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燕 景紅艷
(寶雞文理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系,陜西寶雞 721013)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九錫禮的歷史考察
劉曉燕 景紅艷
(寶雞文理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系,陜西寶雞 721013)
九錫禮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給予大臣規(guī)格最高的一種賞賜,它主要包括車馬、衣服、虎賁、樂器、納陛、朱戶、弓矢、鈇鉞、秬鬯九類物品。九錫禮源于先秦時期的九命之禮,興于西漢,盛于魏晉至隋唐,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過多種角色,但它主要是勢臣改朝換代的政治工具。宋明以后,隨著封建王朝大一統(tǒng)局面的重新形成以及中央集權(quán)的進一步加強,九錫禮逐漸退出國家的政治生活??v觀九錫禮由產(chǎn)生至衰亡的歷史軌跡可以發(fā)現(xiàn),它的產(chǎn)生及存在客觀上削弱了封建專制君主的權(quán)利,加劇了政局的動蕩,而它的衰弱以至滅亡,又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進一步加強的必然結(jié)果。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九錫禮;九命禮;禪代制度
九錫禮是漢代以后出現(xiàn)的一種賞賜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內(nèi)容,曾對中國歷史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由于史籍對九錫禮缺乏系統(tǒng)的記載,后世經(jīng)學家對此問題又關(guān)注不多,學者雖對九錫禮偶有提及,但缺乏系統(tǒng)研究。本文不揣淺陋,就九錫禮的主要內(nèi)容、制度的創(chuàng)建及在中國古代政治上的作用進行系統(tǒng)論述,敬請方家指正。
自漢代始,典籍中頻繁出現(xiàn)“九錫”一詞。提到“九錫”一詞最早的文獻是《韓詩外傳》,其文曰:“諸侯之有德,天子錫之。一錫車馬,再錫衣服,三錫虎賁,四錫樂器,五錫納陛,六錫朱戶,七錫弓矢,八錫鈇鉞,九錫秬鬯?!雹僭S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97頁。何謂“錫”?《易經(jīng)》曰:“王三錫命。”“錫者,賜之假借也。”②黃壽奇、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頁。因此,錫命即賜命。據(jù)《師卦》段注可知,《韓傳》中提到的“九錫”,是古代天子賜予有德諸侯的九種物品,由此而舉行的賞賜活動,即為九錫禮。其后,《公羊傳》解詁:“禮有九錫,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則,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七曰弓矢,八曰鈇鉞,九曰秬鬯,皆所以勸善扶不?!雹弁蹙S堤、唐書文:《春秋公羊傳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99-100頁?!稘h書》注應(yīng)劭亦曰:“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百人,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此皆天子制度,尊之,故事事錫與,但數(shù)少耳?!?《漢書·武帝紀》)以上說法基本坐實了九錫禮的主要內(nèi)容,但漢代學者對九錫之物的細則及賞賜原因沒有進一步闡明。自西漢末年王莽受九錫之后,九錫物的內(nèi)容逐漸固定,具體如下:第一,車馬。車馬位居九錫之首。王莽接受九錫禮時被賜以一套威風的車馬儀仗,包括“鸞路乘馬,龍旂九旒,皮弁素積,戎路乘馬”,《漢書·王莽列傳》師古曰:“鸞路,路車之施鸞者,四馬曰乘。素積,素裳。戎路,戎車也?!痹诮忉屬p賜車馬的原因時,說有受命者能夠“經(jīng)緯禮律,為民軌儀,使安職業(yè),無或遷志”(《三國志·武帝紀》);“以公思弘大猷,崇正典禮,儀刑作范,旁訓四方”(《晉書》卷二);“以公執(zhí)律修德,慎獄恤刑,為其訓范,人無異志”(《隋書》卷一)等。盡管這些文字表述不一,但其主旨卻基本一致,無非是稱頌受命者能夠以禮法治理國家,重典慎刑,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周邊小國無遷怨異志。因此,《白虎通》云:“能安民者,賜車馬”。第二,衣服。據(jù)文獻,王莽受九錫時的衣服為“綟韨袞冕衣裳,玚琫玚珌,句履”;綟為黑黃而近綠,或為粗麻;韨為古代的蔽膝?!靶柮帷?,古代帝王與上公的禮服和禮冠,《國語·周語》說:“棄袞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簡彝乎?!表f昭注:“袞,袞龍之衣也;冕,大冠也。公之盛服也?!薄稘h書·王莽列傳》孟康曰:“玚,玉名也。佩刀之飾,上曰琫,下曰秬?!薄对姟ば⊙拧酚小绊@琫有珌”,毛傳曰:“鞸,容刀鞸也。琫,上飾;珌,下飾?!币虼?,“玚琫玚珌”是有玉飾的刀劍?!熬渎摹保峡翟?“今齊祀履舄頭飾也,出履三寸”,師古曰:“其形歧頭”。王莽所受衣服繁多,從頭至腳包括衣、帽、蔽膝、鞋子、劍飾。王莽之后,九錫之衣服均標準化為“袞冕之服,赤舄副焉”?!俺圄保糯弁醴造胩熘?。在解釋賞賜衣服的理由時,各朝圣旨分別提到“粟帛滯積,大業(yè)惟興”(《三國志·武帝紀》);“公道和陰陽,敬授人時,嗇夫反本,農(nóng)殖維豐”(《晉書》卷二);“公勤心地利,所寶人天,崇本務(wù)農(nóng),公私殷阜”(《隋書》卷一)等說法。其內(nèi)容實質(zhì)大都高度贊揚受命者在農(nóng)業(yè)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能夠引導(dǎo)百姓積極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使國家府庫殷實,百姓豐衣足食。因此,《白虎通》云:“能富民者,賜衣服”。第三,虎賁。王莽初受九錫時,被賜以“虎賁三百人”。此后,“虎賁三百人”遂成為九錫之定制。“虎賁”,守衛(wèi)王宮、護衛(wèi)君主的專職人員。在陳述何以賞賜“虎賁”時,有云受命者能夠“君秉國之鈞,正色處中,纖毫之惡,靡不抑退”(《三國志·武帝紀》);有云“公嚴恭寅畏,底平四國,式遏寇虐,苛厲不作”(《晉書》卷二);“公執(zhí)鈞于內(nèi),正性率下,犯義無禮,罔不屏黜”(《隋書》卷一)等等。細究文意,可知受“虎賁”者在執(zhí)掌國柄期間,能夠秉公理政,遏寇屏仇,抑暴退惡,四方小國無不臣服。因此,《白虎通》云:“能退惡者,賜虎賁”。第四,樂器。王莽的九錫中沒有出現(xiàn)樂則,這多少有幾分蹊蹺。有些學者推斷這可能與哀帝曾經(jīng)斷樂有關(guān)。關(guān)于何以賞賜樂則,史籍有“君敦尚謙讓,俾民興行,少長有禮,上下咸和”(《三國志·武帝紀》);“惠下以和,敬信思順,庶尹允諧”(《晉書》卷二);“樂以移風,雅以變俗,遐邇胥悅,天地咸和”(《隋書》卷一)等說法,從表述受器者功績可知:他們能夠引導(dǎo)民眾,移風易俗,崇禮尚讓,民風惠和。因此,《白虎通》云:“能和民者,賜樂則?!钡谖?,納陛。自王莽受“納陛”后,納陛遂為九錫之定制?!稘h書·王莽傳》曰:“朱戶、納陛?!鳖亷煿抛⒁峡翟?“納,內(nèi)也,謂鑿殿基際為陛,不使露也?!狈彩芫佩a者,被官方認為“官才任賢,群善必舉”(《三國志·武帝紀》);“簡賢料材,營求俊逸,爰升多士,置彼周行”(《晉書》卷二);“水鏡人倫,銓衡庶職,能官流詠,遺賢必舉”(《隋書》卷一)等等??梢娝麄兡苓x賢任能,舉薦良才,不使俊才遺野。因此,《白虎通》云:“能進善者,賜納陛”。第六,朱戶?!爸鞈簟保糯弁踬p賜諸侯或有功大臣的朱紅色的大門,為“九錫”之一種。凡被賜以朱戶,被美曰:“翼宣風化,爰發(fā)四方,遠人革面,華夏充實”(《三國志·武帝紀》);“鎮(zhèn)靖宇宙,翼播聲教,海外懷服,荒裔款附,殊方馳義,諸夏順軌”(《晉書》卷二);“仁風德教,覃及海隅,荒忽幽遐,迴首內(nèi)向”(《隋書》卷一)等等。據(jù)以上功績,可知他們能夠宣揚王化于四方,聲教遠播于海外,萬民歸附。因此,《白虎通》云:“民多者賜朱戶?!钡谄撸浮!肮浮钡馁p賜有具體的數(shù)量,一般為“彤弓一,彤矢百,盧弓十,盧矢千?!薄巴奔粗炱峁糯熳佑靡再n有功的諸侯或大臣使專征伐。凡被賜以“弓矢”者,被冠以“爰整六軍,典司征伐,犯命凌正,乃維誅殛”(《三國志·武帝紀》);“龍驤鳳矯,咫尺八紘,括囊四海,折沖無外”(《晉書》卷二);“威嚴夏日,精厲秋霜,猾夏必誅,顧眄天壤,掃清奸宄,折沖無外”(《隋書》卷一)等美譽,認為他們能為國分憂,用武力討伐海內(nèi)外那些干犯王命的不義之人。因此,《白虎通》云:“能征不顯者,賜弓矢”。第八,鈇鉞。鈇、鉞各一。凡受鈇鉞者,被認為能做到“明罰恤刑,庶獄詳允,放命干紀,罔有攸縱”(《三國志·武帝紀》);“明慎用刑,簡恤大中,章厥天威,以糾不虔”(《晉書》卷二)等等。他們能夠正確使用刑罰,審慎處理大小案件,違法之人無不受到懲罰。因此,《白虎通》云:“能誅有罪者,賜鈇鉞?!钡诰牛€鬯?!岸€鬯”居“九錫”之末。古代用黑黍和郁金香草釀造的酒祭祀降神及賞賜有功的諸侯?!抖Y記·表記》曰:“天子親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狈彩堋岸€鬯”者,被認為“饗祀蒸蒸,孝思維則,篤誠之至,通于神明”(《三國志·武帝紀》);“孝通神明,肅恭祀典,尊嚴如在,情切幽明”(《晉書》卷二)等等。這說明他們祭祀神靈之時,能虔誠篤敬,彰顯孝道。因此,《白虎通》云:“孝道備者,賜秬鬯。”
《漢書·武帝紀》曰:“古者,諸侯貢士,壹適謂之好德,再適謂之賢賢,三適謂之有功,乃加九錫。”但是,遍檢先秦典籍并無“九錫”一詞,因此,張晏注曰:“九錫,經(jīng)本無文,《周禮》以為九命,《春秋說》有之?!蹦敲?,何謂“九命”?“九命”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洞汗佟ご笞诓吩?“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壹命受職,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賜則,六命賜官,七命賜國,八命作牧,九命作伯?!睋?jù)經(jīng)解,文中的“命”指天子冊命有功大臣的活動。“一”至“九”九個數(shù)字表示冊命的等級。綜合各家注釋,“壹命受職”是指子男之大夫,王之下士始見命于王,被賜爵授職?!霸倜芊笔侵缸幽兄?,王之中士被王冊命且賜以祭服。“三命受位”指列國之卿,受王冊命,始有位于王,為王之臣?!八拿芷鳌敝腹率芡鮾悦冶毁n以祭器。“五命賜則”指王之下大夫四命,出封加一等為五命,被賜以方二百里之地?!傲n官”指王六命之卿始得自置其家臣,治家邑如諸侯?!捌呙n國”指王之卿六命,出封加一等者,出就侯伯之國。“八命作牧”指七命之侯伯,受王冊命,權(quán)利追加一等,有征伐諸侯之權(quán)力?!熬琶鞑?,指王之三公有功德者,受王加命為二伯,得征五侯九伯。
將先秦九命禮的內(nèi)容和前文所述九錫禮的內(nèi)容進行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主要表現(xiàn)在內(nèi)容、性質(zhì)、制度以及思想內(nèi)涵方面基本相同,核心在于都是天子所行之于貴族的賞賜制度,也有學者已經(jīng)考證九命禮就是九錫禮的源頭。①景紅艷:《論先秦九命禮及其演變》,《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今人所能考究到的九錫禮就是前文所提及的漢文帝時博士韓嬰所著的《韓詩外傳》,《史記·武帝本紀》中也提到“九錫”,也就是說可能在漢文帝至武帝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此禮,但最初到底出自誰人之手,于史無載。有信史記載的踐行九錫禮的第一人當推王莽。
西漢平帝元始四年,權(quán)臣王莽勢力日盛。其時,西漢政治危機日漸加深,身為宰執(zhí)且一向?qū)χ芏Y情有獨鐘的王莽,一方面想仿照周制實行“新政”,以緩和當時的社會矛盾,另一方面想借故禮為他打造通往帝座的天階。因而,王莽不遺余力地倡導(dǎo)恢復(fù)周禮。他先是倡經(jīng)術(shù),起明堂、靈臺、壁雍,求古書,添設(shè)博士員,騙得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書稱頌他的功德,邁出了他實現(xiàn)帝王夢想的第一步。
元始五年,朝中大夫、博士、議郎、列侯等九百零二人又以“德盛者位高,功大者賞厚”,奏請朝廷賜予王莽“九錫”之禮,這是王莽實現(xiàn)帝王夢想的第二步。
元始五年五月庚寅,太皇太后接受群臣奏請,以王莽“普天之下,惟公是賴”(《漢書·王莽列傳》)為由,加王莽九命之錫,賜“綠韨袞冕衣裳,玚琫玚珌……虎賁三百人,家令丞各一人,宗、祝、卜、史官皆置嗇夫,佐安漢公。”(《漢書·王莽列傳》)綜觀王莽所受的“九錫”之物,除過沒有“樂器”之外,其他名物種類達十三種之多,遠遠超過《韓詩外傳》提到的九錫之物。很顯然,如果王莽以前的漢王室已有九錫禮,那么王莽及其黨徒在制禮作樂的過程中,對于先前的九錫禮無疑進行了很大的改造。因此,王莽即使不是九錫禮的首創(chuàng)者,也是九錫禮的重要改造者。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禪讓后稱帝,改國號為新。王莽開中國歷史上以受“九錫”之禮作皇帝的先河。
九錫禮興于西漢,大盛于魏晉至隋唐。自問世之后,它就成為勢臣癡戀和爭奪的對象。梳理史籍,可知九錫禮在中國古代政治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第一,九錫之禮作為殊榮加賜于勛臣?!稌x書》韓恒云:“除群兇,靖四海,功成之后,九錫自至?!庇纱丝芍?,凡有特殊貢獻于國家的勛臣,才有資格享受九錫。曹操是繼王莽之后享受此種殊譽的第一人。他因“導(dǎo)揚弘烈,綏爰九域”,“功高于伊、周”而被進封為魏公,加賜“九錫”之禮。此后不久,曹操又爵進“魏王”,天子詔其享受天子儀仗,“出入稱警蹕,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三國志·孝獻帝紀》),雖然曹操最終沒有效法王莽實行禪代,但他當時已經(jīng)成為事實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作為勛臣,司馬昭是中國歷史上享受九錫之禮次數(shù)最多的人。從曹魏甘露元年夏六月至曹魏景元冬十月,他先后六次被天子加賜“九錫”之禮。其中前兩次為曹髦所賜,后四次為曹奐所加。曹髦兩加九錫之后,憂慮“政非己出,情不能安,又慮廢辱”(《晉書》卷二),于是圖謀放黜司馬昭,因謀事不密,反被司馬昭所殺。曹髦之后繼立的曹奐又先后四加九錫于司馬昭。經(jīng)過六加九錫,司馬昭從一個洛陽典農(nóng)中郎將擠位相國,加封晉宣王。從最初的“劍履上殿”到“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晉書》卷二),位居諸王之上。同時,九錫禮也是對勛臣和殊臣在身后追加的一種榮譽。北魏、東晉時期,勛臣去世之后,朝廷往往為他們追加九錫之禮,讓他們在身后享受殊譽,如東魏武定五年正月,大丞相高歡崩于晉陽,朝廷詔“兼?zhèn)渚佩a殊禮,謚獻武王”(《北齊書》卷二)。另外,對于一些出身特殊的貴族,在他們身后也追贈“九錫”,如北魏神龜元年,宣武帝靈皇后之父胡國珍死后,朝廷“加九錫,葬以殊禮?!?《北史》卷一八)何以對死者賞賜九錫?《晉書》云:“深圣上之加隆,極慈后之至愛,憲章天下,不亦可乎!”就是要顯示朝廷的特別恩賜,讓天下人知道皇室對于功臣的浩蕩皇恩和寬厚仁愛。
第二,九錫禮是勢臣改朝換代的政治工具。魏晉至五代,九錫禮幾乎淪為勢臣改朝換代的政治工具。王朝的興替形成了由賞賜九錫——建天子旌旗——宣遜位詔書——移交璽綬——末帝遜位——新天子即位幾個環(huán)節(jié)組成的皇帝加冕模式。勢臣們在接受了九錫之禮后,政治地位首先直線上升,位在諸侯王之上,繼而增封郡邑。與此同時,他們還會擁有諸如“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的特權(quán)。之后,末帝不得不下詔令勢臣建天子旌旗,享受皇帝的儀仗,實際上讓出了自己手中最后的權(quán)利。南朝歷宋、齊、梁、陳四個政權(quán),它們的締造者劉裕、蕭衍、蕭道成、陳霸先,均為先受朝廷的九錫賞賜,最后再受末帝的禪讓,繼而建立新朝。東魏的高洋也是通過先受九錫之禮然后再禪代的手段滅魏建齊。北周靜帝曾經(jīng)兩次授予相國楊堅九錫之禮,不久周帝以眾望有歸,乃下詔遜位。大隋開皇元年二月甲子,羽翼豐滿的楊堅即位登基。
第三,九錫禮被勢臣矯詔自加,以達到逼迫末帝退位的目的。九錫禮的賞賜往往會帶來難以預(yù)測的后果,西晉時期,就有大臣以“桓文譎主,下有請隧之僭,上有九錫之禮,終于譎而不正,驗于尾大不掉”(《晉書》卷五十)力諫皇帝不要輕易賞賜九錫。后代天子也對勢臣保持了高度的警覺,并不草率賞賜此種殊禮。而那些急于篡代的大臣便矯詔自加,置自己于事實上的帝王的地位,逼迫天子退位。東晉元興二年,權(quán)臣桓玄就曾矯詔自加九錫,掌控了朝廷的大權(quán)。十一月,晉安帝獻上國璽,禪位于桓玄。隋武德二年,王世充矯詔自授九錫,不久,廢末帝楊侗,稱帝即位,建元開明,國號鄭。南唐烈祖李昪也是在羽翼豐滿之際,矯詔自加九錫,逼使吳末帝楊溥退位。吳天祚四年,李昪廢吳立南唐國。唐哀宗時,朱溫躁忿,急于禪代,欲邀九錫,勢力衰微的李唐王朝不甘心拱手讓出自己的權(quán)利,而以“唐所以不即遜位者,當先建國,備九錫,然后禪”作緩兵之計,以期冀茍延天祚,惱羞成怒的朱溫竟明目張膽地叫囂:“我不由九錫作天子可乎!”(《新五代史·裴迪雜傳》)他甚至不想走先受九錫而后位尊九五的老套路。宋元以后,在中國歷史上喧囂一時的九錫禮走向衰弱。趙匡胤立國后,為消除前朝武人專權(quán)而致尾大不掉的弊端,除開國初以“杯酒釋兵權(quán)”的方式消弭武將對國家的威脅,朝廷還時時處處限制他們的權(quán)利和地位,因此,趙宋一朝,九錫之禮被統(tǒng)治者絕少使用,《宋史》有關(guān)九錫禮的記載僅有兩處,南宋紹興二十二年,朝臣有奏請議加秦檜九錫。宋孝宗時,又有朝臣請加權(quán)臣韓侂胄九錫,但兩位權(quán)貴是否最后真正享受了此種殊禮,卻于史無載。大元立國近百年,史籍中無任何有關(guān)九錫禮的記載。有明一代,除過天啟年間附于權(quán)閹的李承祚曾奏請?zhí)熳淤p賜魏忠賢以九錫之禮外,再沒有任何有關(guān)朝廷對大臣賞賜九錫的文字記載。到了清代,對于九錫禮的使用更是沒有只字記載。這樣,曾經(jīng)在封建社會被視為至高榮譽或改朝換代之魔杖的九錫禮,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v觀它由產(chǎn)生至衰亡的歷史軌跡不難發(fā)現(xiàn),它與中國古代社會在漢末大一統(tǒng)局面的瓦解轉(zhuǎn)至魏晉南北朝時局的大分裂大動蕩、乃至宋元以后中國社會大一統(tǒng)局面重新形成的歷史軌跡相始終。它的產(chǎn)生及存在,客觀上削弱了君主的權(quán)利,加劇了時局的動蕩,而它的衰弱以至滅亡,又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進一步加強的必然結(jié)果。
D69
A
1003-4145[2011]10-0112-04
2011-0-0
劉曉燕,陜西寶雞文理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系講師、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特邀研究員;景紅艷,寶雞文理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系史學副教授、博士。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周王室賞賜禮制研究”(編號:10BZS009)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周文升wszhou6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