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曉峰 秦翠杰 李富
復雜性肛瘺臨床上比較多見,也比較難治,尤其是高位復雜性肛瘺,由于內(nèi)口位置在直腸環(huán)之上,且管道復雜,治療比較困難,若處理不當往往因多次手術而反復創(chuàng)傷,肛門瘢痕組織增多,甚至導致肛門變形、移位、缺損和肛門失禁等諸多后遺癥。我院分別采用對低、高位復雜性肛瘺的處理方法,減少了對患者術后肛管閉合功能的影響。2005年3月至2010年7月共收復雜肛瘺128例,采用改良術治療,均取得滿意療效。
1.1 診斷標準 依據(jù)患者肛門周圍曾患膿腫自潰或手術切開的病史,現(xiàn)有肛門部流膿、疼痛、濕癢等局部表現(xiàn)及全身癥狀,即可診斷為肛瘺。一般單純性肛瘺只有1個外口和1個瘺管。復雜性肛瘺可形成多個支管和外口、內(nèi)口想通。1.2 一般資料 本組128例,男性87例,女性41例;年齡19~70歲,平均40歲:病程6個月至10年,平均3年。其中低位復雜肛瘺107例,高位復雜性肛瘺21例,經(jīng)2次手術治愈者3例:外口3個者20例,外口4~6個者38例。
2.1 術前準備 患者術前需排空大小便,肛周備皮,取截石位,術野常規(guī)消毒、鋪無菌巾。局部浸潤麻醉或骶麻,待肛門括約肌松弛后,進行指診檢查,結合肛門鏡、探針、亞甲藍染色等方法,仔細尋找內(nèi)口位置,并明確主管、支管行走、數(shù)目以及與周圍組織關系。
2.2 主管道的處理 左手示指插入肛門內(nèi)口處,右手持探針由外口通向主管道的內(nèi)口,從內(nèi)口穿出并以探針為標志,做“V”字形切口,以便于引流,刮除瘺管內(nèi)腐肉及感染組織。對低位肛瘺可一次徹底切開引流。對高位肛瘺,則用一球頭探針從外口的位置、瘺管的長度以及彎曲度,將探針球頭抬起,與此處做一圓形切口,切除皮膚、皮下與瘺管壁組織,直徑3~4 cm:取另一球頭探針,在其尾部扎一橡皮筋,將探針從皮膚切口處沿肛瘺管向內(nèi)口探入,左手示指深入肛管,以便檢查球頭所在位置,準確地找到內(nèi)口后,提起橡皮筋,收緊皮筋,用絲線扎緊掛上。
2.3 肛瘺外口端的處理 對主管道外口部分很長的管道可采用“開窗術“,即從主管道靠近肛管端適當長度垂直切斷,以此為主管道外口端,主管道余下部分用刮匙刮除管壁內(nèi)炎性結締組織,引流、換藥,可自行愈合,無需特殊處理。外口做一”V”字形切口,以便于引流,外口到切口處瘺管每日沖洗,用凡士林紗條換藥。
2.4 支管道處理 將支管道瘺管與主引流切口做對口引流,即將支管的結締組織外口予以切除,并適量切除支管與主引流切口相連處的結締組織,以利于引流。最后用刮匙反復搔刮管腔,雙氧水反復沖洗,掛橡皮筋,不扎緊,呈松弛引流狀態(tài)作“引流線”。術后創(chuàng)面注射長效止痛合劑,肛內(nèi)填凡士林紗條,傷口處無須特殊處理,以無菌敷料覆蓋,膠布加壓固定。術后應保持大便通暢,注意局部清潔,每日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3~5 min,并更換敷料,結合抗生素應用。對一次性切開的低位肛瘺應注意換藥,防止橋型愈合。
2.5 掛線的處理 “掛線”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掛線的機械勒割,緩慢剖開瘺管括約肌,不影響肛門術后功能。因此,應定期檢查“掛線”以便扎緊。一般來說,術后10~12 d掛線可將瘺管全部剖開,橡皮筋自然脫落。對支管的“引流線”要進行沖洗,并轉動“引流線”的橡皮筋,以利于支管腔的充分引流。然后使主、支管腔的這種修復及主引流切口變淺,糞便殘渣物不易進入支管腔,拆除“引流線”,支管很快愈合。
瘺管及創(chuàng)面完全愈合為治愈;瘺管及創(chuàng)面未完全愈合,仍流膿水,則屬無效。本組128例,1次手術治愈125例,2次手術治愈3例,治愈率100%。跟蹤隨訪1~數(shù)年,均無復發(fā)及后遺癥。橡皮筋最早脫落7 d,最遲13 d,平均9.5 d;創(chuàng)面愈合最短15 d,最長62 d,平均療程21 d。
4.1 切開掛線對口引流術的注意事項
4.1.1 正確處理好內(nèi)口和原發(fā)病灶 肛腺感染是肛瘺形成的主要原因。準確尋找好內(nèi)口,徹底清除感染的肛竇、肛門腺及其導管,是手術成功和防止術后復發(fā)的關鍵所在。我們的體會是正確尋找內(nèi)口要以指診為主導,動作要輕柔,要有耐心,切忌造成假內(nèi)口。在處理內(nèi)口時,刮除內(nèi)口周圍的組織,從而達到徹底清除感染的肛隱窩、肛門腺以及導管的目的。
4.1.2 徹底清除支管管腔的壞死組織及感染物質,是保證手術成功及防止復發(fā)的主要因素 本組3例2次手術者,主要原因是支管管腔較深,支管道較長,在術中清除管腔內(nèi)壞死組織不徹底,對口引流不暢,拆除“引流線”過早,支管不愈合。
4.1.3 創(chuàng)口處理 切口要和內(nèi)口及纖維方向垂直,要深達瘺管基底部,適度向外側延長,保持引流通暢。掛線一般7~12 d脫落,掛線松時要及時緊線,“引流線”要保持松弛狀態(tài),視支管的愈合程度,糞便物不能進入支管管腔時可拆除“引流線”。換藥時,要把創(chuàng)口分泌物及糞便沖洗干凈,應使內(nèi)口和隧道先愈合,造口處最后愈合,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4.2 對外切內(nèi)掛對口引流術的評估 外切內(nèi)掛對口引流治療復雜性肛瘺,可靈活運用中醫(yī)掛線療法,對高位瘺管部分掛線,低位瘺管部分切開引流,從而避免了肛門失禁,對肛管壓力、肛門閉合功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支管實行“曠置開窗”以及在支管外口與主引流切口之間放置一條“引流線”,形成了牢固通暢的對口引流,這樣既可縮短愈合時間,又可防止因完全切開支管損傷肛周組織形成瘢痕,而導致肛門畸形、移位等不良后果。實踐說明,本療法無大便失禁等后遺癥,與一般治療復雜性肛瘺相比,具有療程短、痛苦小、后遺癥少等優(yōu)點。是值得推廣的一項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