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揚,趙英凱,徐文波
針刺為主治療難治性痤瘡臨床觀察
許揚1,趙英凱2,徐文波3
(1.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藥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3.北京御源堂中醫(yī)診所,北京 100122)
觀察針刺配合中藥治療難治性痤瘡的療效。收治180例難治性痤瘡患者,以針藥并用的方法施治。針刺取穴以局部近取與循經(jīng)遠取相結合,同時給予銀翹四物湯口服治療。180例患者中,痊愈144例,顯效21例,有效6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95.0%。針刺配合中藥是治療難治性痤瘡的有效方法。
針刺;痤瘡;針藥并用
難治性痤瘡對常規(guī)的中醫(yī)和西醫(yī)治療方案易產(chǎn)生抵抗,大多數(shù)患者病程遷延數(shù)年不愈,現(xiàn)已成為臨床中比較棘手的難題之一[1]。近5年來,我們應用局部針刺治療為主,配合中藥內(nèi)服為輔進行施治,現(xiàn)報道如下。
180例患者中,曾接受過單獨西醫(yī)系統(tǒng)治療者98例,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者60例,單純中醫(yī)方法治療者22例。其中男95例,女85例;年齡20~45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6年。根據(jù)文獻[2]的分類,丘疹性痤瘡92例,膿皰性痤瘡28例,硬結性痤瘡40例,囊腫性痤瘡12例,萎縮性痤瘡8例。病變部位僅局限于面部者148例,頸胸部并發(fā)者20例,胸背部并發(fā)者12例。
面部取穴為主,配合遠道取穴及局部經(jīng)驗穴。主穴取上星、陽白、攢竹、太陽、四白、顴髎、迎香、承漿穴。配穴取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陰交穴。局部在面部明顯紅腫的丘疹、囊腫、硬結上下方邊緣各取一穴。用長40 mm毫針,選定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刺入,進針后不施行手法。留針30 min。針刺治療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2~4個療程。
自擬銀翹四物湯。處方為金銀花15 g,連翹15 g,當歸15 g,川芎9 g,赤芍15 g,生地15 g,生甘草3 g。
中藥用天津三延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所生產(chǎn)的變量I型BZY150R11X煎藥機熬制,控制藥量為每袋(180±20)mL。早晚空腹時各服1袋。
參照國家發(fā)布[3]和文獻報道[4]的評定標準進行。
痊愈 皮損數(shù)目消退95%以上,遺留個別瘢痕或輕度色素沉著。
顯效 皮損數(shù)目減少70%以上,無新發(fā)疹。
有效 皮損數(shù)目減少30%以上,偶有少量新發(fā)疹。
無效 皮損數(shù)目僅減少30%以下或增多。
180例患者中,痊愈132例,顯效26例,有效13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95.0%。各種類型痤瘡的治療結果數(shù)據(jù)見表1。
表1 180例難治性痤瘡各型療效統(tǒng)計 (n)
用藥期間對每個病例均觀察、記錄癥狀和體征。全部病例治療過程中面部均有微脹感,有的患者出現(xiàn)局部皮膚發(fā)紅的現(xiàn)象,但起針后1~2 h消退。針治過程中未出現(xiàn)明顯的不適和暈針的現(xiàn)象。中藥內(nèi)服過程中無過敏和明顯的胃部不適,獲痊愈的患者中,原有便秘的癥狀均得到緩解。
患者,女,26歲。2007年8月22日初診。顏面部反復發(fā)作丘疹性痤瘡2年,加重3個月?;颊咴?jīng)西醫(yī)系統(tǒng)治療半年,包括外用藥及內(nèi)服藥,療效不顯后轉中醫(yī)診治,在外院服中藥時間近8個月,效果仍不穩(wěn)定,癥狀時輕時重。查面部痤瘡以米粒大小為主,大者至黃豆粒大小,分布于整個顏面及頸胸部,且單個丘疹和片狀丘疹并存。皮疹發(fā)紅,部分丘疹可擠出白色膿頭,體溫增高時易出現(xiàn)瘙癢,觸之疼痛。面部暗黑,皮脂分泌較多,可見搔抓痕跡,胸部可見綠豆大小紅色丘疹,疹頂可見白色小點,穿衣摩擦時疼痛,伴夜間瘙癢。舌質(zhì)紅,苔白,舌根部苔厚黃膩,脈數(shù)。辨證屬皮膚熱毒蘊結。以超微針為主治療。取穴分兩組,陽白、攢竹、太陽、顴髎、頰車、承漿;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陰交。選用0.14 mm×40 mm微針,順序刺入各穴,每穴均用淺刺法,指切刺入,留針30 min。當留針5 min后,面部皮膚出現(xiàn)脹感,至10 min時出現(xiàn)微熱感覺,15 min后感覺減輕至留針結束。針刺治療為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同時給予中藥輔助治療。治療期間忌食辛辣及海鮮腥物,注意保持皮膚清潔。第1療程后,顏面及胸部丘疹紅色減輕,數(shù)量減少。繼續(xù)治療1個療程,面部及胸部丘疹未再發(fā),皮膚顏色恢復正常。
難治性痤瘡主要是指那些經(jīng)連續(xù)1個月以上的常規(guī)藥物治療,痤瘡皮損無改善或消退緩慢,或停藥后很快復發(fā)的痤瘡。該種痤瘡對一般劑量的抗生素治療無效,有些患者甚至在治療過程中病情繼續(xù)進展,形成毀容性瘢痕[1]。難治性痤瘡目前發(fā)病呈上升趨勢,由于常規(guī)治療效果不明顯,給患者生活和心理上造成沉重的負擔。目前針刺和中藥治療難治性痤瘡的臨床研究還不多,已有的報道中有采用按痤瘡類型分類治療者[4],也有根據(jù)癥狀進行辨證分型治療者[5]。
針刺治療難治性痤瘡,主要在于疏理面部經(jīng)氣,調(diào)理失調(diào)的臟腑功能,因而在取穴上應該兼顧局部和整體治療的原則。通過系統(tǒng)地對180例難治性痤瘡的治療觀察表明,在針刺基礎上,輔助擬定的中藥處方,絕大多數(shù)病例治療1至3次即可見效,這對堅定患者持續(xù)治療的信心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臨床觀察表明,針具的選擇和針刺方法的應用對療效的影響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面部皮膚感覺神經(jīng)分布豐富,常規(guī)的針刺方法患者多不易接受。因此,針具的長度以40 mm為宜,便于握持針柄,且能集中指力,控制刺激量和進針深度。結果表明,這種針刺方法不僅痛苦小、易于操作,而且療效顯著,患者均能堅持治療。在針刺治療中,筆者采用留針候氣的方法,患者感覺面部微脹、微熱,得氣感覺非常舒服。
難治性痤瘡患者由于病程較長,皮膚熱毒蘊結、氣滯血瘀是貫穿于病程始終的重要病機,因此,在清熱解毒、化滯散結、通絡活血的針刺基礎上,配合相同功效的中藥治療,不僅提高了治療效果,且縮短了治療時間。臨床觀察還表明,采用這種綜合治療方法,患者愈后皮膚光滑,不留痕跡。同時,對痤瘡反復發(fā)作形成的面部色素沉著和減輕瘢痕方面,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萎縮性痤瘡由于丘疹或膿皰性損害破壞了面部皮膚的腺體,局部除丘疹或膿皰外,凹陷性瘢痕較明顯。對于萎縮性痤瘡所形成的凹陷,除治療方法中的取穴施治外,主要加強經(jīng)驗穴部位的針刺,即根據(jù)凹陷面積的大小,采用病灶邊緣多針圍刺的方法,經(jīng)臨床觀察有一定的療效。
對治療過程中患者的反應也進行了詳細的記錄,本研究采用的治療方法未發(fā)現(xiàn)患者有暈針或明顯的治療部位不適或胃腸道等方面的不良反應。由于面部病變的快速好轉,患者在心理上對治療能夠有效配合,所觀察的病例均能按照治療方案連續(xù)接受治療。
[1] 馬慧軍,朱文元.難治性痤瘡的分析與治療[J].臨床皮膚科雜志, 2005,34(5):333-335.
[2]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第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968.
[3] 吳少禎,吳敏.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S].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1:668.
[4] 蘭東,司天潤,趙樹玲,等.針藥結合治療不同證型女性遲發(fā)性與持久性痤瘡的臨床與實驗研究[J].中國針灸,2004,24(6):379- 382.
[5] 孟凡海,王雪萍,劉學勤,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難治性痤瘡療效觀察[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2,12(7):439-440.
Clinical Observations on Acupuncture as Main Treatment for Intractable Acne
1,-2,-3.
1.,100193,; 2.,100700,; 3.,100122,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plu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 treating intractable acne.One hundred and eighty patients with intractable acne were enrolled and treated by combined use of acupuncture and medicine. Acupuncture points were selected locally and distantly along themeridian. Meanwhile, Flos Loniceraeand and Fructus Forsythiae decoction of four ingredients was given for oral administration.Of the 180 patients, recovery occurred in 144, marked effectiveness in 21, effectiveness in 6 and ineffectiveness in 9, with a total efficacy rate of 95.0%.Acupuncture plu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treat intractable acne.
Acupuncture; Acne; Combined use of acupuncture and medicine
1005-0957(2011)08-0547-02
R246.7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8.547
2011-01-11
許揚(1965 - ),男,副研究員,博士,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