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彥
試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化解社會矛盾
尹彥
當前,我國既處于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又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及時化解社會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緊迫而重大的任務。要深刻認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化解社會矛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功能,積極探索矛盾化解的制度和機制,有效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矛盾;社會和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是構建和諧文化的根本,其基本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日趨增強,社會意識和價值取向日益多樣化,由此構成了社會矛盾的頻發(fā)性、多樣性、復雜性、階段性和群體性,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突出問題。及時化解社會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fā)展和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緊迫而重大的任務。作為我國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主體和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是整合全社會多樣化價值取向的基本理念,又是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和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精神支柱。深刻認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化解社會矛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功能,積極探索矛盾化解的制度和機制,對于有效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利于提升黨的執(zhí)政公信力
執(zhí)政公信力,是指執(zhí)政者“在執(zhí)政過程中通過發(fā)揮自己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塑造民眾的信心并兌現承諾而贏得民眾信任的能力”,是廣大人民群眾對執(zhí)政黨認同度和信任度的反映。[1]它不但是政黨執(zhí)政的基本前提,也是影響人民群眾政治態(tài)度和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關系著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鞏固及社會和諧穩(wěn)定。正確認識和處理黨群干群關系,提高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能力和水平,是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體現著黨、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價值觀的有機統(tǒng)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化解社會矛盾,可以滿足人民群眾合理的利益需求,維系良好的政治秩序,增強黨和國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升黨的執(zhí)政公信力。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利于促進利益和諧
當前,在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原有的社會利益格局正在發(fā)生深刻的變化,出現一些新的社會現象和日益多樣化的利益訴求,產生一些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隱患。及時協(xié)調、處理新形勢下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矛盾,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江澤民同志指出:“要認真研究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表現形式和發(fā)展趨向,特別要注意在深化改革中由于要進一步進行利益格局、利益關系的必要調整而可能引發(fā)的新問題、新矛盾,千萬不可疏忽大意?!盵2]任何社會的價值體系都是社會不同利益群體表達利益需要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載體。作為一種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規(guī)范、倫理準則、價值取向的綜合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訴求是維護和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民眾的利益得到保障和實現是執(zhí)政黨贏得民眾支持的最好方式。同時,作為聯結各民族、各階層的精神紐帶,它能有效調節(jié)人們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可見,它可以通過調整生產關系來約束人們在經濟行為中的異化問題,兼顧好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引導群眾擺正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促進利益和諧和社會穩(wěn)定。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利于鞏固和諧社會的思想道德基礎
思想文化的矛盾和沖突,是社會動蕩的內在誘因,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風貌和精神狀態(tài),直接關系到黨魂、國運、民心。隨著經濟全球化持續(xù)推進、信息網絡化的迅猛發(fā)展和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多元化的文化和社會思潮引起人們在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和沖突。江澤民同志深刻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社會,沒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及其以此為基礎的思想穩(wěn)定,是很難保持社會政治穩(wěn)定的?!盵3]因此,在這種大背景下,需要一個核心價值體系為社會發(fā)展提供明確的道德標準,為社會和諧提供合法論證,為社會穩(wěn)定提供精神支柱,引領各種社會思潮,使人的心理、思維、倫理道德和理想信念等因素整合成精神動力和民族凝聚力,形成化解文化矛盾和沖突的強大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中處于統(tǒng)攝和支配的地位,對社會思潮具有強大的整合力和引領力,能化解思想文化方面的矛盾和沖突,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對打牢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起決定性作用。
(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利于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良性運行
社會活力和社會良性運行是社會進步、和諧穩(wěn)定的基礎和條件。每個社會要有活力和有序運行,都需要有明確的價值支撐與價值引領。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社會的方向盤,是一個國家的安全閥。通過構建核心價值體系,發(fā)展主流意識形態(tài),引領和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tǒng)得以正常運轉的基本途徑。由于我國在轉型時期社會價值觀念發(fā)生巨大變化,“通過求助于傳統(tǒng)的世界觀和常規(guī)的國家倫理,使統(tǒng)治秩序得到維護的方式已經失效”,[4]加之某些方面制度的公正性缺失等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會主體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能動性的發(fā)揮,阻礙了社會活力的激發(fā)和社會的良性運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國家建構的在社會精神生活領域占主導地位和引領地位的核心價值觀念體系和行為規(guī)范體系,可以通過建立健全各種合理完善的制度、機制,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的方針,滿足最大多數人的本質需求,捍衛(wèi)最大多數人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化解社會各群體、階層間的矛盾與沖突,增強社會發(fā)展的活力,引導社會走向穩(wěn)定和團結。
(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化解社會矛盾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事物內部矛盾雙方又同一又斗爭推動事物的發(fā)展。同一和斗爭是矛盾運動過程中兩種不可分割的基本關系。在對立面的相互斗爭中,就有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斗爭的結果,可以使雙方相互轉化、相互過渡。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fā)展進步的。這就說明和諧與矛盾的關系,指出和諧實際上是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的良性狀態(tài)。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xù)過程,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化解社會矛盾的理論基礎。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決定意識形態(tài),而意識形態(tài)對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有巨大的反作用。作為與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并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意識形態(tài),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發(fā)揮自己的強大功能,能構建一個暢通有效的利益協(xié)調機制、利益訴求機制、矛盾調處機制、利益保障體系,根本緩解、合理化解、及時處理、積極預防利益矛盾,整合社會力量,實現社會和諧。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功能是化解社會矛盾的有力保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關鍵所在,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能為其化解社會矛盾提供有力保障。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通過思想引領增強人們法制觀念和道德意識,使社會成員的政治參與理性化、法制化,讓不同的利益群體增進了解理解和諒解,減少思想沖突,增進社會認同,有效避免因認識差異引發(fā)社會動蕩。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能從不同角度和層次取得全社會的認同,使人們超越差異,縮小分歧,消除隔閡,增強整個社會的向心力及社會成員的歸屬感。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能把市場、政府和社會三方面不同指向的理念價值有機地融合起來,實現社會力量、社會資源和利益訴求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消解社會不和諧的因素,化解各種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所有價值目標中處于統(tǒng)攝和支配地位,決定著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模式、制度體制和目標任務,既可以引導和保障它們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又能不斷調整和創(chuàng)新各項具體制度,以化解社會矛盾,確保國家興旺發(fā)達和社會和諧進步。五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能通過人與人之間思想的交流與溝通來調適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從社會矛盾的思想根源出發(fā)解決人們思想問題,把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從而維護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
(三)化解社會矛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F階段我國社會矛盾錯綜復雜,深刻認識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機關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方針。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總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變遷出現一定程度上的調整和優(yōu)化,以充分發(fā)揮其在促進和諧社會構建中的理論保證作用、心理疏導作用、矛盾化解作用、團結動員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新世紀新階段對全體公民思想政治和道德建設內容的最新擴展和最新凝練,是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可見,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積極化解社會矛盾,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應有之義。
(一)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導向功能,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
要深入研究各種受眾群體的需要、構成、心理、行為等特點和認知水平,有效整合和優(yōu)化啟發(fā)、動員、教育、監(jiān)督、批評等思想工作方法,以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輿論引導的中堅力、公信力和影響力為基礎,以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發(fā)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為總要求,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突出問題、化解社會矛盾為突破口,建立健全引領整合多樣化社會思潮的組織體系,構建定位明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覆蓋廣泛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能力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建立健全統(tǒng)一指揮、反應靈敏、協(xié)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著力解決社會建設滯后、社會管理不到位的問題,實現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統(tǒng)籌協(xié)調好各種利益關系,妥善處理好各種社會矛盾,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wěn)定。
(二)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調節(jié)功能,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要高度重視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問題,認真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調節(jié)功能,建立起主流意識形態(tài)面對不同層次、不同對象的教育體系。要建立一整套適應不同層次、不同傳播渠道、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的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創(chuàng)新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的方式方法。[5]直面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特別是面對易突發(fā)和激化的問題和矛盾,做到第一時間發(fā)布權威信息,梳理清楚矛盾的核心和實質,把道理講深、講透、講到群眾的心底,從而調適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使人們心理由不適應、不平衡向適應、平衡轉化,消除人們的心理障礙,化解人民內部矛盾。
(三)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控制功能,維護社會穩(wěn)定
在國內外重大事件時有發(fā)生、網絡日益成為思想文化信息集散地和社會輿論放大器的條件下,建立迅捷高效的反應機制和整合機制已成為在重大關鍵時刻能否及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功引領社會思潮,實現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要設立專門的研究監(jiān)測機構,建立迅捷高效的社會思潮動態(tài)掌控和反饋反應機制,建立起一整套協(xié)調社會沖突的整合機制,密切關注社會輿情、社會思潮、社會心理的動態(tài),及時把握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思想狀況、價值取向及其變化,要快速反應、合理引導、取真去假、扶正抑偏、揚善抑惡,形成對社會高度關注事件的輿論“左右力”和正確思想觀念對互聯網的強勢“沖擊力”,增強人民群眾對各種錯誤思潮的“免疫力”和明辨是非及抵制蠱惑的能力,使核心價值體系適時、適度、有針對性地做好引導、控制工作,把各種錯誤思想傾向消除在發(fā)生之前,防患于未然,以及時、準確應對各種突發(fā)事件,化解社會沖突引發(fā)的社會風險,降低防范危機成本,減少社會震蕩。[6]
(四)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凝聚功能,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
做好群眾工作,化解社會矛盾是黨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這就要求我們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凝聚功能,把人民群眾的力量集合起來,使大家同心同德,共同為建設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實現‘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目標任務,必須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必須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要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必須發(fā)揚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不斷探索做好群眾工作的新途徑。一是創(chuàng)新群眾工作理念,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自覺性,增強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聚和激勵廣大群眾共同前進的思想基礎。二是創(chuàng)新群眾工作方法,用好說服教育、示范引導、提供服務和心理引導等方法,不斷提高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把群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增強群眾工作的親和力和感染力。三是創(chuàng)新群眾工作的組織載體、物質載體和溝通載體,整合各方資源,構建開展黨群干群工作的新平臺,使群眾工作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從而提高群眾工作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四是創(chuàng)新運行機制、競爭機制、激勵機制、保障機制、反饋機制,使群眾工作走上科學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時代化、大眾化、社會化、生活化的軌道,做到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實現培養(yǎng)人、造就人、激發(fā)人、成就人的目標,積極培育健康、向上、平和的社會心態(tài)。
[1]吳家慶.論執(zhí)政黨公信力:內涵、功能與實現途徑[J].政治學研究,2009,(5).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220.
[3]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25.
[4][德]尤爾根·哈貝馬斯.合法性危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97.
[5]宋萌榮.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N].光明日報,2008-07-29.
[6]劉文波.建設和諧社會要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優(yōu)勢[N].光明日報,2004-12-21.
D60
A
1673-8616(2011)03-0034-04
2011-03-01
尹彥,廣西警官高等??茖W校講師(廣西南寧,530023)。
[責任編輯:陳展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