傳輸、接受者這5個因素構成,每個因素的變化都會帶來不同的效果?,F在,這5個因素全部受到互聯網的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給高校學報的發(fā)展帶來了全方位的挑戰(zhàn),也蘊含著新的發(fā)展機遇。
從整體上看,互聯網時代已經對出版業(yè)造成了革命性影響。以美國為代表的期刊大國,各雜志公司紛紛大力推進和創(chuàng)新以網站為平臺的數字化建設,傳統(tǒng)期刊的困境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是全球性的。2011年3月下旬以來,《光明日報》連續(xù)刊登系列跟蹤報道,就“高校社科學報向何處去”進行了深入調查。這里僅從互聯網對期刊生存環(huán)境的影響的主要方面來論述。
(一)信息傳播載體不斷豐富 新的傳播載體正廣泛介入人們的生活,并逐步擴大和深化。日本自2007年起圖書、雜志等傳統(tǒng)載體的銷售額就持續(xù)下滑,與此同時,各國數字出版產業(yè)呈現強勁的發(fā)展勢頭。在我國,互聯網期刊和多媒體網絡互動期刊的發(fā)展速度也相當驚人,手機出版物品種不斷增多。種種情況表明,圖書、報刊、雜志等傳統(tǒng)傳播載體正在與互聯網、手機、MP4以及各種3G便攜式閱讀器等新載體互相競爭、互相滲透,乃至深度融合。我們也關注到,電視傳媒隨著點播技術的發(fā)展,也主動將互動性、多選擇的互聯網方式引入,電信的IPTV更是借此機會搶占傳媒新的增長點。期刊的發(fā)展究竟向何處去,確實是一項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其實,載體的演變自有其規(guī)律,“新媒介并不是自發(fā)地和獨立地產生的——他們從對舊媒介形態(tài)中逐漸產生。當比較新的傳媒形式出現時,比較舊的形式通常不會死亡——它們會繼續(xù)演進和適應[4]。”因此,面對層出不窮的信息傳播新載體,我們要抓緊自身的轉變,在演進和適應中不斷豐富自己。
(二)大眾閱讀方式深入變革 當前是信息富集的時代,信息總量已經超出了個人能吸納的限度,處理信息成為專門學問,美國還出現了信息建筑師這一職業(yè),并與醫(yī)生相提并論。對普通人而言,我們所采取的解決辦法往往是忽略我們身邊的多數信息,只取用其中的一部分。就是這取用的一部分,也多半以淺表性閱讀的方式來處理??梢哉f,淺表性閱讀成為人們信息處理的一種應激反應。信息構建的創(chuàng)始人理查德·索爾·沃爾曼(Richard Saul Wurman)將之稱為“信息焦慮”。另外,互聯網等新傳播載體的可聽可視和高效低廉的發(fā)行渠道也吸引和造就了一大批淺表性閱讀者。這種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勢必對學術期刊帶來影響。
(三)信息傳播速度日益加快 信息技術具有跨國界的特點,有的學者將互聯網上的競爭比作“全球網絡圈地戰(zhàn)”,在這一領域,速度往往成為制勝的決定因素。因此,優(yōu)秀作者對期刊的發(fā)表需求日益轉向“誰的影響因子高、誰更快”。在一些發(fā)達國家甚至出現了自助出版熱潮,即作者利用互聯網等工具,繞開出版社,自主投資并制作發(fā)行傳播品的活動。我們還應當看到,這種傳播速度的加快,也是知識商品化的必然要求。知識沒有國界,知識產權是有國界的,對學術期刊而言,如果我們大量的原創(chuàng)性知識產品拿到國外首發(fā),我們同發(fā)達國家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學報作為高校的重要學術平臺,承擔學術成果的刊發(fā)交流重任,是知識生產和傳播的核心媒體,也是一個國家展示軟實力的重要窗口。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新變化,高校學報主要面臨以下挑戰(zhàn)。
一是快慢之爭。學報作為圍繞科研、裝訂成冊、連續(xù)出版的媒體,具有更深的內涵與品味,也具有更大的創(chuàng)造性,應當在這快慢轉換間,肩負起應有的學術責任。期刊由于固有的周期,制約著出版的時效。即使在互聯網時代,我們也要客觀地看待其發(fā)行周期?!吨袊鴩业乩怼冯s志甚至利用這個滯后的周期,堅持“題”出驚人,全新策劃,絕不用網絡上已有的選題。有學者指出,媒體行業(yè)應該比前衛(wèi)慢一點,比主流快一點,就是說要成為生活時尚的引領者、社會價值的詮釋者,應該成為價值讀本、生活讀本[5]。所以,我們認為,互聯網時代帶來的第一個挑戰(zhàn)就是,在保證辦刊質量的前提下,把提高反映教學科研最新成果的速度作為重要指標來考核。這個挑戰(zhàn)在工作方式上也許會傷筋動骨,但其效果是鳳凰涅槃。
二是深淺之辯。一方面,高校學報傳播的內容相對專門,探討的問題相對深入,讀者群也相對集中。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和閱讀方式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如果我們還繼續(xù)擺出嚴肅說教的態(tài)勢,轉化的時間將會拉長,甚至會喪失服務社會的功能。其實,淺顯易懂有時候比長篇大論還難。愛因斯坦說過,“事情應該越簡單越好,而不只是比較簡單”,他利用簡單性原則構造了相對論的質能量公式E=MC2,公式構造如此簡單,但對自然規(guī)律的揭示卻那么深刻。另一方面,如何將學術成果社會化,為大眾所接受,乃至轉化為生產力,又一直是高校社會服務功能所追求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學報的傳播還直接影響所在高校的綜合競爭力。
三是紙電之間。電子期刊正處于急速上升的階段,在國外還出現了注重品質的低價格的電子學術期刊,但是紙質期刊至少在現階段還有電子期刊無法取代的吸引力。究竟未來的紙質和電子出版物的分配比例是多少,是我們目前無法預測的,也不敢預測,在這樣一個飛速變革的時代,我們似乎喪失了預測的能力。從理論上講,高校學報在數量上是學術期刊的主體,具有將各個學校、地區(qū)的教學科研成果進行升華、凝練,使之更富有普遍性和指導意義的職能,即“由薄變厚”的職能。同時,面向互聯網時代的社會要求,又需要進行大量的整理、壓縮,通過各種形式使理論文章更為通俗易懂,便于參與互聯網的挑戰(zhàn)的職能,即“由厚變薄”的職能。這兩種看似對立的職能,是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載體帶來的又一新挑戰(zhàn)。
四是內外之慮。一方面,高校賠錢辦學報,初衷就是給本??蒲刑峁┮粋€平臺,提高教師搞科研的積極性,所以高校學報是以本校師生為主要作者群,主要反映本校的教學科研成果的。這種“綜合性、內向型”的辦刊目的,必然使得高校學報的欄目設置多走“綜合”路線,學科門類相對齊全,這不可避免的會帶來特色不夠鮮明,總體上同質化趨勢明顯等弊端。另一方面,學報又必須開放辦刊,面向學術最前沿,來組織選題,形成特色,以求在互聯網時代出版業(y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盡管大學出版社轉制已經開始,但對大多數學報編輯部來講,這個挑戰(zhàn)至少目前還不形成實質上的壓力,但隨著互聯網對傳統(tǒng)媒體的擠壓和我國出版業(yè)改革的深入,也許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嚴峻挑戰(zhàn)。
互聯網時代,隨著信息化的深入推進,對各類期刊的影響已經從表層的載體形式變化,到了內容產品、生產方式的變革時期。具體到高校學報,在堅持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宗旨不變、意識形態(tài)屬性不變、學校作為出資人的地位不變的情況下,要在運行機制和工作方式上進行有益探索:
——策劃選題,增強互動性。作為內容提供者,學報編輯部應該成為創(chuàng)新活動的主導者和組織者,應當在立足編委會的基礎上,對各類學術文化創(chuàng)新活動進行有前瞻性的規(guī)劃和組織。如通過互聯網發(fā)出選題調查,請編委和廣大校內教師和科研工作者來策劃選題,甚至通過讀者反饋參與和相關領域專家指導來確定選題,從而駕馭好互聯網帶來的便利,提高期刊的影響力。
——內容編輯,增強導讀性。編輯的本質是文化(信息、知識)傳播,編輯活動是對信息進行篩選組合的智化活動,是對內容產品進行再組織乃至再創(chuàng)造的優(yōu)化過程。編輯最終提供什么樣的內容,其選擇的標準、處理的傾向,對讀者都會產生持久的影響。在互聯網時代,更要通過對各種信息元素的再組合、再加工、再創(chuàng)作,使內容產品的核心價值整體體現出來。編輯在為欄目加按語、為文章寫導語的處理上以及編輯理念上重視讀者的體驗和感受,經過這樣的精耕細作,經過版式設計的不斷創(chuàng)新,來增強內容的張力,牢牢抓住讀者的視線。
——期刊發(fā)布,增強時效性。不少高校學報借用中國知網(中國期刊網)、悅讀網等網絡平臺推介雜志,實現了優(yōu)先出版,對于加快文獻的出版?zhèn)鞑?,提升學術影響力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大大增強了時效性,特別是搶先留住了知識產權,形成和保護版權,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也得到作者和讀者的認可。據統(tǒng)計,目前僅中國知網上,可以訂閱到的學報種類就達956家。
另外,高校學報還應當總體上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為增強我國版權產業(yè)的核心競爭力作出新貢獻。我們看到,傳統(tǒng)的學術書籍如科技圖書和教科書,因為加入大量的圖形、表格、案例、插入小資料等新表達方式,變得形式多樣起來,大大提高了圖書的可讀性。甚至在圖書中,還專門出現了圖畫書這一新種類,甚至有學者斷言,圖畫書是未來兒童讀物的主流。對高校學報而言,增強總體上的創(chuàng)新能力可謂時不我待,一是要向內用力,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建設一整套機制,充分挖掘校內、區(qū)域內的原創(chuàng)性資源,提高自身競爭力;二是向外用力,例如可以根據讀者的個性化需求和多層次需要,為讀者提供電子或紙質的文獻參考資料,如某一欄目的合卷本等等,也就是嘗試小眾傳媒服務。又如利用網絡進行讀者管理,等等,不斷深化社會參與度,提高學報服務社會的能力。
我們也注意到,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學報,利用中國知網在內容方面進行了新的嘗試??傮w上看,不論是向內向外,不論是生產方式、體制機制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都需要我們自覺把互聯網作為大背景,自覺把互聯網技術利用好。
[1]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1/t20110118_20250.html
[2]http://www.huanqiu.com/zt/2009-12-22-diaocha.html
[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lh/2011-03/15/c_121189428
[4][美]羅杰·菲德勒.明安香,譯.媒介形態(tài)變化:認識新媒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19.
[5]喻國明.媒體應更多地嵌入社會生活[J].新聞與寫作,2009,(4).
G237.5
A
1003-8078(2011)03-0038-03
2011-04-11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1.03.14
葉 冰,男,浙江慈溪人,江漢大學學報編輯部副主任、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社會科學領域研究。
(付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