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勝
(黃山學(xué)院 文學(xué)院,安徽 黃山 245041)
戴震《詩經(jīng)》學(xué)三題
朱宏勝
(黃山學(xué)院 文學(xué)院,安徽 黃山 245041)
學(xué)界頗為重視戴震《詩經(jīng)》學(xué)名物訓(xùn)詁方面的成就,而忽略了關(guān)涉其義理觀的三個重要成果:1.定“思無邪”為說《詩》宗旨,強調(diào)“姑以”,結(jié)合其“一詩數(shù)用”說,可見選取該宗旨說《詩》的價值取向和方法論考慮;2.提出與前人完全不同的“四始”、“正變”新說,為《詩》學(xué)研究提供了新的學(xué)理依據(jù);3.將二《雅》作出不同于前人,亦不合“什”義的“分什”,通過分什表明對詩教體系的理解。
戴震;“思無邪”;“四始”;“正變”;“分什”
近年來,戴震《詩經(jīng)》學(xué)越來越被重視,但多數(shù)學(xué)者只看重其名物訓(xùn)詁方面的成就,而對其說《詩》宗旨和方法的特殊性;與前人完全不同的“四始”、“正變”新說;不合“什”的古義,亦不同于前人而旨在闡發(fā)義理的二《雅》“分什”等成果皆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鄭吉雄指出:“過去研究東原經(jīng)學(xué)考據(jù)的學(xué)者,一般多謹守清代學(xué)術(shù)‘不喜多作引申’的習(xí)慣,較少申論其思想問題,等于對東原‘理’思想存而不論。但研究哲學(xué)并對東原有所評論的學(xué)者就不同了?!保?]96也就是說,學(xué)界常將戴震的考據(jù)和義理人為地割裂開來。為彌補這個不足,擬從戴震《詩經(jīng)》學(xué)角度作些新的探討。
皮錫瑞曾有“論《詩》比他經(jīng)尤難明其難明者有八”和“論詩有正義有旁義即古義亦未盡可信?!保?]1-2可見,歷代治《詩》有一個共同難題,那就是《詩》旨難定。先此,戴震于《毛詩補傳序》亦云:
先儒為《詩》者,莫明于漢之毛、鄭,宋子朱子。然一詩而以為君臣朋友之詞者,又或以為夫婦男女之詞;以為刺譏之詞者,又或以為稱美之詞;以為他人代為詞者,又或以為己自為詞。其主漢者必攻宋,主宋者必攻漢,此說之難一也。[3]1106
漢學(xué)、宋學(xué)相互攻訐,歧義紛呈,后學(xué)莫衷一是。而從《詩經(jīng)》本身來看,則又因為“一詩而數(shù)用”:
《南》、《豳》、《雅》、《頌》,或特作詩以為樂章,或采所有之詩定為樂章,漢儒有所謂《關(guān)雎》為畢公作者,當時或有傳書,如《金滕》、《左傳》、《國語》言周公作《鴟鸮》、《常棣》、《時邁》、《思文》之類,今不可考矣。 《周南》、《召南》,所謂“房中之樂”、“鄉(xiāng)樂”是也?!秲x禮》“合樂:《周南·關(guān)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 ”又射節(jié)用《騶虞》、《貍首》、《采》、《采蘩》。 其《采》則本為女子教成之祭而作、古人樂章,一詩而數(shù)用有如此。[3]1795
詩義紛呈,一詩數(shù)用,種種難明,并無確鑿文獻可考。那么,戴氏又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戴氏說:
余私謂《詩》之詞不可知矣,得其志可通乎其詞。作《詩》者之志愈不可知矣,斷之以“思無邪”之一言,則可通乎其志。
今就全詩,考其字義名物于各章之下,不以作詩之意衍其說。蓋字義名物,前人或失之者,可以詳核而知,古籍具在,有明證也。作詩之意,前人既或失其傳者,非論其世、知其人,固難以臆見定也。姑以夫子之斷夫《三百》者,各推而論之,用附于篇題后。[3]1106
可見,戴震通過考證字義名物與探討詩之意兩個方面治詩??甲C字義名物的標準是具在的古籍中的明證;①詩之意由于失傳,不可能獲得明證,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去推求,而推求的標準亦只好退而求其次,姑且用孔子“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的論斷了。乾嘉學(xué)者追求“實事求是”,非常重視文獻證據(jù),沒有證據(jù)就闕而不論,即使有孤證,亦以為不可為據(jù)。但是《詩經(jīng)》有一個繞不開的課題,那就是詩旨考定。面對這樣一個難題,戴震選用圣人之論為準的,并將其建立在嚴密的字義名物考證的基礎(chǔ)上,這是當時唯一能為普遍接受的研究路徑??v觀《詩經(jīng)》學(xué)研究史,“思無邪”的標準幾乎一直貫串其中,須臾不忘。從表面看,戴震與這些《詩經(jīng)》學(xué)家的作法沒有什么兩樣,但實際上,戴氏與他們視孔子之言為圭皋的盲目信從態(tài)度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戴氏明確示之以“姑以”二字,即表明他對用“思無邪”說《詩》持保留態(tài)度,他清楚地認識到這樣推論出來的詩旨不一定是詩之本義。與此同時,明知詩旨難定而竭力推論之,推論出來的詩旨又不一定是本義,這不是樸學(xué)家所主張的,但是,于《詩經(jīng)》乃沒辦法的辦法,在沒把握“惟事實是求”的情況下,便“惟古是求”,孔子近古,以其說為宗旨和標準,當為可取。②
在定“思無邪”為其說詩宗旨和準的之后,戴氏又對“思無邪”之說闡發(fā)了自己的理解,他說:
《風(fēng)》雖有貞淫,詩所以表貞止淫,則上之教化時或浸微,而作《詩》者猶覬挽救于萬一,故《詩》足貴也,《三百》皆無邪,至顯白也。
司馬氏有曰:“《國風(fēng)》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又曰:“《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薄嘁嘣?《三百篇》皆忠臣、孝子、賢婦、良友之言也,其間有立言最難、用心獨苦者,則大忠而托諸詭言遜詞,亦圣人之所取也。必?zé)o取乎小人而邪僻者之穢言,以與賢圣相雜廁焉。[3]1106-1107
此處戴震對“思無邪”說進行解說,強調(diào)“詩所以美貞而刺淫”、“作詩者猶欲挽救于萬一”等,可見戴震推定詩旨思想純正,目的在于勸善戒惡。詩篇中一些“詭言遜辭”,亦不過大忠者“用心獨苦”而托言的產(chǎn)物,并沒有偏離溫柔敦厚詩教傳統(tǒng)。
梁啟超認為:“東原卻真是以識字為手段而別有‘聞道’的目的在其后。 ”[4]54胡適亦云:“戴震在清儒中最特異的地方,就在他認清了考據(jù)名物訓(xùn)詁不是最后的目的,只是一種‘明道’的方法。他不甘心僅僅做個考據(jù)家;他要做個哲學(xué)家?!保?]356總之,戴氏以“思無邪”為宗旨說《詩》,不僅在文獻散佚,《詩》義紛紜的情況下,為解決說《詩》難的問題指明了路徑和標準。同時,又將詩旨探討建立在充分的名物制度考證基礎(chǔ)上,漢宋兼采,故訓(xùn)和義理并重,將《詩經(jīng)》研究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但是由于“戴東原輩雖草創(chuàng)體例而沒有完書”,[6]184又由于戴氏其它方面的偉大成就掩蓋了其《詩經(jīng)》學(xué)的光輝,所以其方法論意義沒有得到應(yīng)有重視。
戴震的“四始”說與《毛詩序》和司馬遷等諸家皆不同。戴氏說:
“四始”,自《毛詩序》、《史記》已言之,蓋經(jīng)師相傳之遺語,后儒因之,又有“風(fēng)雅正變”之說。今考《召南》:《關(guān)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騶虞》,《小雅》:《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南陔》、《白華》、《華黍》、《魚麗》、《由庚》、《南有嘉魚》、《崇邱》、《南山有臺》、《由儀》,《頌》之《雍》、《酌》,及《豳詩》、《豳雅》、《豳頌》,逸篇之《九夏》、《貍首》、《采薺》、《新宮》之屬,見之于《禮經(jīng)》者,皆周公所定之樂章,而太師教六詩,瞽矇掌六詩之歌,并定于周公制作禮、樂時矣。余竊謂《風(fēng)》也、《小雅》也、《大雅》也、《頌》也,其定于周公者部分有四,周公以后之詩,后人所采入,因舊部而各隸其后,則周公初定之篇章,是為詩之“四始”可知也。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而冬、夏所教其初,《詩》之“正經(jīng)”,惟有所謂“四始”者而已。[3]1307-1308
戴氏于此將《詩經(jīng)》分成兩部分:一是周公制禮作樂時所定的樂章;一是周公之后采入的樂章。且認定周初周公制禮作樂時所定篇章為“四始”,周初只有這些詩,也惟以此類詩為教。其所謂的“四始”包括:《召南》:《關(guān)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騶虞》,《小雅》:《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南陔》、《白華》、《華黍》、《魚麗》、《由庚》、《南有嘉魚》、《崇邱》、《南山有臺》、《由儀》,《頌》之《雍》、《酌》,及《豳詩》、《豳雅》、《豳頌》,以及逸篇之《九夏》、《貍首》、《采薺》、《新宮》等。
在此基礎(chǔ)上,戴氏認為“風(fēng)雅正變之說,漢儒言之太泥”,[3]1805并指出“四始”詩篇當然屬于“正經(jīng)”,但“正經(jīng)”又非僅有周公所制作的“四始”樂章,后世采入的樂章,凡“得乎義之正,而為治世之正事”者皆為正經(jīng)。他說:
……徒泥“正雅”作于周初耳。茍其詩得乎義之正,而為治世之正事,何必非“正雅”乎?……《南陔》以下,則又周初雅樂,未可泥今之篇什弟次,定作詩時世也。[3]1112
戴氏“四始”、“正變”與漢儒諸家皆是不同,令人耳目一新。正是由于在戴氏看來,周初周公制禮作樂時所定篇章為“四始”,“四始”為“正經(jīng)”,但“正經(jīng)”不必作于周初,詩凡得義之正,為治世正事,皆可稱為“正經(jīng)”,故“未可泥今之篇什弟次,定作詩時世也”。
漢人關(guān)于《詩經(jīng)》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六義”、“四始”和“正變”。 “六義”主要關(guān)注《詩經(jīng)》的分類;“正變”和“四始”則體現(xiàn)了以《詩經(jīng)》為經(jīng)邦治國工具的經(jīng)學(xué)觀點?!遏斣姟贰八氖肌彼^《關(guān)雎》為《風(fēng)》之始,體現(xiàn)著以治家為基點進而風(fēng)化天下的思想;《鹿鳴》為《小雅》之始體現(xiàn)著“尊尊親親”的親和意識;《文王》、《清廟》分別為《大雅》、《頌》之始則具有以文王法象為典則的意義。[7]156-184戴氏所定“四始”囊括了《魯詩》所定“四始”的4首詩篇,因而也就兼容了《魯詩》“四始”說所蘊含的詩教思想。與此同時,其進一步強調(diào)“四始”為周初周公所定樂章,則又將典則意義擴展到周公。而凡治世正事皆可稱為“正經(jīng)”的思想則在肯定周初圣王的同時,又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后世賢王,在典則的標本示范視野中,圣、賢并舉,并不鄙薄后王,厚古薄今。將“正經(jīng)”普世化,就詩教而言是一次重大的理論突破,具有哲學(xué)和方法論意義,可惜長時間被埋沒而不為人所重視。顧頡剛曾指出《毛詩》開創(chuàng)的解詩方法是“以‘政治盛衰’、‘道德優(yōu)劣’、‘時代早晚’、‘篇第先后’之四事納于一軌。凡詩篇之在先者,其時代必早,其道德必優(yōu),其政治必盛。 反是,則一切皆反。 ”[8]402戴震則突破這種“政治——道德——時代——篇次”的倫理政治邏輯,將其改進為“人事——天道——天人合一”的義理邏輯。其以“得乎義之正”的圣賢義理標準而不是周初圣王的時代標準說《詩》,克服了漢唐詩學(xué)所說時代篇次和政治道德關(guān)系不與今本 《詩經(jīng)》相合的偏差,又克服了宋儒說詩高談義理的空疏,從而完成了對漢唐及宋詩學(xué)的反撥,這是詩學(xué)理論一次較全面的總結(jié)和完善。
戴震運用全新的“四始”和“正變”說,即以“得乎義之正”的義理標準而不是周初圣王的時代標準說《詩》,不僅破解了漢儒之弊,而且為治《詩》找到了新的學(xué)理依據(jù)。如《楚茨之什》14篇,舊說以為幽王時詩,朱熹以為是正雅錯脫在此,戴震同意這種看法。其云:
朱子嘗疑《楚茨》至《車轄》十篇,為正雅錯脫在此。 《魚藻》、《采菽》、《黍苗》、《隰?!?、《瓠葉》同。③《黍苗》言召伯營謝,與《大雅·崧高》皆宣王封申伯事,然則詩篇次第,不可以定作詩之世次明矣。[3]1807
戴氏認為不可以詩篇次第定作詩之世次,運用其全新的“四始”和“正變”理論支持了朱熹的錯簡說。
此外,戴氏還因此而對程大昌和顧炎武的錯誤進行了厘定。宋程大昌認為古有“南”而無“國風(fēng)”之名。顧炎武受其影響,也認為:“《周南》、《召南》,‘南’也,非‘風(fēng)’也。 ‘豳’謂之‘豳詩’亦謂之‘雅’,亦謂之‘頌’,而非‘風(fēng)’也。 ‘南’、‘豳’、‘雅’、‘頌’為四詩,而列國之風(fēng)附焉。此詩之本序也。”戴氏不同意這些說法,他說:
《周禮》“太師陳六詩”,有《風(fēng)》而無《南》,則《周南》、《召南》列于《國風(fēng)》,固不可謂非《風(fēng)》之體矣,以其命之曰《南》。 而《鐘鼓》之詩曰“以《雅》以《南》,《禮記·文王世子》篇“胥鼓南”,《春秋傳》有“南籥”,先儒因謂南者樂章之名,則疑《毛詩序》所云“南言化自北而南”為非??贾对姟忿o,文王之化自豐岐被江、漢之域,此當為二南所以命名之故?!睹娦颉肺纯煞?。 既以《周》、《召》統(tǒng)紀南國之詩而稱《周》、《召南》,列于《國風(fēng)》之首,用之樂章,于是《南》、《雅》并奏,樂器亦因之以得稱耳。謂《南》、《豳》為詩之正經(jīng)則可,謂自《周南》至《豳》總謂之《國風(fēng)》為誤,則未為確論也。[3]1519-1520
戴氏反對《南》、《豳》非《風(fēng)》之說,且將其視為“正經(jīng)”,其論是可取的,但是,反對“南”為樂章之名,堅持“南言化自北而南”的說法,則顯得有些迂腐。
《毛詩》雅、頌都分“什”,即10篇為一組。朱熹說:“雅、頌無諸國別,故以十篇為一卷,而謂之什,猶軍法以十人為什也。 ”[9]112《毛詩故訓(xùn)傳》將《小雅》共分七什。它們是 《鹿鳴之什》、《南有嘉魚之什》、《鴻雁之什》、《節(jié)南山之什》、《谷風(fēng)之什》、《甫田之什》和《魚藻之什》。前面六什,各含作品10篇,很整齊。最后一什,含作品14篇,只好如此了。
早在漢代,鄭玄已經(jīng)指出《毛詩·小雅》的篇什經(jīng)毛公改定,已非孔子之舊。宋蘇轍、呂祖謙、朱熹都曾調(diào)整過《詩經(jīng)》篇什。其中朱熹將6篇笙詩放到《小雅》中,于是《小雅》就有80篇,恰好分為八什。就這樣,在朱熹這里,《小雅》的篇什變成了“鹿鳴之什”、“白華之什”、“彤弓之什”、“祈父之什”、“小旻之什”、“北山之什”、“桑扈之什”和“都人士之什”。江蔭香認為,朱熹分什,其根據(jù)是《儀禮》。由于《儀禮》成書年代遠遠早于《毛詩故訓(xùn)傳》,因此,朱熹分什,其意義在于恢復(fù)了傳統(tǒng)。而張思齊則認為,“朱熹分什,有他自己的考慮,未必合理,也很難說是恢復(fù)了傳統(tǒng)。④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朱熹強調(diào)了他認為具有特殊重要性的那些詩篇?!保?0]2
戴震的分什則不同,他將包括笙詩在內(nèi)的《小雅》80 篇,分為《鹿鳴之什》、《六月之什》、《節(jié)南山之什》、《楚茨之什》、《角弓之什》。 其中,《鹿鳴之什》包括《鹿鳴》到《菁菁者莪》以及六笙詩,共22篇?!读轮病钒◤摹读隆返健稛o羊》的14篇?!豆?jié)南山之什》包括《節(jié)南山》到《鐘鼓》的18篇?!冻闹病钒ā冻摹返健恫奢摹返?4篇。《角弓之什》包括《角弓》到《何草不黃》的12篇。
戴氏分《大雅》為《文王之什》、《民勞之什》、《云漢之什》三什。其中《文王之什》包括《文王》到《卷阿》的18篇?!睹駝谥病钒ā睹駝凇返健渡H帷返?篇?!对茲h之什》包括《云漢》到《召旻》的8篇。
從戴氏的分什可以看出,其分什,有的篇什篇數(shù)太多,如《鹿鳴之什》多達22篇,即使去掉有目無辭的笙詩也有16篇,《文王之什》亦有18篇;而《云漢之什》只有8篇,《民勞之什》更少,只有5篇。戴氏何以如此劃分呢?他說:
以什首分卷目,先儒各不同。今不限于十篇為什,如屈原賦《九歌》實十一篇也。[3]1805
戴氏不限于10篇為什是不合“什”義的,不過,在戴氏看來,既然屈原《九歌》為11篇而不是9篇,那么《詩經(jīng)》分什不限于10篇,亦無不可。戴氏因《九歌》比較接近《詩經(jīng)》時代,而模仿《九歌》分什,其意在古本還原,還是單純借鑒,戴氏沒有進一步的說明,我們不能妄斷,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戴氏“求是”,只有在“古籍具在,有明證”時,才下最后的結(jié)論。其進行不同于前賢的“分什”,無疑表達了自己對《詩經(jīng)》學(xué)體系的理解。戴氏說:
按,《小雅》陳說人事;《大雅》每言天道。觀乎《小雅》,可以知政;觀乎《大雅》,可以達天。 《毛詩序》謂:“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蓋其所言之理,與樂章之體制俱因之而有別也?!缎⊙拧藩q近《風(fēng)》,《大雅》則鄰于《頌》。[3]1304
既然《小雅》陳說人事,觀乎《小雅》,可以知政;《大雅》每言天道,觀乎《大雅》,可以達天,那么戴氏對《小雅》分什應(yīng)該也與國政有關(guān),《大雅》則與天道有關(guān)。結(jié)合前面談到的戴氏“四始”觀和“正變”觀,再縱覽戴氏《詩經(jīng)考》給各什詩篇所定詩旨,不難發(fā)現(xiàn)戴氏分什意旨。
張思齊認為,在古人看來,事物的順序具有某種暗示性。在種種暗示中,以對重要性的強調(diào)為最明顯。一般說來,位居第一者也就是同類事物中最重要者,在對《詩經(jīng)》分什時也應(yīng)如此。人們用第一篇作品的名稱來指稱該什,稱為“某某之什”。第一篇作品叫做“什首”或“什長”,這好比一位班長統(tǒng)帥著他的士兵。這個“什首”或“什長”大約有某種特殊的涵義,至少在該什中有一種統(tǒng)領(lǐng)的作用,故篇什問題不容忽視。戴氏《鹿鳴之什》什首為《鹿鳴》,其所定詩旨為:
《毛詩序》:“燕群臣嘉賓也。 ”《詩集傳》:“《記》曰:‘私惠不歸德,君子不自留焉。’蓋其所望于群臣嘉賓者,惟在于示我以大道,則必不以私惠為德而自留矣。 ”[3]1967
從戴震為此什什首所定詩旨可以看出,其著眼的是君臣之道。在戴氏看來,此什表現(xiàn)的是臣役而君勞臣,臣歸而臣朝君;臣賢用命不輟,君慈與賢不倦。這種君臣和樂,同心同德,親如兄弟的政治局面,乃為本什什旨。戴氏于此不僅流露出了對周初政治的欽慕,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此什所包含的詩篇雖基本上是漢儒所謂的“正小雅”,而著眼點與漢儒又大不相同。
《六月之什》,舊說宣王時詩,戴氏無異議。什首為《六月》,該詩詩旨為“宣王北伐也?!北臼睬懊篮蟠蹋好佬鮾?nèi)修政事,外攘夷狄,安離散之民,復(fù)文、武之境土;刺宣王晚期逸豫淫樂,遠賢能,營美室,內(nèi)憂外患,人民流離失所。先美后刺,惜宣王未能善始善終,效法先王,復(fù)興周室。從《六月》到《無羊》諸詩反映了宣王中興史,戴氏認為其構(gòu)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意義單元,故分為一什。
《節(jié)南山之什》,舊說以為幽王時詩。⑤此什多為刺幽王。幽王不修善政,無恐懼修省之心,其廢申后,寵褒姒,廢長立幼,不用善謀,賢能遭饞,貪殘在位,朋友相怨,刑政暴虐,役使不均,君臣交相為惡,諸國無政,終至天怨人怒,家破而政亡。反映這一歷史的詩篇自當為一個意義單元。
《楚茨之什》,戴氏同意朱熹的錯簡說,故定此什除了《青蠅》、《賓之初筵》兩篇外,皆為正經(jīng)?!肚嘞墶?、《賓之初筵》兩篇非正雅,仍歸入此什,乃仍其舊貫,不亂改經(jīng)文也。此什以言農(nóng)事與祭祀為主。周以農(nóng)事開國,故言之特詳?!皣笫?,在祭與戎”,故祭祀、講武之類,《詩》亦詳言。此外燕諸侯兄弟親戚,賜命諸侯,新昏室家如此等等,皆系乎國運,為清明政治之氣象,故戴氏分此為一什。
《角弓之什》篇除《黍苗》、《隰?!?、《瓠葉》3 篇外皆為刺幽王。幽王暴虐無親,刑罰不中;衣服無常,奢淫而不知禮法;行役過時,國多怨曠;申后廢,戎狄叛;西戎、東夷交侵中國,師旅并起,因之以饑饉,國無寧日矣。這些詩與前一什形成對比,故又別為一什。
如前所言,《大雅》分什圍繞著“天道”這個關(guān)鍵詞展開?!段耐踔病肥彩诪椤段耐酢?,該詩戴氏引《詩集傳》以為“味其詞意,信非周公不能作也?!逼溆喔髌?,一部分為詠歌文王的文德與武功,甚而推本至大王、大伯、王季、后稷、姜嫄;另一部分為周公或康公戒成王,也有的為嘉成王;還有一些為王與族人燕射,天子燕群臣所用樂章。戴氏同意吳澂的說法,認為《雅》詩為受釐之時,歌之于生人的樂歌,且認為這些樂歌用于無算樂,言神釐之福祿,“《雅》者,道德行,備訓(xùn)戒也。 ”[3]2088鄭玄以為《大雅》自《文王》至于《文王有聲》皆“據(jù)盛隆而推原天命,上述祖考之美”,而《生民》及《卷阿》則為周公、成王之時詩,兩類共18篇為正大雅。故戴氏分此為一什。
《民勞》之下為變雅,戴氏將其分為《民勞之什》和《云漢之什》兩什。因《民勞》為“召穆公刺厲王也?!币韵禄驗榇?,或為傷,或為自警,要皆為逆天命的亂世之音,故為一什。而自《云漢》始,因“宣王承厲王之烈,內(nèi)有撥亂之志,遇災(zāi)而懼,側(cè)身修行,欲銷去之。天下喜于王化復(fù)行”,故詩或直接美宣王,或言其時諸侯朝覲、平夷而言宣王文德和武事。此又為紹祖德,循天道之善政,故分為一什。此什末兩篇《瞻卬》、《召旻》為刺幽王,與整什不類,但篇數(shù)太少,不足以另立,故并入之。
可見,戴氏非常重視二《雅》,其給二《雅》的分什,有借分什名目傳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會理念的意圖。我們應(yīng)該象研究其《孟子字義疏證》一樣研究其以考據(jù)為主的著作,注意發(fā)掘其中蘊涵的義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握戴震,推動研究的深入。
注釋:
①治《毛詩》者考證名物字義以《爾雅》為宗,戴氏亦重《爾雅》,然其云:“《爾雅》,《毛詩》學(xué)者所宗,不可不知其源流得失也。 ”又云:“竊謂《詩》之難言,《爾雅》猶或失之,況后人乎!”參見《戴震全集》第1135和1824頁。
②在我們看來,樸學(xué)家考據(jù)有四個目標層次:1、既合乎事實又最古;2、合乎事實;3、近古;4、闕而不論。 又,學(xué)界多祖梁啟超之說,以為吳派、皖派之別在于吳信古、皖求是。程嫩生則以為皖派戴震不僅求是還求古。參見其 《以戴震治〈詩〉論吳皖之分》。本人不僅同意程說,還進一步認為,戴震治《詩》還求善,另有專文,此不具。
③朱熹對此十五篇錯簡的辨說見《詩序辨說》。
④參見江蔭香《國語詩經(jīng)注解》,本文轉(zhuǎn)引自《詩經(jīng)研究叢刊》第十三輯。
⑤《節(jié)南山》以下,舊說以為幽王時詩。然鄭玄《詩譜》以為其下《十月之交》、《雨無正》、《小旻》、《小宛》為厲王時詩。 鄭曰:“漢興之初,師移其第耳。亂甚焉,既移文,改其目,義順上,下刺幽王,亦過矣。”
[1]鄭吉雄.論戴東原經(jīng)學(xué)中的文化意識[C]//單周堯.明清學(xué)術(shù)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9.
[2]皮錫瑞.經(jīng)學(xué)通論·詩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1954.
[3]戴震.戴震全集[M].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1995.
[4]梁啟超.戴東原哲學(xué)[M]//飲冰室合集·飲冰室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
[5]胡適.戴東原的哲學(xué)[M]//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6]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xué)術(shù)史[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5.
[7]李笑野.先秦文學(xué)與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jīng)大學(xué)出版社,2000.
[8]顧頡剛.毛詩序之背景與旨趣[C].古史辨:第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朱熹.詩集傳[M].長沙:岳麓書社,1989.
[10]張思齊.從《小雅·小旻》看詩書易的共生與兼容[C].詩經(jīng)研究叢刊:第十三輯.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07.
A Study on Dai Zhen's View on The Book of Songs
Zhu Hongshe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The academic world has put great emphasis on Dai Zhen's achievements in his exegesis of The Book of Songs,and ignored his three important views:first,he took"free of depraved thoughts"as a principle to study The Book of Songs,emphasized"Guyi"and combined his theory of"multi-functions of poetry",which shows his values and methodology of studying The Book of Songs.Second,he put forward completely new ideas of"four beginnings"and"Zhengbian"to provide a new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Third,he came up with "Fenshen"to distinguish "Shen"proposed byhis predecessors and used the term to demonstrate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of songs.
Dai Zhen;"free of depraved thoughts";"four beginnings";"Zhengbian";"Fenshen"
I206.2
A
1672-447X(2011)02-0058-005
2010-05-25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基金項目(2010sk442);黃山學(xué)院科研基金啟動項目(2006xsk9012)
朱宏勝(1968-),安徽岳西人,黃山學(xué)院文學(xué)院教師,研究方向為先秦文學(xué)。
曲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