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紅
(中南大學數(shù)學科學與計算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075)
血濃于水:臺灣老兵口述史個案研究*
羅小紅
(中南大學數(shù)學科學與計算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075)
以湘籍臺灣老兵高莊文為個案,運用美國社會學家格倫·艾爾德生命歷程理論四個核心原理,采用口述史結合文獻研究的方法對臺灣老兵的生命歷程進行剖析。論證了劇烈的社會變遷對個體的社會生活會產(chǎn)生顯著的社會影響,社會變遷中個體意義與社會意義的相互關系。臺灣老兵回大陸尋親的舉動是兩岸同胞血緣與親情的詮釋。
臺灣老兵;口述史;生命歷程理論
臺灣老兵是指當年追隨蔣介石一起退逃臺灣并在軍隊里服役多年,然后退役的大陸籍士兵。由于國民黨在臺灣實行高度戒嚴政策,這些士兵們不能回家。幾十年后,當年的青壯年已是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有的已經(jīng)在悲憤與思念中死去。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chǎn)黨發(fā)表了《告臺灣同胞書》,兩岸關系有所變化。1987年10月15日,臺灣國民黨當局通過了《臺灣地區(qū)民眾赴大陸探親辦法》,并于同年12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臺灣老兵如同開閘后的洪水涌向大陸尋覓親人,這個人群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雖然這些臺灣老兵苦難的經(jīng)歷與離鄉(xiāng)之苦即將流進歷史的長河,但他們的命運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臺灣老兵回大陸尋親的舉動,表達了臺灣與大陸有著一脈相承的血緣關系。血濃于水正是對兩岸同胞血緣與親情的詮釋。文中所述高莊文是一位老兵,筆者對其及家庭頗為了解。幾十年來,他漂泊海外,歷盡滄桑。他與其它臺灣老兵不同的是,他離開臺灣、輾轉秘魯、美國尋找了一條曲線回家的道路,終于比其它臺灣老兵提早十年回到故鄉(xiāng)。通過這位臺灣老兵口述其親身經(jīng)歷,筆者記錄的方式取得第一手口述材料,運用生命歷程理論,采用口述史結合文獻研究的方法,從生命歷程理論的角度去詮釋這位臺灣老兵一生充滿著滄桑而曲折的生命歷程。
生命歷程理論起源于美國,并經(jīng)歷了萌芽和發(fā)展幾個過程。二十世紀末,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社會學家格倫·艾爾德(1996)在吸收畢生發(fā)展理論的前提下歸納了以下四個在生命歷程研究范式中最核心的原理:
(1)一定時空中的生活(lives in time and place)。對于不同年代的人在經(jīng)歷巨大變遷的時空中,個體所得到的機會是不一樣的。當社會變遷對同齡群體產(chǎn)生的社會影響不同時,生命軌跡的歷史效應就會以同齡群體的效應展示出來。如果影響了幾代人也同樣以時期效應表現(xiàn),“一定時空中的生活”表明,人在哪一年出生和人屬于哪個同齡群體基本上將人與某種力量聯(lián)系起來,時空觀是對生命歷程研究范式的重點。
(2)個人能動性(human agency)。人們總是有計劃、有選擇地進行自己的生命歷程。當個人作出選擇時,不僅受到情景的影響,而且還受到個人經(jīng)歷和個人性格特征的影響。個體差異和環(huán)境會使個體的行為產(chǎn)生對生命歷程有著重大的意義。
(3)相互聯(lián)系的生活(linked lives)。人總是生存于集體社會中,并且有一張社會關系的網(wǎng)絡,個人正是通過一定的社會關系才被整合入一定的群體,因為只有這樣,個人才有可能得到社會的支持,并向社會承擔一定的義務。社會關系還是傳遞各種社會感情的媒介。
(4)生活的時間性(the timing of lives)。生活的時間性指的是在生命歷程中變遷所發(fā)生的社會性時間(social timing),它指的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生命歷程的協(xié)調發(fā)展,生活的時間性原理認為某一生活事件在何時發(fā)生甚至比這一事件本身更具有重大意義。生命歷程理論經(jīng)過六七十年的發(fā)展后,現(xiàn)代學者大都采用歷史、社會、個體三位一體的研究范式[1]。
生命歷程理論的基本分析范式,是將個體生命歷程理解為一個由多個生命事件構成的序列。生命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內容深受社會結構的影響,而前者反過來又會影響到個體角色扮演。筆者對老兵高莊文進行了詳細的個人訪談,對其口述材料進行了整理??谑鍪穼ρ芯颗_灣老兵更為重要的意義還在于,它揭示了“另類”歷史的可能性,個體記憶是歷史構成的基礎。筆者試圖通過老兵高莊文一生各個不同時期的生命事件,結合歷史文獻,具體深入理解高莊文及其同齡群體在歷史、社會結構與個體社會化進程之間的關系。
高莊文1927出生于湖南省資江市夏村一個中等傳統(tǒng)擴大組合家庭。他的家族重視傳統(tǒng)理念、親屬眾多。他的家族成員對他的生命軌跡產(chǎn)生了直接的影響。傳統(tǒng)農(nóng)村家族會讓有能力的男性到外面闖蕩、從事社會地位較高的工作,使家族在社會上擁有更高的名譽和地位。與所有傳統(tǒng)家庭一樣,高家原本打算把高莊文培養(yǎng)成一位能在外頭從事社會活動的男性。高莊文回憶道:“我七歲啟蒙,高云鄂是我的啟蒙老師,我在那里讀了三年私塾,后來繼續(xù)讀二年小學兩年初中。我在資江市一個藥鋪當過學徒?!庇捎谒L于內憂外患的戰(zhàn)亂年代,他的生命歷程隨著當時激烈的社會形勢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遷。
二十世紀初期,日本政府企圖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妄圖以軍事、經(jīng)濟、政治手段統(tǒng)治東南亞國家,并對東南亞國家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侵略戰(zhàn)爭。1937年,日本發(fā)動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日寇鐵蹄所到之處無不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毀滅性的災難,中國人民奮勇抵抗。作為一名正在成長的青少年,高莊文時刻關注外面的世界。1942年,他經(jīng)族內一個親戚引薦加入國民黨革命軍,并于1944年參加了第四次長沙抗日大會戰(zhàn)??谷諈④娛歉咔f文生命軌跡的重要轉變。如他所說“我父親就跟我們族內一個親戚打了招呼,要他帶我去部隊,他是在長沙國民黨部隊里搞無線電的?!本退悴粡能姡矔碚鲏讯?,再加上家里經(jīng)濟不景氣,人口多,也許當兵是自己將來的一條生路,抱著這個愿望,投入了國民革命軍。高莊文對這一段歷史刻骨銘心:“1942年陽歷7月,我父親送我到十垅山,和父親告別的時候,我平生看到父親第一次流淚?!弊怨耪鲬?zhàn)幾人回,高先生說從來沒見過父親流過眼淚。高先生的父親曾經(jīng)在國民黨部隊當過兵,是一位深明大義之人,他深知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道理。
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國國民黨作為正面戰(zhàn)場主力軍,對日軍進行了有力的還擊。多少優(yōu)秀中國青年懷著舍生取義、矢志報國、生死與共的理想投入到這場舉世矚目的抗日戰(zhàn)爭中,用他們的生命和血淚譜寫了一段悲壯的歷史?!拔覀兒鲜堑诰艖?zhàn)區(qū),我們是第四軍,軍長:張德能,張發(fā)奎的侄子,師長:薛旭,是薛岳的弟弟。打仗苦呀,沒有水喝,沒有飯吃,睡在地上,打了一年多,打了敗仗,逃到江西去了”國民黨第4軍系張發(fā)奎粵軍部隊,抗日戰(zhàn)爭成為了蔣介石中央軍的一支勁旅。第4軍劃入第九戰(zhàn)區(qū)后,薛岳安插了大量親信,包括自己的弟弟,張發(fā)奎的侄子張德能。薛岳希望第4軍能像第10軍那樣打出榮譽,不料事與愿違,用人不當。長沙第四次會戰(zhàn)徹底失敗,以后再無建樹[2]。
長沙淪陷后,國軍只得往日軍進攻較薄弱的江西方向撤退。江西山高地廣、地勢易守難攻,與湖南接壤。高莊文講述道:“我們經(jīng)過了很多地方,從秦嶺走到江西。共軍也往江西退。有一次,遇到了共軍,打了一下子,一看都是中國人就不打了。”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國共兩黨共同抗日。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開辟的敵后戰(zhàn)場,與國民黨為主的正面戰(zhàn)場相配合的戰(zhàn)略夾擊是中國對抗日軍的顯著特點。國共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高莊文在江西時只能等待新的轉機。
高莊文在江西時接到一個去南京接新兵的機會,因為其有親屬在南京,所以他選擇留在了南京。正如他所說:“部隊派人去南京接新兵,隊長打算派我去。1947年6月到南京,在江西的時候我就給他通過信,我叔叔當時是空軍參謀學校辦公室主任。我到南京幾個月后,我叔叔就調到上海當新聞處處長去了。我在南京時開始學習英文。”他在南京實現(xiàn)了第二次生命軌跡的轉變,他的命運隨著戰(zhàn)爭局勢的變化而發(fā)生改變。
十九世紀末,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使日本統(tǒng)治中國臺灣達50年之久,于1945年二戰(zhàn)結束后回到祖國的懷抱。在這種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國內各民主黨派理當順應歷史潮流,共同建立一個和平、統(tǒng)一、民主的新中國。國民黨出于自私的政黨利益,在美國的支持下,發(fā)動了反共內戰(zhàn)。國民黨由于領導無方,最終失敗而只得退守臺灣。正如高莊文所說:“1949年6月,學校的書記通知我們撤退。王壽民打電話給我叔叔,王壽民是空軍副總司令,叫我叔叔到南京來。他到空軍學校來了,我與他見了面。他給我們處長說情讓我回家,說老家的人很想我。我們處長說,在這個非常時期任何人都不能走,我沒走成。校長通知,本校官兵一律不得離開本崗位,校長命令全體遷往臺灣。我們全體人員一起坐火車去上海,到了上海坐船去臺灣,那里有船在等我們,是空軍供用司令部為我們準備的,一條船可坐一千多人(通艙),自帶行李,躺在船板上睡,吃飯,船走了二十幾個小時,安全到達臺灣。”高莊文在南京的命運便隨著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地位的變化而改變。從南京撤退臺灣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使他的生命軌跡發(fā)生了第三次轉變。
1949年5月20日,國民黨在臺灣頒布《臺灣地區(qū)緊急令》,宣布在全臺灣實施戒嚴,臺灣處于“戰(zhàn)時動員姿態(tài)”[3]。從此,去臺士兵與大陸的親人只能隔海相望,而大陸親人也只能扼腕嘆息。在高度戒嚴的狀態(tài)下他不能回家,并且他唯一的親人,其叔叔在去臺后一年多就因病去世,這對他在臺灣的生涯無疑是重大的打擊。正如他所說:“部隊到臺灣三年我就退役了,就找工作,我找到一家報館。從部隊退役沒有什么補貼,一切都得靠自己,我想回家,可回不了,我想到通過出國的方式回家?!彼纫?,又想回家;既要作長期打算,又要等待時機。高先生在秘魯邊工作邊讀書,他非常清楚,沒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難以在國外生存?!昂髞砦矣只氐脚_灣的報館,又看報紙,美國紐約一家中文報招報館人員,去美國要擔保人,那時找不到擔保人,我叔叔死了,后來找了一個光復大陸委員會做秘書的長沙人做擔保,我就去美國了?!痹诿佤?shù)墓ぷ鹘?jīng)歷為他去美國打下了基礎。他沒有放棄學習,并不斷努力改變自己使自己能在國外生存下去。中國人民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頑強精神在海外華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驗證。
二戰(zhàn)結束后,中美兩國對立二十二年。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發(fā)生了改變,高莊文可以從美國回國探親了。比起1987年臺灣開放民眾回大陸的時間整整早了十年。正如他所說:“1976年我就開始寫信回家,1977年就回國了。我那時想起要回國了,一夜都睡不著?!备咔f文在1977年5月回到了老家夏村,從1942年到1977年,離家整整三十五年?!拔宜篮竽銈円盐以嵩谖业锷磉??!备呦壬?942年離開家鄉(xiāng),再也沒有見過父親和母親。高先生自1977年以后曾多次回國,他告訴筆者,他在海外,十分想念父母及家鄉(xiāng)的親人,并時刻從電視、報紙關注家鄉(xiāng)的變化,他在談及父母時會不禁失聲痛哭。
高莊文身居美國,經(jīng)常替在臺的老兵給大陸的親屬轉信,寄錢,并替他們看望在大陸的親屬。雖然有的老兵通過其它國家轉信回大陸,但有的幾十年音信全無。骨肉分離,親情阻斷,讓海峽兩岸的親人望穿了秋水。1987年10月15日,國民黨中常委通過決議:“凡在大陸有血親、姻親、三親等以內的親屬者,可以赴大陸探親?!眱砂斗忾]40年之久的大門轟然打開,臺灣親人歸家的腳步幾乎踏平了波濤洶涌的臺灣海峽[4]。
如今,臺灣老兵終于盼來了撥云見日的青天。當他們能踏上大陸家鄉(xiāng)這片熱土時,卻已斗轉星移,物是人非,許多親人早已離開人世。近些年來,中國大陸對臺灣老兵越來越關注,他們可以回大陸安家落戶,許多臺灣老兵得以在有生之年回到故鄉(xiāng)與親人團聚。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海峽兩岸人民同根同祖,血脈相連。有著共同的血緣,共同的生活習俗,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心理素質,共同的民族氣節(jié)。兩岸人民不僅有責任共同終結敵對局面,撫平歷史創(chuàng)傷,而且只要兩岸同胞堅定信心,攜手迸進,抓住歷史機遇,祖國和平統(tǒng)一復興之偉業(yè)必將實現(xiàn)。
生命歷程理論側重于研究劇烈的社會變遷對個人社會生活與發(fā)展的顯著影響,將個體的生命歷程看做是更大的社會力量和社會結構的產(chǎn)物。同樣一組生命事件,如果排序不同,對一個人生命歷程的影響也會截然不同。把高莊文這些生命事件按一定順序排列起來,就構成了他與同齡群體具有相同經(jīng)歷的生命歷程。以下將臺灣老兵高莊文的生命事件納入到生命歷程理論研究范式中,以四個核心原理剖析之:
(1)高莊文的生活時空。高莊文出生于1927,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高莊文生長于這樣一種歷史環(huán)境下,就決定了他及他們這一代人與和平年代的人將有不同的命運和安排。如果不是戰(zhàn)爭時期,高莊文也許就不會離開家鄉(xiāng)參加國民軍??傊?,生活的時空不同,他的生命歷程就會完全不同。
(2)高莊文的個人能動性。戰(zhàn)亂時期,個體命運瞬息萬變。高莊文抗日參軍,是當時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必須選擇的道路。高莊文選擇留在南京,使他有機會成會蔣介石直系部隊的一員。國民黨戰(zhàn)敗后,高莊文想留在大陸,正如他回憶說“我們處長說,在這個非常時期任何人都不能走,我沒走成?!币蛱幱诜浅r期,社會關系不抵大勢所趨、幫不了他,上級的命令迫使他前往臺灣。在臺灣退役后,高莊文為了生存必須重新選擇新的生活方式,以適應不同社會群體的生活。他想念親人,想回故里,但是“戰(zhàn)時狀態(tài)”讓他的愿望難以實現(xiàn)。可是英語的學習不僅讓他有了語言溝通能力,而且讓他有更開闊的視野。他輾轉秘魯、最后定居美國,轉道尋求早日回到故鄉(xiāng)的機會,最終比他人提早十年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高莊文的個人能動性使他一次次改變其生命歷程,他的實例印證了生命歷程理論中的許多規(guī)律。生命事件發(fā)生的軌跡或先后次序,以及生命事件之間的過渡關系,是生命歷程理論研究的基本主題。
(3)高莊文相互聯(lián)系的生活。高莊文生活在一個重視家族禮儀與人情的傳統(tǒng)家庭,這種家族文化理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一生。高莊文原本在老家過著一種簡單的家庭生活,由于外寇入侵,正值青春年少的他只得投身于救國救亡的洪流之中。高莊文抗日參軍是由其家族內部的一個親屬引薦,通過社會關系網(wǎng)絡把他帶入國民黨軍隊中。國民黨戰(zhàn)敗時,由于他歸屬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他也就得隨同這個群體離開大陸駐守臺灣。盡管他請求任處長的叔叔幫助說情、讓他回老家,也無濟于事。曾給與他多方支持的叔叔因病去世,這使他更加想念故鄉(xiāng)和親人。縱觀高莊文的人生,他的家人、親戚、朋友對其生命歷程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4)高莊文生活的時間性。高莊文與眾多同齡人一樣,國難當頭,他們風華正茂,理當救國救亡。如果當年高莊文不是處于青春時期,而是處于老年或幼年時期,抗日的生命歷程可能就沒有。高莊文去臺灣時才二十二歲,如果不是年青,可能就不會離開部隊,也許他只能與其它臺灣老兵一樣留守臺灣,他也就不會輾轉去海外尋找一條曲線回家的道路。
[1]李強,鄧建偉,曉箏.社會變遷與個人發(fā)展:生命歷程研究的范式與方法[J].社會學研究,1999,(6).
[2]馬正健.長沙大會戰(zhàn)內幕全解密第[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
[3]張春英.海峽兩岸關系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于秀.臺灣老兵——口述實錄,我在臺灣四十年[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5]包蕾萍.生命歷程理論的時間觀探析[J].社會學研究,2005,(4).
2011-05-03
羅小紅(1969-),女,湖南益陽人,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