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密
(南京師范大學(xué) 課程與教學(xué)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97)
《壇經(jīng)》中的教學(xué)藝術(shù)初探
——讀禪悟教之一
李如密
(南京師范大學(xué) 課程與教學(xué)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97)
《壇經(jīng)》中蘊含著豐富的教學(xué)藝術(shù)資源,主要有巧譬妙喻、詩化偈頌、反詰導(dǎo)悟、默傳意會、機鋒問答和隨方解縛等,有些對今天的教學(xué)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壇經(jīng)》;譬喻;偈頌;反詰;默傳意會;機鋒;隨方解縛
禪宗是佛教中國化的產(chǎn)物,在其傳承中非常重視禪師的點化開示和弟子的頓悟,為中國教育思想的豐富和發(fā)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秹?jīng)》真實地記錄了禪宗開創(chuàng)者六祖慧能開悟傳法的言行,里面蘊含著豐富的教學(xué)藝術(shù)思想資源,是我們今天研究禪宗教學(xué)藝術(shù)的重要依據(jù)。本文擬就《壇經(jīng)》中的教學(xué)藝術(shù)作一初步的探討,以期引起大家對這一研究領(lǐng)域的關(guān)注。
墨子在《墨子·小取》中指出:“辟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即認識到譬喻的作用是用他物來說明此物。一般說來,譬喻的使用可以創(chuàng)造出具體的特定情境,從而引人注意,收到化深為淺、化抽象為形象的效果。雖然禪宗是主張“不立文字”的,慧能也說過“諸佛妙理,非關(guān)文字”,但禪師說法卻又往往不離文字,為了獲得良好的效果,甚至還經(jīng)常運用譬喻等修辭手法,以達到啟發(fā)學(xué)人悟得清凈本性的目的。
《壇經(jīng)》中的巧譬妙喻是非常多的?;勰荛_悟得法后,惠明向慧能請教“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對于這個很難用語言直接表達的問題,慧能說:“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反照,密在汝邊。”惠明也內(nèi)心有所領(lǐng)悟,但也難以用語言直接表達,便用譬喻描述:“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行由品第一》)在這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是一個富有哲理性的明喻,意謂只有經(jīng)過親身體驗,方能實現(xiàn)對事理真切而透徹的領(lǐng)悟。這八個字也反映出禪悟的直覺性、個體性和不可喻性。水的溫度可以用語言來描述,而飲水的感受卻無法用語言傳達。神秘的難以言傳的禪悟境界用短短八個字透徹地傳達出來,神奇而親切。禪語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充滿智慧的特點躍然紙上。
《疑問品第三》載,慧能大師說:“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nèi)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痹谶@里,慧能以自色身為“城”,以眼耳鼻舌為“門”,以心為“地”,以性為“王”,把抽象的佛理化為形象的事物。在此基礎(chǔ)上,本來復(fù)雜的關(guān)系變得易于理解:“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弊詈?慧能才指向說法的要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可見,譬喻起到了很重要“即事明理”的作用?;勰苓€說,在佛性迷失時,“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愚癡是畜生?!痹谒难壑?眾生與佛的區(qū)別僅在于迷悟的一瞬之間,而迷悟的根本則在于自心。然方寸之心,容納了高山、大海,海水波瀾中有惡龍、魚鱉在翻騰。如果使這翻騰之心平靜下來,做到“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終究會進入“內(nèi)外明徹,不異西方”的境界。(《疑問品第三》)
慧能認為南宗禪法之法門,是以“定慧”為本。但是,什么是“定”,什么是“慧”,“定”和“慧”又是什么關(guān)系?慧能先是向聽眾闡述了“定慧”之理,所謂:“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蹦敲?“定慧猶如何等?”為了更形象地說明問題,慧能便適時用喻,說“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定慧品第四》)應(yīng)該說,以“燈”“光”之喻,來說明“定”“慧”的“體”“用”,是非常準(zhǔn)確、形象和巧妙的?;勰茉@樣評述自己的說法活動:“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得發(fā)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咐囑品第十》)在這段話中,慧能使用了一連串的譬喻:將說法喻作“時雨”,將佛性喻作“種子”,將頓悟喻作“花”,將菩提喻作“果”。這些譬喻單個看都很準(zhǔn)確合理,連在一起又很嚴密巧妙。可見,禪機玄妙非語言所能盡致,若非譬喻之助絕難領(lǐng)會。
譬喻雖然重要,但它是為佛理服務(wù)的,不能喧賓奪主。法達誦《法華經(jīng)》而未解經(jīng)義,慧能對他說:“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jīng)誦之一遍,吾當(dāng)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jīng),至譬喻品,慧能說:“止!此經(jīng)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于此。何者因緣?經(jīng)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於世?!淮笫抡?佛之知見也?!?《機緣品第七》)多種譬喻“無越于此”,啟示我們在譬喻應(yīng)用上是不能本末倒置的。
偈,梵文 Gāthā的音譯“偈陀”,簡稱“偈”,意為“頌”?!秹?jīng)》中共有27首偈頌,大多是慧能在說法傳法時所作?!秹?jīng)》中之所以有這么多的偈頌,其原因有二:一是用偈頌來闡發(fā)佛理,此乃佛經(jīng)固有的傳統(tǒng)。二是慧能生活在我國的詩歌盛世——唐代,自然會受到社會上崇詩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偈頌可以說是種特定形式的詩,其語言十分精粹,同時,“它還有使受持者便于記憶的目的,因此文字上要求易識易讀,瑯瑯上口?!盵1]在內(nèi)容上以理入詩,往往蘊理深刻,發(fā)人深省。偈頌這種詩化語言的表達方式,使禪宗的教學(xué)更加受人歡迎,非常有利于佛理的口頭傳播。
從《壇經(jīng)》我們可以了解到,慧能的頓悟成名便是緣于一首著名的偈子。五祖弘忍命弟子作偈呈示,“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其弟子上座神秀寫的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蔽遄婵戳速首雍?“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nèi)?!绷钇洹案饕毁省?。但神秀“又經(jīng)數(shù)日,作偈不成”?;勰茉诘弥⒑?請別人書寫了自己作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因慧能在這首偈子中盡顯佛性,其境界明顯超越神秀,以致“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行由篇第一》)五祖便對慧能三更密說《金剛經(jīng)》,“傳頓教及衣缽”,“為第六代祖”。這首偈子因此成為慧能自悟佛性的見證,而廣為流傳。從此便有了以神秀為代表的重視漸修的北宗禪,和以慧能為代表的重視頓悟的南宗禪的分別。
慧能深感偈頌這種語言形式的思想表達力和實際影響力,便有意識地將之用于他的說法開示。如有位學(xué)僧舉出臥輪禪師的偈子向慧能請教,臥輪禪師的偈子是這樣的:“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被勰苈牶笳J為:“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本拖?qū)W僧出示了自己的偈子:“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鏡心數(shù)起,菩提作么長?”(《機緣品第七》)慧能的這個偈子既在內(nèi)容上回應(yīng)了臥輪禪師偈子未見自性的不足,又在形式上和其韻腳,令人感嘆慧能思想境界的超越和語言表述的巧妙。北宗門徒志成潛來聽法,為慧能察覺,針對北宗“住心觀凈,長坐不臥”的禪法,慧能便用一偈開示:“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頓漸品第八》)這首偈子的語言形象詼諧而又犀利深刻,給人以思想的震撼。也就是說,人應(yīng)當(dāng)明心見性、一覺即證得佛地,不需要在臭皮囊上強下工夫,而執(zhí)著于禪坐形式,這對于誤入歧途的志成來說,無異于受到當(dāng)頭棒喝,從而幡然醒悟。
在《壇經(jīng)》中,還記載了多處慧能和弟子等用偈子對話往來的情形,很像詩人間的應(yīng)對唱和。如慧能在聽取了智常在大通和尚處對“見性成佛”產(chǎn)生疑惑的原因后,便“示汝一偈”:“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dāng)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xiàn)?!敝浅B犃嘶勰艿馁首雍?“心意豁然”,便述說了自作的偈子:“無端起知見,著想求菩提,情存一念語,寧越昔時迷。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鼻罢咧卦陉U述開示之道,后者重在表達開悟之得,禪宗教與學(xué)的奧妙盡在其中矣!眾所周知,儒家教育中常以詩教傳統(tǒng)自豪,其實禪宗教與學(xué)中的偈頌亦頗具情趣,且影響深遠,“尤其是在佛教的中國化完成之后,詩歌益發(fā)走俏禪門,乃至成為禪家傳達佛理、表現(xiàn)悟境、證悟生命不可或缺的‘法器’”[2],與儒家詩教傳統(tǒng)相映成輝,值得引起我們的關(guān)注和給予深入研究。
在教育史上,中國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和西方大思想家蘇格拉底都曾使用過反詰的方法,并顯示了高超精湛的教學(xué)藝術(shù)?!秹?jīng)》也給我們展示了慧能成功使用反詰方式,引導(dǎo)對方的思想向更深更廣處拓展,最后像爆竹炸裂,靈光一閃,讓對方在問題的壓力下突然開悟。
《頓漸品第八》載:童子神會,從神秀主持的玉泉寺來到曹溪山,向慧能大師參禮?;勰鼙銌査?“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神會說:“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慧能說:“這沙彌爭合取次語!”即這個小師父怎么說話如此輕率!神會問道:“和尚坐禪,還見不見?”慧能聽后便用禪杖打了神會三下 (在這里,慧能“用禪杖打”神會,促使神會有所警醒,或許是后世禪師“用棒”的源頭?),問他:“吾打汝痛不痛?”神會回答:“亦痛亦不痛?!被勰転橐l(fā)神會更加深入的思考,便故意仿照對方的答語回答說:“吾亦見亦不見?!鄙駮@然不能領(lǐng)會慧能的仿答眾所蘊含的全部意義,于是再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針對神會的這一再次發(fā)問,慧能先后分兩步使用“反詰”進行點撥開示。
第一步:慧能說:“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意思是:我說見是說常見自己的過錯,不見他人的是非好惡,這是說見到了,也沒見到。那你說也痛也不痛是什么意思?你如果不痛,你就是和草木瓦石一樣沒有知覺;你如果說痛,那你就和凡夫俗子一樣,會生起怨恨之心。見與不見是兩種偏見,痛和不痛是可以生滅的有為法。你還沒識見本心,怎敢捉弄他人?神會一聽完這番道理,馬上“禮拜悔謝”。
第二步:慧能又說:“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意思是:如果心念愚迷,不能識見本性,就必須找善知識教示。如果心念開悟,識見自性,就依此修行?,F(xiàn)在你自己迷誤,不能認識真心,反過來問我是否識見佛性。我是否識見佛心,我自己心知肚明,難道這能代替你不迷誤?反之亦然,你如果能夠識見自性也代替不了我的迷誤。為何不去自我識見,卻在這里問我有沒有識見佛性?慧能的這番開示讓神會更加深刻領(lǐng)悟,于是神會“再禮百余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在神會的深思開悟中,慧能的四次“反詰”起到了關(guān)鍵的引導(dǎo)作用。第一次反詰“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讓神會反思自己剛剛所作“痛亦不痛”的回答不恰當(dāng)在哪里。第二次反詰“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讓神會反思自己前面所說“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的說法何其淺薄。第三次反詰“吾見自知,豈代汝迷?”讓神會進一步體會到“見性”這件事是別人代替不了的。第四次反詰“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讓神會徹底覺悟到在“見性”這件事上“自知自見”才是根本?;勰艿姆丛懖讲骄o逼,層層深入,神會的開悟則在慧能反詰的引導(dǎo)下節(jié)節(jié)攀升,豁然貫通。
所謂默傳意會,指禪宗師家教導(dǎo)弟子不以言語或文字直接告知,而暗傳言外之意或運用非語言手段,以心傳心,令其自悟佛法奧義,見性成佛。在佛教史上,曾經(jīng)留下“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的佳話?!秹?jīng)》中慧能自述其開悟過程,讓我們再次驚異于禪宗教學(xué)藝術(shù)的精湛高超。五祖弘忍的“默傳”和六祖慧能的“意會”所達到的神妙“契合”,可以說是教育史上的又一經(jīng)典案例。
《行由品第一》記載:五祖悄悄地來到碓坊,看見慧能“腰石舂米”,不禁感慨道:“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dāng)如是乎!”便問道:“米熟也未?”慧能答道:“米熟久矣,猶欠篩在?!蔽遄娓杏X時機已經(jīng)成熟,就“以杖擊碓三下”而去。五祖一句話沒說,慧能卻“即會祖意”,當(dāng)下領(lǐng)會了五祖的意思。在當(dāng)天晚上三更時分來到了五祖的房里。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jīng)》,至“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在上述經(jīng)典案例中,弘忍與慧能這一對師徒“默傳意會”的教學(xué)藝術(shù)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其一、巧傳言外之意?;勰墚?dāng)時正在碓房舂米,在這一特定情境中,五祖所問“米熟也未?”是具有多重含義的,表面上是問“米舂好了嗎?”實際上要表達的也是更重要的言外之意是“你悟道了沒有?思維是否成熟了?”這便是五祖采用“一語雙關(guān)”問語的高明,這樣能否領(lǐng)會問語的第二層意思就能檢驗慧能的悟性。在別人或許只停留在表層含義,但慧能卻對五祖的言外之意心領(lǐng)神會,于是也做了一語雙關(guān)的回答:“米熟久矣,猶欠篩在?!北砻嬉馑际敲佐┝撕枚啾榱?只差用篩子篩去皮糠了。言外之意是已在佛性修習(xí)上琢磨再三,思慮早已成熟,只等大師點化開示了或驗證肯定了。可見,“言外之意”的默傳與意會構(gòu)成了這次教學(xué)事件精彩的開始。
其二、非語言暗示。五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慧能“即會祖意”,在當(dāng)天晚上三更時分來到了五祖的房里。五祖沒說一句話,只是做了一個在常人很容易忽略的“以杖擊碓三下”的動作。這是以非語言的手段進行暗示教學(xué)的典范,說明這次機會并不是五祖以語言來明示的,如果慧能沒有感覺到,或者誤解了五祖的意思,那么就說明五祖?zhèn)鞣ǖ摹熬墶蔽闯墒?或者說慧能與“六祖”是無緣的。但是慧能竟能“心有靈犀一點通”,當(dāng)時也沒說一句話,只在晚上三更時分徑入五祖房間,成就了師徒傳法開悟的重要機緣。后世禪師常用“舉拂子”、“豎手指”、“打圓相”、“踢凈瓶”、“打”、“喝”、“罵”、“笑”等非語言手段進行暗示教學(xué),或與五祖的“以杖擊碓三下”不無關(guān)系。
其三、當(dāng)下頓悟根本。五祖為慧能密說《金剛經(jīng)》,至“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既然五祖是在“密說”,當(dāng)時所傳就是最為機要的?!盁o所住而生其心”,為《金剛經(jīng)》中的名句,與《心經(jīng)》中“空即是色”義同。意即不論處于何境,此心皆能無所執(zhí)著,而自然生起。這句話是把握《金剛經(jīng)》精髓的關(guān)鍵。五祖在說經(jīng)時強調(diào)了這句關(guān)鍵的話,慧能“言下大悟”,悟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并且做了自己的發(fā)揮。由五祖解說“無所住而生其心”,到慧能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產(chǎn)生了認識的飛躍,足見五祖說法是抓準(zhǔn)了關(guān)鍵,而慧能頓悟則得到了根本。
禪宗的機鋒問答是運用迅捷銳利、不落跡象、含意深刻的語言,目的在于開悟增慧,提高學(xué)人的敏感性和悟性。丹麥的克爾凱郭爾說:“人只有在矛盾中才會獲得自己所追求的,這是一切人性中的不完善性?!盵3](P56)機鋒的說法源于一種比喻,機是指射箭的弩機,鋒是指箭鋒。弩機一觸即發(fā),所以無從觸摸;劍鋒犀利無比,觸之即傷,所以不可黏著。這種藝術(shù)主要用于應(yīng)接學(xué)人或勘辨禪者。應(yīng)接學(xué)人時,著重在觸機,講頓悟,撥動學(xué)人從善之心;勘辨禪者時,著重在機智,講權(quán)變,考驗對方的禪法。[4](P63)
應(yīng)用機鋒問答應(yīng)接學(xué)人。慧能初見五祖,五祖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慧能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行由品第一》)正是面對如此強大、犀利的沖突,慧能非常機敏地做出了有力的應(yīng)答,顯示出他是一個佛性論者,正是這一回答和后來的表現(xiàn),改變了五祖對他的根本看法,反過來稱贊他“這獦獠根性大利”!
應(yīng)用機鋒問答勘辨禪者。玄覺禪師因看《維摩經(jīng)》“發(fā)明心地”,也就是認識了自心本性,但“未得證明”,他希望慧能的弟子玄策“為我證據(jù)”,玄策便介紹他見慧能大師?;勰鼙愫托X禪師有了如下的充滿機鋒的問答: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師曰:如是如是。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師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師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師曰:無意誰當(dāng)分別?曰:分別亦非意。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機緣品第七》)這便是禪宗史上著名的“一宿覺”佳話。在這段對話中,慧能和玄覺禪師你來我往、唇槍舌劍,兩人的問答全用短句,猶如短兵相接。問的直逼要害,答的簡潔得當(dāng)。就像武林中的高手過招,幾個回合便探出各自的功底,雙方態(tài)度因此都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玄覺禪師領(lǐng)略到慧能的大師風(fēng)范,從“振錫而立”到“具威儀禮拜”;另一方面慧能也感受到玄覺禪師的悟性功力,從“如是!如是!”到“善哉!少留一宿。”慧能就這樣使用機鋒問答勘辯了玄覺禪師的覺悟水平,并最后做了肯定的“證據(jù)”。
慧能認為:“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般若第二》),此“方便”即指教學(xué)方法,其法又以《頓漸第八》慧能自言的“隨方解縛”四字統(tǒng)領(lǐng)精神。所謂“隨方解縛”,意謂根據(jù)受教者的根基、時機,幫助其解開自我纏縛的繩索——種種執(zhí)著、邪解、妄念。慧能得法后,各方學(xué)者前往請益,慧能總能針對他們的具體問題“隨方解縛”,使他們當(dāng)下開悟?!稒C緣品第七》和《頓漸品第八》對慧能的“隨方解縛”及其實施效果多有詳盡記載,如:
比丘尼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jīng)》”,慧能便為之解說,讓她明白“諸佛妙理,非關(guān)文字”,從而不要太過執(zhí)著于文字。結(jié)果“尼驚異之。遍告里中耆德者:‘此時有道之士,宜請供養(yǎng)?!?/p>
法海向慧能請教“即心即佛”,慧能為之開示:“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令法?!把韵麓笪颉薄?/p>
法達在誦讀《法華經(jīng)》時遇到迷茫,所謂“誦經(jīng)久不明”,經(jīng)慧能非常耐心地將其困惑一一化解,給以正確引導(dǎo),法達先是“聞偈悔謝”,之后“不覺悲泣,言下大悟”,再之后“蒙啟發(fā),踴躍歡喜”,最后“從此領(lǐng)玄旨,亦不輟誦經(jīng)”。
智通初看《楞伽經(jīng)》約三千遍而不領(lǐng)會“三身四智”之意,“禮師求解其意”,慧能為他詳細解說了“三身四智”的道理,并先后送他兩首偈子,結(jié)果智通“頓悟性智”,并呈偈感謝。
志常對“見性成佛”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慧能在了解到這是由于其師大通和尚“猶存見知”,才使得志常“未了”其意,便以偈示常,令其“心意豁然”,“禮謝執(zhí)侍,終師之世”。
志道對《涅槃經(jīng)》中“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存有疑惑,慧能讓他細述“做么生疑”,然后有針對性地為他一一釋疑,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此外,尚有行思禪師、懷讓禪師、玄覺禪師、智隍、志誠、智徹、神會等人,也曾得到慧能“隨方解縛”的教化。
總之,“隨方解縛”教學(xué)藝術(shù)的精髓,乃在于要透徹了解學(xué)人自己所受到的思想束縛,這種“束縛”在每個人那兒都是不一樣的,從而切實增強教學(xué)的針對性,為每個人施行各不相同的“解縛”方法和策略。可見,在其精神實質(zhì)上,禪宗的“隨方解縛”與儒家的“因材施教”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對我們今天提高教學(xué)藝術(shù)水平、更好地解決教學(xué)問題,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1] 龍晦.說偈子 [J].普門學(xué)報,2005,(25):38.
[2] 王樹海.詩俏禪門原微 [J].吉林大學(xué) (社會科學(xué))學(xué)報,1998,(3).
[3] 克爾凱郭爾.基督徒的激情 [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
[4] 周裕鍇.禪宗語言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On the Art of Teaching in The Sutra ofHuineng——A Series Study on Chan
LI Ru-mi
(Research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7,PRC)
The S utra ofHuinengis rich in resources of teaching art.Such art of teaching as simile and metaphor,poetic gatha,cross-examination,tacit convey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Jifeng and learner-centered problem solving tactics still hold important implication for the contemporary teaching.
The S utra ofHuineng;simile and metaphor;poetic gatha,cross-examination,tacit convey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Jifeng,learner-centered problem solving tactics
G 424.1;B 946.5
A
1674-5779(2011)02-0085-05
(責(zé)任編輯蘇二利/校對舒澍)
2011-01-25
全國教育科學(xué)“十一五”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 (DAA080039)研究成果之一
李如密 (1964—),男,山東費縣人,南京師范大學(xué)教授,教育學(xué)博士,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xué)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