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茜, 黎耀東, 李凱利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糖尿病胃輕癱(diabetic gastric paresis,DGP)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是導(dǎo)致糖尿病其他并發(fā)癥的重要因素。其發(fā)生率高達50% ~70%[1],且呈上升的趨勢,病情較輕者生活質(zhì)量降低,血糖也難于控制;重者其生命受到威脅,病死率增加。近年來,不少學(xué)者[2-4]發(fā)現(xiàn)胃腸激素——血漿胃動素(MTL)、血清胃泌素(GAS)及胰高血糖素(GLC)可能參與了糖尿病胃輕癱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筆者通過查閱相關(guān)文獻資料,對本病的病因病機及辨證規(guī)律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認為其主要病機是脾胃虛弱,結(jié)合多年臨床經(jīng)驗,擬定健脾和胃通腑導(dǎo)滯的中藥糖胃貼敷方進行穴位敷貼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患者,并通過觀察患者臨床癥狀、胃排空時間、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以及胃腸激素水平等指標,探討其對胃腸激素水平的影響,并分析其療效。旨在開拓治療DGP的有效方法,并初步探討其作用機理。
1.1 研究對象
1.1.1 一般資料 入選者為2009年8月-2010年5月期間我院住院糖尿病患者70例,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齡31~78歲,平均(53.5±7.4)歲;糖尿病病程5~28年,平均(17.84±5.75)年;DGP病程4個月~3年,平均病程(1.45±0.42)年。對照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齡33~77歲,平均(54.7±7.8)歲;糖尿病病程6~29年,平均(16.27±6.02)年,DGP病程5個月 ~2.6年,平均病程(1.38±0.45)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經(jīng)統(tǒng)計學(xué)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1.2 診斷標準 參照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5],并符合以下條件的患者:(1)確切的糖尿病病程在5年以上;(2)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兩種或兩種以上消化不良癥狀(早飽、腹脹、惡心、嘔吐、厭食、噯氣、納少、便秘),且持續(xù)2周以上;(3)X線鋇餐檢查有胃收縮無力、蠕動減弱,胃鋇條排空率<30%;(4)治療前1周未服影響胃動力藥物。
1.1.3 排除標準 (1)有嚴重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者;(2)肝、膽、胰、胃、脾、十二指腸器質(zhì)性病變(潰瘍、幽門梗阻、腫瘤等),以及肝腎功能不全、電解質(zhì)紊亂等情況;(3)皮膚過敏等,或其它原因不愿意接受該方案治療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糖尿病基礎(chǔ)治療,控制飲食,適量應(yīng)用降糖藥或用胰島素治療控制血糖。治療組患者在上述治療基礎(chǔ)上,再予以中藥穴位貼敷。中藥穴位貼敷方:白芥子40 g、法半夏25 g、蒼術(shù) 30 g、丁香 20 g、生姜 30 g、細辛 50 g、甘遂 25 g、延胡索30 g。貼敷方法:上述藥物共研為末,調(diào)和成膏裝瓶備用,每穴0.2 mL,膠布固定貼于穴位,隔日1次,每次貼敷2~4 h后取下,5次為1療程。穴位選擇:足三里、胃俞、中脘、神闕穴、陰陵泉、脾俞。對照組患者口服多潘立酮片,10 mg/次,每日3次,餐前0.5 h服用。治療4周后評定療效。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癥狀 觀察臨床癥狀,包括:早飽、腹脹、惡心、嘔吐、厭食、噯氣、納少、便秘等,根據(jù)癥狀顯著程度參照WHO有關(guān)標準進行評分(用同一語句提問,無癥狀記0分;在提示下有癥狀,或程度很輕,不影響生活和工作記1分;主動說出癥狀,正常生活尚能維持記2分;癥狀頻繁,明顯影響生活和工作記3分;癥狀嚴重,病人異常痛苦記4分)。積分比=〔(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
1.3.2 胃排空時間測定 于治療前1 d及停藥7 d后分別用鋇餐法進行胃排空時間測定。檢查前晚開始禁食禁水12 h,于次日早上進行鋇餐檢查,觀察鋇劑從胃中全部排空所需要的時間[6]。
1.3.3 實驗室指標 在患者入組和治療結(jié)束時分別檢查糖化血紅蛋白(HbA1c)和空腹及餐后2 h的血糖、血漿胃動素(MTL)、血清胃泌素(GAS)及胰高血糖素(GLC)。血糖測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HbA1c測定采用微柱法。血清胃泌素(GAS)和血漿胰高血糖素(GLC)、血漿胃動素(MTL)的測定使用新疆潤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美國R&D公司生產(chǎn)的ELISA試劑盒。儀器使用安圖2010酶標儀。
1.3.4 安全性檢測 所有患者治療前后進行血、尿、大便常規(guī)和心電圖及肝、腎功能等生化指標常規(guī)檢查。
1.4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采用SPSS14.0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1 療效標準 參照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頒發(fā)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及《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7]嘔吐的療效評定標準制定。治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癥狀積分減少≥95%,胃蠕動或胃排空時間正常(<4 h),胃鋇條排空率≥70%。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癥狀積分減少≥70%,胃蠕動較前明顯增強或胃排空時間較前明顯縮短(4~6 h),胃鋇條排空率≥50%。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zhuǎn),癥狀積分減少≥30%,胃蠕動增強或胃排空時間較前縮短,胃鋇條排空率≥30%。無效:癥狀、體征無改變,胃蠕動或胃排空時間較前無改變,或胃鋇條排空率<30%。
2.2 臨床療效 治療后治療組3例治愈(8.57%)、12例顯效(34.29%)、16例有效(45.71%)、無效4例(11.43%),總有效率為88.57%;對照組1例治愈(2.86%)、4例顯效(11.42%)、18例有效(51.43%)、無效 12例(34.29%),總有效率為65.71%。兩組比較,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胃排空時間變化比較 治療組治療前胃排空時間(T)為(181.13±38.32)min,治療后為(145.15±41.54)min。對照組治療前T為(179.47±36.42)min,治療后 T為(138.96±40.97)min。兩組治療前后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2.4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癥狀積分與治療前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或P<0.01),癥狀改善明顯。治療后治療組總積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其中治療組患者腹脹、惡心、嘔吐、厭食、納少、便秘等癥狀改善情況較對照組更加明顯(P<0.05或P<0.01)。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P <0.01。
癥狀 治療組(n=35)對照組(n=35)治療前 治療后早飽 1.48±0.97 0.87±0.53★ 1.37±0.96 0.98±0.92治療前 治療后★腹 脹 2.14±1.05 0.63±0.62★△ 1.96±1.02 1.05±0.88★惡 心 2.05±1.13 0.65±0.57★★△ 1.95±1.05 1.04±0.76★★嘔 吐 1.34±0.89 0.55±0.50★△ 1.45±0.76 0.95±0.81★★厭 食 1.56±0.98 0.65±0.48★★△ 1.60±0.68 1.16±0.78★噯 氣 1.81±0.87 0.84±0.67★★ 1.76±0.91 0.90±0.70★★納 少 1.76±0.94 0.64±0.56★△ 1.69±0.89 1.15±0.85★便 秘 2.06±0.97 0.48±0.45★★△△ 1.93±0.95 1.09±0.53★總積分14.20±7.80 5.31±4.38★△ 13.71±7.22 8.22±6.23★
2.5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變化比較監(jiān)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變化情況顯示,兩組治療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PG)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均明顯改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或P<0.01);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2.6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激素變化比較 兩組治療后空腹及餐后2 h的胰高血糖素(GLC)均有顯著下降(P<0.05),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患者血糖得到控制后,GLC水平也明顯降低。兩組治療后血漿胃動素(MTL)和血清胃泌素(GAS)水平明顯下降(P<0.05或P<0.01),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具有明顯差異性(P<0.05),說明糖胃貼敷方能明顯降低患者的MTL和GAS水平,改善胃動力。見表2。
2.7 安全性評價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肝腎功能及血常規(guī)的異常,治療組有2例出現(xiàn)貼敷位置局部灼熱起泡現(xiàn)象,停藥后均緩解,無其他不良反應(yīng)。
糖尿病胃輕癱(DGP)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是導(dǎo)致糖尿病其他并發(fā)癥的重要因素,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胃腸激素在消化道內(nèi)分布廣泛,對胃腸運動具有重要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可能與糖尿病胃輕癱發(fā)病有關(guān)[2,8]。MTL是調(diào)節(jié)胃腸運動的主要激素,能選擇性引起消化間期移行復(fù)合運動(MMC)Ⅲ相的強烈收縮,促進胃排空[3]。GAS可破壞自發(fā)和MTL誘發(fā)的MMCⅢ期活動,使空腹樣胃腸運動轉(zhuǎn)變?yōu)槭澈髽舆\動。GLC不僅抑制胰島素分泌,引起高血糖,加重其胃腸病變,而且作為胃動力的抑制性激素,不僅抑制胃腸蠕動,還可引起胃電節(jié)律紊亂。目前通過飲食治療、血糖控制、促胃動力藥改善臨床癥狀、增加胃運動功能、胃電起搏、手術(shù)等治療可延緩DGP進展。藥物治療主要包括多巴胺受體拮抗劑、膽堿能激動劑、新型5-HT4受體部分激動劑等。但是,西藥治療效果緩慢,且副作用多,患者不能耐受,停藥后患者病情易出現(xiàn)反復(fù),或因價格昂貴難以普及;胃電起搏治療尚有爭議,手術(shù)治療增加了患者痛苦。循證醫(yī)學(xué)已證實促胃動力藥物是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首選藥物,但該類藥物副作用多,患者不能耐受,而且遠期療效較差,停藥容易反復(fù)。說明西醫(yī)治療在糖尿病胃輕癱上并沒有很好的措施。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激素變化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激素變化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P <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P <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空腹GAS/(ng/L)餐后GAS/(ng/L)空腹MTL/(ng/L)餐后MTL/(ng/L)空腹GLC/(ng/L)餐后GLC/(ng/L)治療組 35 治療前 145.4±39.6 128.2±27.3 412.2±127.4 393.5±147.7 287.2±136.5 310.4±127.8治療后 102.7±28.5**△△ 93.3±26.5**△△ 287.1±86.4*△△ 263.7±96.3*△△ 224.4±87.7*△ 246.6±114.2*△對照組 35 治療前 144.8±37.9 127.8±29.7 413.3±125.9 389.8±146.4 289.5±134.4 314.5±128.3治療后 120.5±31.4* 108.2±28.6** 348.5±113.7* 321.3±113.4* 221.1±131.2* 243.6±116.9*
貼敷方由白芥子、法半夏、蒼術(shù)、丁香、生姜、細辛、甘遂、延胡索組成。方中白芥子,具有利氣豁痰、溫中開胃、通絡(luò)止痛之功效。半夏,味辛性溫,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生姜,味辛性溫,能散寒發(fā)表、溫中止嘔,和胃降逆。生姜配伍半夏,生姜溫中止嘔,能制半夏之毒;半夏辛溫性燥,善燥濕化痰,降逆止嘔。蒼術(shù),味辛主散,性溫而燥,健脾燥濕,化痰解郁。丁香,味辛性溫,溫中止痛、和胃降逆,可緩解腹部氣脹、增強消化能力、減輕惡心嘔吐。細辛,芳香最烈,故善開結(jié)氣,宣泄郁滯,而能上達巔頂,通利耳目,旁達百骸,無微不至,內(nèi)之宣絡(luò)脈而疏通百節(jié),外之行孔竅而直透肌膚,故而滌蕩胃腸積滯,溫陽祛寒散結(jié)。甘遂,苦甘寒,破癥堅積聚如神,祛胃中水結(jié),尤能利水。延胡索,溫則能和暢,和暢則氣行;辛則能潤而走散,走散則血活。諸藥通過經(jīng)絡(luò)穴位和藥物作用的雙重效應(yīng),于足三里、胃俞、中脘、神闕穴、陰陵泉、脾俞[9]等穴位敷貼不僅通調(diào)足陽明胃經(jīng)及胃腑的氣血,而且使各藥物循經(jīng)達胃腸,起到健脾除濕、化瘀導(dǎo)滯、行氣和胃之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蒼術(shù)既能對胃腸道運動進行雙向調(diào)節(jié),同時還有降血糖的作用;丁香能改善胃腸血液循環(huán),刺激胃液分泌,促進腸黏膜的吸收和提高機體免疫力等;細辛所含的揮發(fā)油有解熱、鎮(zhèn)痛作用;半夏能明顯增強胃腸道蠕動,促進食物的排空。從現(xiàn)代研究來看,穴位貼敷給藥也是目前國際上重點開發(fā)的給藥途徑,一方面通過間接作用即藥物對機體特定部位的刺激,調(diào)整陰陽平衡,以改善和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從而達到降低發(fā)病率和緩解癥狀的目的;另一方面,即藥物的直接作用,當藥物敷貼于相應(yīng)穴位之后,通過滲透作用,透過皮膚,進入血液循環(huán)到達臟腑經(jīng)氣失調(diào)的病所,發(fā)揮藥物“歸經(jīng)”和功能效應(yīng)[10]。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糖胃貼敷方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縮短胃排空時間的同時,也促進了患者MTL和GAS的顯著下降。研究表明,糖胃貼敷方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既能顯著改善胃腸激素水平,減少胃排空時間,又能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zhì)量,給藥方便,副作用小,且標本兼顧、重在治本,是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有效途徑,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
[1]姜榮欽,張德憲,白春英.糖胃康治療糖尿病性胃輕癱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7,21(2):114-116.
[2]劉 云,孫 巖,薛綺萍,等.糖尿病胃輕癱的診斷及發(fā)病機制[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7,15(3):290-293.
[3]王青青,張愛珍,徐端珩,等.2型糖尿病胃輕癱與胃腸激素的相關(guān)性[J].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04,20(4):324-325.
[4]Tripathi BK.Diabetic gastroparesis[J].J Assoc Physicians India,1999,47(12):1176-1180.
[5]葉任高,陸再英.內(nèi)科學(xué)[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787-789.
[6]鄧偉明,鐘秀馳,簡小兵.“養(yǎng)陰健脾方”治療糖尿病胃輕癱32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yī)藥,2007,39(6):34-35.
[7]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4.
[8]李浩旭,秦曉民,魯 彥,等.糖尿病胃輕癱發(fā)病機制[J].胃腸病學(xué)和肝病學(xué)雜志,2003,12(12):88-90.
[9]趙 政,傅立新,王春毅.糖尿病性胃輕癱中醫(yī)治療及療效評價進展[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7,34(5):698-700.
[10]劉未艾,葉德寶.穴位貼敷療法透皮給藥的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通報,2004,3(4):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