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情感體驗在高職院?!端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中的運用
王 健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是高職院校開設的兩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第一門,它的開設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在教學中注重學生情感的體驗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于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實效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扒楦惺侨藢陀^事物和對象所持的態(tài)度體驗”,情感的產生是以客觀事物和對象是否滿足自己需要為基礎的。人的需要得到滿足,就會引起各種肯定的情感,如滿意、高興、喜悅、熱愛等;反之,人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引起否定的情感,如痛苦、憂愁、厭惡、恐懼、憎恨等。
本文中的情感體驗是指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教學中,一方面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是在學習過程中,將所學理論知識內化為自己個性品質,體驗到成長的快樂。通過學生的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理論核心,它以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強調人的需求是全面的和不斷發(fā)展的。以人為本是對人的主體地位的充分肯定,是對人性的喚起和尊重。只有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一切從學生出發(fā),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他們的潛在動力,才能培養(yǎng)出富于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鮮明的價值判斷、高尚的思想品德的高素質人才。
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同普通本科院校大學生一樣,入學年齡一般在十八九歲,從生理上講,身體發(fā)育基本成熟。而從心理上講,正處于心理發(fā)展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渡階段,呈現出過渡階段的矛盾性。高職院校學生除具備普通高校大學生特點外,還具有自身特點。由于傳統(tǒng)的偏見,很多學生就讀于職業(yè)院校并不是心甘情愿而往往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雖然也提倡德、智、體全面發(fā)展,但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人才的選拔仍以學習成績?yōu)橹?。從這一角度來講,高職院校的大部分學生可說是應試教育的犧牲品,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是由于無法升入本科院校才退而求其次。
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如果我們仍然用傳統(tǒng)的單一的標準去衡量他們,用傳統(tǒng)的傳授知識的方法去教育他們,其結果仍然是失敗的。如果我們能夠“以人為本”,用全面發(fā)展的觀點去理解和尊重學生,就會發(fā)現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同樣是大有可為的。這里的關鍵是要從學生出發(fā),滿足其情感的需要。只有喚起他們積極的情感,使其體驗到學習和生活的樂趣,才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得到他們積極的回應;才能幫助他們重新認識自己,欣賞自己,才能找到自信,獲得前進的動力,從而充分發(fā)掘自身的潛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是適應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人生的一門新課程,其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與中學有關政治課相比而言,它具有更強的理論邏輯性;與大學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相比,它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應用性。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更重視知和行的統(tǒng)一,更重視由理論向實踐的轉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這些特點,使得情感體驗格外重要。一方面,課程中的很多內容是中學階段接觸過的,但在應試教育的環(huán)境下,主要是將其作為一種知識來學習,缺乏了考試這樣一個指揮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產生輕視和逆反心理;另一方面,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的形成,需要將外在的知識轉化為內心的信念,這其中必須要有情感的強大支撐。
人的思想價值觀念不是自發(fā)形成的,也不是強制形成的,而是人們自由選擇的結果。尤其是在當前價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種不同的觀念都力圖主宰人們的心靈世界。每一個人都面臨著選擇何種價值觀念的問題。
情感的培養(yǎng)是重要的,也是艱巨的。因為情感是自由的、隱蔽的,不能被強迫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應當歸結為一廂情愿的灌輸和簡單的告誡。因此《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的最高境界應該是靈魂的感召,情感的體驗。
要使學生在學習《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中得到深刻的情感體驗,需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教師在教育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但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中中,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該課程的性質還賦予了教師一個偉大而光榮的使命,那就是在每一名學生的心中播撒信念的種子,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
在教學中,教師所傳之“道”能否為學生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人格魅力。“親其師而信其道”, 教師只有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他的話語才能打動學生,他傳授的思想才能為學生所接受,并使他們感到激動。如果教師僅僅把教學作為其謀生的手段,如果教師缺乏對學生深沉的愛和責任,那么他在課堂上所講的話就會被認為是一場表演,即使演技再高,也無法使學生信任和接受。
教師必須了解他的教育對象,走近他們的內心世界,去分擔他們的憂愁,這是對學生最巧妙、最有效的幫助。對于高職院校學生而言,空洞的安慰沒有任何意義,歧視更會激起他們的對立,他們需要的是熱情的鼓勵,需要的是前進的勇氣。當他們沉睡的情感被喚起,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時,教育的力量才會顯現。
如果說課堂教學是教師精心營造的一種氛圍,那么現實生活就是情感體驗的自然氛圍。我們不難看到,學生對于所學理論知識的掌握不是最難的,將這種知識內化為個性品質才是最困難的,原因在于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非主流價值觀念的滲透也是不可忽視的。在價值多元化的背景下,要使教學內容真正入耳入腦入心,必須改變單一的教學形式。僅僅靠幾節(jié)課就改變學生的思想是不現實的,其結果往往是課上激動,課下不動。課堂教學僅僅是啟發(fā),是開啟了智慧的一扇門,要使學生走進這扇門還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加以強化,因為社會才是真正的大課堂。
真正的教育發(fā)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體現在具體的行動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的落腳點在于實踐,實踐是學生思想價值觀念形成的根本途徑。通過真實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發(fā)現和感悟生命成長中的需要,讓學生在踐行中反復對話,反復感受,反復體驗,使他們在成長中出現的心理困惑、思想矛盾、快樂與煩惱充分展開,從而構建和重建思想價值體系。
[1]吳潛濤.“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性質、邏輯結構與特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
[2]黨愛萍.淺析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 課程的課堂實踐教學[J].新西部,2008.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的研究” 的成果之一,課題編號:10030090。
(王健:張家口教育學院法政系副教授,碩士學位。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