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海,余 江,楊淑梅
(勝利油田中心醫(yī)院,山東東營 257000)
近年來,加速康復外科的理念開始在臨床上推廣。2010年 6~12月,我們對 30例接受腹腔鏡子宮切除術的患者在圍術期應用了加速康復外科技術,獲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同期收治的子宮肌瘤、功能性子宮出血、宮頸病變患者 60例,年齡 <60歲。全部行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 30例。
圍手術期處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圍手術期處理方法,觀察組采用加速康復外科技術:①術前準備;觀察組術前1 d給予流質飲食,聚乙二醇電解質導瀉,術前2 h口服 10%葡萄糖 200ml。對照組手術前日晚服硫酸鎂導瀉或清潔灌腸,禁食 14 h,禁水 6h。②術中處理 :觀察組采用提高室溫等一系列保溫措施,控制補液量,在不影響手術質量及速度的前提下盡量減輕手術應激。對照組不采取保溫措施,給予傳統(tǒng)補液量,不預防手術應激。③術后處理:觀察組采用靜脈泵鎮(zhèn)痛,鼓勵患者手術當日在床上活動四肢,第 2天拔除導尿管并下床活動,有腸蠕動后可進水,盡早進食流質,并盡快恢復正常飲食。對照組術后肌注哌替啶鎮(zhèn)痛,床上及下床活動時間、活動量自由掌控,待肛門排氣后開始飲水,后逐漸恢復正常飲食。對比觀察兩組的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及術后進食時間。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住院時間觀察組為(7.56±1.24)d、對照組為(8.06±1.56)d,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觀察組為(20.46 ±8.23)h、對照組為(26.56±9.64)h,肛門排氣時間觀察組為(8.91±1.23)h、對照組為(12.52±2.85)h,術后進食時間觀察組為(16.58±2.58)h、對照組為(24.68±2.36)h;除住院時間,其余指標兩組相比,P均 <0.05。兩組均無活動性出血、感染、腸道電灼傷、膀胱及輸尿管損傷等并發(fā)癥。
討論:加速康復外科是近年來興起的外科理論,其觀念是圍手術期通過綜合應用各種措施,減少機體的應激反應,以便加速患者的術后康復。以往認為,術前腸道準備可以使腸腔空虛,最大限度地降低腸道內細菌的數(shù)量和毒力。但研究發(fā)現(xiàn),腸道準備可導致細菌易位,術后腹腔感染和吻合口瘺的發(fā)生率上升。長期以來,腹部擇期手術患者從手術前 1日晚開始禁食、禁飲,目的是避免麻醉和手術過程中的嘔吐、反流和誤吸。現(xiàn)在許多研究表明,術前進流質至麻醉前 2 h是安全的。在本資料中,觀察組術前 2 h飲用 200ml碳水化合物飲料,可緩解患者口渴感、饑餓感和焦慮情緒,未出現(xiàn)因飲用葡萄糖水而發(fā)生嘔吐的情況。寒冷刺激以及術中大量涼液體的輸入可增強患者的應激反應,術中低體溫也影響患者術后的康復。在搬運患者途中注意保暖,術中采取提高室溫、輸液加溫、溫水沖洗等保溫措施,術中控制補液量,可以顯著減輕手術應激反應。術中及術后早期的保溫、具有減少術中出血、術后感染、心臟并發(fā)癥以及降低分解代謝的作用。充分止痛是有利于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及早期進食的必要前提,是減少手術應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常,術后給予患者肌注鹽酸哌替啶,止痛效果好,但會延長術后腸麻痹時間。本觀察表明,術后采用靜脈自控鎮(zhèn)痛泵,可以達到很好的止痛效果。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可以有效地促進患者術后康復,術后早期進食既能促進腸蠕動,又能維護腸黏膜屏障,減少腸道細菌、內毒素易位,改善機體營養(yǎng)狀況。以往認為腹部手術后患者須肛門排氣后才能進食,現(xiàn)在認為患者在麻醉清醒后 5~6 h可少量進水,術后 1 d少量進食流質,盡快恢復到正常飲食。本資料中觀察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比對照組提前 3.6 h,進食時間提前 8 h,未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此,我們認為,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圍術期應用加速康復外科技術有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