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成學
1941~1942年華北抗日根據地困難局面成因分析
何成學
1941~1942年華北抗根據地困難局面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百團大戰(zhàn)不是日本侵略軍1941~1942年對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guī)?!皰呤帯钡闹饕?,日本侵略軍對華北抗日根據地大規(guī)模“掃蕩”不是對百團大戰(zhàn)的報復戰(zhàn);百團大戰(zhàn)不是國民黨頑固派1941~1942年大舉進攻華北解放區(qū)的主要原因。因此,1941~1942年華北抗日根據地困難局面不是百團大戰(zhàn)“后果”造成的。
1941~1942年;華北抗日根據地;困難局面;百團大戰(zhàn)
在眾多的黨史、軍事和文史資料中,一般地認為百團大戰(zhàn)過早地暴露了我軍實力,更加引起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的震動和仇視。[1]469[2]528[3]345[4]544[5]209[6]148從此,日本侵略者迅速增調兵力對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更加殘酷的“掃蕩”;國民黨頑固派也配合日本侵略軍封鎖和進攻解放區(qū),造成華北抗日根據地極度困難。對此,筆者不敢茍同,認為這一說法與客觀歷史事實不相符合。這主要有如下三大方面的原由:
首先是日本侵略軍和偽軍調集重兵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瘋狂、頻繁的“掃蕩”。從1941年春起,日本為實現“南進”,妄圖把中國變成它進行所謂“大東亞戰(zhàn)爭”的基地。在華北和華中推行大規(guī)模的“治安強化運動”和“清鄉(xiāng)運動”。華北地區(qū)是日本強化的重點區(qū)。這種“治安強化運動”,在不同地區(qū)采取不同辦法,實行統(tǒng)治和進攻。在“治安區(qū)”(即敵占區(qū))以“清鄉(xiāng)”為主,強化保甲制度,實行連坐法,嚴查戶口,頒發(fā)“良民證”,同時強化經濟開發(fā),掠奪糧食物資,實行口糧“配給制”,對中國人民實行殘酷的殖民統(tǒng)治。在“準治安區(qū)”(即游擊區(qū))以“蠶食”為主,采取各種方法力圖擴大其占領區(qū),并大修鐵路、公路、封鎖墻、碉堡據點,平毀村莊,制造無人區(qū),防止我軍深入游擊區(qū)、敵占區(qū)活動。在“非治安區(qū)”(即解放區(qū))以“掃蕩”為主,集中強大兵力,進行“分區(qū)掃蕩”和“縱深掃蕩”。還組織放火隊、破壞隊、掠奪隊、運糧隊,有組織地實行“殺光、搶光、燒光”的三光政策,并散布鼠疫病菌,施放毒氣,制造無人區(qū),妄圖摧毀解放區(qū)。
其次是國民黨頑固派對解放區(qū)的封鎖。蘇德戰(zhàn)爭和太平洋戰(zhàn)爭的初期,德、日取得暫時的優(yōu)勢,在德、日法西斯的暫時勝利的刺激下,國民黨頑固派加緊了投敵、通敵的罪惡活動,在“曲線救國”的名義下,指使大批高級將領率部投敵,充當偽軍,在日軍指揮下進攻解放區(qū)。據不完全統(tǒng)計,1937年7月至1944年12月,在國民黨官員、軍隊中,先后投敵的有黨政要員62人(其中中央委員20人),旅長以上的高級將領58人,軍隊50余萬人,占80萬偽軍的62%,[1]501[7]116出現“降官如毛,降將如潮”的丑惡局面。1942年直接進攻解放區(qū)的偽軍由1940年的20余萬迅速增加到50多萬人。與此同時,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又加強對解放區(qū)的經濟封鎖,停發(fā)我軍的軍餉,并調動70多萬軍隊配合日偽軍,包圍封鎖解放區(qū),企圖在軍事上、經濟上給共產黨嚴重的打擊。
第三是華北各地連續(xù)幾年發(fā)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從1940~1942年,華北各地連續(xù)了3年或受水災或受旱蟲災,農作物產量下降三分之一,華北抗日根據地軍民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zhàn)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顯然,嚴重的自然災害加劇了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困難程度。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6日,華北八路軍發(fā)動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反擊戰(zhàn)(即著名中外的百團大戰(zhàn)),給日本侵略軍以重創(chuàng)。接著從1941年春起至1942年,日本侵略軍對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guī)?!皰呤帯保嵭幸靶U的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企圖從根本摧毀解放區(qū)軍民的生存條件。這是造成1941~1942年華北抗日根據地出現困難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為此,人們普遍地認為這是“百團大戰(zhàn)后果造成的”,是“大規(guī)模的,瘋狂的報復作戰(zhàn)”。[4]544[6]148這只是事物的表面現象,實質上是由日本帝國主義既定的企圖滅亡中國的侵略政策所決定的,也是由于華北的特殊地理位置、華北人民抗日力量的存在和壯大,以及進行太平洋戰(zhàn)爭的緣故。
首先,1941~1942年日本侵略軍大規(guī)模進攻華北抗日根據地是其既定的侵略政策。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武裝侵略是從中國東北入手的。早在明治時代(1868~1911),日本政府就確定了大陸擴張政策,其目標首先就是滿蒙(中國的東北和內蒙)、朝鮮,進而是征服全中國。經過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zhàn)爭,日本霸占了中國的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1905年日俄戰(zhàn)爭后,日本取代沙俄,在中國東北享有特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日本奪取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并向袁世凱提出了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到1927年6、7月間,日本田中內閣召開“東方會議”,進一步策劃了如何吞并滿蒙的問題,會議通過了《對華政策綱領》,會后田中以奏折形式將侵華策略奏呈日本天皇(即田中奏折)。奏折中的第一個問題“對滿蒙之積極政策”中,就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國主義通過占領滿蒙,進而吞并全中國獨霸亞洲和征服全世界的狂妄野心。奏折中寫道:“惟欲征服支那(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要征服滿蒙,必須采取“鐵血主義”。[8]368[9]268東方會議后,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了武裝侵略中國的步伐:1931年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吞并東北;1932年發(fā)動“一·二八事變”武裝進犯上海;1935年制造華北事變控制華北;1937年7月7日發(fā)動蘆溝橋事變開始對中國全面武裝侵略,并企圖3個月內滅亡中國。由于中國人民的堅決抗戰(zhàn),打破了其速勝的幻想,于是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3次發(fā)表《近衛(wèi)聲明》誘降蔣介石反共;從1939年起,日本侵略軍停止向蔣介石軍隊進攻,從政治上鼓動他進行反共活動。1939年3月,日本侵略軍在華北制定了以平原為依托,以山地為“掃蕩”樞紐,采取集中與分散,“掃蕩”與“蠶食”相結合的策略,企圖一舉摧毀抗日根據地。1939~1940年對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多次大“掃蕩”。1940年11月13日(百團大戰(zhàn)后期),日本天皇召開御前會議決定“處理中國事變要以昭和十五年(1940年)七月決定的《適應世界形勢發(fā)展之時局處理綱要》為準”。[10]5071941~1942年日本為了解決華北問題,更加積極的進行太平洋戰(zhàn)爭,對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更大規(guī)模的“掃蕩”。
由上可知,日本帝國主義1941~1942年對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是日本侵略軍既定的侵略政策。劉伯承在百團大戰(zhàn)第三階段中,對此就作了深刻的論述?!霸谶@里必須指出的是,敵寇此次對晉中區(qū)的‘掃蕩’,乃是根據它確定掌握占領地徹底摧毀抗日根據地的一貫侵略政策,并不像少數日寇御用的漢奸投降派所說:‘是八路軍在正太路打仗所引起的結果’?!覀冊诳箲?zhàn)前并未去打日本,何從日本遠道來打中國,這是說明日本帝國主義滅亡中國摧毀抗日根據地的必然步驟?!盵11]268-269以上日本侵華史實和劉伯承的論述充分說明,確保華北占領區(qū),摧毀抗日根據地是日本侵略軍的既定方針。
其次,1941~1942年日本侵略軍之所以對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是由華北地區(qū)所處的戰(zhàn)略地位決定的。華北在日本侵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華北的地理位置是日本進行世界戰(zhàn)爭的脊梁,它北連滿蒙,南控華中以及中國西北;華北又是各種物資如煤、鐵、鹽,以及各種工業(yè)原料的來源地,日本將華北視為生命線。因此,這是日本進行侵略擴張所必爭之地。1938年秋,日本帝國主義就把華北看作是擴充日本國內生產力擔負開發(fā)、提供所需的重要資源重任。特別是1940年12月以后,由于日本帝國主義從第三國輸入資源(尤其是國防資源)逐漸困難(主要是因為世界各地抵制日貨和拒絕向日本裝運的呼聲越來越高漲),對華北經濟和依賴性急劇增大。為此,日本侵華華北方面軍指出:“(華北)對我國重工業(yè)具有致命的重要性”。[11]488很顯然,華北是日本帝國主義進行侵略擴張勢所必爭之地,這是1941~1942年日本侵略軍對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是其1941~1942年對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的直接原因。1941~1942年日本帝國主義為發(fā)動和支持太平洋戰(zhàn)爭,在中國加緊推行其“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的方針,決定鞏固它在中國的占領區(qū),把中國變成它進行太平洋戰(zhàn)爭的后方基地。為此,日本帝國主義在軍事上瘋狂進攻我敵后抗日根據地,在經濟上殘酷的榨取淪陷區(qū),掠奪中國的人力資源、物資資源,供應其在太平洋地區(qū)對英美等國作戰(zhàn)的需要。華北一向被日本帝國主義看作是其進行侵略戰(zhàn)爭的生命線,因而華北是日本帝國主義1941~1942年軍事進攻的重點地區(qū)。這有日方史料可為證:“今后日、德、意軸心與英、美、蔣聯(lián)合的對抗必將更進一步深化。在華北的政治、經濟指導必須更加認真的把握實況,并加以透徹的研究探討,以有利于帝國國策”。[11]480
第四,共產黨領導的華北人民抗日力量存在和壯大是日本帝國主義1941~1942年對華北抗日根據地瘋狂掃蕩的重要原因??谷諔?zhàn)爭是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條件下進行的,但由于國共兩黨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形成了兩條抗戰(zhàn)路線和兩個抗日戰(zhàn)場,國民黨先是推行片面抗戰(zhàn)(單純軍事抗戰(zhàn)),繼而實行消極抗戰(zhàn)積極反共;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自始至終實行全面抗戰(zhàn)、積極抗戰(zhàn)。所以,1938年10月武漢、廣州相繼失守后,日本帝國主義就改變了以前的進攻重點是國民黨,對國民黨采取軍事打擊為主,政治誘降為輔的策略,開始轉向重視共產黨,輕視國民黨的方針。對國民黨改以政治誘降為主,以軍事打擊為輔??谷諔?zhàn)爭中,日本帝國主義還制定了“以華制華”的政策,即利用國民黨公開的和未公開的親日派汪精衛(wèi)等,也利用蔣介石派的力量來牽制抗戰(zhàn)最堅決的中國共產黨。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戰(zhàn)中迅速地發(fā)展壯大起來,1938年6月至1941年5月,八路軍、新四軍由抗戰(zhàn)開始的4萬人發(fā)展到50萬人,民兵發(fā)展到200多萬,黨員發(fā)展到80萬人,這是中國人民抗戰(zhàn)的中堅力量。因此,1939~1940年日本帝國主義對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guī)模掃蕩。1941~1942年日本帝國主義為進行太平洋戰(zhàn)爭,急需解決中國問題,尤其是占領區(qū)華北的治安問題和經濟供給,又對華北抗日根據地實行更大規(guī)模的瘋狂的掃蕩是必然的。
筆者在這里必須要指出,1941年到1942年日本帝國主義對華北抗日根據地的瘋狂掃蕩,既不是因為百團大戰(zhàn)給其沉重打擊的報復戰(zhàn),也不是因為百團大戰(zhàn)過早暴露了我軍實力。其理由:
首先,日本帝國主義對華北解放區(qū)的“重視”,不是始于“百團大戰(zhàn)”。1938年10月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武漢后,即逐漸將戰(zhàn)爭從以對國民黨為主的方針改為以對共產黨為主。1938年秋,日本華北派遣軍已認識到“華北治安之癌不是國民政府,而是中共”。[11]5421939年秋,日本華北方面軍各方面的政策“以剿共第一為宗旨”。[11]5421940年春又提出“(華北)方面軍將整個討伐重點指向共產黨軍隊”。[11]390-391
其次,日本帝國主義對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大規(guī)?!皰呤帯保膊皇鞘加凇鞍賵F大戰(zhàn)”。據不完全統(tǒng)計,1939~1940年,日本帝國主義對華北抗日根據地大規(guī)?!皰呤帯?,出兵千人以上的“掃蕩”達109次,其中1~3萬人大“掃蕩”有7次,3~6萬人的大“掃蕩”有3次。[12]292倘若這種暴露力量招來報復的觀點成立,那么在此前的平型關戰(zhàn)役以及其他的抗戰(zhàn)活動不也暴露了力量嗎?還有日軍所到的有些地方并未經過激戰(zhàn)就被占領,仍然遭到了屠殺和洗劫,日軍這種野蠻殘酷的政策,是由它侵華的宗旨(即以滅亡中國為目的)所決定的。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日本帝國主義也是井陽崗上的老虎,你不打它,是要咬人的。
第三,共產黨在華北的實力,日本侵略軍早就心中有數。1938年秋以后,日本華北派遣軍就認為華北主要抗日力量就是共產黨。1940年春,日本估計在華北的中國軍隊共73萬人,其中國民黨正規(guī)軍38萬人,非正規(guī)軍7.9萬人;共產黨正規(guī)軍13萬人,非正規(guī)軍16萬人,共計29萬人。[11]389這個估計與我軍實際情況基本上相吻合。因此,如果說日本侵略軍對共產黨實力在百團大戰(zhàn)以前是茫然不知,是不客觀的。
第四,在百團大戰(zhàn)之后,日本侵略軍在華北的實力不是增加而是逐漸在減少。從日本陸軍省部的軍備計劃來看,1939年12月向天皇上奏的《修正軍備充實計劃》中,擬將在1940年度與1941年度上半年“將現有的八十五萬在華兵力逐步削減為五十萬人,企圖以此節(jié)省的預算充實對蘇戰(zhàn)爭的設備”;[11]3781941年1月制定的《對華長期作戰(zhàn)指導計劃》中,對在華的兵力數計劃為:“昭和十六年度(1941年)平均六十五萬(預定華北二十五萬,華中三十萬,華南十萬)”,“昭和十七年度平均五十五萬(預定華北二十五萬)”。[11]511-512就日本侵略軍在華北的實際兵力數而言,1937~1938年初約37萬人;1940年約25萬人;1941年、1942年均為25萬人。[11]511-512[13]679
1941~1942年,國民黨頑固派大舉進攻華北解放區(qū),是由國民黨反動派一貫反共滅共的政策所決定的。同時,也有當時國際背景的復雜因素。
首先,國民黨反動派一貫推行的反共滅共政策,是其1941~1942年大舉進攻華北解放區(qū)的根本原因。自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到1949年以前的解放戰(zhàn)爭,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派,沒有放棄過其反共滅共的反動念頭。1927年秋至1930年血腥鎮(zhèn)壓了中共領導的南昌、秋收、廣州、百色等起義。20世紀30年代初,日本帝國主義開始武裝侵略中國,但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卻堅持先剿共后抗日的反動政策。1930年底至1934年春企圖滅共,先后發(fā)動五次大規(guī)?!皣恕保诩t軍長征中,又企圖在湘江、大渡河徹底消滅共產黨和紅軍。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后,國共關系出現轉折:國共合作抗日。1938年10月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后,國際形勢多次發(fā)生急劇變化:1939年日本帝國主義對國民黨采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并從總體戰(zhàn)略上停止對國民黨軍事進攻;與此同時,英美帝國主義推行遠東慕尼黑政策,也從政治上鼓動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反共。1939年1月國民黨召開了以反共為主要內容的五屆五中全會,1939年底至1940年春,國民黨反動派掀起抗日戰(zhàn)爭時期第一次反共高潮。1940年日本帝國主義急于結束中日戰(zhàn)爭以便放手南進,對蔣介石集團又加緊誘降。與此同時,英美遠東慕尼黑政策破產,轉而積極拉攏和支持蔣介石集團。蔣介石集團于1941年初又發(fā)動第二次反共高潮。1941~1942年,由于蘇、美、英軍隊迭遭挫折,德國和日本都取得了暫時的優(yōu)勢,在德、日法西斯的暫時勝利的刺激下,國民黨頑固派又加緊進攻解放區(qū)。1942年底至1943年春夏,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形勢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反法西斯戰(zhàn)爭節(jié)節(jié)勝利,國民黨反動派為削弱和消滅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準備搶奪抗戰(zhàn)勝利果實,維護其反動統(tǒng)治,于1943年春發(fā)動了第三次反共高潮。同年5月,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公布了解散共產國際組織的決議,6月蔣介石集團高唱“解散共產黨”、“取消陜甘寧邊區(qū)”的口號,[5]2197月軍事攻擊陜甘寧,妄圖“消滅邊區(qū),打倒共產黨”。抗戰(zhàn)勝利后,在美帝國主義的扶持下,蔣介石集團一面進行和談煙霧,一面又大舉進犯解放區(qū)。美帝國主義支持蔣介石完成全面進攻準備后,1946年6月國民黨隨即徹底撕毀停戰(zhàn)協(xié)議和政協(xié)決議,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qū),挑起第三次國內戰(zhàn)爭。
由此可充分說明,1941~1942年國民黨頑固派大舉進攻解放區(qū),是其一貫反共滅共以維護其反動統(tǒng)治的政策所決定;同時,是以國際形勢變化為反共滅共契機的。倘若是百團大戰(zhàn)暴露力量招來國民黨頑固派進攻的觀點成立,那么在此前的平型關戰(zhàn)役不也暴露了力量嗎?另外,第一、第三次反共高潮又是什么大戰(zhàn)暴露了力量呢?
其次,國民黨頑固派在抗戰(zhàn)期間,大舉進攻解放區(qū)不是始于百團大戰(zhàn),“曲線救國”的反動策略也不是始于百團大戰(zhàn)。國民黨頑固派早在1939年就大舉進攻過華北解放區(qū)。如1939年年底至1940年春,國民黨頑固派發(fā)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就是大舉進攻陜甘寧邊區(qū)、晉西、太行、冀南等解放區(qū)?!扒€救國”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頑固派陰謀反共的一種極端卑鄙的新花招,即指使一部分國民黨官員或將領率部投敵當漢奸,然后讓他們打著偽軍的旗號配合日本侵略軍來進攻八路軍和新四軍,妄圖達到陰謀消滅或嚴重削弱中國共產黨和人民革命力量的卑鄙目的。1941~1942年國民黨頑固派披著“曲線救國”的旗幟,指使大批高級將領率部投敵,充當偽軍,在日本侵略軍指揮下進攻解放區(qū)。但客觀地講,“曲線救國”論早在1938年底,就由國民黨河北省保安司令張蔭梧提出,并深受蔣介石的欣賞。從此以后,這種“曲線救國”的謬論,在國民黨集團內頗為流行。如國民黨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部的秘密文件中竟公然說:“除奸至為迫切要務,應分別輕重,首先從事剿共。如果影響抗戰(zhàn),萬不得已則可略走曲線”。[1]499-500[7]115國民黨山東省主席牟中衍說:“寧當偽軍,別干八路。當偽軍是‘曲線救國’,日后反正,中央還能收留;干了八路,中央就永遠不原諒了”。[1]500由此可見,1941~1942年國民黨頑固派打著“曲線救國”旗號進攻解放區(qū),是國民黨頑固派早于百團大戰(zhàn)實行降日反共的一種反動政策。
綜觀上述,可以清晰地得知:1941~1942年華北抗日根據地困難局面是諸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帝國主義對華北抗日根據地的瘋狂、頻繁“掃蕩”,國民黨頑固派對解放區(qū)的封鎖,1940~1942年華北各地連續(xù)發(fā)生嚴重自然災害;百團大戰(zhàn)不是日本帝國主義1941~1942年對華北抗日的根據地瘋狂“掃蕩”的原因,實質上是由日本帝國主義既定的侵略政策和華北特殊地理位置所決定的,也是日本帝國主義為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急切需要加緊榨取華北人力、物力、財力供應戰(zhàn)爭的必然結果;百團大戰(zhàn)也不是國民黨頑固派1941~1942年大舉進攻解放區(qū)的原因,而是由國民黨頑固派一貫反共滅共政策所決定的,并以國際形勢變化為契機。與此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對華北解放區(qū)的瘋狂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大舉進攻華北解放區(qū)都不是始于百團大戰(zhàn),在此之前已大有之。很顯然,1941~1942年華北抗日根據地困難局面并不是由百團大戰(zhàn)所謂“后果”造成的,說1941~1942年華北抗日根據地出現的困難局面是由百團大戰(zhàn)“后果”造成的觀點,是不成立的,有悖于歷史客觀事實,必須加以澄清。
[1]徐和德,等.中國現代史常識(下)[Z].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
[2]胡華.中國革命史講義(下)[Z].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
[3]郭加復,等.抗日戰(zhàn)爭大事集[Z].上海:上海社聯(lián),1982.
[4]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精裝本)[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黨史大事年表[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張圻福.新編中國現代史(中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1987.
[8]中學歷史手冊(中國近現代史部分)[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
[9]徐和德,等.中國現代史常識(上)[Z].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
[10][日]井本熊男.中國事變處理綱要(1940年11月30日)[A].百團大戰(zhàn)史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何理,等.百團大戰(zhàn)史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上海高校編寫組.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責任編輯:文 晴]
K265.9
A
1673-8616(2011)02-0088-05
2010-10-30
何成學,中共廣西區(qū)委黨??蒲刑幯芯繂T、《桂海論叢》副主編(廣西南寧,5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