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堂
(濰坊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中國畫教學中的筆法問題探析
張華堂
(濰坊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根據(jù)學習中國畫和中國畫教學的心得體會,著重探討中國畫教學中“筆法”的問題,通過筆的發(fā)現(xiàn)及性能特點,執(zhí)筆的方法和力量的運用,書法畫法同源的分析,線條與情感的體現(xiàn)及筆法在繪畫史上不同時期的發(fā)展變化,根據(jù)中國畫專業(yè)課程的設置,結(jié)合初學該課程的學生實際情況,分析并總結(jié)出了幾點在中國畫教學中筆法學習的方法。
中國畫;教學;毛筆;技法;線條
關于中國畫的命運改革問題在二十世紀初、中、晚期都隨社會變化進行過論爭。在世紀之交,張仃、吳冠中兩位老先生又短刃相見,評論熱火朝天。但回首幾次爭論無非都與“筆墨”有關?!肮P墨”是一個歷來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從大學時代學習中國畫,至今天在大學教授中國畫,一直都在思索:中國畫家本來就逃不開這個問題,也都在想方設法解決這個環(huán)節(jié)。其實“筆”與“墨”是中國畫最關鍵的兩個元素,“筆”與寫有關系,“墨”與水有關系,大學教學中急需分而解決這兩個問題,然后合而用之。本文僅分析探討中國畫的“筆法”問題。
筆的制作使用歷史非常悠久,在七八千年前的半坡彩陶圖案中已筆意盎然;在商代殷墟中又有朱書未刻之甲骨片,陶器和陶范上也有文字的書寫,從《尚書·多士》所謂“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結(jié)合戰(zhàn)國墓出土簡冊帛書文字,可知此時已有彈性較強之獸毫筆;湖南長沙南郊戰(zhàn)國木槨墓出土木桿兔毫筆,《古今注》載“秦蒙恬始以兔毫、竹管為筆”,連云港海州錦屏鎮(zhèn)陶灣村出土的西漢筆,甘肅武威磨嘴山2號東漢墓筆,可知此期以竹木桿之兔毫、羊毫、鼠毫筆為用;隋唐以后普遍使用竹管兔毫、羊毫筆,清代嘉慶之后才風行長鋒羊毫筆。材料不同因之性能各異,鼠強、兔健、羊柔,強者少水易燥(善用則骨強),柔者無骨易弱(善用則多變),唯健者取乎中庸易用;又有兼毫者取羊毫、鼠毫合而用之亦中庸之道矣,其它各毫亦如此有長必有短,實為用者之法也,但筆之“圓、尖、齊、健”四德皆不可缺。
執(zhí)筆最靈活之法為“撥鐙法”,即淺淺地用指尖執(zhí)筆,使虎口空圓像馬鐙,運用五指一按、二捺(壓)、三鉤、四揭、五抵、六拒、七導、八送的方法,然后運用腕力、臂力直接運達筆尖。運腕之法如下:手指緊緊地握筆不動,肩和臂也不動,肘部可以放在桌上,但手腕必懸空,讓它可以任意轉(zhuǎn)動沒有障礙,這時通過筆的就完全是腕力。運筆之法如下:手指緊緊地握筆不動,手腕也不動,并把它懸起與肘相平,只讓肩和全臂在動,這時通過筆的就是臂力。在運用臂力之時,如嫌力太強,可以提高手腕的位置使之高于肘部,把力量儲在臂中;如嫌力不夠強,可以使肘之位置高于腕部,把力量傾注全毫,形成直瀉之勢。
上之用筆之法適用于畫亦適用于書。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提出了書畫異同的觀點,兩宋文人畫家蘇東坡、米芾等人講究以書入畫推而揚之,元初趙孟頫在《疏林秀石圖》題跋中有詩云:“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蔽灏倌旰螅迦瞬耪嬲跁炌?,把繪畫和書法的結(jié)合推向了巔峰。自宋至今一千年來畫家無不在“筆法”與“墨法”之間討生活。無論是“屋漏痕”、“錐劃沙”、“綿里針”還是“折釵股”,無非是用力構(gòu)成的或圓或方的線條及不同樣式的點塊,其曰骨線、骨點。
南朝齊謝赫撰《古畫品錄》六法之二即曰“骨法用筆”,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也云“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西人謂中國書畫是線的藝術??梢娮鳛楣P之運動載體的線是中國畫特有的技巧,在繪畫的過程中它又與作者造物的感情緊密相連,真實的表達出畫家的情感。線是有生命的,是起伏跳躍的;在畫面之中凡屬愉快感情的線,無論是方、圓、粗、細,其跡是干、濕、濃、淡總是一往流利,少做頓挫,轉(zhuǎn)折也是不露圭角;凡屬不愉快感情的線,就一往停頓,呈現(xiàn)一種艱澀狀態(tài),停頓過甚的線就顯示焦灼和憂郁感;有時縱筆如“兔起鶻落”,縱橫揮斬,鋒芒畢露,就構(gòu)成表示某種激情或熱愛或決忿的線條。
過去畫家喜歡講氣勢,總要保持傳統(tǒng)的雍穆作風和寬宏氣度,故多以“綿里針”的圓線為主,其無非有三:一、高古游絲。當以良渚文化玉器之細絲線為肇始,以春秋戰(zhàn)國金銀錯器和漢代漆畫為發(fā)展傳之后世者;二、鐵線。略粗,以連云港將軍崖谷神巖畫為開端,戰(zhàn)國帛畫為傳承,魏晉傳世名家為代表;三、琴弦。較之又粗,象形文字符號為其前身,漢字刻畫書寫用線為載體,用之于畫魏晉墓室之畫像刻石。唐代之前每幅圖畫之中只需用一種線條,顧愷之、陸探微、曹仲達莫非如此,到唐代吳道子多以粗細變化多端的純線條為之,實開一代畫風之先河;唐末五代時水墨寫意畫、簡筆人物花鳥畫出,五代石恪為兩宋之始,南宋梁楷、牧溪繼之,此時已能通過干濕濃淡、方圓轉(zhuǎn)折的線條抒情達意;通過米芾、蘇東坡、黃庭堅等文人書畫家畫作、畫理的總結(jié),又承元代遁世風氣之下,文人心態(tài)壓抑的情懷已通過窮極變化的線條構(gòu)成圖畫表達出來;明中清初在徐渭、八大山人、石濤等天縱奇才的畫筆下,濃淡干濕的線條在生宣紙上又煥發(fā)出了寶石般的光彩;而清中后期所用金石之味線條,“印印泥”般以力量扛起了中國書畫的又一個盛世;此后又有黃賓虹以宿墨中鋒在生宣紙上用線,實補一缺。至此,中國畫筆線之變化可謂極矣。
根據(jù)當今藝術院校中國畫專業(yè)課程的設置和本人學習中國畫的心得體會,再結(jié)合初學該課程的學生實際情況,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探索。
從前面張彥遠和趙孟頫的題畫詩中可知“書畫筆法同源”,而且畫中題款用筆本身就是畫面中的線條,它起到的是畫龍點睛的奇妙作用,所以學習中國畫必須學習書法。而學習書法應該從一體入手,在掌握了該體的結(jié)構(gòu)用筆規(guī)律之后,再學習其他字體,由約而博,千萬不可三心二意,意志不堅?;疽龅绞炀殨鴮懭N不同字體,熟悉其它字體;日常之中多讀帖、苦練習、勤比較、多總結(jié)。
臨與摹是兩回事,摹是把紙鋪在稿上畫,臨又分為對臨和背臨。臨摹之前應選擇適合自己興趣的清晰畫稿范本,并對該畫家的經(jīng)歷、藝術風格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然后按比例把范本擴大到原作的尺寸,在臨摹的過程之中分析掌握畫家的用筆和用線的方法技巧。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既要臨摹一個畫家不同時期的作品,又要臨摹這個畫家風格流派的作品,還要對其他畫派的代表畫家進行臨摹比較,最后要做到能夠背臨一些經(jīng)典的作品。
上兩個步驟基本到位之后,接下來就是學習過程的總結(jié)與運用,一要做到借鑒工筆畫可以畫寫意畫,借鑒寫意畫可以畫工筆畫,做到同樣的構(gòu)圖、基本的形象,使用不同的技巧,達到迥異的境界;二要做到融會貫通,打破再組合,博取眾家的藝術特長構(gòu)成新的畫面,形成自己的用筆用線特點;三要根據(jù)實物資料進行獨立的創(chuàng)作,取舍得當,通過變化豐富、氣勢連貫的用線來表現(xiàn)對象的精神狀態(tài)和思想情感。
大家只要能夠熟悉毛筆的性能,記住以上用線的各種特點,做到靈活運用,再按最后三個步驟周而復始的練習,把中國書法和中國畫用線的多種筆法融會貫通,就能解決中國畫學習中的最根本的問題,能夠為以后中國畫的專業(yè)學習打好基礎。
[1]李福順.中國美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沃興華.中國書法史(插圖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孫曉云.書法有法[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1.
[4]潘天壽.潘天壽美術文集[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
[5]顧森,李樹聲.百年中國美術經(jīng)典文庫[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陳冬梅
G64
A
1671-4288(2011)01-0148-02
2010-03-22
張華堂(1981—),男,山東青州人,濰坊學院美術學院講師,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畫、書法、美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