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育林,劉宇文
(湖南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長沙410006;湖南工業(yè)大學,湖南株洲410081)
論新課程背景下的主體性問題*
袁育林,劉宇文
(湖南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長沙410006;湖南工業(yè)大學,湖南株洲410081)
主體和主體性的問題是哲學研究的最核心的問題之一。新課程改革提倡主體性教學,作文教學即是一場主體性的活動。呼喚學生作文批閱的主體性回歸,明晰主體性的指向,對作文教學,乃至語文教學,具有重大意義。
主體性;主體性教學;新課程
Abstract:Subjectivity is one of the key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hilosophical study.The New Curriculum advocates subjectivity teaching,and the composition correction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omposition teaching.To call for the return of subjectivity in composition correction and clarify the direction of subjectivity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composition teaching and the language teaching at large.
Key words:subjectivity;subjectivity teaching;the New Curriculum
主體性問題是當前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主體性既是人作為主體所具有的性質,又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據和條件。如海德格爾所說,主體性建構了主體。新課程改革提倡主體性教學,是時代發(fā)展的趨向,也是教育本質的追尋。作文教學是一場主體性的活動,學生和教師發(fā)揮著主體的價值,共同的完成一個作文的習作任務。但是在提倡主體性作文教學之時,卻排除了主體性的批改。殊不知作文批改也是作文教學的一道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肩負著師生之間的"溝通"與融合,同時也承擔著有效地反思教學的任務。倘若模糊作文批改之中的主體性存在,直接帶來了學生個性的抹殺、積極性的遏制。在權威之下的作文修改,間接地否定了批閱之前的主體性的成果,整個作文教學返回到了原路,教學效果也很難有一個質的提升。因此,如何充分發(fā)揮哲學主體性的指導意義,倡導尊重學生主體性的作文批改意義就十分重大了。
談到主體性教學,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主體性”。在口號式的主體性的教學中,“視學生為主體”已成為了一句至理名言,“學生是上帝”也成為了時髦用詞。在口號式的宣傳之下,雖然對教師填鴨式教學能略有反思,但是學生各種無理的想法,以及任意遷就學生的行為也在時下慢慢的流行,使得學生真成為了“上帝”,走入了不能打也不能罵,甚至不能教育的教育怪圈。這種情況究其原因,是對主體性一詞的片面理解,不能理解主體性的真實指向,造成了教育者按照人云亦云的情形機械地執(zhí)行,主體性的教學也就在口號之下難以有所作為了。
“主體性”一詞不是中國的原創(chuàng),它首先是從德國、英國翻譯過來的,在中文中有時翻譯成“主觀性”,但是現時生活之中流行的主觀性一詞不同于“主體性”。流行的主觀性是一種主觀武斷,而“主體性”一詞,主要是指獨立自由、
自我決定、自由、能動性、自我、自我意識或自覺、個人的特殊性、發(fā)揮個人的聰明才智、以個人的自由意志和才能為根據。[1]所以說,“主體性”針對的是人的個性與主體性的地位。在教學之中,從學生的角度而言,視學生為教學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所謂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是以上帝的身份看待,而是把學生作為接收和加工信息的主體,認識客觀規(guī)律的主體,不斷完善自我認知結構并獲得自身主體性實現的主體。[2]而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是以尊重而不是順從學生的思維和想法。想法不管對與錯都理當要受到教師的尊重,只是在執(zhí)行之時,教師需要對之加以辨析,不是任由他隨意行為。自此,還需要提出一點,教學之中的主體性是由學生所決定,而不是教師的一味強求。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學生才是主體,他們的學習興趣,對教學的積極性都只能通過學生的主體體驗,而教師需要做的不僅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而且還要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做一名引導性的主體存在。因此,作文教學活動,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思想,把學生看成知識獲得的主體地位,并且充分展示教師和學生的價值,構建有意義的習作任務。
當前學生作文的批改一般是“教師批,學生改”。在此種情況下,教師獨立地按照自己的思維、邏輯、審視學生的作文,以自身的經驗審判學生習作中的知識,這其中不可避免地摻合著教師對學生作品的重新建構,由此帶著教師對作品的自我構思與框架審讀學生作品,得出來的評語將留下教師的思想烙印。而學生視教師批閱為唯一的正確性,甩開自己原先寫作的思路,朝著或遵從教師給定的評閱模式修改作品,思想內涵依教師的思緒“畫瓢”。這般,學生已不是對自己的作品的建構,而只是充當了一名沒有血肉的“寫手”。
每個人都擁有獨具特色的大腦智慧。腦的構造雖然一致,但是其包括的器官和情感在外界的刺激下會作出不同的反映,這種反映是每個人所獨有的。由此,學生在作文的構思前,對作文題目有了自己的理解,這決定了他的思維或想法,以及依次的知識表征過程不同于其他人,他們的作文也就具有獨特性,對它的批閱也就需要在獨特性的基礎上去審視。若是學生按教師的批語,也就是按照教師的思路去修改自己的作文,那么學生在此之前的構思與表征的成果都被抹殺了,也泯滅了學生的個性思想與獨特經歷,損害了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同時,所帶來的教師權威的霸權影響,將會滲透到教師以后的教育教學中,對整個語文教學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學生的寫作過程是學生對作品題目的解讀與對自身原有知識的建構。[3]學生的知識、學習經驗、生活經歷與外界獨特的認識,并不是鏡式反應,而是一種主體性的建構,從多種維度、多種思緒建構學生原有的知識,順應或內化出新的知識,在這種知識或學生的習作成果中,內含有學生各種各樣的知識與經歷,建構知識的方向難以琢磨,教師對此的評價,無法把握住學生習作中組建的內在知識,也無從知曉建構過程的知識脈絡,單單從學生作品反應出來的思路缺乏一個公平與客觀的審查,不可能恰當地評價學生構思作品的好壞。因此,從寫作的建構過程看,若教師以自身的立場看作品,那就陷入了權威之下的批判,忽視了作文中的主體性。
從作文批閱的目的看,作文批閱是一種評價,評價的目的不是看分數的高低,而是讓學生真正地認識到自己當前的知識水平和寫作能力,展望未來,發(fā)現自身寫作方面存在的缺陷,激活學生以此為目標努力的動力。認識自己,要從自身開始,也以自身為終,把自己當成主體性的人,自由地建構知識。所以,整個的寫作過程都以主體性的學生為單位,教師的作文教學反映出來的也是學生個性思想的張揚。作文批改之時,學生還是以自身的思路反思,用獨特的經驗重新認識作文的要求與題意。簡言之,作文的批改是學生個人之事。
總之,學生是作文批閱的主體。學生的作文是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要說的意思,表達得怎樣,學生自己最清楚。所以,修改作文應該是學生自己份內的事。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的這種主體性得到回歸,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包括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
批閱之中,學生主體的張揚,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受到外界壓力的影響,這種壓力源自自身的“柔弱”,即學生的知識的膚淺,遇到挫折不由自主地放棄主體性的地位,屈服于教師的權威之下,以致使作文教學中主體埋沒。因此,反思其原因,尋求其對策,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之時,教師并不是作為學生的陪襯,或者輔助者,他也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一支主導力量,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具有同等的地位,并以合作者的身份展示于學生面前。而且,學生獨立批改之中,容易陷入思維定勢,批改難以得到有效的突破。
從教的方面來講,教師是作文教學中教的主體。學生寫作是教師教學任務的一部分,教師對作文的批改,也可以說是對它的一種主體性的體現。不過,在作文批改中的兩個主體,并非一方壓制另一方,而是平等的共存,以合作的主體性形式批改作文,而且又以學生的主體為前提。[4]換言之,對學生的作文建構過程,不是指責,而是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思維,在對話之中商談作文事宜。因此,作文批改少不了教師,他也是主體性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確立教學過程或者寫作過程的主體性,合作性地參與到學生的批改之中,在合作中展示教師的主體性,是作文批改中引導性的主體。這個主體性的任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尊重個性
學生的作文是可以欣賞的。學生在寫作中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建構去書寫和表達,作品無意中會流露學生個性的痕跡,正因為他們筆下的東西是個性的表達,他們的作品才新穎、真誠,有審美價值。因此,在批改過程中,教師就不能用成人的標準對學生的習作進行隨意改動,要尊重學生作文的原意。堅持做到多留少刪,多就少改,同時還要多鼓勵,少批評,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健康發(fā)展。同時,作文批改還應尊重每個學生的實際,尊重他們的差異。同一個班級,學生的作文能力有很大的差異,批改時要區(qū)別對待,從每個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使每個學生的作文能力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地得到提高。[5]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教師真誠的表揚和鼓勵中增強信心,從而不斷提高作文水平。
2.平等對話
對學生作文意蘊的了解,還需要考慮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有時詞不達意,造成教師與學生在作文批改中的誤解。而且一個語境的形成,也與詞語的表達有關,學生的作品雖然與教師商談,但是他還有可能與別人分享,若詞語無法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想法,作品也就得不到大眾的認可。從這一點看,詞語的表達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對詞語表達能力的審問,不僅僅在于糾正錯誤,更在于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詞語的語境。在詞語的表達的對與錯,優(yōu)美與粗糙方面,教師應以追問的形式商討,挖掘出學生潛藏的語言能力和構思技巧,對于表達優(yōu)美的詞句加以肯定,并強化他們的語感;對于表達不完美的詞句,教師除了和學生共同探討詞匯表達的錯誤外,還要細探錯誤的原因,求其原因,才能解除錯誤。進而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詞語表達能力。
總之,哲學所倡導的主體性是承認和尊重個體自我存在和生命意義的主體性。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學的一部分,也是新課程所提倡的主體性教學的一個方面,充分發(fā)揮學生批改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建構快速而有效的寫作思路,撰寫有真情實感的優(yōu)秀作文,這不僅有利于學生自身寫作能力的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還會使我們的哲學主體性理論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和完善。
[1]張世英.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1.
[2]鐘啟泉.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45.
[3]陸志平.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師研修教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27.
[4]張楚廷.教學論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5.
[5]宋 祥.小學語文教學評價[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05.
責任編輯:衛(wèi) 華
On the Subjectivity in the New Curriculum
YUAN Yulin,LIU yuwen
(College of Educ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
B02;G42
A
1674-117X(2011)02-0034-03
2011-01-28
袁育林(1982-),男,湖南岳陽人,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08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劉宇文(1972-),男,湖南安仁人,湖南工業(yè)大學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