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舜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
古方今用 驗案存真(八)
陳大舜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
中醫(yī)學;醫(yī)案;葛根湯;鉤藤飲;荊防敗毒散;金砂散
劉某某,男,38歲,2010年9月27日初診?;颊咭蛴覀?cè)頸項部無定時發(fā)作痙攣性斜頸7個月,在北京某部屬醫(yī)院診治,診斷為痙攣性斜頸癥,行外科斜方肌神經(jīng)根手術,術后癥情稍有緩解,自覺頸項部松動一些,但過了一段時間又恢復到原狀,改看中醫(yī)??淘\:痙攣性斜頸雖發(fā)無定時,但與精神緊張有明顯關系,一旦情緒激動更易發(fā)作。飲食、二便尚可,舌苔薄微膩,脈象沉細。
辨證:肝陰不足,引動肝風。
治法:養(yǎng)肝柔肝,熄風鎮(zhèn)痙。
方藥:葛根 40 g,白芍 20 g,赤芍 20 g,鉤藤20 g,何首烏 20 g,桑椹子 20 g,天麻 15 g,川牛膝15 g,懷牛膝 15 g,僵蠶 10 g,蟬蛻 10 g,全蝎 6 g,川芎10 g,白芷10 g,甘草10 g。14劑,每日1劑,煎服2次。另開羚羊角膠囊10盒,每粒0.15 g,每次服4粒,每天服3次。并囑忌辛辣、溫燥、油炸、腥發(fā)食品,舒暢情志,自我調(diào)攝,盡量保持平和心態(tài)。誰知該患者只看此1次,未見再來復診。時隔2月余,直至12月6日才來復診,得知他服上方5劑后就有效果,14劑服完效果明顯,于是自己按上方連服60余劑,惟偶覺局部有不適感,為防止病情反復,要求把處方再斟酌修訂,繼續(xù)服用。因上方效果顯著,未作大的改動,只減去全蝎,改用地龍10 g,僵蠶加量至15 g,又開了30劑,羚羊角膠囊照服,以鞏固療效。
按語:葛根湯是《傷寒論》方,由葛根+桂枝湯+麻黃而成,本為“太陽病,項背強”而設,本案非太陽病表寒證,故去掉方中的麻、桂等解表藥,只取其中的葛根、芍藥、甘草3味,實際上就是葛根+芍藥甘草湯。葛根具有生津潤筋、舒筋活血、解痙攣作用,而芍藥既用了白芍,又用了赤芍,具有養(yǎng)肝柔肝、舒筋活血、解痙攣之功。首烏湯出自《雜病源流犀燭》,方中有5味藥,取了其中的3味,即何首烏、牛膝、甘草,并加桑椹子,重在養(yǎng)肝陰;而牛膝既用了懷牛膝,又用了川牛膝,使補肝陰的同時,又兼有舒筋活血通經(jīng)的作用。鉤藤飲出自《醫(yī)宗金鑒》,由鉤藤、羚羊角、天麻、全蝎、人參、炙甘草5味藥組成,本案未用人參,其他4味均用,重在平肝熄風、鎮(zhèn)痙解攣。方中僵蠶、蟬蛻2味蟲類藥增加熄風鎮(zhèn)痙作用,川芎、白芷增加祛風活血作用。三方加減化裁取得了顯效。最后修訂方去全蝎,因考慮長期使用,恐有毒性蓄積,故改用地龍,加重了僵蠶的藥量,以保安全療效。
林某某,男,52歲,2009年9月21日初診?;颊咭驉汉?、發(fā)熱、咳嗽曾先后在社區(qū)醫(yī)院及市級某醫(yī)院診治,均診斷為重感冒,并靜脈輸液抗生素治療(具體藥品名不詳),已經(jīng)拖了1個多月仍未好,故來看中醫(yī)??淘\:畏寒,低熱,體溫37.3℃(腋表),頭重,身子困倦乏力,咳嗽唾白色黏痰,胸悶,納呆,有時泛惡心,大便溏,2~3次/d,小便尚可,舌苔薄膩,脈象濡細帶數(shù)。血常規(guī)檢查基本正常,X光片發(fā)現(xiàn)兩肺紋理增粗,未見結核病灶。
辨證:表邪束肺,痰濕內(nèi)停。
治法:祛風勝濕,宣肅肺氣,止咳化痰。
方藥:荊芥 10 g,防風 10 g,薄荷 6 g,(后下),羌活 10 g,柴胡 10 g,前胡 10 g,炒枳殼 10 g,桔梗10 g,麻黃 6 g,苦杏仁 10 g,薏苡仁 20 g,桑白皮15 g,地骨皮 15 g,瓜蔞皮 10 g。6 劑,每天 1 劑,煎服2次。
2009年9月27日復診:患者自述服藥2劑即見效,6劑服完后,寒熱清退,頭身困重輕松,咳嗽唾痰明顯減少,惟飲食尚未恢復正常,大便仍溏,每日2次。舌苔薄微膩,脈象細弦。遂遵前方加減:上方去荊芥、防風、羌活、薄荷,加黃芩、法半夏、陳皮、茯苓各10 g,再服5劑鞏固療效。
按語:感冒本屬常見病、多發(fā)病,現(xiàn)今由于醫(yī)療條件改善,社會上普遍存在只要感冒發(fā)熱,立即靜脈滴注抗生素,其實大可不必,服中藥湯劑只要辨證用藥,一般效果顯著。本案即是在三家醫(yī)院輸液抗生素無效后才看中醫(yī)的。荊防敗毒散出自《攝生眾妙方》,有祛風勝濕化痰的作用,全方13味,取了其中8味;麻杏苡甘湯出自《金匱要略》,既可祛風勝濕,又能宣肺,4味藥中未用甘草,因舌苔薄膩之故;瀉白散出自《小兒藥證直訣》,能肅降肺氣兼清肺化痰,4味藥中只用了2味主要藥,桑白皮、地骨皮,另加瓜蔞皮清肺化痰寬胸。因本案表寒、表熱偏向不夠明顯,故用的是辛平解表、溫清并用法。復診時的修訂方,實際上已變成小柴胡湯與另二方的加減化裁。
彭某某,女,56歲,2009年12月16日就診?;颊? d前因突發(fā)性左側(cè)劇烈腰痛曾在某醫(yī)院看急癥,經(jīng)注射杜冷丁、阿托品得以緩解。因醫(yī)生懷疑是泌尿系統(tǒng)結石引起,即在我院做B超2次,1次黑白B超,1次彩超,均未發(fā)現(xiàn)有結石。之后在某腎病專家的建議下,在碎石機上仔細檢查,才發(fā)現(xiàn)左側(cè)輸尿管與膀胱結合部有1粒如綠豆大小的結石嵌頓,故而引起劇烈腰痛。診斷明確后曾服排石膠囊治療未見效果,遂于第7天找我診治?;颊叱髠?cè)腰痛仍存在外,飲食尚可,大便基本正常,尿微黃,舌苔中根部黃膩,舌尖紅,脈象細弦。
辨證:濕熱內(nèi)蘊,日久結石。
治法:清熱利濕,化石排石。
方藥:海金砂 15 g,金錢草 30 g,瞿麥 15 g,萹蓄 15 g,石葦 15 g,生地黃 10 g,川木通 10 g,雞內(nèi)金 15 g,川厚樸 5 g,黃連 5 g,琥珀末 10 g,甘草5 g。7劑,每天1劑,煎服2次。并囑清淡飲食,多喝水,多蹦跳,忌辛辣、油膩、腥發(fā)食品。
2009年12月24日復診:服前方感覺尚好,腰痛已經(jīng)止住,但到碎石機上觀察,結石仍未下來,舌苔薄黃,脈象同前,余皆可。遂守前方加減,去黃連、川厚樸,加赤芍、白芍、川牛膝、王不留行、冬葵子等,10劑,每天1劑,煎服2次。患者三診時,告知10劑服完后經(jīng)兩家醫(yī)院復查未見結石。遂以中成藥知柏地黃丸善后。并追蹤觀察1年余,未見復發(fā)。
按語:本案與案8(見本刊2010年第7期)均為輸尿管結石案,辨證與治法也基本相同。但有兩點差異:一是本案的診斷比較特殊,兩次做B超均未查出結石,后在碎石機上才發(fā)現(xiàn)有結石,否則容易造成誤診;二是在方藥運用上有同有異,同者,兩案均用了金砂散、導赤散;異者,本案用了連樸飲中的二味主要藥黃連、川厚樸,其根據(jù)是舌苔中根部黃膩,說明患者病情不但下焦有濕熱,中焦也有濕熱,故而不僅要清利下焦?jié)駸?,同時也要清化中焦?jié)駸?。連樸飲出自清代溫病大家之一的王孟英《隨息居重訂霍亂論》,具有清化濕熱、調(diào)和腸胃的作用,臨床同用黃連、川厚樸的指針,主要根據(jù)就是舌苔黃膩或黃厚。本案復診時,因舌苔已化為薄黃,且結石未下來,故減去黃連、川厚樸,加大利濕通淋、祛瘀解痙、化石排石的力度,處方中增用了赤白芍、川牛膝、王不留行、冬葵子、車前子等藥,最終得以打下結石,并已跟蹤觀察1年余未發(fā)。
(本文編輯 李路丹)
Authentic medical records treated with ancient formulas
CHEN Da-shun
(TCM University of Hunan,Changsha,Hunan 410007,China)
Chinese medicine; medical records; formulas; Gegen decoction;Gouteng decoction;Jinfang Baidu powder;Jinsha decoction
R249.2
B
10.3969/j.issn.1674-070X.2011.05.015.046.02
2011-04-08
陳大舜(1941-),男,江蘇南京人,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醫(yī)藥防治內(nèi)分泌疾病及中醫(yī)內(nèi)科病證結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