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丹
(哈爾濱德強商務學院人文科學系,哈爾濱150025)
營建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場效應
潘 丹
(哈爾濱德強商務學院人文科學系,哈爾濱150025)
《中國古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核心基礎課,如何縮短古代與現(xiàn)代的時空距離,讓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值得業(yè)界深入探索和研究。而在中國古代文學課堂教學中營建磁場效應不失為是古代文學課堂教學改革的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
古代文學;場效應;探索
在我們周圍的空間中存在著隱形的電磁場。我們看不見也觸摸不到它,但是它總是以光速向四周傳播,形成電磁波,能量極大。隨時間變化的電場產(chǎn)生磁場,隨時間變化的磁場產(chǎn)生電場,二者相互作用,形成電磁場。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這樣隱形的“電磁場”,教師和學生是“教學場效應”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一對統(tǒng)一體,二者相輔相成、互相影響。通過教師巧妙引導,激發(fā)出學生高漲的情緒,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積極性,形成教師、學生二者相應互動,創(chuàng)造充滿活力、高潮迭起、引人入勝的課堂氣氛,可以把這種教學氛圍稱之為“課堂教學場效應”。
愛因斯坦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备璧掠终f:“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笨梢娕囵B(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工作的關鍵。在古代文學課堂上營造教學場效應,實質(zhì)上是針對古代文學的課程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他們參與教學過程的熱情并與教師形成積極的課堂互動,從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營造課堂教學的場效應主要解決兩個問題:其一,傳統(tǒng)的大學課堂教與學相分離的狀況。即教師一個人在講臺上唱獨角戲,學生被動地接受。其二,是針對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古代漢語基礎薄弱,對所學知識缺乏興趣的現(xiàn)狀,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教學場效應,能極大地提高教學質(zhì)量。
導入新課是一堂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是課堂的定調(diào)和起勢。好的導入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情緒會有階段性的反復,在一學期的某一段時間里他們會出現(xiàn)心思比較散漫,上課注意力特別不集中的現(xiàn)象。比如“十一”長假之后,學生聽課狀態(tài)會明顯下降。今年“十一”假期后的第一節(jié)課,正趕上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節(jié)。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我即興取消了平常的方式導入新課。而是第一句話就問:“今天是什么日子?”“重陽節(jié)的來歷是什么?有哪些習俗呢?”“你們能想到的與重陽有關的中國古典詩歌有哪些?”學生們變得很興奮,開始七嘴八舌地說:“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薄凹压?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庇纱擞窒氲玫搅藦埶囍\的電影,還有周杰倫的《菊花臺》。此刻我就將學生收住:“好,今天我們和古代的文人墨客一起過重陽。”然后就將學生知道的和不知道的與重陽有關的詩歌都串聯(lián)出來,再選取重點詩歌講給學生聽。比如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李清照的《醉花陰》、黃巢的《菊花》、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等。因為當天是重陽節(jié)的緣故,因此他們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教師所吸引,一起興致盎然地感受重陽文化。然后我再順理成章地進入到新課的講授,學生就帶著興趣進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中了。那天授課的效果就很好,學生將這種良好的狀態(tài)一直保持了三節(jié)課。這種導課看似與新課內(nèi)容毫無關聯(lián),但是卻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他們對古代詩詞的興趣,并且有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有時用一些名人的經(jīng)典評論導入新課,也能在上課的開始就有效地抓住學生。比如在講到《詩經(jīng)》時,可以這樣導入:一位80后的女作家曾用她年輕而睿智的眼睛這樣看待《詩經(jīng)》:“詩經(jīng)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比缓缶鸵赃@個評論為基點,逐層地挖掘詩經(jīng)?!盀槭裁凑f《詩經(jīng)》是彼岸花?”——年代久遠?!坝卸噙h?”——記載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距今有3000多年的歷史?!盀槭裁从终f它一直存活于心?”——它有穿越時空的魅力。由此引出《詩經(jīng)》的藝術魅力,然后再展開自己的講解。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自然而然跟著老師走了。用新穎的方式導入新課,不僅能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而且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在短短的幾分鐘內(nèi)活躍起來。
教師個人的能力和智慧是有限的,一些篇幅較長的作品,即使老師講得再賣力氣,學生依然印象不深,或者學過之后就干脆把作品內(nèi)容全忘了。我們教學的目的不僅僅為了考試,也應該在學生的記憶中打下些許的美好的烙印。讓他們真正地記住一些東西,理解一些東西。為了加深學生對某些作品內(nèi)容的掌握和對某些作品藝術性的理解,每學期我都會做一到兩節(jié)實踐課,讓學生參與進來。比如詩歌這種體裁大多是短小精悍并且以抒情的形式出現(xiàn)。但漢代樂府詩卻例外,它最主要的藝術特點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即樂府詩具有濃厚的敘事成分。通過敘事性的描寫,字里行間體現(xiàn)出作者的喜怒哀樂。為了讓學生對漢樂府詩的敘事特點有更深的體會,而不是把理論硬搬給他們。我選擇了漢樂府的代表作《孔雀東南飛》進行模擬情境的實踐。首先找到依據(jù)該詩改編的劇本,然后本著忠實作品的原則進行修改。事先將人物角色分配給學生。讓學生自導自演,然后以小話劇演出的形式展示給全體學生看。演出的氣氛非常好。學生在生動的演繹中記住了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并且對樂府詩歌敘事性強的特點也感同身受。教師在此基礎上再提升到理論的時候,學生就會覺得很有道理并且也很有趣。在小話劇的排練和演出過程中,學生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學生之間的溝通和協(xié)作能力都得到了相應的鍛煉。
有些問題,教師借助實物來直觀演示的方法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古詩十九首里有一首詩叫《行行重行行》。這是一首反映相思離別題材的詩歌。起句是“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意思是,游子走啊走不停地走,我和你就這樣硬生生地被分開了。這個生別離的“生”字是學生理解全詩感情基調(diào)的關鍵。硬生生是怎樣分開的呢?就是外力的介入將本來是一體的事物分成兩部分。我就用手中的教材和粉筆做道具,給他們邊演示邊講解,我打開我手中的這本書,這是不是硬生生地分開?不是。因為這兩頁本來就不是黏結(jié)在一起的,不用費勁兒就把它們分開了。然后我把這根粉筆掰開,這就叫“硬生生”地分開,因為這根粉筆它本來是連接在一起的是一個整體,是我用手的力量硬把它分開的。這對于粉筆來說當然無所謂,掰開就掰開了。但對于人來說呢?把兩個親密無間的人硬生生掰開呢?那就無比的痛苦了。然后再啟發(fā)學生,這種離別是有外力的作用介入,粉筆的分開我的手是外力。詩歌中男女主人公的分開什么是外力呢?道路險阻,還有戰(zhàn)亂的社會背景。學生接受的效果很好,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再如講到李商隱的詩歌《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其中有兩句:“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學生朗誦起來會感覺到拗口,其實這里談到了兩個很簡單的游戲:“送鉤”類似于擊鼓傳花,而射覆——就是用一個容器把東西覆蓋住,然后讓人們猜里面是什么。教師就可利用手頭的保溫水杯,像電影里搖骰子的樣子夸張地搖幾下,然后往桌子上重重地一扣。學生們很配合,開始發(fā)揮想象力七嘴八舌地猜里面是什么東西了。用實物演示的方法可以彌補語言表述的不足,可以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幫助他們記憶詩歌。
流行歌曲在每個年代的大學中都是備受喜愛的。當代大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可能不會背蘇軾的詞,但是不太可能不會唱周杰倫的歌。他們對許多歌曲都如數(shù)家珍,而且對里面的歌詞都理解得很深刻。因此我在講到古典詩詞的時候,有時會用流行歌曲演唱的方式來加深學生對古典詩句含義的理解。比如大家都知道蘇軾的一首悼亡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贰LK軾的妻子年輕而早夭,而蘇軾本人也經(jīng)歷了多年的宦海沉浮。在妻子去世十年的時候,他做了一個夢,在夢里和妻子相會,醒來后內(nèi)心無比的凄楚,因此創(chuàng)作了這首詞。詞的結(jié)尾寫道:“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蔽也孪耄恳荒曜屛腋文c寸斷的地方就是那里——在一輪圓圓的明月的照耀下,長滿了低矮松樹的你的墳地。此刻我就會引導學生,“在感情格調(diào)如此感傷的一首詞里蘇軾寫的是明月,為什么他不寫殘月,為什么不寫缺月?”殘破和缺失不是更能表達他此刻的心情嗎?學生此刻的反映是隱約清楚,但卻不知道該怎么表達。我就請學生唱張信哲的那首旋律很哀傷的《白月光》,并告訴他們歌詞里有答案。“白月光,照天涯的兩端,越圓滿,越覺得孤單?!痹碌膱A滿反襯了人的孤單,月的明亮反越發(fā)襯了人的孤寂。因此蘇軾的明月是看似隨意其實用意很深。蘇詞的語言極其的凝重洗練,一個字都不能換。通過《白月光》的感傷旋律,學生就會對這個問題產(chǎn)生很強的共鳴和感動,觸動了他們對作品的感覺,開啟了他們鑒賞詞作的悟性。再如,講到蘇軾的另一首詞《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和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的時候,我會請有音樂天賦的學生把它們唱出來。因為,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把它們譜成了曲子,變成了優(yōu)美的流行歌曲。然后再引導學生學習它們,學生會感覺自己正在學習的是一首流行歌曲的優(yōu)美的歌詞,歷史和現(xiàn)實的距離被拉近。然后順著這種感覺,展開對作品的分析,就會激發(fā)學生聽課的興趣。學生對流行歌曲的興趣很濃,因此將音樂元素融入課堂,帶動了他們學習宋詞的興趣。
營建課堂教學的場效應的教學探索與實踐,轉(zhuǎn)變了大學古代文學課堂以教師講解為主、課堂氣氛較為沉悶的灌輸式教育。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相互激勵、相互感染、相互啟發(fā),在課堂上形成一個相互吸引的磁場,師生雙方的心思和意念都被這種氛圍所帶動,使古代文學課堂充滿了激情和魅力。
G642.0
A
1001-7836(2011)08-0065-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8.028
2011-07-01
潘丹(1981-),女,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博士研究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