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蘭芳 (湖南師大音樂學院 湖南長沙 410012)
“內圣外王”最早出現于《莊子?天下篇》?!短煜缕纷髡哒f:“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內圣外王之道”。 “內圣”就是修身養(yǎng)德,要求人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照《天下篇》看,“內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術者所追求的,“內圣”是莊子的人格理想。所謂人格,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格式和標準,即一個人做人的尊嚴、價值和品格的總和。它表現為:“不離于宗,謂之天人,不離于精,謂之神人;不離于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圣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外王”是莊子的政治理想,它表現為:“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yǎng),民之理也”。“內圣外王”之說雖首見于《莊子》,但卻是儒家的基本命題,從原始儒學到漢代的政治儒學,再從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兩千多年里,時代在變,儒學的詮釋也在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始終在“內圣外王”的模式里運思?!皟仁ネ馔酢钡慕y一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孔子的思想中,內圣和外王是相互統一的,內圣是基礎,外王是目的,只有內心的不斷修養(yǎng),才能成為“仁人”“君子”,才能達到內圣,也只有在內圣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安邦治國,達到外王的目的。簡言之就是為君者要以“民為邦本”,為臣者須“忠君報國”。中華民族判別英雄的標準遵奉的是“內圣外王”的道德唯上的原則。英雄是人類的精英,有著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人格力量和超乎凡人的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激起我們對他們的無限敬仰和崇拜。當今中國古典舞蹈創(chuàng)作中的英雄崇拜意識就是儒家倡導的“內圣外王”文化傳統的外在表現方式,體現了儒家的道德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人格。
在原始社會,我國舞蹈就流露出英雄崇拜意識。據《山海經》記載,神農氏的屬下刑天與帝爭神,失敗后被砍頭,葬于常羊山,但刑天不服,沒有頭顱,就以兩乳為眼睛,以肚臍為口,手執(zhí)斧頭、盾牌,憤怒起舞,以示斗志不泯。晉陶淵明詩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長在”,贊美刑天的大無畏精神。刑天在敵人面前就表現出勇往直前、不屈服命運的樂觀主義的人生態(tài)度和人生理想。雖然,新中國成立以后,戰(zhàn)爭的硝煙已逐漸散盡,中國人民進入了全面的社會主義階段,但中華民族的英雄崇拜意識卻深深地扎根于民族心理之中。各種藝術體裁反映英雄崇拜意識的作品層出不窮,舞蹈界自然也不例外。
當今古典舞創(chuàng)作中呈現了一批表現歷史英雄人物的作品,呈現出明顯的英雄崇拜意識:如以北宋抗金英雄梁紅玉為原型的三人舞《金山戰(zhàn)鼓》、以戰(zhàn)國時期荊軻刺秦為線索的舞蹈《易水寒》、以楚漢爭霸中的項羽為原型的舞蹈《垓下雄魂》、以替父從軍的花木蘭為題材的《木蘭歸》、以《水滸傳》中的林沖為原型的《逼上梁山》、以穆桂英為原型的《掛帥》、以蘇武牧羊為題材的《蘇武》、以民族英雄岳飛為素材的舞蹈《滿江紅》、以民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為題材的《虎門魂》以及其它沒有具體人物名字但體現了英雄崇拜意識和傳統民族文化心理的古典舞蹈《龍兒》、《醉劍》等。中國歷史上曾經涌現過無數英雄人物,歲月的潮汐淹沒了他們的豐功偉績,只有少數人有幸進入了文學的圣殿,而成為婦孺皆知名垂千古的英雄。一般來說舞蹈中的英雄人物刻畫常常來自文學作品,人們的英雄崇拜意識與文學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塑造具有雙向互動關系,一方面民眾把自己的英雄崇拜意識(通過作家的藝術整理)具象化為文學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另一方面文學作品中的英雄塑造又反過來進一步滋養(yǎng)或強化了民眾的英雄崇拜意識。“英者,杰出精華之謂也;雄者,威武有力之謂也”。智慧超群和勇力過人大體上是判斷英雄的兩大尺度。所以,我們談古典舞蹈創(chuàng)作中的英雄崇拜意識,離不開對文學作品中英雄人物的具體形象分析。中國文學作品中塑造的英雄往往是“亂世英雄”,人們崇拜封建時代的戰(zhàn)爭英雄實際上是崇拜亂世英雄,或者說,人們之所以崇拜亂世英雄是把結束亂世走向治世的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這些英雄都是以高超的武藝、過人的勇力征服人們,他(她)們是力和勇的化身。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攻城略地,沖鋒陷陣,靠的是刀槍棍棒等長短兵器和弓箭、盾牌等,這樣,個人的武藝、體魄、勇氣和膽略往往成為取勝的關鍵因素。他們理應得到比庸常之輩更美好更圓滿的人生結局,但中國古代戰(zhàn)爭小說所塑造的戰(zhàn)爭英雄卻絕大多數沒能讓亂世走向治世,反倒讓自己走向悲劇結局。荊軻刺秦結果被秦王所殺;項羽英雄蓋世,終究剛愎自用,烏江自刎;諸葛亮智慧超群千古一絕,然“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為抗御外侮浴血奮戰(zhàn)的岳飛,最終逃不出奸臣的魔掌,屈死風波亭;楊家將等讓入侵者聞風喪膽的御侮抗敵英雄,卻無一不成為朝廷奸臣的刀下鬼。然而正是這些悲劇英雄們“英雄”和“不那么英雄”的矛盾形象裝點了中國戰(zhàn)爭小說英雄崇拜的豐富內容,而讓他們的形象生輝的不僅僅是他們的智慧和勇力,更是籠罩在英雄們頭上的道德光環(huán)。無數英雄好漢秉執(zhí)他們高尚的道德理想而走向人生的悲劇結局,讓人扼腕,使人慨嘆。這難道不是中國封建時代忠臣義士們的必然悲劇嗎?從這個意義上說,劉備也罷,諸葛亮也罷,宋江也罷,岳飛也罷,一切于儒家倫理道德之下的人,不管是貴為天子,還是賤如乞兒,都無以逃遁“道德魔鬼”如幽靈般的冥冥控制。所以我們崇拜英雄,而英雄其實只是一種象征,我們欣賞的崇拜的其實是英雄的人格。當今古典舞的編導不約而同地在創(chuàng)作中流露出英雄崇拜意識,既弘揚了 “內圣外王”的儒家傳統文化,使人產生保衛(wèi)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又給人一種崇高壯美的審美感受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因為這種英雄崇拜題材的舞蹈一般有鏗鏘英武、瀟灑豪放的舞蹈動作,體態(tài)上昂首挺胸、立腰拔背,高難度技巧和舞蹈英雄形象的深刻內涵有機地化在一起了。
英雄,概括來說,就是偉大人格,確切點說,英雄就是永恒價值的代表者或實現者。永恒價值乃是指真美善的價值而言,能夠代表或實現真美善的人就可以叫做英雄。真美善是人類文化最高的理想,所以英雄可以說是人類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或貢獻者,也可以說是使人類理想價值具體化的人。在我國儒家文化發(fā)展的進程中,英雄的內涵常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變化和側重。但是,如果我們轉換視角,從相對靜止的角度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使得當今的古典舞編導集體無意識地創(chuàng)作出這一千年不衰,成為人們謳歌不止的類型群體的英雄的形象呢?我們發(fā)現舞蹈英雄崇拜背后包含豐富的道德箴規(guī)內容,概括起來包含以下豐富內涵:“精忠報國”、“舍生取義”、“堅持不懈”。
“精忠報國”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之一,也是中華英雄風范的最高境界。精忠報國就是自動站在國家、民族甚至歷史的高度,以個人命運與時代大背景相交融,把國家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國家的利益為義,作為自己行為的基本原則,為促進和維護國家的利益盡職盡責,主動積極地奉獻自己的一切力量,升華了自身的價值。金庸筆下的喬峰、郭靖、楊過莫不如此。正是這種為國、為民的精神和情感哺育了歷代忠貞為國的民族英雄,鑄就了偉大的中華民族之魂?;粼住堈伎坏渌嚦?,而且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責任感。晚清維新派領袖譚嗣同、革命黨人秋瑾、林覺民等人竭力提倡愛國精神。他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用自己寶貴的生命,把精忠報國精神上升到了一個崇高的人生境界。三人舞《金山戰(zhàn)鼓》中我們看到了北宋抗金英雄梁紅玉的巾幗情懷;舞蹈《易水寒》中我們領略了戰(zhàn)國時期荊軻臨行前在易水邊訣別親友,忠于國君,忠于朝廷,不誅暴君誓不回的豪情壯志與英雄氣概;《木蘭歸》中我們感受了替父從軍的花木蘭的豪情壯志;《掛帥》中我們感動于穆桂英化悲痛為力量的氣概;《虎門魂》中我們看到了民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的驚人一幕。當今我們的舞蹈編導創(chuàng)作這種帶有英雄文化意蘊的古典舞蹈,就是要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把舞蹈作品中的英雄崇拜意識化作今天的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黨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行為。
“舍生取義”??鬃訌娬{“殺生成仁”,孟子主張“舍生取義”。在儒家看來,生命固然可貴,但生命的價值不在于活著,而在于它所蘊含的道德價值。為義而死,就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儒家要求人們?yōu)榱司S護國家民族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關鍵的時刻應當舍身為國。這樣才實現了生命的價值,閃耀出生命的光輝。西漢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五年,持漢節(jié)牧羊,為了民族的氣節(jié),置生死于度外。文天祥被蒙古人俘虜后,不懼威脅,不受利誘,引吭高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典舞《蘇武》就再現了貝加爾湖畔蘇武在寒風中牧羊的一幕,讓人們在舞蹈中體會了“舍生取義”的內涵,增加了一份對民族英雄的崇敬感。正是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華民族發(fā)展進步的漫長歷史中,涌現了無數為了民族國家的根本利益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兒女,譜寫出一曲曲光耀千古的生命頌歌。
“堅持不懈”。英雄就是“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真理,不會有所畏縮的人”。就象曾子說的“自返而縮,雖萬千人吾往矣”。能夠自我堅持不隨波逐流,就是英雄。至于所堅持的意義有多大,功業(yè)又多大,則是次要的。所以方孝儒是英雄,伯夷、叔齊也是英雄,被秦始皇活埋的知識分子中如果有拒理立爭的也應該是英雄。英雄往往富有戰(zhàn)斗的精神,具有自強不息,戰(zhàn)勝種種困難的經歷。一介武夫關羽是英雄,一介文士諸葛亮也是英雄,我們崇拜的是他的在“人命”與“天命”的抗爭中“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不懈奮斗精神。蜀漢后期實際上已失去前期“天時、地利、人和”的優(yōu)勢,諸葛亮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獨撐危局,他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多次主動出擊,終于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臨終前還強支病體,乘車“出寨遍觀各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乃長嘆曰:‘再不能臨陣討賊矣!’”這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壯情懷使人想起遠古神話傳說中的精衛(wèi)填海、夸父追日、刑天舞干戚,這是華夏民族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的生生不息。這種悲劇精神具有超時代的偉大意義,是“忠君”、“義勇”等封建道德悲劇不可同日而語的。
我們從以上英雄崇拜題材的舞蹈作品中看到了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興廢爭戰(zhàn)的歷程,作品里不僅有宏大的敘事,也有細膩的抒情,有些作品是完全可以當做歷史來讀的,它們是時代精神和社會生活的最真實的記錄,那里有道德理想的追求與盲目的崇拜交織、浪漫的激情與殘酷的斗爭糾結,主人翁意識的高揚與人性的泯滅共存。當今經濟生活發(fā)達,戰(zhàn)爭環(huán)境遠離我們而去,藝術的崇高因素在消解,藝術的休閑娛樂功能在蔓延。于是舞蹈“功在休閑”“毀在休閑”。再過幾代人,我們還能不能理解什么是崇高?什么是英雄主義呢?眾所周知,古典舞并不是古代舞的同義語,但它和古代延續(xù)下來的某些傳統緊密相連,顯示出一種綿綿不絕的歷史性。當今的古典舞編導責無旁貸地以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為創(chuàng)作素材,流露出鮮明的英雄崇拜意識,他們創(chuàng)作了一批優(yōu)秀的作品傳給下一代,讓民族的英雄主義發(fā)揚光大,讓人們在鏗鏘英武的舞蹈動作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和革命的激情。
段蘭芳,湖南師大音樂學院舞蹈系教師。主要從事舞蹈史論教學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