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紅
夜色是令人失望的清明
——評小說《紅與黑》
馬志紅
《紅與黑》是一部情節(jié)緊湊、結(jié)構(gòu)嚴密的巨著。在原著中,司湯達以巨大的藝術(shù)力量刻畫了各個社會階層的人物形象:狡猾毒辣,陰謀醞釀反人民的罪惡計劃的貴族(木爾侯爵);勾結(jié)反動統(tǒng)治勢力,爭權(quán)奪利,奴役人民的僧侶(福力列代理主教、馬士農(nóng)教士和加斯答列副院長);貴族獵取封號的惡棍和利欲熏心、卑鄙庸俗的市儈(德圭列諾、德瑞那市長等);純潔、善良、正直、忠于友誼的青年商人(福格)。通過對這一系列人物形象鮮明而深刻的描繪,以及他們和環(huán)境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的分析,生動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初期歐洲的社會面貌。
在《紅與黑》中,作者以政治為經(jīng),愛情為緯,用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chǎn)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使我們看到,在生硬的歷史書上無法感受的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chǎn)階級交替執(zhí)政的關(guān)鍵時期的狀況;從中了解到,現(xiàn)實主義作品的另一種藝術(shù)特色——司湯達傾心的人的“靈魂辯證法”;這與以往從《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中體會的巴爾扎克的“造成一個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書最耀眼也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于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fā)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xiàn)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zhì)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于連處在青年的沖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的經(jīng)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tài)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xiàn)實阻礙實現(xiàn)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著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偽的言行作為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這樣,于連悲劇性的結(jié)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還有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
寫至此,不得不引到這部小說的一個“創(chuàng)舉”——使于連與德·雷納爾夫人“心靈的愛情”和于連與德·拉莫爾小姐“頭腦的愛情”相映成趣。盡管這兩個貴族女性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她們在這兩個基本點上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記得當于連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愛情正蛻變成虛榮的工具時說“我把自己毀了”,可之后的細節(jié)是“一種高傲之間帶著惡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摯、最強烈的愛情的表情”。這時的貴族小姐卻是擺脫了一向慢得像烏龜爬一樣的生活,用喪失尊嚴的方法博得愛情。書中兩段悲劇愛情的進展始終伴隨著新貴的若即若離和于連的自卑帶來的懷疑,直至生命將要終結(jié)時,愛情才爆發(fā)出無濟于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懷。
因此,綜觀整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紅與黑》是社會各階層較量的角斗場,其反映出了社會各階層爭斗的各種現(xiàn)象以及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從中我們更體會到了十九世紀初期在當時的社會制度和不同的社會階層中,歐洲社會各個社會人物的不同表現(xiàn)和追求。有些人追求富貴,有些人追求權(quán)勢,有些人追求愛情,有些人追求安逸。也只有像司湯達這樣的大師才能寫出這樣的傳世之作,使我們更加清醒地了解了當時歐洲的社會狀況和社會現(xiàn)象,更深刻地反映了當時歐洲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
于連·索雷爾的命運時時刻刻牽動著讀者。綜觀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蕩的年輕生命,流淌著太多矛盾和復雜。對此,人們可以作出很多評判——一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灰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斗士的犧牲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而我以為,說于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采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zhì)。
就于連而言,他在努力追求幸福,追求進入上流社會。雖然他出身低微,卻有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又有著杰出超人的智慧,以至于他日后能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混跡。怎樣才叫幸福,如何得到幸福,是人們一直追求的目標,也同樣困惑著小說的主人公于連。在于連看來,幸福并沒有具體的標準,只是埋在他的心里,他一個接一個的行動步驟在不斷地進行著。他為第一次擺脫了父兄的虐待而備感幸福,也為德·雷納爾夫人面前履行“某種責任”而幸福,為目中無人的瑪?shù)贍柕略谧约好媲扒腋?,為一次次地發(fā)跡而幸福。他渴望幸福,渴望出人頭地,他甚至想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為此,他挖空心思不斷想出各種計謀,使出各種虛偽手段,把他超人的智慧運用得淋漓盡致。但他畢竟骨子里是個好苗子,所以在得到幸福的時候,他又感到內(nèi)疚,陷入自責之中。因此他的計劃總會顯出漏洞,讓人產(chǎn)生懷疑。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于連這種幸福的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標準為標準,追求他人和社會的承認。實質(zhì)上,他并沒有獲得多少快樂和幸福,反而使他處在一種緊張狀態(tài),僅僅是感到“快樂得到了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一種“野心家實現(xiàn)后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著緊接著應該再制訂一個計劃。這些所謂的幸福僅僅是表象而已,于連為了表象而犧牲了本質(zhì)。當他以為德·雷納爾夫人的一封信斷送了他的幸福時,他想到了報復,最終被投進了監(jiān)獄。在獄中,他從社會的束縛解脫出來,獲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偽裝和面具,找到了真實的自我,也找到了本質(zhì)的幸福。他放棄了逃跑和上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對死亡。
而于連的命運就是社會下層人民奮斗,努力改變自身命運的寫照,是從小人物的命運折射出大社會,把各種社會現(xiàn)實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了出來。他們想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改變自己的命運,在社會的大潮中掙扎著,奮斗著,想努力改變自己,改變?nèi)松?,從而達到改變社會的最終目的。但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談何容易,最后還是以失敗告終。
對于于連的愛情,我們同樣懷著強烈的興趣。因為于連的成功幸福繼而毀滅都與他的愛情緊密聯(lián)系著。他的兩個戀人——德·雷納爾夫人和瑪?shù)贍柕掳橹虝憾鴬^斗的一生,所以不妨分別來看看于連與兩個戀人的戀情。于連和德·雷納爾夫人的愛情始于于連對她的誘惑。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謂的“責任”,這是一種對貴族老爺?shù)膱髲?,一種虛榮的滿足。但是,德·雷納爾夫人的善良、淳樸、溫柔深深地打動了于連。一段時間,他瘋狂地愛上了德·雷納爾夫人??上н@顆愛心又很快被種種野心侵占了,直至最后才又復燃,爆發(fā)。而于連和瑪?shù)贍柕碌膼矍楦嗟氖且环N征服和反征服的關(guān)系,誰征服了對方,就會讓對方受到情感上的折磨?,?shù)贍柕鲁錾砗篱T貴族,且追求理想,不甘平庸,才思敏捷。所有這些都吸引著于連。而瑪?shù)贍柕聦τ谟谶B的愛情更多地緣于于連在她的驕傲面前不屈服,不屑一顧(自然也包括于連的英俊、才學)。這在于連接受科拉索夫親王的建議這一段有趣的故事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梢哉f是嫉妒和寂寞使瑪?shù)贍柕炉偪竦貝凵狭擞谶B。
最終于連還是投入了德·雷納爾夫人的懷抱而拒絕了瑪?shù)贍柕?。這多少讓人為后者鳴不平,畢竟她置自己的名譽于不顧,畢竟她不顧一切地為于連的獲釋而奔走。但這種愛卻不是自然的流露。而于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愛卻是自然的。同她在一起,于連會感到自由、平等和獨立。這也是司湯達本人所體現(xiàn)的“頭腦的愛情”和“心靈的愛情”之別吧。于連的取舍正是司湯達本人的取舍。
司湯達的《紅與黑》,寫出了于連是一個有才華,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許多評價把于連說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但我個人認為,他們都忽略了一點,就是于連良心的一面。或者說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后的作者進行的精神思考。
于連確實是野心家。于連的野心膨脹過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線索。在德·雷納爾放假,于連想:“我一定要在這個女人身上得手”,“那樣如果有一天我發(fā)跡了,有人指責我干過家庭教師這樣下等的職業(yè),我就可以告訴他,是愛情把我拋到這個職位上的”。但是于連也像一個哲學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腦中揮之不去的是當像拿破侖般的英雄。但他對德·雷納爾夫人的愛,特別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不能不讓人感到其真情。作者的故事構(gòu)造得極巧妙。當于連步入仕途時,他用盡心機去獲取德·雷納爾夫人的心,并想用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價值,可最后他才明白德·雷納爾夫人是他的終生至愛。后來的瑪?shù)贍柕滦〗闶窃陂_始時主動追求于連的。但是又經(jīng)過多次的反復,曾使于連感到神魂顛倒。當瑪?shù)贍柕麓_認自己愛上于連的時候,于連在臨死之前卻說只有德。雷納爾夫人才會真心待他的孩子。在于連的攀升過程少不了這些女人們的幫助,可是最后他的摔倒也是因為女人。作者在《紅與黑》中塑造了于連,更塑造了于連所處的時代,在上層社會中,人人都重視榮譽,然而又過著奢侈的頹廢的生活,青年們都缺乏勇氣。社會的各種黨派都在積極而又秘密地活動著。
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湯達運用了超出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心理深度的挖掘。以深刻細膩的筆調(diào)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心靈空間,廣泛地運用了獨白和自由聯(lián)想等多種藝術(shù)手法挖掘出了于連深層意識的活動,并開創(chuàng)了后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是一首“靈魂的哲學詩”。
《紅與黑》被譽為“靈魂的哲學詩”,作為法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紅與黑》對于19世紀初期法國風起云涌的各方斗爭和矛盾都展現(xiàn)得頗為深遠,貴族、大小資產(chǎn)階級、教會人士一個個粉墨登場,人民的痛苦,平民的反抗,埋藏在無奈下的愛情,滲透了利害關(guān)系的親情,潛伏在表象下的實力的交戰(zhàn)刻畫了當時整個社會的風貌。小說發(fā)表后,當時的社會流傳著“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說法。
《紅與黑》所塑造的社會,是如此的廣闊,如此的深刻,如此的真實。在此我將基于這部人類文學史上最優(yōu)秀的作品,來探討心理學中人際印象的形成心理?!都t與黑》即是文學,又是政治學,還是社會學與心理學。我們研讀《紅與黑》,其中交往的學問是廣博的,復雜的,深刻的。在這里我僅以人際心理學的印象形成作為突破口,希望能解釋一些現(xiàn)象,能夠從另一門學科的角度去理解這一部作品。當然,對于人物的喜好因人而異,我在這里采取的只是一種大眾的心理分析方法。我想,這只是一種嘗試,其中可能會有一些牽強附會的地方。但不管怎樣,無可置疑的是,《紅與黑》是文學史上一部無可匹敵的作品。
總之,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使《紅與黑》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一部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不朽杰作。
[1]司湯達.郝運譯.紅與黑[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
[2]杰夫.外國文學名著閱讀[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
馬志紅(1965— ),女,河北玉田人,現(xiàn)任張家口教育學院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