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雨帆
(博洛尼亞大學 傳播學系,意大利 博洛尼亞 41026)
如果從1994年4月20日中國正式實現與國際互聯(lián)網的連接算起,我國的互聯(lián)網正式投入應用只有10多年時間,與網絡發(fā)達國家相比足足晚了10年之久。但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互聯(lián)網像中國這樣肩負著巨大的傳播壓力。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0年發(fā)布的《中國互聯(lián)網狀況》稱:“網上交流活躍是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一大特點,論壇帖文、博客文章數量之巨大,在世界各國都是難以想象的……約80%的網站提供電子公告服務。中國現有上百萬個論壇、2.2億個博客用戶。據抽樣統(tǒng)計,每天人們通過論壇、新聞評論、博客等渠道發(fā)表的言論達300多萬條,超過66%的中國網民經常在網上發(fā)表言論,就各種話題進行討論,充分表達思想觀點和利益訴求?!盵1]
2011年7月,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發(fā)表了一篇題為《流言人民共和國》的文章。文章說,由于信息未經核實等原因,流言在中國的微博上如同兔子般迅速繁殖。[2]實際上,在當今中國的互聯(lián)網上,兔子般繁殖的流言僅僅是網絡非理性傳播現象的冰山一角,各懷心思者進行的信息炒作和信息偽造,“寬度達1英里,但深度卻只有1英寸”的網絡討論,[3]頻繁發(fā)生的網絡暴力事件,以暴露個人隱私為目的的人肉搜索等,時常出現在各個不同的網絡平臺上。在網絡這個越來越重要的傳播平臺上,非理性傳播嚴重地威脅著傳播的效率與公信力,并進而對中國的民主政治與社會穩(wěn)定產生不良影響。
網絡傳播中的非理性現象顯然并非中國特有。在2011年8月英國倫敦等地發(fā)生的大規(guī)模騷亂中,社交網站和黑莓手機就在騷亂的動員與組織、負面信息的傳播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除網絡傳播主體的匿名性、網絡平臺的開放性、信息把關人的缺失等共性因素外,中國與其他國家網絡發(fā)達國家相比,存在著一些造成網絡傳播中非理性現象頻發(fā)的特殊成因。
所謂信息饑渴,是指因媒體無法提供公眾所急需的信息而造成的公眾了解信息的急切心態(tài)。每逢公共政策或重大決策出臺,或與公眾利益相關的重大事件發(fā)生之時,也正是公眾最需要得到及時、客觀、全面的信息之時。這時公眾最容易產生信息饑渴,他們會千方百計通過各種渠道尋求信息。而主流媒體如果因為某些原因造成缺位、失聲或信息滯后,就會為其他來源的信息在網絡空間的傳播留下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由于這些信息主體多元且來源不權威,各種不同版本的信息以及據此而發(fā)的議論、猜疑在網絡空間不斷蔓延。而公眾在再傳播的過程中又會自覺不自覺地對信息進行自我加工,使得信息更具“真實感”。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呈現出典型的馬太效應,即信息的優(yōu)勢或劣勢一旦出現,就會不斷自行強化,獲得優(yōu)勢的信息不斷被公眾采信,而處于劣勢的信息則越來越不為人所信任。因而,公眾一旦采信某些信息后,當政府和主流媒體發(fā)布的信息與此前所接收的信息不一致時,公眾就會產生強烈的叛逆心理,對來自政府和主流媒體的信息產生疑問。同時,不少公眾缺乏基本的信息鑒別能力,一些非常拙劣的虛假信息往往也會在網民中得到廣泛傳播,并引發(fā)軒然大波。以2009年6月湖北省石首縣發(fā)生的事件為例:一名青年廚師墜樓身亡后,面對網絡上關于該廚師系他人殺害的傳言,面對公眾的諸多疑問,在事發(fā)后約80個小時內,政府和主流媒體的信息語焉不詳,體現政府立場的新聞稿僅有3篇,而當地一個網站的貼吧中就出現了近500個相關主帖,一些憑空捏造的聳人聽聞的信息和煽動性言論充斥著網絡空間,最終釀成了有數千人參與的暴力事件。[5]2010年1月至2月,山西省各地盛傳關于將要發(fā)生地震的網絡信息和手機短信。在一個多月時間中,主流媒體沒有相應的消息發(fā)布,致使5個地區(qū)數萬人2月20日集體離家避震。事后,5名造謠者被警方抓獲。[6]
網絡時代,政府網站本來能夠緩解公眾的信息饑渴,但我國政府網站的建設不盡如人意。2010年上半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2.7%的受訪者認為政府網站信息陳舊更新緩慢,68.8%的受訪者認為政府網站內容不完整,查詢不到所需要的信息。[7]在上述山西地震謠言大規(guī)模傳播之時,當地政府網站就未發(fā)布任何權威的、有說服力的官方信息。
在信息傳播中,政府扮演著無法替代的角色。但是,在近年來發(fā)生的一系列網絡非理性傳播案例中,公眾“表現出極度的感性和盲目性”,“從另一側面折射出民眾對政府與司法機關的極度不信任”。[8]以發(fā)生在陜西省的華南虎照片事件為例:2007年10月,陜西省林業(yè)廳發(fā)布了一名當地農民拍攝的華南虎照片,并由此做出在當地存在華南虎活體的結論。事實上,華南虎已在中國消失達數十年之久。信息在網上公布后,公眾表示強烈質疑,動物學專家、攝影專家等也分別從各自的專業(yè)角度發(fā)現了照片的破綻,但當地政府仍然極力維護自身做出的結論。事實證明,這不過是當地政府為了地方利益而導演的一場拙劣鬧劇。雖然后來當事人受到查處,但此事件卻成為政府缺乏公信力的有力例證。有學者指出,“‘華南虎照片’事件十分荒誕,到最后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民眾不相信當事人,當事人不相信專家,專家不相信政府部門,政府部門不相信權威的科研機構,而科研機構也不相信當事人,最后變成了一個怪圈,誰也不相信誰,從而導致了信任危機?!盵9]
當前,在我國的民主政治進程中,不斷披露的政府自利行為與政府官員的貪污腐敗行為,政府為了自身政績、政聲而等進行的信息偽造、信息封鎖,政府對公眾信息需求的習慣性回避,使公眾對政府缺乏信心和信任,也使政府陷入“塔西陀陷阱”:無論政府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做的是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公眾認為是在說假話、做壞事。因此,在網絡傳播中可以發(fā)現,網民對政府提供的信息表示不信任,而熱衷于自我發(fā)現、自我揭秘,執(zhí)拗地試圖以自己的方式在海量的、魚龍混雜的、真假難辨的信息中抽絲剝繭,尋求“真相”。問題在于,公眾每一次通過自身努力發(fā)現與政府提供的信息不一樣的“真相”時,就會強化對政府的不信任感。于是出現了這樣一幅吊詭的畫面:公眾急切盼望政府提供權威的信息以正視聽,同時又對政府提供的信息表示極大的不信任。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電站發(fā)生核泄露事故后,網絡盛傳該事故將對中國的食鹽供應造成影響。而事實是,中國的食鹽絕大多數并非海產,即使中國的海洋遭受污染,也不會對食鹽供應產生影響。盡管政府和主流媒體一再辟謠,公眾卻通過QQ、MSN、手機短信等廣泛傳播謠言,并引發(fā)多個城市的食鹽搶購風潮。有學者將此種現象斥為“見官即反的非理性反應”。[10]
社會情緒是群體對社會情境的反應,或個體對社會情境的共同反應。而消極社會情緒是一種對現實狀況、對他人、對周邊環(huán)境持負面評價的情緒。消極社會情緒往往呈現典型的鏈式反應,即消極社會情緒—反社會情緒—反社會行為。從2011年英國倫敦的大規(guī)模暴力事件和德國柏林的砸車事件中,可以充分看到消極社會情緒所蘊含的巨大破壞力量。
30年來,我國在經濟高速發(fā)展、人民生活得到普遍改善的同時,社會矛盾依然存在。少部分人利用權力、金錢等資本攫取大量社會財富,而大部分人的利益嚴重受損,從而催生強烈的相對剝奪感,憤懣、不滿與無奈等消極社會情緒無法避免。有學者將當前中國社會的這種格局稱為“斷裂社會”。[11]在這種利益格局中,每個人都覺得自身的利益受到威脅,每個人都無限焦慮,卻又難以通過制度化的渠道維護自身的利益,改變自身的境遇。因此,“在傳統(tǒng)的渠道無法得到順暢表達和合理解決的時候,這種壓抑力量往往會促成網絡上的集體非理性宣泄”。[12]一些事件和信息只要與公眾的利益相關,甚至無需直接相關,就會觸發(fā)和激化公眾心中積蓄已久的消極情緒,并在網絡空間迅速傳播。每當網絡上有涉及官民沖突、貧富沖突、強弱沖突的信息時,公眾往往無需辨明事件真相,無需細究事實細節(jié),就堅定地站在民眾、貧者、弱者的一邊,對官員、富人、強者展開聲討,而事實、正義、法律則被拋之腦后。這時,網絡自然而然地成為匿名的公眾情緒宣泄的天然平臺。于是可以看到,新聞跟帖或論壇中充斥著臟話或辱罵,有些人無端地對某類群體施以言語暴力等。而這些高度情緒化的文字持續(xù)暴露在網絡空間中,往往會對接觸的公眾產生強烈的感染作用,并持續(xù)發(fā)酵,待機爆發(fā)。
2008年6月,貴州省甕安縣境內一名少女因戀愛糾紛跳河身亡。該事件由于警方與公眾之間關于死者死因問題的分歧,發(fā)展為一起大規(guī)模暴力事件。即使如同公眾所懷疑的那樣,少女屬于他殺,該事件也只是一起刑事事件,參與的數千名當地民眾在該事件中既不涉及自身利益,也沒有明確的利益訴求。問題的根源就在于當地民眾日常積累、持續(xù)發(fā)酵的消極社會情緒。甕安是一個磷礦資源十分豐富的地方,在資源開發(fā)、經濟發(fā)展的同時,由于官商合謀損害農民利益,少數警察欺壓普通民眾等,早已在民眾中蓄積了普遍的不滿情緒。因而“地雷”早已埋下,少女之死不過是導火索而已?!而P凰周刊》在描述事件經過時說:“各種懷著自己目的人來到了河邊。其中包括那些礦權糾紛中吃虧的鄉(xiāng)民、那些移民拆遷中失意的流離者、那些為治安憂心忡忡的居民,再就是那些狂熱的年輕人。他們在這個新興的‘市民廣場’找到了共鳴?!盵13]
再以近幾年來各地反復出現的豪車撞人事件為例。事件的情節(jié)其實并不復雜,但每次交通肇事只要與豪華轎車相聯(lián)系,就會觸動社會中業(yè)已存在的一種仇富、仇官情緒,公眾對于一些先富人群、權勢群體的不滿便通過交通肇事而被引爆。實際上,交通肇事時刻發(fā)生、到處發(fā)生,比那些通過網絡傳播的交通肇事案更加惡劣的情形也比比皆是,但如果肇事的不是保時捷、奔馳、寶馬,它便只是一起簡單的交通事故;但如果是豪華轎車,便有一種特殊的意味蘊含其中。因而,網絡媒體在進行相關報道時常??桃馔怀稣厥萝囕v的豪華品牌,網民也熱衷于挖掘駕車者的富人、權勢人物身份,以便將其與普通公眾對立起來,激發(fā)起公眾的憤怒與不滿。
有學者認為,中國互聯(lián)網經過十幾年的發(fā)展,已經開始進入叢林時代,即各種利益群體有計劃、有目的地操縱信息傳播、營造公眾輿論。[9]在中國,對網絡信息的操控目前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是網絡媒體為了所謂的點擊率而進行信息炒作。它們往往從海量信息中挑選出他們認為最具煸情效果、最切合公眾心理的內容,然后將這些信息進行置頂、標紅,為這些信息開辟專欄、設置討論區(qū)。它們或迎合公眾普遍性的仇官、仇富、仇權情緒,刻意渲染社會對立情緒;或迎合公眾的娛樂心態(tài),即使在一些嚴肅的社會事件的報道中也刻意營造娛樂效果;或迎合公眾的道德優(yōu)越感,將事件中的某些當事人作為被審判、被鞭撻的對象,對不符合公眾期待的一方進行輿論審判。它們以負面報道為主打,或熱衷于轉發(fā)一些有爭議的帖子,或編造聳人聽聞、極端煽情的標題,或任意對新聞進行取舍加工,加上傳統(tǒng)媒體的缺位、失聲和滯后,使得網絡媒體往往成為負面報道的集散地。而一些不明真相的公眾,或受正義感、道德感的驅使,或抱著娛樂、起哄的心態(tài),廣泛跟帖、轉帖,使網絡信息和言論離真相越來越遠。
二是網絡公關公司的信息虛構。近年來,一個過去僅僅應用于中國古老的太極拳中的一個專用術語——“推手”被廣泛應用于網絡傳播中,其具體的意義是針對特定對象,借助網絡媒介進行策劃,以達到特定目的的活動。通過網絡推手,既可以使某些默默無聞的對象短時間內聲名鵲起,也可以使其臭名遠揚?!度嗣袢請蟆贩Q,目前知名商業(yè)網站和論壇中,50%以上的帖子都來自網絡推手,而并非網民自發(fā)的發(fā)帖。一些商業(yè)網站先是在天涯論壇上發(fā)帖,然后以在天涯論壇發(fā)現該帖為名進行轉載和跟蹤報道。還有一些網站或論壇,打著為消費者維權等旗號,肆意發(fā)布虛假信息,甚至網站之間結成聯(lián)盟,集體發(fā)帖、刪帖,集體商定價格,牟取不當暴利。一些所謂的網絡公關公司已經達到非常專業(yè)化的程度,內部分工相當精細,擁有策劃、執(zhí)行、監(jiān)測、聯(lián)絡、技術等專業(yè)部門。[14]其中大量使用“網絡水軍”已經成為網絡公關公司的常規(guī)手段?!熬W絡水軍”是指受雇于網絡公關公司,以發(fā)帖和回帖為主要手段,為雇主進行網絡造勢,并以此獲取相應報酬的人。[15]為了使信息傳播更具真實性,每個水軍一般擁有幾個甚至幾十個賬號交替使用。有些水軍為了提高自己在網民中的熟識度和信任度,也經常性地參與一些客觀話題的討論,或者分成兩派,在網上象模象樣地展開爭論,不斷轉帖、頂帖,以擴大信息的傳播面、吸引網民關注。據《南方周末》報道,如今,水軍已經滲透到互聯(lián)網的每一個角落,從論壇、博客、QQ群、郵件組,再到新興的微博,也幾乎活躍于每一起熱門事件、每一個網絡紅人、每一件產品的推廣之中。2010年11月17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jié)目揭露這一現象,并將其定位為“網絡流氓”、“網絡黑社會”。
我國網絡非理性傳播現象的成因其實還有很多,如傳播主體的普遍年輕化。未成年人已成為中國網民的最大群體,截至2009年底,中國3.84億網民中,未成年人約占三分之一?!盵1]他們缺乏良好的媒介素養(yǎng),希望通過網絡空間的標新立異贏得他人和社會的關注和認同,因此體現出反傳統(tǒng)、反權威的傾向?!八麄兂R猿龈竦谋磉_來達到一種放松,并企望以此體驗一種快意。言辭的出軌、觀念的冒險,是青年人經常采用的一種炫耀性的社會互動行為?!盵16]
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我國網絡非理性傳播的盛行。但如果我們考慮到在這并不算通暢的網絡平臺上聚集了缺乏其他傳播渠道的數以億計的民眾,就會對目前互聯(lián)網傳播中層出不窮的非理性現象給予充分的理解;如果我們看到中國政府對于網絡非理性傳播現象的包容與調控,看到公眾特別是網民傳播理性不斷提升的事實,我們同時也就會對中國新興的網絡傳播心懷希望。
(責任編輯 陶新艷)
[參考文獻]
[1]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 中國互聯(lián)網狀況[N]. 人民日報,2010-06-09.
[2] 吳澧. 我們如何對待微博上如兔子般繁殖的流言[N]. 南方周末,2011-08-04.
[3] 胡泳. 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31.
[4] 尼葛龐洛蒂. 數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6: 21.
[5] 陸俠. 石首事件中政府新聞發(fā)布語焉不詳[N]. 人民日報,2009-06-24.
[6] 于澤遠. 利用網絡手機傳播謠言,造謠山西地震5人被拘留[EB/OL].[2011-09-26]. 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cnpol/pages3/cnpol100226.shtml.
[7] 向楠. 民調顯示網友對縣級政府網站滿意度最低[N]. 中國青年報,2010-06-29.
[8] 薩其榮桂. 法律事件中的民間輿論群體及其話語實踐[J]. 內蒙古社會科學,2008(1): 30-34.
[9] 胡泳,高明勇. 誰在操縱網絡刪帖[N]. 中國青年報,2010-11-04.
[10] 儲殷,陳斌. 淺析公共事件中的非理性思潮[J]. 經濟研究導刊,2009(12): 109-110.
[11] 孫立平. 失衡——斷裂社會的運作邏輯[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12] 張建. 輿情“眼”和評論“手”[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3): 179-181.
[13] 錢真. 甕安事件調查:刑事案件如何演變?yōu)槿后w性事件[N]. 中國新聞周刊,2008-07-09.
[14] 左婭,姚雪青. 警惕“水軍”炮制網絡“民意”[N]. 人民日報,2010-11-04.
[15] 明永昌. 中國官方首批“網絡水軍”[EB/OL].[2011-09-26]. 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cnpol/pages4/cnpol110206.shtml.
[16] 沃爾特·李普曼. 輿論學[M]. 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