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巍
(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濟南250022)
開宗明義外,寄托蘊涵多*
——《考城隍》釋解
岳 巍
(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濟南250022)
《考城隍》一文是《聊齋志異》的首篇,蒲松齡將它置于篇首有多種用意:第一,開宗明義,宣揚仁孝;第二,有所寄托,紀念叔父;第三,假借冥司,批判科舉。蒲松齡在思想內容和表達手段方面對前人多有繼承創(chuàng)新,通過對《考城隍》的釋解可以看出蒲松齡放言常有用意,為文多有寄托。
《聊齋志異》;《考城隍》;釋解
不論是在手稿本中,還是在其它各種版本中,《考城隍》都是《聊齋志異》的首篇。但明倫的批語是:“一部大文章,以此開宗明義”?!犊汲勤颉芬晃碾m然篇幅短小,但它作為開宗明義第一篇,寓意深廣,寄托良深,蒲松齡把它置于篇首至少有以下三點用意:第一,開宗明義,宣揚仁孝;第二,有所寄托,紀念叔父;第三,假借冥司,批判科舉。從《考城隍》可以看出蒲松齡對相關的文化內容十分了解,他在思想內容上融入自己的寄托,在表達手段上施展了自己的才華,模仿前人如同己出,化用典故不著痕跡,足見他“精研訓典”之功力,“齒上飛花”之才情。
《考城隍》作為《聊齋志異》的第一篇,評點家和研究者從內容宗旨方面考慮的比較多,唐夢賚在為《聊齋志異》所作的序言中稱“其論斷大意,皆本于賞善罰淫與安義命之旨,足以開物以成務”,《考城隍》作為首篇,從內容方面看十分符合這一評價,其中“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一句倍受關注,但明倫的批語是:“有心為善四句,自揭立言之本旨,即以明造物賞罰之大公?!保?](P2)趙伯陶認為:“《聊齋》推本仁孝,以《考城隍》為首篇,開宗明義,或有深意,而一篇宗旨,尤在‘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十六字中?!保?]
《考城隍》一文首先強調“仁孝”,已是研究者的共識,因為“仁”是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而仁之根本,首在“孝弟”,儒家認為“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父母不在了,善事祖父母則更孝,《陳情表》的作者李密即是如此,從《考城隍》一文來看,蒲松齡對《陳情表》有所借鑒,所以《詳注聊齋志異圖詠》給《考城隍》一篇的題詩是:“人生百行孝為先,明義開宗第一篇。泣涕陳情予假日,歡承萱草喜延年?!北砻鳌蛾惽楸怼穼ζ阉升g有所影響。
李密因孝打動了晉武帝,晉武帝容許他在祖母去世服期滿后出仕,而《考城隍》中的主人公也是因為有“仁孝之心”而“給假九年”。李密在《陳情表》中說:
“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倍犊汲勤颉分袑懙?
公方悟,頓首泣曰:“辱膺寵命,何敢多辭?但老母七旬,奉養(yǎng)無人,請得終其天年,惟聽錄用?!?/p>
兩文都用到“寵命”一詞,一說“豈敢盤桓”,一說“何敢多辭”;一說“以終余年”,一說“終其天年”,在遣詞造句上也十分相似。
從《考城隍》的情節(jié)內容來看,雖然主人公是宋燾,但其中所記之事與蒲松齡叔父蒲柷的事跡有關,主要理由有二:
其一,關羽在考試時做考官?!犊汲勤颉匪浀氖且粋€夢,文章敘述的是主人公在病中夢見被差役喚去參加關公等主持的考試,其中寫道:
移時入府廨,宮室壯麗,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關壯繆可識。
這一句十分重要,因為蒲松齡在《蒲氏族譜》中提到他的叔父蒲柷時寫道:
生平敬關圣,繪像禮拜焉。會謝遷之黨岳正堂等,合眾來寇,是夜夢關圣召為官,天明率眾御寇,遂罹于難。
《蒲氏族譜》中用“關圣”,而《考城隍》中用“關壯繆”,亦有用意:關羽有很多稱呼,而“壯繆”之稱則獨顯其武功,這與蒲柷的事跡也很吻合,謚法認為“武而不遂、死于原野曰壯,外與實乖曰繆”。[3](P107)另外,蒲松齡在文中引用的兩個《詩經(jīng)》中的詞語“鏤膺”和“朱幩”似乎也有用意:“鏤膺”語出《詩經(jīng)·秦風·小戎》:“虎韔鏤膺,交韔二弓。”“朱幩”語出《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四牡有驕,朱幩鑣鑣。”蒲松齡如此描寫不僅是為了渲染場面,而且強調主人公的文武全才,因為“鏤膺”的意思是在用虎皮做的弓囊上面雕刻鏤金,暗含帶有武器之義。
其二,城隍乃古代神話傳說中守護城池之神?!犊汲勤颉分袑懙?召公上,諭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稱其職”,城隍是守衛(wèi)城池的神,而蒲柷是“率眾御寇,遂罹于難”的,《考城隍》中考試選拔的之所以是城隍之職而不是別的什么職位,蒲松齡顯然有所考慮,是想紀念因保衛(wèi)家園而遇難的叔父。俄羅斯科學院李福清院士認為蒲松齡把《考城隍》置于篇首并以“有自記小傳,惜亂后無存,此其略耳?!币痪渥鹘Y是很有特點的,“通過這段文字使人明白,蒲松齡的作品并非主人公的真正生平傳記?!保?](P116)
從《考城隍》記述的內容來看,和宋燾一起赴試的還有長山的張生,張生很可能是守衛(wèi)長山而罹難的英雄,因此也有資格參加選拔城隍的考試,并且代替宋燾“攝篆九年”。當宋燾因為奉養(yǎng)老母不能赴任時,關圣讓張秀才代替,也就是說張生的水平僅次于宋公,其應試城隍的文章水平如何,文中沒有提到,但兩人臨別時,張生以詩贈別,詩中“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一句足以表明其文采,蒲松齡一方面說“以詩贈別,都忘其詞”,一方面又強調大有深意的詩句——“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顯然有其用意,此句足以表明張生的水平,同時也表現(xiàn)了蒲松齡生活層面的趣味和人格精神。
劉鶚詩云:“幾人讀書能明眼,解道聊齋用情處”,此言不虛,蒲松齡深諳“文人曲筆,無往不曲,直則少情,曲則有味”,《聊齋志異》的不少篇什都寓意頗深,用意良苦,非明眼用心不能解道。
借助《考城隍》一文,蒲松齡還批判了科舉制度,研究者對此多有揭示。于天池等在《一部大文章以此開宗明義》一文中認為《考城隍》體現(xiàn)了蒲松齡對于科舉制度的態(tài)度;蔡相宗等認為“蒲松齡對《考城隍》中考生及考官持完全肯定贊許的態(tài)度。蒲松齡越是對陰間考生及考官褒揚,則越發(fā)反襯出他對陽間黑暗科舉的諷刺批判心理?!保?]
《考城隍》中的選拔考試完全以應試者的德才作為標準,反映了蒲松齡心中理想的人才選拔方式和他對陽世科舉考試的期許,與《葉生》、《王子安》、《司文郎》、《賈奉雉》等篇比較可以看出,《考城隍》是蒲松齡早期的作品,他對科舉制度的批判溫和曲折,說明他對科舉考試還抱有希望。
從影響的角度來看,蒲松齡明顯受到了明代瞿佑所撰《剪燈新話》的影響?!丁戳凝S志異〉資料匯編》關于《考城隍》的編者注提到:《修文舍人傳》寫夏顏卒后在冥間為修文舍人,《泰山御史傳》寫宋珪卒后在冥間為泰山司憲御史:都是生前正直,死后在冥間任職,與《考城隍》的故事情節(jié)大致相同。[6](P2)比較而言,《考城隍》一文的寫作受到《修文舍人傳》的影響更大,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兩者在行文上有相似之處?!缎尬纳崛藗鳌穼懙较念仌r說:
友人有與之契厚者,忽遇之于途,見顏驅高車,擁大蓋,峨冠曳佩,如侯伯狀,從者各執(zhí)其物,呵殿而隨護,風采揚揚,非復往日,投北而去。
蒲松齡用筆更加簡潔凝練,他寫道:
其岳家居城中西門內,忽見公鏤膺朱幩,輿馬甚眾,登共堂,一拜而行。
第二,兩文中都有作詩贈別的情節(jié)?!缎尬纳崛藗鳌穼懙?“憑欄觀眺,口占律詩二章,吟贈友人曰:笑曰闌干扣玉壺,林鴉驚散渚禽呼?!匀巳魡柷俺淌?,積善行仁是坦途?!逼渲小芭匀巳魡柷俺淌?,積善行仁是坦途”一句與《考城隍》的主旨也相扣合。蒲松齡則寫道:秀才握手,送諸郊野,自言長山張某。以詩贈別,都忘其詞,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之句。
蒲松齡在《同畢怡庵綽然堂談狐》一詩中說:“人生大半不稱意,放言豈必皆游戲”,他創(chuàng)作了那么多的名篇佳什,放言有用意,有寄托,決不是在游戲,而是在曲筆寫實,抒發(fā)孤憤,通過《聊齋志異》的首篇《考城隍》我們足以發(fā)現(xiàn)這一點。
[1]聶石樵.詩經(jīng)新注[M].濟南:齊魯書社,2000.239.
[2][清]蒲松齡.聊齋志異[M].濟南:齊魯書社,1997.
[3]趙伯陶.讀《聊齋》札記——概說與《考城隍》等三篇[J].蒲松齡研究,1995,(2).
[4]金性堯.三國談心錄[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蔡相宗,吉立田.論《考城隍》本文層次的典型特征[J].蒲松齡研究,2005,(3).
[6]朱一玄.《聊齋志異》資料匯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7]Б.Л.Рифтин.Новеллы Пу Сун - лина(Ляо Чжая)в переводах академика В.М.Алексеева.Составитель Н.И. Никулин.Восточная классика в русских переводах[C].издательская фирма 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РАН,2008 г.
I207.419
A
1006-5342(2011)01-0042-02
2011-01-10
濟南大學博士基金項目《聊齋志異》俄譯研究——兼與英譯對比(B081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