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鴻
(華僑大學,福建泉州 362021)
傳播語言學理論的新構建
——《傳播語言學》評介
方 鴻
(華僑大學,福建泉州 362021)
傳播與語言密不可分,二者交叉、融合而生的傳播語言學近年來不斷發(fā)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傳播語言學》一書以現(xiàn)代學術的眼光構建了新的傳播語言學研究體系。它把理論與實踐貫通,視角多元,構建新穎,深入挖掘出了傳播語言學中諸多獨創(chuàng)性的觀點,加之鮮活的語言和生動的例證,不難發(fā)現(xiàn),這是一部兼具學理性和實用性的佳作。
語言;傳播;傳播語言學;構建
德國著名文化哲學家卡西爾說:“人是符號的動物?!薄?〕語言是人類最為常用的符號,人之所以為人正是由于語言的存在,人類與語言共生。語言對于人類而言,其最主要的功效在于傳播。語言充當著人類傳播活動的重要手段和載體,承擔著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任務,它的傳播功能在不同領域都發(fā)揮著極為顯赫的作用。語言與傳播的密切聯(lián)系,使得語言學與傳播學兩門學科天然地擁有著親緣關系。近年來,隨著新興學科的不斷崛起與發(fā)展,以語言學與傳播學的交叉、融合而催生出來的新興學科——傳播語言學誕生了。2010年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索燕華與紀秀生合著的《傳播語言學》正是在當今學科大發(fā)展、大融合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新著。該書以廣闊開放的視野,以現(xiàn)代學術的眼光建構了傳播語言學,為傳播語言學學科的建設作出了新的學術貢獻。
《傳播語言學》融理論性與實踐性、學術性與可讀性為一體,它以獨特的學術認知與視角建構了傳播語言學研究新的體系;重新梳理與挖掘了傳播語言學的基本原理與研究內(nèi)涵;簡明精要地闡述了語言之于傳播中的運用;科學合理地嫁接了傳播學與語言學兩門學科。該著以語言為軸心,綜合文學語言、新聞語言、廣告語言和網(wǎng)絡語言等傳播語言實踐及相關學科的研究資源,構筑了新的傳播語言學的研究框架,拓展了語言與當代多學科之間的張力與勾連,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當代傳播語言學研究新的視角與風貌。
實現(xiàn)這樣的學術研究成果,著書者不僅要在語言學領域涉獵較深,還要對傳播學有所研究,更要站在多學科融合的高度,具備多學科的理論視野與功底。《傳播語言學》的作者是兩位有主見、有創(chuàng)建的學術研究者,一位主要從事傳播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另一位主要從事理論語言學的教學與研究,他們都很重視應用語言學的發(fā)展狀況,重視語言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廣泛而實際的運用。長期以來,他們致力于語言學和傳播學的交叉點,尋找二者之間的交集之處,這一研究成果正是他們心血與智慧的結晶。
傳播語言學屬語言學的分支學科,它與交際語言學、行為語言學等等共同被列入應用語言學的范疇。該著認為,“傳播語言學研究就是把語言放在人類社會傳播活動大系統(tǒng)中加以考察,從而更有效地揭示人類語言的本質、功能以及語言系統(tǒng)的內(nèi)在規(guī)律?!薄?〕28《傳播語言學》這部專著正是在這樣的理念基礎上構建了具有當代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性學術視野下的理論框架與內(nèi)容。它廣泛運用不同學科的原理、方法與范式,對語言及其相關的現(xiàn)象進行了多側面的綜合研究,合理地吸收了當代語言學、傳播學、新聞學、文化學、文學、廣告學以及網(wǎng)絡等多學科領域的新成果,多方位、多視角地審視和分析傳播語言。將語言同諸多傳播門類進行關聯(lián)性研究,大大開闊了語言學的研究領域與視野。
該著共分十章。除緒論外,關于語言在傳播中的“特性”、“功能”、“局限”與“發(fā)展”幾章,屬語言理論層面的研究,可歸納為“語言中的傳播”;而“文學語言”、“新聞語言”、“廣告語言”、“網(wǎng)絡語言”及“非語言符號在傳播中的應用”幾章,屬語言實踐層面的研究,可歸納為“傳播中的語言”。富蘭克林曾說:“對于創(chuàng)新來說,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思路?!薄?〕《傳播語言學》正是其理論與實踐的貫通與融合,構成了多元視角、構建新穎的思路特點。這樣的研究框架擺脫了語言學研究貧困化、單一化的局面,告別了過去把語言研究只停留在就語言而研究語言的孤立、封閉的階段?!叭祟惖恼Z言是一種內(nèi)蘊非常豐富的研究客體,它承載著社會、歷史、文化、習俗、心理、藝術、審美等多種信息,它與人類歷史的演進、社會文化的語境相生相伴?!薄?〕28所以,在研究方法上,該著采用多學科滲透、融合和多角度考察、透視的綜合方法,以多學科的交叉研究代替就語言而論語言的現(xiàn)象分析,同時,堅持語言理論與語言實際運用的緊密結合,以具體豐富的傳播語言樣式為例,深入分析研究,闡述理論見解,全面揭示傳播語言的性質、特征、功能及其多元表現(xiàn)等,從而引導人們感受與領略人類語言在社會傳播活動中的獨特價值和魅力。
從多學科綜合視角研究語言在傳播中的形態(tài)、藝術與功效等,使我們對語言的認知更為形象、具體,更接近語言運用的實際,也才能更真切、全面地認識和把握傳播語言的性質與風貌。如果只是單獨運用傳統(tǒng)的傳播學、新聞學和語言學的方法或現(xiàn)代本體論的方法去研究傳播語言,就會造成片面的認識,片面的認識一方面會使研究空間變得局促狹窄,限制思維能力的張揚;另一方面會使人們在不斷產(chǎn)生的新的語言現(xiàn)象面前失去應變的能力,從而陷入尷尬境地。正如書中所說,今天的時代正走向高度“綜合的時代”。毫無疑問,多學科交叉綜合的傳播語言學研究為我國語言學向著綜合型方向的發(fā)展呈現(xiàn)了更廣闊的前景。這一框架建構宏觀、新穎,為傳播語言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俞吾金先生說:“學術規(guī)范的靈魂是學術創(chuàng)新”。他指出,學術規(guī)范是保證任何學術研究活動得以健康地展開的必要條件,學術創(chuàng)新是學術規(guī)范的本質內(nèi)涵〔4〕?!秱鞑フZ言學》從傳播視角對語言的“特性”、“功能”、“局限”與“發(fā)展”等進行理論研究,挖掘深入,見地獨到,彰顯了學術創(chuàng)新精神。比如,對“語言在傳播中的功能”的認識,在以往學術界對語言的交際功能、思維功能認知基礎上,增加了語言的文化功能、凝聚功能的闡發(fā)。這種深層挖掘與拓展無疑豐富與完善了對語言在傳播中的功能的認知。
最值得一提的是,該書對“語言在傳播中的局限”的論述在傳播語言學界尚屬首次,具有鮮明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長期以來,研究者把關注的目光多聚集在對人類語言優(yōu)點的闡發(fā)上,很少對人類語言的局限性問題進行理論的思索與研究。該書從“言意之辨”、語義哲學及語言理論幾個方面論述了語言的局限。首先,從“言意之辨”角度認為:“言意之辨”是我國古代文化思想史上一個重要的哲學命題,書中以大量實例佐證了從先秦諸子百家到魏晉玄學〔5〕,再到陸機《文賦》、劉勰《文心雕龍》以及唐詩吟詠中,都提出了“道不可言”、“言不盡意”、“意不稱物”等重要的有關語言局限性的問題。其次,從語義哲學角度認為:語言是靜態(tài)的而實際是動態(tài)的,語言是有限的而實際是無限的,語言是抽象的而實際是具體的。再次,從語言理論角度認為:語言的線條型決定語言不可能共時地再現(xiàn)立體的、多維的世界,語言的概括性決定語言不可能充分地表達事物所包含的所有意蘊,語言功能的有限性決定語言不可能完全獨自發(fā)揮交際與思維作用。最后又從文學角度論述了作家對語言局限的超越。這些新穎、深邃、獨到的認識與精辟、簡練的概括,將語言的局限性問題研究得全面、透徹、深入,為該書增添了學術的深度、寬度與新鮮度。語言在傳播中的局限問題的研究對于全面、準確、客觀地認識與把握語言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學術意義,特別是它使人們在對語言有了更清醒的認知基礎上,促使人們積極思考與探索在語言傳播實踐中如何努力克服語言困境、超越語言局限,從而更好地使用與駕馭語言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可以說,“語言在傳播中的局限”這一章是該書可貴的創(chuàng)意之筆、亮點之處。
《傳播語言學》摒棄了從概念到概念的純抽象理論的學術表達,它采用宏觀論析與微觀實證相結合的手法,語言精練、鮮活,例證豐富、生動,實現(xiàn)了理性與感性緊密融合的學術表達。比如,該書開篇關于“什么是傳播”就有這樣一段表達:
人是傳播的動物,傳播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行為之一。人類的一切行為都離不開傳播,甚至人們不無夸張地說:“‘什么是傳播呢?’答案只需加一個字,即‘什么都是傳播’。”“如果我們把‘衣食住行’改為‘衣食住行傳’來概括人類基本行為,就更加全面了?!钡拇_,傳播滲透在人類的一切活動當中,它是人類得以組成社會的粘合劑,“是形成人類關系的材料,是流經(jīng)人類全部歷史的水流,不斷延伸我們的感覺和我們的信息渠道?!薄?〕
在“新聞語言的傳播形態(tài)”一章中對節(jié)目主持人的語言藝術做了五點概括:“親切自然口語化”、“坦率真摯情感化”、“獨具魅力個性化”、“詼諧幽默趣味化”、“言語組織藝術化”。諸如此類的表達使人在讀這部作品時絕沒有枯燥、晦澀、呆板的感覺,徜徉在書中猶如乘坐順流而下的一葉扁舟,令人身心蕩漾,清新舒爽。
除鮮活、精練的語言表達外,材料翔實豐富、例證典型生動是《傳播語言學》的另一大特點。比如在“語言離不開語境”中,在論述語境可以豐富詞語“言內(nèi)意外”的表達效果時,書中列舉的事例為:唐朝詩人朱慶馀寫了一首詩《閨意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首詩寫出的“閨意”已經(jīng)是非常優(yōu)美動人的了,然而作者的言外之意在于表達自己作為一名應試舉子,在面臨關系到自己前途的一場考試時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此詩投贈的對象是官為水部郎中的張籍。詩人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寫此詩的目的是征求張籍的意見。張籍在《酬朱慶馀》中寫道:“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庇捎谥鞈c馀的贈詩用“言內(nèi)意外”的手法寫成,所以張籍的答詩也是如此。在詩中,張籍將朱慶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們的贊賞,暗示他不必為這次考試擔心。這樣的例證典型貼切、有趣生動。
再比如,在論述主持人“語言詼諧幽默趣味化”時,書中舉了《實話實說》崔永元的主持實例:在一位下崗女嘉賓談到自己在家具城打工卻分不清家具性質時,崔永元接茬說:“是挺不好分的。有一次,我愛人讓我買家具,我在店里問好了是全木的。拉回家我愛人一看,說‘你是全木的’?!币鹑珗龊逄么笮?。這一實例十分恰當?shù)乇憩F(xiàn)了主持人語言詼諧幽默、舉重若輕的風格特征。書中大量的生動貼切的例證增添了該書的趣味性、可讀性,使該書達到了學術性與可讀性的完美融合。只是在論及廣告語言、網(wǎng)絡語言時,若能多選入些新近發(fā)生的例證,將會使其更具有時效性與新穎性。
總之,《傳播語言學》破籬而出,使傳播語言學研究由微觀走向宏觀,由單一走向多元,由理論走向應用,體現(xiàn)了一種新思維,展現(xiàn)了一種新視野,開拓了一種新方法。《傳播語言學》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語言學與傳播學的融合,無論對語言學還是傳播學領域的學術研究都會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傳播語言學》涉獵廣泛,別致有趣,是一部兼學理性和實用性的佳作。它為語言學界添色著墨,也讓傳播學領域綻放山花,更拓展了傳播語言學領域的研究視野與維度,是當今對傳播語言學理論認知與實踐景觀的新的構建。
〔1〕〔德〕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4.
〔2〕索燕華,紀秀生.傳播語言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郎加明.創(chuàng)新的奧秘:創(chuàng)造新的世界與金三極思維法〔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27.
〔4〕俞吾金.學術規(guī)范的靈魂是學術創(chuàng)新〔DB/OL〕.(2004-11-29)〔2010-02-20〕.http://www.people.com.cn/GB/keji/25509/37822/40305/3020190.html.
〔5〕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7.
〔6〕〔美〕施拉姆.傳播學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20.
(責任編輯 黨紅梅)
Review ofLinguisticCommunication:E stablishing a N ew S ystem of L inguistic C ommunication
FANG Hong
(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Fujian 362021,China)
Communication and linguistics are inseparable;their crossing makes a new discipline:linguistic communication,which develops in recent years.LinguisticCommunicationwhich was published b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in 2010 established a new study system from modern academic angle of the subject.It drew lots of original opinions by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 a new way.This book was an excellentwork with both academic and practical purposes.
language;communication;linguistic communication;establish
H0
C
1672-2345(2011)03-0051-03
2011-01-14
方鴻,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