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人生家國兩長恨——論唐詩中的楊貴妃

2011-08-15 00:52:09
關(guān)鍵詞:禍水玄宗貴妃

向 娜

(汕頭大學(xué)文學(xué)院,廣東 汕頭 515063)

人生家國兩長恨
——論唐詩中的楊貴妃

向 娜

(汕頭大學(xué)文學(xué)院,廣東 汕頭 515063)

唐人對楊貴妃復(fù)雜的態(tài)度使得貴妃主題的唐詩呈現(xiàn)出復(fù)雜的題旨,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諷喻、興亡悲慨與愛情悲歌這幾個方面。其復(fù)雜性不僅體現(xiàn)在不同作者會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現(xiàn)不同的題旨,甚至同一個作者在一首作品中也會表現(xiàn)出多種態(tài)度。盡管如此,從中唐到晚唐,還是有著政治諷喻逐漸減少,興亡悲慨與愛情悲歌逐漸成為主流的趨勢。其中也顯示了貴妃形象的流變及其與明皇之間愛情關(guān)系的發(fā)展脈絡(luò)。

楊貴妃;政治諷喻;興亡悲慨;愛情悲歌

李、楊故事是唐人尤為熱衷而又感情復(fù)雜的一個話題,楊貴妃作為大唐王朝盛衰之變中的一個關(guān)鍵人物,一方面與盛唐的繁華與富庶聯(lián)系在一起,一方面又與“安史之亂”這場巨變不無關(guān)系。因此,唐人既秉持儒家一貫的“紅顏禍水”之論調(diào),對楊貴妃及唐明皇之耽于享樂而陷國家于戰(zhàn)亂之中予以嚴(yán)厲之譴責(zé)。又因為楊貴妃馬嵬之死與大唐盛世之逝去具有的同一性而對其產(chǎn)生了同情心理,甚至通過對她的吟詠來表達(dá)自己對于那個美好時代的懷念及其逝去的感傷。同時,由于她在馬嵬兵變中以自己的死換來了唐明皇的生,而唐明皇此后對她念念不忘、苦苦追憶,也使得詩人們開始吟詠他們之間的愛情,雖然除了《長恨歌》以外大多數(shù)的描寫仍然停留在帝王對后妃的寵愛,而很少涉及楊貴妃本身對這種關(guān)系的態(tài)度及回應(yīng)。唐人對貴妃及李楊關(guān)系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得頗為復(fù)雜,這不僅體現(xiàn)在不同時代、不同的人,更多時候是同一個人,甚至在同一首作品中也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態(tài)度,因此在唐代的貴妃主題文學(xué)中,體現(xiàn)了豐富而復(fù)雜的題旨。但其中最主要的則集中于三個方面,即政治諷喻、興亡悲慨與愛情悲歌。我們也希望能夠通過對這幾個主題的論述,厘清貴妃文學(xué)在唐代的大致發(fā)展脈絡(luò)以及唐人對貴妃的態(tài)度變化的大致傾向。

首先要弄清的是貴妃文學(xué)如此受唐人青睞的原因。楊貴妃,蜀州司戶楊玄琰之女。幼孤,養(yǎng)于叔父楊玄璬家,原為玄宗子壽王李瑁妃。后玄宗聞其姿色冠代而宣召入宮,從此寵冠后宮。天寶初年冊封為貴妃,儀體與皇后等。而楊氏一族也因貴妃的原因恩寵日隆,權(quán)傾天下。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fā),十五載六月玄宗避亂蜀中,行至馬嵬發(fā)生兵變,玄宗迫于六軍之壓力而下令縊死楊貴妃。楊貴妃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而又最為戲劇化的一個時期。中國歷代,再沒有一個朝代是如同唐朝一樣,在其最為繁榮的時候,陡然遭逢巨變而崩潰,直接由盛轉(zhuǎn)衰。而楊貴妃也正是在其最具魅力、深受玄宗寵愛的時候,在這場巨變中死去。于是在某種程度上,貴妃與這一特殊時代便有了一種特殊的聯(lián)系。甚至可以說,正因為楊貴妃在其盛年伴隨著李唐王朝之盛世一起逝去,這二者之間便具有了一種關(guān)聯(lián)性與同一性。所以當(dāng)文人們回顧而吟詠這段歷史時,楊貴妃便成為一個無法繞開的話題。而無論是李唐王朝這種戲劇性的轉(zhuǎn)折還是貴妃本身在其最為美麗時候的慘死,本身都足以引起后人的無限感慨也足以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以供書寫吟詠。其次,“安史之亂”這樣一場劇烈的內(nèi)亂雖然造成了唐朝的盛衰之變,但卻并沒有導(dǎo)致其滅亡。中國歷代之王朝,幽王烽火戲諸侯而西周滅亡,平王遷都洛邑,東周興;王莽之亂而長安之西漢滅亡,光武帝于洛陽建立東漢;五胡亂華而西晉變?yōu)榻鹆曛畺|晉;金滅北宋而宋高宗建南宋于臨安。唯有唐朝安史之亂,肅宗收復(fù)河山,而玄宗重歸長安。玄宗故地重游而有對楊貴妃的深情追思,為二人的關(guān)系由普通的帝妃關(guān)系走向浪漫曲折的愛情提供了契機。同時,李唐之政治中心也回歸長安,這一方面使得依舊在唐朝治下的中晚唐人因?qū)钐仆醭恼J(rèn)同感而對曾經(jīng)的盛世以及“安史之亂”皆有更深沉的感受。另一方面,長安仍舊作為政治中心,則文人們往來其間,目睹李楊故事之舊跡而不可避免地會對此事件產(chǎn)生種種感想與思考。

一、現(xiàn)實政治的諷喻

唐人對李楊故事與貴妃悲劇的吟詠集中于現(xiàn)實的政治諷喻、興亡悲慨與愛情悲歌上,而首先體現(xiàn)在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反思。中國自古即有將紅顏視為禍水之傳統(tǒng),而恰好活躍于唐朝由盛轉(zhuǎn)衰時期的楊貴妃,無論其本身是否對“安史之亂”負(fù)有直接的責(zé)任,都畢竟與唐明皇晚年的逸豫縱樂,與楊氏一族的勢傾天下、飛揚跋扈、禍國殃民不無關(guān)系,甚至與安祿山本身也似乎存在著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這也就使她難免會背負(fù)上“紅顏禍水”的罪名。因此在唐代的詩歌中不乏此類充滿批判意味的作品。大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尚未平定之時的《北征》詩中便有“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之句,將楊貴妃比作導(dǎo)致商、周滅亡的妲己與褒姒,并以其受誅為唐室獲復(fù)興之轉(zhuǎn)折。身處戰(zhàn)亂之中,深受亂離之苦的詩人以其一貫的忠君態(tài)度,將這場幾乎亡國之災(zāi)禍的責(zé)任推向了楊貴妃。而對玄宗則采取了為尊者諱的原則,將其在六軍逼迫下不得已犧牲楊貴妃的行為,寫成了主動誅殺妖姬而成就其終為明君的形象。這大概是唐代詩人對楊貴妃最早的直接而嚴(yán)厲的批判,而因為杜甫的影響力,這一觀點也對后來的詩人有點影響。中唐劉禹錫便繼承了這一態(tài)度,其《馬嵬行》詩云“軍家誅戚族,天子舍妖姬。”其態(tài)度,甚至用詞都與杜甫詩相似,毫不留情地將批判的矛頭指向楊貴妃,將其視為禍國妖姬,而以明皇舍棄楊妃為英明之舉。這一觀點甚至在晚唐亦不乏繼承者,鄭畋《馬嵬坡》:“玄宗回馬楊妃死,云雨雖亡日月新。終是圣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敝毖孕谥ッ?,而以楊妃之死為唐室再興之轉(zhuǎn)機。當(dāng)然,從中也可以看到,詩人對楊妃的批判顯然已經(jīng)不如他的前輩來得強烈。這也是中晚唐人在這一主題上的一個重要的差別。

楊貴妃雖然因為身處大唐王朝盛衰之變中而無法逃脫“紅顏禍水”的指責(zé),但就其本身而言,卻并未真正做出超越其身份的事情,因此唐人對楊貴妃的批判也就主要集中在惑主、使玄宗耽于游樂而輕天下這一點上。大歷詩人李益的《過馬嵬》首先表達(dá)了這一觀點:“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钡嬲龔娏业淖l責(zé)則開始于白居易,其《新樂府》中的《胡旋女》與《李夫人》詩,雖然皆非為貴妃本人而作,但其中對貴妃的譴責(zé)之意卻異常嚴(yán)厲:前者將貴妃與“安史之亂”罪魁禍?zhǔn)装驳撋较嗵岵⒄摚远藶椤白畹滥芎?,且直言“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以貴妃與安祿山相對,則本身就表達(dá)了一種視貴妃與安祿山同樣為“安史之亂”之禍?zhǔn)椎囊馕叮挥盅云洹盎缶摹?,將《長恨歌》之“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說成“死棄”,其言可謂嚴(yán)冷之至。后一首《李夫人》則在最后提及貴妃云:“又不見泰陵一掬淚,馬嵬坡下念楊妃?!嗷?,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傾城色?!泵髦钙錇榈溗任?,迷惑君王。而這兩首詩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與《長恨歌》不同的感情態(tài)度,也正體現(xiàn)了唐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會對李楊故事產(chǎn)生不同的看法。與白居易往來甚密的元稹在其《連昌宮詞》中則更為嚴(yán)厲,詩人面對眼前荒蕪蕭索的連昌宮,借用老翁之言想象此地曾經(jīng)的繁華,虛擬了玄宗與貴妃曾經(jīng)在此處的縱情享樂:樂人之吹管逐弦,路途中之萬人歌舞,今昔的對比令其生發(fā)出無限的感傷之意;而最終其追尋“太平誰致亂者誰”時,即將亂亡之根源歸于楊貴妃:“朝廷漸漸由妃子。祿山宮里養(yǎng)作兒,虢國門前鬧如市。廟謨顛倒四海搖,五十年來作瘡痏。”這與前面幾位詩人僅僅將貴妃的罪名定為迷惑君王有很大的不同,而是大有貴妃應(yīng)直接為安史之亂這場災(zāi)難負(fù)責(zé)之意。

如果說元白等人生活的時代尚算安定,大唐王朝尚有中興希望的話,其后的人們面對的則是更為黯淡、沒有希望的現(xiàn)實??梢韵胍?,當(dāng)他們面對這樣衰頹的現(xiàn)實時,必然會對曾經(jīng)的美好時代更加向往,也就對導(dǎo)致其消失之人更加痛恨。因此,如果說中唐的元、白等人在將楊貴妃視為禍國之尤物時只是站在一種政治、歷史的立場上指出他們所認(rèn)為的事實的話;稍后的詩人則更加帶入了一種強烈的否定之情感,采取了更加強烈的批判態(tài)度。杜牧的《過華清宮》為歷代歌吟李楊題材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其中名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蓖ㄟ^楊貴妃為了滿足個人之私欲而勞民傷財這一突出事件,揭示出其為紅顏禍水這一事實。其中“妃子笑”幾字尤含深意,令人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起當(dāng)年褒姒在面對“烽火戲諸侯”時的一笑,也就在無形之中將楊貴妃與褒姒這個典型的禍國紅顏等同起來。李商隱《華清宮》其一云:“華清恩幸古無倫,猶恐蛾眉不勝人。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暫蒙塵?!币矊钯F妃與一笑而傾人國的褒姒相比,而將這種行為也寫成似乎是貴妃有意為之。語氣更為強烈而嚴(yán)厲的是溫庭筠,其《馬嵬佛寺》中云:“才信傾城是真語,直教涂地始甘心?!敝蟮牧_隱亦在其《華清宮》中云:“從來絕色知難得,不破中原未是人?!蓖硖七@四位大詩人皆將批判之矛頭直指楊貴妃,而其筆下作為禍水的貴妃不禁令人產(chǎn)生一種痛恨的感情。但在溫庭筠和李商隱之后,這種批判已經(jīng)不是主流,持此態(tài)度的也只有羅隱一人而已。

此外,唐人也不乏通過揭露李、楊二人的奢靡生活以進(jìn)行諷刺之作,其中最為著名的如張祜的《集靈臺》:“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贝嗽姳砻娴闹鹘请m然是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但作者諷刺的對象顯然包括了背后的玄宗與貴妃。虢國夫人的驕縱從側(cè)面反映出楊氏一族的飛揚跋扈。而作為外戚的她竟能隨意出入宮闈,且能“承主恩”,則可見玄宗因為好色而全然罔顧禮法與天子的尊嚴(yán)了。李商隱則在其詩中對玄宗強占兒媳的亂倫之事進(jìn)行了諷刺:“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保ā扼P山有感》)“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龍池》)兩首詩都通過妃子為父親所占的壽王李瑁的痛苦與落寞來表達(dá)對此事件的諷刺。

在對“安史之亂”這一事件有了更多的反思之后,加上楊貴妃本人其實并未如李、杜等人的詩中所說的那樣欲“舞破中原”、“直教涂地”,而是生活于深宮之中,扮演的只是“寵妃”而非“奸妃”,并未做出超越其身份之行為,如干涉朝政之類。平心而論,她實在不能夠被當(dāng)作唐室崩潰之禍?zhǔn)?。另外,楊貴妃在馬嵬的死,無論是算作贖罪也好,以死報君的犧牲也好,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nèi)藗儗λ膽B(tài)度,減輕其“紅顏禍水”的罪名,甚至到最后完全擺脫這一惡名。因此在“禍水論”之外,唐代也有大量的詩作為楊貴妃開脫,試圖更深層地去思索這場禍亂的根源。最早為其翻案的是李益,其《過馬嵬》云:“漢將如云不直言,寇來翻罪綺羅恩。托君休洗蓮花血,留記千年妾淚痕?!逼渲小皾h將如云不直言”既是詩人對玄宗時期臣子無作為的指責(zé),更是有著長期邊塞生活經(jīng)歷、壯懷激烈的詩人報國之志及其擔(dān)當(dāng)精神的體現(xiàn)。這樣的詩人自然不會將天下治亂之責(zé)任推向一個深宮之中的女人。隨著時代的改變,尤其是黃巢之亂僖宗再次幸蜀之后,當(dāng)詩人們面對這一類似事件而進(jìn)行反思時,很容易便會得出將責(zé)任推向女色之為謬誤。晚唐之羅隱與韋莊皆在此基礎(chǔ)上對“紅顏禍水”說提出了質(zhì)疑與反對。羅詩《題馬嵬驛》:“馬嵬煙柳正依依,重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yīng)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表f詩《立春日作》:“九重天子去蒙塵,御柳無情依舊春。今日不關(guān)妃妾事,始知辜負(fù)馬嵬人?!迸c李益重在表達(dá)男兒應(yīng)主動承擔(dān)天下重任的態(tài)度相比,晚唐兩位詩人則只是就當(dāng)前相似之事而對“紅顏禍水”之說表示否定。當(dāng)然詩人們的重點并不在于要為貴妃脫罪而在于表達(dá)對當(dāng)前時事的不滿與反思。因而這種對“紅顏禍水”的否定是引人深思的,雖然這兩首詩的原意是在叩問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但這種叩問同樣也適用于曾經(jīng)的“安史之亂”:倘若楊妃不是該怨之人,那么真正導(dǎo)致這些災(zāi)難的人又是誰呢?而在唐末亦不乏詩人試圖對這一困惑做出解答。黃滔《馬嵬》:“錦江晴碧劍鋒奇,合有千年降圣時。天意從來知幸蜀,不關(guān)貽禍自娥眉?!弊髡咄品恕芭溦摗保鴮⑿谛沂駳w結(jié)為天命。但是將玄宗為“安史之亂”這樣的幾乎令唐室滅亡而又陷天下于戰(zhàn)火亂離之中的禍?zhǔn)滤榷茈y蜀中,說的竟似蜀中之幸,則令人難以茍同。相比而言,同時期的徐夤對這一事件的反思要更有深度。其《開元即事》:“曲江真宰國中訛,尋奏漁陽忽荷戈。堂上有兵天不用,幄中無策印空多。塵驚騎透潼關(guān)鎖,云護龍游渭水波。未必蛾眉能破國,千秋休恨馬嵬坡?!碧岢隽俗镓?zé)的對象應(yīng)為弄權(quán)誤國、欺上瞞下的楊國忠,而非慘死馬嵬的楊貴妃。但在罪責(zé)楊國忠的同時,似乎也隱隱指向了背后的玄宗,如“堂上有兵天不用”之“天”,而“幄中無策印空多”,固然是指責(zé)楊國忠身兼數(shù)職,手握重權(quán),卻于國于民無所作為反而禍國殃民。但誤信小人、任人不當(dāng),使他手握重權(quán)的人又是誰呢?而在另一首詩《馬嵬》中,徐夤在為貴妃開脫時,又將矛頭指向了當(dāng)時的臣子:“張均兄弟皆何在,卻是楊妃死報君?!睆埦值転殚_元宰相張說之子,世受國恩。而據(jù)《舊唐書》,玄宗幸蜀之時,張氏兄弟既未隨玄宗,又未隨肅宗至靈武抗敵,乃受安祿山之偽命,做了宰相。徐夤正是對于這種無節(jié)之臣提出批判,以此對比楊貴妃在馬嵬以自己的死亡換得玄宗之生表示肯定與贊賞。而詩人筆下貴妃的以死報君,更是從被動的犧牲轉(zhuǎn)化成了主動的獻(xiàn)身,這種主動意味使得楊妃的死具有了一種悲壯的色彩,對其形象的轉(zhuǎn)變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歷史興亡的悲慨

前文說過楊貴妃的生死榮辱與大唐王朝的興衰成敗具有某種同一性。這種同一性首先體現(xiàn)在時間段上,其生前與玄宗的縱情享樂、極盡奢華雖為人所詬病,但也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的繁華與富庶。在當(dāng)時,這種縱樂的風(fēng)氣可謂彌漫整個社會,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說:“到了開元天寶年間,這種奢侈風(fēng)氣已經(jīng)彌漫開來,很多士人追求奢華生活,……過去士人在理念上一貫崇尚的簡樸也在物欲橫流中蕩然無存?!保?]而從《開元天寶遺事》中諸如:“長安俠少,每至春時結(jié)朋聯(lián)黨,各置矮馬,飾以錦韉金鞍,并轡于花樹下往來,使仆從執(zhí)酒皿而隨之,遇好囿時駐馬而飲?!保?]等也可以見出當(dāng)時豪縱之風(fēng)乃是整個社會之風(fēng)氣,而不僅僅是玄宗、貴妃等皇族的專利。但玄宗、貴妃因為其地位的關(guān)系,確實是這股奢逸之風(fēng)的代表。而當(dāng)“安史之亂”以后的唐人面對這段歷史時,固然會站在政治、道德的立場上對此提出批判或以規(guī)誡后人。但很多時候看到的則是他們苦苦追尋而不能重現(xiàn)的繁華。尤其中唐以來國勢日漸衰微,對于唐人來說,當(dāng)年的盛世繁華也越來越遙遠(yuǎn)而越來越令人向往、懷念。也因此,當(dāng)他們看到李楊故事之舊跡,透過貴妃、玄宗看到的,正是他們所不能忘懷的那個美好時代。而表現(xiàn)在作品中,則一方面是通過對李、楊故事的吟詠,以示對那個時代的追思與悼懷。另一方面,則又因為今昔之對比而生發(fā)出無限的興亡感傷之意。而這種寓含興亡之感的作品自“安史之亂”后大量存在,貫穿整個中晚唐,至唐末尤甚。

當(dāng)最美麗的貴妃與最美的大唐盛世一起逝去,則最美的貴妃也就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大唐盛世的一個象征、符號。因此在關(guān)于楊貴妃、唐明皇的懷古詠史的詩作尤其是長詩中,充滿了對開元天寶間明皇貴妃的繁華縱樂和“安史之亂”之巨變的描述,且無論是對繁華的懷念還是對巨變的感慨,都充滿了傷感的情緒。首先是對繁華的追憶及其逝去的慨嘆,最具代表性的是元稹的《連昌宮詞》,詩述當(dāng)日太平盛世的行宮是:“上皇正在望仙樓,太真同憑欄干立。樓上樓前盡珠翠,旋轉(zhuǎn)熒煌照天地。”但戰(zhàn)亂之后,隨著時間的流逝,早已經(jīng)物是人非,甚至物也已殘敗不復(fù)當(dāng)日:“上皇偏愛臨砌花,依然御榻臨階斜。蛇出燕巢盤斗栱,菌生香案正當(dāng)衙。寢殿相連端正樓,太真梳洗樓上頭。晨光未出簾影黑,至今反掛珊瑚鉤。”因而當(dāng)詩中的老翁述說當(dāng)年那場巨變及其前后之變化時,無可避免地流露出一種對當(dāng)日盛世繁華的向往,以及凡此種種皆已成為舊跡的感傷。其實歷史上的楊貴妃從未到過連昌宮,但如前所說,在某種意義上,楊貴妃儼然已經(jīng)成了美好的盛唐時代的象征,所以在此詩中,真實的楊貴妃是否真的曾經(jīng)在這里與明皇欣賞歡歌樂舞并不重要。作者需要的是借貴妃來寫他心中的那個盛世的熱鬧、繁華與輝煌,以及對它的逝去的哀悼。白居易的《江南遇天寶樂叟》也是中唐時期這一題材的重要作品。詩中借樂叟之言云:“千官起居環(huán)佩合,萬國會同車馬奔。金鈿照耀石甕寺,蘭麝熏煮溫湯源。貴妃宛轉(zhuǎn)侍君側(cè),體弱不勝珠翠繁。冬雪飄飖錦袍暖,春風(fēng)蕩漾霓裳翻?!眻雒嬷疅狒[、環(huán)境之富麗堂皇,而又蘭麝熏煮,香霧裊繞,此中的貴妃婉轉(zhuǎn)多姿而又雍容華貴分外妖嬈。但是回到現(xiàn)實之時,當(dāng)年的千官起居、萬國會同如今已只剩下白發(fā)蒼蒼之樂叟而“萬人死盡”,而當(dāng)年輝煌華麗的溫泉宮如今也已是“紅葉紛紛蓋欹瓦,綠苔重重封壞垣?!苯裎魧Ρ?,又由親歷其變的個中人道出,令人倍生感傷之意。

詩人們在描寫“安史之亂”這場巨變時提及貴妃,一方面當(dāng)然也有視紅顏為禍水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卻也表現(xiàn)了戰(zhàn)亂的殘酷和對盛唐巨變的慨嘆與痛心。杜牧《華清宮三十韻》:“鯨鬣掀東海,胡牙揭上陽。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傾國留無路,還魂怨有香。”真實地再現(xiàn)了戰(zhàn)亂中血淋淋的殘酷場景,并以貴妃在馬嵬的慘死作為對那段不堪回首的記憶之代表,正可見出在詩人心中貴妃與李唐盛世的密切聯(lián)系。張祜詩《華清宮和杜舍人》:“衣冠逃犬虜,鼙鼓動漁陽。外戚心殊迫,中途事可量。雪埋妃子貌,刃斷祿兒腸。近侍煙塵隔,前蹤輦路荒。”以玄宗為線索描寫了戰(zhàn)亂的過程,狼煙戰(zhàn)火、生靈涂炭與玄宗播遷之悲涼如在眼前。全詩雖然是諷喻明皇的不能善始慎終,但這一段亂中的描寫,卻是令人痛心而哀嘆的。

到了唐朝徹底衰落以后,詩人們一方面對于開元天寶年間的盛世繁華和“安史之亂”這場巨變不再如中唐人那樣記憶猶新,而唐朝的衰落卻越來越明顯,加上唐末的戰(zhàn)亂尤其是黃巢之亂的破壞,人們面對的是一個越來越黯淡而令人絕望的社會,連明皇貴妃當(dāng)年生活的宮城也早已不復(fù)當(dāng)日之輝煌。當(dāng)一切只剩下殘余的痕跡,詩人們對于當(dāng)年的太平與富庶也就無從懷念,無法向往,無心追求,而只有哀悼和越來越濃厚的感傷。鄭嵎的《津陽門詩》算是中唐詩人對昔日盛世甚至戰(zhàn)亂之追憶、回想、反思在晚唐的最后一次回響。此后,詩人們便只有在作品中一而再地表達(dá)其越來越深遠(yuǎn)濃郁的感傷。如羅鄴:“唯有貴妃歌舞地,月明空殿鎖香塵?!保ā恶{蜀回》)與中唐詩人筆下李、楊故事舊跡的殘破乃是一種戰(zhàn)火后的慘敗而似乎仍然有修復(fù)之希望不同,此詩中的人去樓空似乎更有一種時間上的距離感。但是作者又并未能脫離其中,因此也就流露出一種更為深遠(yuǎn)深厚的感傷的情緒。隨著唐朝國勢的愈見衰頹,詩人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感傷情緒也就越來越明顯而濃烈。如林寬《華清宮》:“殿角鐘殘立宿鴉,朝元歸駕望無涯。香泉空浸宮前草,未到春時爭發(fā)花?!贝迿度A清宮》:“門橫金鎖悄無人,落日秋聲渭水濱。紅葉下山寒寂寂,濕云如夢雨如塵?!钡榷汲錆M了晚唐時期特有的那種極度的感傷、蒼涼而無奈的情緒。

與對大唐盛世之追懷向往、感傷哀悼相應(yīng)的,是對貴妃的同情。唐人對天寶盛衰的反思,使得楊貴妃“紅顏禍水”形象有了發(fā)生變化的可能。而當(dāng)詩人們跳出“禍水論”這一窠臼時,便會不自主的對楊妃的悲慘結(jié)局產(chǎn)生同情。首先,美麗的消逝本來就是令人痛惜的,而貴妃在其最美麗的時候以一種如此慘烈的方式含恨而逝,本身即能喚起人們的同情。同時,如前文所言,她的死,無論是算作贖罪也好,以死報君的犧牲也好,都具有淡化人們將之視為禍水的態(tài)度而轉(zhuǎn)向同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楊貴妃的生死與大唐王朝的興衰是具有同一性的。因為楊貴妃在馬嵬為六軍逼迫含恨而逝時,也就意味著作為天子的玄宗失去了曾經(jīng)的權(quán)力。而當(dāng)失去權(quán)柄的玄宗為人所迫、老境凄涼時,曾經(jīng)輝煌一時、繁華一時的大唐盛世也就從此消失,只余下支離破碎的山河,動蕩不安的社會。是以對于唐人而言,“安史之亂”中李、楊二人的悲劇,便不僅僅停留在他們二人身上,而是整個大唐王朝共同的悲劇。也因此,唐代詩人們對貴妃的同情也就伴隨著對消失的盛世的哀悼而來了。最早對貴妃的慘死表示同情的,正是在《北征》詩中將楊貴妃視為“妖姬”的杜甫。其《哀江頭》:“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蔽羧彰黜X之佳人,而今竟為血污之游魂,兩相對比,又怎能讓人不痛心、不同情呢?

在對貴妃表示同情時,唐代詩人提出了貴妃之“恨”與“冤”。最早寫出其“恨”的是李益,《過馬嵬》之二云:“濃香猶自隨鸞輅,恨魄無由離馬嵬?!薄昂蕖?,是遺恨,是對樂極生悲、命運無常的無可奈何與無法釋懷,也是對與明皇驟然生死相隔的無法接受。徐夤《再幸華清宮》前二聯(lián)寫到:“腸斷將軍改葬歸,錦囊香在憶當(dāng)時。年來卻恨相思樹,春至不生連理枝。”據(jù)宋樂史《楊太真外傳》,玄宗回長安后密令改葬楊妃,移葬之時,貴妃之肌膚已消逝而唯余錦香囊在,玄宗得之歔欷不已。[3]此詩前二句所寫正為此事,斯人已逝,遺物猶存,其恨何極。又“相思樹”亦即紅豆樹,《楊太真外傳》云“上發(fā)馬嵬,行至扶風(fēng)道,道旁有花,寺畔見石楠樹,團圓愛玩之,因呼端正樹,蓋有所思也?!保?]徐夤此詩從反面說,則更突出其“恨”。樹名相思,而人卻已經(jīng)死生相隔,恩愛斷絕,無論其是否生連理枝,都足以引起人之“恨”。

而唐詩中貴妃之“冤”自然與唐人對歷史的反思不無關(guān)系,鄭嵎的長詩《津陽門詩》與元稹的《連昌宮詞》有相似之處,也借老翁之言敘述了開元天寶盛衰之變以及玄宗與貴妃當(dāng)日之縱樂和樂極生悲之凄涼、慘烈。雖主旨相對模糊,但對貴妃在馬嵬的遭遇卻是予以同情的。詩云:“馬嵬驛前駕不發(fā),宰相射殺冤者誰。長眉鬢發(fā)作凝血,空有君王潛涕洟?!瘪R嵬兵變,六軍誅殺楊國忠而牽連貴妃。對其緣由,《資治通鑒》中高力士有這樣一段話:“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愿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保?]則楊貴妃之死,不是因為她本身之罪,而是為安定軍心,以換得玄宗的安全,其“冤”為名副其實之冤。詩人又將其死狀描寫得如此驚心動魄,更加令人對其心生同情。唐人對貴妃的同情還表現(xiàn)在對其為美貌所累的無限感慨。如僖宗時期的于濆在其《馬嵬驛》詩中云:“常經(jīng)馬嵬驛,見說坡前客。一從屠貴妃,生女愁傾國。是日芙蓉花,不如秋草色。當(dāng)時嫁匹夫,不妨得頭白?!迸c李商隱詩:“如何四紀(jì)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庇邢嗨浦?。但李詩主要從玄宗角度出發(fā),指出其身為天子而反不能與心愛之人相守共老之無奈。此詩則側(cè)重點在楊貴妃之紅顏誤己。傾國之色,尊寵至極,卻一朝為人所屠。紅顏禍水,不獨禍人,更是禍己。另一方面,越是美麗的事物,其生之美與死之黯淡的對比也就更為強烈,更能觸動人的情感。而楊貴妃之突遭巨變,正是在其最美、最為尊寵的時候,因此也就更加令人同情。

三、愛情悲劇的吟詠

既然貴妃的命運與大唐王朝之盛衰具有同一性,則她與這個盛世的締造者和結(jié)束者——唐明皇的關(guān)系也就必然會成為詩人們述說、吟詠的對象。而現(xiàn)實歷史中,明皇對楊貴妃又確實抱有一種非同尋常的愛戀甚至迷戀?!杜f唐書》記載:“貴妃以微譴送歸楊銛宅。比至亭午,上思之,不食……帝動不稱旨,暴怒笞撻左右。”[5]正是對貴妃感情的體現(xiàn)。而馬嵬事變之后明皇對貴妃的無論是出于單純的個人感情抑或與詩人們一樣摻雜了家國之思的那種念念不忘和苦苦追憶,其本身都足以引起人的無限感慨與同情,也足以引發(fā)多情的詩人們的種種聯(lián)想。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之前,大歷詩人李益已經(jīng)在詩中對這段終結(jié)于死生離別的愛情表達(dá)了同情:“金甲銀旌盡已回,蒼茫羅袖隔風(fēng)埃。濃香猶自隨鸞輅,恨魄無由離馬嵬?!薄澳蟽?nèi)真人悲帳殿,東溟方士問蓬萊。唯留坡畔彎環(huán)月,時送殘輝入夜臺?!保ā恶R嵬二首》)其中死者之遺恨,生者之無窮無盡的思念與追尋而又無可奈何,以及孤獨與凄涼,都已經(jīng)表達(dá)得淋漓盡致。更重要的是,從“東溟方士問蓬萊”,可以見出,唐代關(guān)于楊貴妃馬嵬之后歸于蓬萊以及明皇遣人搜尋之傳說早已出現(xiàn)。

但是真正將李、楊之故事寫得悠揚旖旎,曼妙動人而使之廣為流傳深入人心的,自然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歷來關(guān)于此詩的主旨多有爭論,諸如政治諷諭說、愛情說之類。就詩本身來說,確實包含了多方面的內(nèi)容,“興亡之事、成敗教訓(xùn)、因縱樂而傾國,樂極而生悲,甚至尤物禍水之說也隱約可見”。[6]可以說,一首《長恨歌》幾乎囊括了唐詩中關(guān)于楊貴妃的所有主題。而這也正符合中唐之時,唐人對楊貴妃態(tài)度之復(fù)雜。正如前文所述,中唐之時,禍水之說尚盛,而為其脫罪之作亦已經(jīng)出現(xiàn),同時,亦不乏詩人對其表示同情之意,至于興亡之感,更是自始至終貫穿于中晚唐。白居易本人的其他詩作中,《胡旋女》與《李夫人》表達(dá)的是對貴妃作為尤物禍水的批判與諷刺?!督嫌鎏鞂殬粉拧?、《梨園弟子》中表達(dá)的則是興亡之感。因此在《長恨歌》這樣的長詩中,同時蘊含如此復(fù)雜而豐富的旨意實屬正常。但總體來說,其詩最為出色,也最為動人的,仍然是對李、楊二人之間生死不渝的悲劇愛情的描寫。而詩人的感情態(tài)度則主要是對二人的同情。對此我們不妨先看看陳鴻的《長恨歌傳》,陳之《傳》述二人作詩、傳的緣由云:“樂天……鴻與瑯琊王質(zhì)夫……話及此事,相與感嘆。質(zhì)夫……曰:‘樂天深于詩,多于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樂天因為《長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于將來?!保?]127則“懲尤物”云云,并非作者作此詩之主要目的,“感其事”才是主要原因。而三人“感其事”,卻由白居易為之歌,乃是因為其不但“深于詩”,而且“多于情”。則《長恨歌》乃是為情所發(fā)似乎可以確定。而從詩人在作品中對貴妃形象的描寫,也可以見出,至少在本詩中,作者對楊貴妃是同情的。如詩人描寫貴妃之美,是“天生麗質(zhì)”是“云鬢花顏”。倘說在人間時,尚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略微有那么一點“尤物”的印記。那么在馬嵬之后,則完全是以一個理想之佳人甚至仙人的面目出現(xiàn)的,明皇歸長安,思念中的貴妃是“不見玉顏空死處”,是“芙蓉如面柳如眉”。尤其是蓬萊之后的太真,是“雪膚花貌”,更是“風(fēng)吹仙袂飄飄舉”,儼然藐姑仙子,與“尤物禍水”之形象相去甚遠(yuǎn)。事實上,《長恨歌》與《長恨歌傳》中楊貴妃的形象之差異,正體現(xiàn)了其從歷史走向文學(xué)所發(fā)生的變化。《長恨歌》中的貴妃是美麗而又多情的,作者甚至也賦予了她堅貞的品質(zhì)。但在陳鴻的《長恨歌傳》中,其用詞與描述則明顯帶有一種批判的色彩,真正體現(xiàn)了“懲尤物”之意。如“由是冶其容,敏其詞,婉孌萬態(tài),以中上意。上益嬖焉。”“非徒殊艷尤態(tài)獨能致是,蓋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焉?!保?]125突出了其巧佞媚上之處,則其形象更加貼近“奸妃”,而不是令人同情之佳人。當(dāng)然,即使在《傳》中,當(dāng)故事發(fā)展到馬嵬之后,作者對李楊二人,尤其是失去貴妃的玄宗卻也同樣抱有一種同情的態(tài)度。其中“時移事去,樂盡悲來,每至春之日,冬之夜,池蓮夏開,宮槐秋落,梨園弟子,玉管發(fā)音,聞《霓裳羽衣》一聲,則天顏不怡,左右歔欷。三載一意,其念不衰?!保?]126既表現(xiàn)了玄宗對貴妃之深情眷念,也表現(xiàn)了作者對玄宗之同情。與《長恨歌》之“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fēng)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庇挟惽ぶ?。陳寅恪先生曾云《長恨歌》與《傳》本屬一體,而謂陳、白二人增加“太真死后天上一段故事”“洵為富于天才之文士矣”。[8]蓬萊之事,已如前文所提,有李益詩可證早已存在。但《長恨歌》與《傳》中對蓬萊院中多情玉妃之創(chuàng)造猶功不可沒,堪當(dāng)陳先生所謂“天才”之名。因為這一多情之玉妃的存在,不僅僅使楊貴妃以一種全然不同于紅顏禍水的形象深入人心,也使得李楊故事從帝王對后妃的寵愛轉(zhuǎn)化成了一種堅貞而誓死不渝的愛情。唐詩中詠明皇貴妃故事者雖多,但無論是獎其深情也好,諷其惑于女色也罷,多只是玄宗對貴妃居高臨下的施愛。貴妃則是被動的仰承恩澤,她對明皇的態(tài)度與感情少有提及。而在《長恨歌》中,卻寫出了貴妃本人對明皇之深情眷念。其“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而“花冠不整下堂來”,即足見其對明皇消息之迫切,也從側(cè)面反映了她在蓬萊院中,亦如明皇在西宮南內(nèi)一樣對對方思念不已。而寄物表深情,“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庇纫娖鋵γ骰手星榈膱远ㄅc深厚,至死不渝。而即使是《長恨歌傳》中,方士言天寶之事,貴妃的反應(yīng)是“憫然”,則不僅不以馬嵬之事而對玄宗心生怨恨,而是深有“憫然”之意,同樣是深情的表現(xiàn)。又云:“或為天,或為人,決再相見,好合如舊?!保?]127亦同樣見其情之堅。

白居易《長恨歌》之廣為流傳,而白亦頗以此自得,固然是因為其將李、楊之故事寫得尤具風(fēng)情而旖旎動人。但其最為重要之處,似乎仍在于其對楊貴妃之形象及李、楊愛情之升華。在貴妃之形象而言,詩人不僅僅將其美寫到極致,更是使其由“紅顏禍水”而脫胎換骨為蓬萊之玉妃。在李、楊之愛情而言,因詩人寫出了貴妃對明皇之深情的回應(yīng),而使得二人之關(guān)系由帝王對貴妃的寵愛,而升華為兩情相悅而死生不渝的堅貞愛情。

在《長恨歌》問世后,李、楊之愛情故事尤其是玄宗之深情形象猶廣為詩人所吟詠。張祜的大量關(guān)于貴妃題材的創(chuàng)作中,亦不乏此類作品。如前文提過的《太真香囊子》,雖無《長恨歌》中秋雨梧桐之酣暢淋漓,但以李、楊故事中的重要物象及重要事件作為切入點來表現(xiàn)二人之間的深情與遺恨,尤其是玄宗晚年對貴妃的思念卻無疑同樣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另如李商隱的名作《馬嵬》:“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章劵⒙脗飨?,無復(fù)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dāng)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jì)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鼻岸渌坪跤袑Α堕L恨歌》中的人仙情緣的一種不以為意,指出此生尚且不能把握,縱然真有海外之仙山也不過是徒聞而已。后幾句則指出玄宗作為天子而反不如平民,不能保護心愛之人以與之白頭偕老的無可奈何。頗有一種人生命運之無常,而幸與不幸之間難以言說的深度。鄭嵎《津陽門詩》在提到玄宗歸駕長安之后,凄涼孤寂的晚景之時,也對其與貴妃之生死相隔的悲劇結(jié)局表示了同情。其述說玄宗晚年對貴妃之深情追思云:“花膚雪艷不復(fù)見,空有香囊和淚滋。鑾輿卻入華清宮,滿山紅實垂相思?!逼渲兴朴小堕L恨歌》的影子,但更直接的點出玄宗對貴妃之相思,塑造了一個深情的帝王形象。而將此情寫得尤為真切動人的,是晚唐吳融的《華清宮》,其三:“上皇鑾輅重巡游,雨淚無言獨倚樓。惆悵眼前多少事,落花明月滿宮秋?!逼渌模骸皠e殿和云鎖翠微,太真遺像夢依依。玉皇掩淚頻惆悵,應(yīng)嘆僧繇彩筆飛?!鼻罢弑憩F(xiàn)玄宗晚景之凄涼與孤獨。而后者則與《長恨歌》之浪漫想象,使李、楊二人由帝妃之戀而人仙之戀不同,更加突出了人世之無可奈何。詩人筆下的玄宗不是如《長恨歌》那般使方士上窮碧落下黃泉殷勤尋覓貴妃之精魂,而是只能面對其遺像思念、掩淚,無點睛之人,使貴妃從畫中走出來與之相聚。雖不如《長恨歌》之浪漫,其情深卻一致,且因其無可奈何而更具悲劇色彩,令人同情。除此之外,晚唐詩人如徐夤、崔道融、黃滔等人亦皆有詠李楊愛情悲劇之詩。其中大部分也仍然是集中在表現(xiàn)玄宗之深情,及其晚年對貴妃無窮無盡的思念。而由于體裁之限制,在晚唐諸人的詩作中,不再可能如《長恨歌》那樣由人間而仙境,生生死死,上窮碧落下黃泉,因此也就極少對貴妃本人做出直接的描寫而表現(xiàn)其對玄宗感情的回應(yīng),這也就越加顯出《長恨歌》之可貴。

通過對唐詩中貴妃主題文學(xué)各方面主旨的一番梳理,大致可看出貴妃形象之流變及其與玄宗之愛情故事的發(fā)展脈絡(luò)。大致說來,中唐以后,文人們對貴妃的態(tài)度是越來越趨向于同情。中唐詩人們對其態(tài)度如前所說尚比較復(fù)雜,其中占據(jù)主流的是紅顏禍水之論調(diào),以及對二人耽于享樂,誤國誤民誤己的諷喻。其次是由李楊故事所生發(fā)的興亡感傷,而同情者、歌詠其愛情者也不在少數(shù)。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世人對這段歷史的反思,“紅顏禍水”之說在晚唐的小李杜、溫庭筠之后,已經(jīng)幾乎絕跡,唯有羅隱在其《華清宮》及《馬嵬坡》中仍舊秉持這一論調(diào)且語氣頗為嚴(yán)厲,相對而言,晚唐尤其是唐末的詩人就此事而發(fā)的,多為興亡之感,以及對二人遭遇之同情。因此貴妃在晚唐詩人的筆下也就極少再以“紅顏禍水”的形象出現(xiàn),而更多是作為為玄宗所深情思念的一個美好而令人同情的形象。至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即唐詩對貴妃的吟詠,從中唐時期復(fù)雜的愛恨交織批判與同情并存發(fā)展到唐末,已經(jīng)逐漸集中于兩個方面:對盛唐巨變的家國興亡的哀嘆感傷;對貴妃從萬種風(fēng)情的極美到香消玉殞的生命悲??;再到李、楊愛情從濃烈甜美到人天相隔的同情。

[1]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二卷[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0:111.

[2]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十種·開元天寶遺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77.

[3]樂史.開元天寶遺事十種·楊太真外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43.

[4]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76:6974.

[5]劉昫,等.舊唐書:卷五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5:2179.

[6]張惠民.漢宮唐苑 秋雨梧桐[J].文學(xué)評論,2008(2).

[7]陳鴻.長恨歌傳·開元天寶遺事十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8]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 [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9:13.

Eternal Regrets for a Life and a Land-A Study of the Imperial Concubine Lady Yang in Tang Poetry

XIANG Na
(College of Liberal Arts,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Guangdong 515063)

The complicated attitude of the people of the Tang dynasty makes complex the themes of the Tang poems devoted to the Imperial Concubine,mainly involving a political allegory,sadness about rise and fall,and a tragic love.The complexity lies not only in that different poets deal with different themes in different creations,but also in that the same and single poet adopts various attitudes even in one poem.However,from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to the late Tang,there was a tendency that political allegories gradually declined to make room for grief at rise and fall and tragic love as the mainstream.In the process were also shown the shift in the image of Ya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er love story with Emperor Xuanzong.

Tang Poetry;the Imperial Concubine Lady Yang;political allegory;sadness about rise and fall;tragic love

I207.22 K 242

A

1001-4225(2011)06-0038-08

2011-06-05

向娜(1986-),女,湖北恩施人,汕頭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

李金龍)

猜你喜歡
禍水玄宗貴妃
花光卉影
花卉(2024年7期)2024-04-11 03:05:36
狡黠
狡黠
意林(2020年20期)2020-11-06 04:06:14
心口不一
雜文選刊(2017年10期)2017-10-18 19:42:33
“紅顏禍水”論
不再貪一夜暴富養(yǎng)貴妃雞年銷800萬元
李白《清平調(diào)詞三首》析論
皇上面子也不給
貴妃恨
武義貴妃雞“貴”得有理
图们市| 化州市| 丰原市| 通道| 清丰县| 杭锦后旗| 牙克石市| 六枝特区| 彭泽县| 关岭| 闸北区| 微山县| 五指山市| 乌苏市| 华容县| 嵩明县| 安龙县| 延川县| 石泉县| 尖扎县| 凤翔县| 富宁县| 孝昌县| 翁牛特旗| 裕民县| 海南省| 柘荣县| 都兰县| 诏安县| 且末县| 宜城市| 北京市| 浮梁县| 瑞丽市| 临安市| 香格里拉县| 太康县| 新津县| 会东县| 观塘区| 昭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