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林
論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體系初步建構(gòu)的歷史經(jīng)驗*
李軍林
(湖南工業(yè)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株洲412008)
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體系初步建構(gòu)的歷史經(jīng)驗,從傳播學視域考察,主要體現(xiàn)為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傳播者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高超的傳播藝術(shù);對傳播受眾的重視及其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注重傳播媒介的選擇和優(yōu)化組合;傳播信源本身的強大生命力及其中國化的解碼。
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初步建構(gòu);歷史經(jīng)驗
Abstract:To study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n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from the angle of communication,there are four main factors:excellent quality and superior communication art of disseminator;paying attention to the audiences and promoting their media literacy;laying stress on the choice and optimal combination of the media;powerful vitality and decod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source.
Key words:Marxist revolutionary discourse;initial construction;historical experience
話語理論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之一,他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語義政治學?!保?]所謂“革命”,“在社會學的術(shù)語中”,“指的是通過暴力快速地以一個政權(quán)取代另一個政權(quán)。”[2]35“革命的基本特征是,一小部分人通過無情地鏟除對手獲得政權(quán),創(chuàng)設新的體制,并夢想著改變整個民族的面貌?!保?]37因此,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主要指無產(chǎn)階級革命和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理論體系的總和。從傳播學的角度總結(jié)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在中國的早期傳播,進而中國化、大眾化的歷史經(jīng)驗,可以從傳播模式入手。所謂模式,就是“對真實世界理論化和簡約化的一種表達方式”。傳播學家多伊奇(Deutsch)指出:傳播模式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具有四種明顯功能:組織、啟發(fā)、預測和測量。有鑒于此,我們首先考察傳播模式的演變。在一些早期的傳播模式中,拉斯韋爾的“五W”模式、克勞德·香農(nóng)和韋弗模式最具影響力。稍后,奧斯古德模式、施拉姆模式、紐科姆的對稱模式對早期傳播模式進行了修正。韋斯特利和麥克萊恩模式、格伯納模式、阿克塞羅德模式進一步完善了以往的傳播模式。當然,沒有一個模式是全能的,但這些模式都無一例外地提到了傳播的一些基本要素,如傳播者、傳播受眾、信息反饋、傳播信源、傳播效果等。就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的早期傳播而言,效果是非常強大的,在此不再論及。故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簡單闡述。
早期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能夠得到廣泛的傳播,得益于一大批具有優(yōu)秀品質(zhì)的傳播者,如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李達、李漢俊等等,他們對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信念堅定,且能身體力行地投入革命實踐,是知行合一的馬克思主義革命斗士。
一方面,他們具有很高的理論素養(yǎng),對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理解透徹。他們在宣傳馬克思主義剩余價值理論、唯物史觀理論、無產(chǎn)階級革命和無產(chǎn)階級專政理論時,能切中理論的要害。正如恩格斯在批評英國工人運動的職業(yè)宣傳家厄內(nèi)斯特·瓊斯時,曾對馬克思說:“可以大膽地說,如果沒有我們的學說,他決不可能走上正確的道路,……站在進步的立場上來反對工人的反動欲望及其偏見?!保?]事實正是如此,如果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不能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的精髓,他們的傳播就可能迷失方向。另一方面,他們積極投身革命實踐,在實踐中加深對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的理解,并使之逐步中國化,與此同時,言傳身教的傳播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
因此,他們在傳播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體系時,能夠準確把握無產(chǎn)階級的黨性原則,牢牢把握實事求是的作風,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正是這種身體力行的傳播,喚起了全國人民的高度熱情和普遍認可。相反,如周佛海、戴季陶、汪精衛(wèi)等人,雖然也曾傳播過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但他們都是口是心非的傳播者,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缺乏堅定的信仰,最后淪為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的堅決反對者,其傳播功效自然是可想而知的,甚至出現(xiàn)傳播學上的負效果。
傳播者不僅需要優(yōu)秀的品質(zhì),也需要高超的傳播藝術(shù)。首先應當明確傳播的策略。宣傳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的正確策略在于影響沒有卷入運動的群眾。中國特色的革命事業(yè)是人民群眾的事業(yè),如果不把大多數(shù)群眾爭取到革命的陣營中來,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的傳播者就將成為沙漠中的布道者。所以,恩格斯指出:“根據(jù)我們已經(jīng)由長期的實踐所證實的看法,宣傳上的正確策略并不在于經(jīng)常把個別人物和成批的成員爭取過來,而在于影響還沒有卷入運動的廣大群眾。”[5]
其次,要注意利用重大社會變動和最新事實來推動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的傳播。恩格斯對19世紀40年代歐洲德語區(qū)社會主義宣傳獲得重大進展做過深入分析,指出:“1844年發(fā)生了西里西亞的織工起義,接著又發(fā)生了布拉格印花工廠工人的起義。這些被殘酷鎮(zhèn)壓下去的起義,不是反對政府而是企業(yè)主的工人起義,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進一步推動了在工人中間的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宣傳。饑荒的1847年的糧食暴動也促進了這種宣傳?!保?]事實上,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很好地利用了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九一八事變等重大社會變動,深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在中國的傳播。
再次,要具有較高的思維邏輯能力,使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的表達方式符合大眾思維。邏輯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的思維規(guī)律,“是對世界的認識的歷史的總計、總和、總論?!保?]“要把我們的意思正確地表達出來,第一件事情是要講邏輯?!保?]邏輯要靠語言表達出來,正確的邏輯沒有準確的語言表達,也得不到很好的傳播。語言要符合邏輯,就一定要規(guī)范,且其表達方式要符合大眾思維。從馬克思主義傳播的角度看,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離不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表述方式的通俗化。一種“主義”要實現(xiàn)“大眾化”,必須具有通俗性,要善于將理論語言轉(zhuǎn)換為符合大眾思維的大眾語言。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借用日常語言和歷史典故,使理論由深奧到通俗,符合大眾思維,為大眾所掌握。對此,毛澤東有精辟論述,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條》中指出:“文件和文章都應當具有這樣三種性質(zhì):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準確性屬于概念、判斷、推理問題,這些都是邏輯問題。鮮明性和生動性,除了邏輯問題以外,還有詞章問題?!保?]稍后,毛澤東進一步指出:文章要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中國文字有自己獨特的文法,不一定像西洋文字那樣嚴格要求有主語、謂語、賓語。中國人寫文章要有中國味道[10]。
最后,要形成獨具特色的傳播風格。所謂傳播風格,就是個人在傳播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吸引人的魅力。就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者而言,他們的傳播風格是獨特的,都兼有學者和戰(zhàn)士的品格,其基本風格就是“戰(zhàn)斗”。特別是在同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進行論戰(zhàn)的過程中,戰(zhàn)斗風格得到了更為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用“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來形容他們的傳播生涯,是最恰當不過的。一旦這位傳播者的風格在受眾心目中扎根,那么他的傳播效果就會更加強烈有力。正如馬克思于1857年在批評英國財政大臣迪斯累里所說的:他本來是一個“操匕首比操長劍更熟練得多的演說家”,但為了表現(xiàn)出大臣的尊嚴,開始做“莊嚴肅穆的演說”,結(jié)果,“不管這種品質(zhì)如何符合他關(guān)于一個即將做大臣的人所應有的尊嚴的特殊概念,但對他的不幸的聽眾來說卻是一種真正的折磨。過去他甚至能把陳詞濫調(diào)變得像諷刺詩那樣的鋒利。而今他竟能把諷刺詩埋葬在枯燥無聊的尊嚴的俗套下面。”[11]
總之,作為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的傳播者,他們需要四個條件,即“需要更多的智慧,思想要更加明確,風格要更好一些,知識也要更豐富些”。[12]唯有這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事業(yè)才能實現(xiàn)。
“受眾”這個詞和傳播研究領域先驅(qū)所運用的簡單大眾傳播線性模式(來源、渠道、信息、接收者、效果)中的集合詞“接收者”非常相像,它是一定環(huán)境下的產(chǎn)物,同時也是對于特定形式媒介供應物的一種反應。受眾通常是同時存在的,當一個媒介開始對某一社會范疇的成員或者一個特定地區(qū)的居民進行訴求時,受眾便開始存在。媒介的使用同時也反映出廣泛的“時間使用、可獲有效性、生活方式與日常事務”等運用模式。因此,受眾可以通過彼此不同但又相互重疊的方式來進行定義:以“地方”(比如研究地方媒介時);以“人群”(當媒介以吸引不同年齡團體、性別、政治信仰或者收入范圍來區(qū)分的時候);以“所涉及的特定媒介或渠道形式”(技術(shù)和組織的結(jié)合);以“信息的內(nèi)容”(類型、主題、風格);以“時間”(當我們提及“白天時段”或者“黃金時段”的受眾,或者那種存在相當短暫的受眾時)等方式。因為受眾的構(gòu)成和類型直接影響到傳播效果的大小、強弱,甚至正反,所以西方對受眾的研究非常廣泛,而且十分深入。[13]205-225。如美國學者德弗勒得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結(jié)論:“每一個人都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態(tài)度、價值觀及其理性和感情特征,對媒介抱有傾向性并對媒介內(nèi)容進行選擇。每一個人也與社會網(wǎng)絡中的其他人有聯(lián)系,而這些聯(lián)系又影響著一個人與媒介接觸以及他對媒介內(nèi)容的理解。每一個人也是根據(jù)種族、民族、受教育情況、宗教信仰、收入和性別而劃分的各種各樣社會類別的一員。所有這一切都影響一個人對大眾傳播及其效果采取什么樣的行為。”[14]簡單地說,受眾在接受傳播者的傳播內(nèi)容過程會經(jīng)過四個階段: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和選擇性行動。
早期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的傳播者特別注重對受眾的研究,他們從中國受眾的選擇習慣入手,結(jié)合其文化特征、接受環(huán)境等,進行過較為深入的調(diào)查、實驗、比較、分析,以保證他們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如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指出:“共產(chǎn)黨員如果真想做宣傳,就要看對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說、談話、寫字是給什么人看、給什么人聽的,否則就等于下決心不要人看,不要人聽。許多人常常以為自己寫的講的人家都看得很懂,聽得很懂,其實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為他寫的和講的是黨八股,人家哪里會懂呢?‘對牛彈琴’這句話,含有譏笑對象的意思。如果我們除去這個意思,放進尊重對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譏笑彈琴者這個意思了……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寫文章做演說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做宣傳工作的人,對于自己的宣傳對象沒有調(diào)查,沒有研究,沒有分析,亂講一頓,是萬萬不行的?!保?5]這與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理論也是高度一致的。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對受眾的論述相當多,他們也特別強調(diào)要了解和尊重受眾。
一方面,要了解受眾。1852年,馬克思剛剛為美國刊物撰稿時,曾說過:“在不了解讀者等等的情況下,給在大西洋彼岸出版的報紙撰稿,是多么困難?!保?]493恩格斯準備在奧地利發(fā)表關(guān)于馬克思《資本論》的書評時,也因為不了解情況而煩惱,他說:“由于幾乎完全不熟悉哪里的讀者,一點也不知道應該抓什么,而這是最重要的?!保?6]23
另一方面,要尊重受眾,要把受眾看作是與自己人格上完全平等的人。1849年德國南部起義,恩格斯針對民主派高高在上的傳播心理,指出:“我們正牌的‘民主派’先生們只可能把工人當作一種易燃物看待,把他們當作鼓動和剝削的對象,或者拿他們當炮灰。我們的‘民主派’愚蠢極了,渾身浸透了資產(chǎn)階級的氣息?!保?7]盡管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占據(jù)主導地位,但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絕不允許把傳播者視為思想的特權(quán)者,他們不惜花費很多精力批判進行狹隘宣傳的巴枯寧派,因為“巴枯寧所要求的,只是一個由一百名革命思想的特權(quán)代表人物組成的秘密組織,……思想和行動的統(tǒng)一無非是教條主義和盲目服從。你要像死尸一樣?!保?8]
不僅要了解和尊重受眾,而且要進一步培養(yǎng)受眾。為了達到最佳傳播效果,需要適應受眾,即在觀點上適當讓步或迎合他們的已有的某些信念,當然,這是在堅持原則前提下的迎合。如為了宣傳《資本論》,恩格斯在給德國大眾畫報《涼亭》寫書評時便這樣考慮:“盡可能按貝塔(該報主編——引者注)的方式,適應這種低級趣味報紙的要求?!保?6]119在適應受眾后,就要進一步培養(yǎng)受眾,恩格斯在論述工人報刊與讀者的關(guān)系時,指出:“同工人接觸半年,就會培養(yǎng)出讀者?!保?9]
培養(yǎng)受眾的重要方法就是提升受眾的媒介素養(yǎng)。受眾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可以在學校增加媒介教育的課程。在亞洲,日本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在兒童中進行媒介教育。在拉丁美洲、大洋洲、歐洲等國家,都已開設媒介教育的相關(guān)課程。在美國,媒介教育是固定課程的一部分,一些大學甚至規(guī)定必須加30學分的媒介課程才能準予畢業(yè)[20]。在我國,媒介教育尚處在起步階段。另一方面,開展社會媒介掃盲。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進行:一是介紹新聞媒介運作情況;二是介紹新聞媒介使用情況;三是介紹新聞媒介發(fā)展情況。
影響媒介選擇的因素很多,西方傳播學家建構(gòu)起了一些理論體系和模式,其中使用與滿足理論、媒介選擇的整合模式最有代表性。使用與滿足研究(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首次在卡茨的文章中提到,他是對貝雷爾森“傳播研究看來將要死亡”的說法做出回答的??ù闹鲝?,正在死亡的領域是將大眾傳播視為說服的研究。他指出:直到當時,大部分的傳播研究皆致力于調(diào)查這樣的問題:媒介對人們做了些什么?(what do media do to the people?)卡茨建議,如果這個領域研究的問題改成“人們用媒介做了什么?(what do people do with media?)就可以解救自己,免于死亡。此后,不斷有傳播學家豐富和完善這一理論[3]。這一理論告訴我們,人們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各不相同的,在大眾傳播過程中,受眾也是有控制權(quán)的。
媒介選擇的整合模式是將若干影響媒介選擇的因素組合為一種單一的啟發(fā)性模式,這種模式既關(guān)心受眾方面的因素,也關(guān)心媒介方面的因素。受眾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七個方面:“社會背景與環(huán)境”,尤其反映在社會階級、教育、宗教、文化、政治、家庭環(huán)境以及居住地區(qū)或地點等項目上;年齡、性別、家庭地位、學習、工作狀況、收入水準等“個人屬性”;“個人品味與偏好”;“閑暇時間媒介使用的普遍習慣”,以及特定時間中受眾的媒介使用;可獲得的選擇“意識”以及所擁有的信息種類和數(shù)量;“特定的使用脈絡”。媒介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媒介體系”、“媒介供應的結(jié)構(gòu)”、“可獲得的內(nèi)容選擇方案”、“媒介宣傳”、“時機與呈現(xiàn)”。[13]331-333
受眾對媒介的選擇,要求傳播者選擇適合受眾口味的媒介。在早期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傳播的歷史時代,沒有電影、電視和廣播,更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但口頭宣傳、文字、圖畫宣傳已經(jīng)廣泛運用,作為傳播者,應當準確掌握這些宣傳手段的特長及缺陷。要明確口頭、文字和圖畫傳播的適用范圍。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認為,大眾媒介和其他各種傳播手段都可以作為傳播媒體,但是最重要的傳播媒體應該是傳播者自身。傳播作為一種社會行為,本身無所謂階級性的,并非只要傳播的內(nèi)容正確、策略適當就能夠獲得成功。恩格斯曾經(jīng)將德國工人運動中的馬克思派的領導人威廉·李卜克內(nèi)西、倍倍爾與拉莎爾派進行過比較,盡管他厭惡拉莎爾,但還是指出:“應當為拉莎爾派說句公道話,他們同我們勇敢的威廉及其人民黨的水牛們完全不一樣,很善于進行鼓動。這很討厭,因為他們看來已經(jīng)完全使威廉和倍倍爾黯然失色了,群眾極為愚昧,領袖則是地道的壞蛋?!保?6]236-237這句話從一個側(cè)面告訴我們,傳播效果的好壞,與傳播者的傳播才能有直接的關(guān)系,與傳播內(nèi)容的正確與否關(guān)系不大。
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比較了那個時代的種種傳播手段,指出:“決不能把報上發(fā)表的講演稿同口頭講話混淆起來?!保?1]“在講臺上和在口頭爭論中適用的東西,有時在報刊上則是不允許的?!保?2]因為“站在真正活生生的人眼前,直接地、具體地、公開地進行宣傳,比起胡亂寫一些令人討厭的抽象文章、用‘自己精神的眼睛’看著同樣抽象的公眾,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保?3]24就直接的效果而言,口頭傳播、人際交往比文字傳播更有效,圖像傳播比文字傳播來得更直接。恩格斯指出:“一次演說勝過十篇文章和一百次訪問?!保?3]119“通過幾小時的口頭討論,會比多年的通信獲得更大的效果?!保?3]512恩格斯還就圖像傳播的效果做過精辟的論述,他在談到一幅織工向工廠主交亞麻布的油畫時指出:“從宣傳社會主義這個角度來看,這幅畫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冊子大得多?!保?4]
到列寧生活的時代,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在研究用于通訊和廣播的無線電技術(shù),列寧對此也予以高度關(guān)注。他把廣播媒介與報紙相比較,指出:廣播是“不要紙張,‘不受距離限制’的報紙,將是一件大事?!保?5]“將會給宣傳鼓動工作帶來極大好處?!保?6]
現(xiàn)在我們進入了全媒時代,擁有大量的傳播手段,根據(jù)不同時期、不同對象、不同層次的需求,選擇適當?shù)拿浇殚_展馬克思主義話語傳播,顯得更為重要。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利用現(xiàn)有的傳播媒介,進行媒介組合,以期達到更大的傳播效果。
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實踐之所以產(chǎn)生如此強大的效果,從根本上講,就是傳播信源——馬克思主義本身的強大生命力,這種強大的生命力具體體現(xiàn)在它的事實性、科學性和革命性上。這個在19世紀40年代就誕生于歐洲大地的紅色幽靈,早就由歐洲、北美擴展到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和南非,其內(nèi)在生命力在波瀾壯闊的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中已經(jīng)得到了反復的證明。
馬克思主義的事實性體現(xiàn)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真實狀況的描述和理論提煉,以及對無產(chǎn)階級革命和專政實踐的歷史考察和經(jīng)驗總結(jié)。以《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為例,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進行了長達9年的文獻考證,正如他自己所說:英國博物館中堆積著政治經(jīng)濟學史的大量資料,倫敦對于考察資產(chǎn)階級社會是一個方便的地點。馬克思經(jīng)常在早上9點至晚上7點的圖書館開放時間內(nèi),在他的固定座上讀書、作筆記,篇幅浩繁的《倫敦筆記》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在這里,馬克思“批判地仔細鉆研新的材料”。[27]從1843年算起,經(jīng)過15年的準備,馬克思從1857年下半年起開始系統(tǒng)地撰寫自己的政治經(jīng)濟學巨著——《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以下簡稱《草稿》)。馬克思在寫《草稿》過程中,第一次解決了建立政治經(jīng)濟學理論體系的出發(fā)點問題:表現(xiàn)資產(chǎn)階級財富的第一個范疇是商品的范疇。從商品分析開始,就表明馬克思已經(jīng)找到了從理論上再現(xiàn)整個資本主義經(jīng)濟機體運行規(guī)律的正確切入點。第一次批判地發(fā)現(xiàn)了生產(chǎn)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這一點是理解全部政治經(jīng)濟學的樞紐。在此基礎上,馬克思第一次科學地解決了什么勞動形成價值、勞動為什么形成價值以及勞動怎樣形成價值的難題,從而基本建立起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和貨幣理論,并進一步揭露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和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zhì)。又如《法蘭西內(nèi)戰(zhàn)》撰寫,也是馬克思在巴黎公社存在的幾十天里,閱讀公社的主要報紙和其他少量各國代表性報紙(共27種)所作的約20萬字的摘錄,在公社失敗后幾天,馬克思就發(fā)表了這篇作品,系統(tǒng)、全面地總結(jié)了巴黎公社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梢?,馬克思主義是“根據(jù)事實來描寫事實”,[28]“完全立足于事實,只引用事實和直接以事實為根據(jù)的判斷,——由這樣的判斷進一步得出的結(jié)論本身仍然是明顯的事實”。[29]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體現(xiàn)在:它創(chuàng)立時批判地繼承了人類的全部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特別是吸取了凝結(jié)著到19世紀上半葉的人類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華;作為科學世界觀的馬克思主義,是在它產(chǎn)生的歷史條件已經(jīng)具備,并沿著概括科學發(fā)展新成果的途徑建立起來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學知識和歷史材料為依據(jù)的,是對世界本來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更重要的是,它堅持以實踐為基礎,緊密結(jié)合實際,不斷研究和解決隨著時代的前進和實踐的發(fā)展所提出的新情況、新問題,因而它也就能夠成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學真理。
馬克思主義革命性體現(xiàn)在:作為科學世界觀的馬克思主義,它除了承認一切具體事物對于它賴以生存的條件來說具有暫時的合理性以外,不承認任何永恒不變的東西,它在對現(xiàn)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著否定的理解,即對現(xiàn)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它把世界看作是永無止境的發(fā)展過程。因而在其本質(zhì)上,它是批判的、革命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徹底的革命性,從階級性上講,因為它是無產(chǎn)階級的思想體系,是無產(chǎn)階級和勞動群眾根本利益的理論表現(xiàn),這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無產(chǎn)階級是歷史上最先進的生產(chǎn)方式的代表,其根本利益與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與人類徹底解放的必然趨勢是完全一致的,是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的最徹底的革命的階級。所以作為無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就沒有一切剝削階級和小資產(chǎn)階級思想體系所固有的階級狹隘性和片面性,它的階級性和真理性、階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因而具有徹底革命的性質(zhì),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fā)展大道而產(chǎn)生的一種固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
馬克思主義的事實性、科學性和革命性具有內(nèi)在的統(tǒng)一性。事實性是科學性和革命的基礎,科學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學性的必然結(jié)論。馬克思主義既尊重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又尊重無產(chǎn)階級和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
不僅如此,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者還賦予了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體系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特點,這是傳播效果進一步強化的又一個重要原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走近中國實際,與中國實際相結(jié)合,解決中國問題。任何一種主義都是在特定的時空背景、意識形態(tài)、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等綜合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因而它只有同中國實際相結(jié)合,與中國國情相適應,才能在中國生根、開花、結(jié)果,進而才能實現(xiàn)這種主義的中國化。實際上,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們對此做過明確的論述。馬克思、恩格斯在談到《共產(chǎn)黨宣言》中有關(guān)原理的實際運用時強調(diào):“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zhuǎn)移?!保?0]列寧也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運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31]毛澤東則明確要求:“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xiàn)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取得“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32]534可見,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jié)合,使馬克思主義真正融入中華文化和大眾精神系統(tǒng)之中,把馬克思主義轉(zhuǎn)化為我們自己的東西,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變成中國人民大眾所能接近的理論,才能真正開始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體系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及其大眾化進程。
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根源于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zhì)。任何理論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都來自于時代的需要。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nèi)容都是由于產(chǎn)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時代是一種評價坐標和評價尺度,在時代的要求下,才能凸顯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和時代魅力,才能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內(nèi)涵。有鑒于此,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者結(jié)合中國當時的時代特點,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具體體現(xiàn)在:一是把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的基本原理時代化。按照毛澤東的說法,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quán)。二是馬克思主義基本方法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為審視歷史、評價歷史、觀察當代問題,提供了基本方法。按照毛澤東的說法,就是四個字:實事求是。三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旨趣時代化。這就是毛澤東所說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正好滿足了革命時代的需求,因此得以廣泛傳播。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使馬克思主義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和掌握,使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的傳播,使馬克思主義普及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從抽象到具體、由被少數(shù)人掌握到為廣大群眾掌握的過程。按本性來說,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是廣大勞動群眾的思想武器。但是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不可能自發(fā)地產(chǎn)生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意識,馬克思主義的道理需要通過“灌輸”才能讓他們了解和接受。所謂“灌輸”,就是宣傳、鼓動。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一個用什么方式方法對大眾進行宣傳和鼓動的問題。如果方式方法不對頭,大眾不愛聽,不理解,不認可,再好的理論也起不了指導作用。對此,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有深刻的認識,正如毛澤東所說:“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diào)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保?2]534這番話的精神實質(zhì),是要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入淺出、生動形象地用簡單樸實的語言講清楚,用群眾易于入耳入腦的方式說明白,堅決摒棄那種用堆砌新名詞新概念的“高雅”文章和詰屈聱牙、晦澀難懂的學究式語言去灌輸馬克思主義,去釋疑解惑、回答廣大群眾所關(guān)注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
[1]趙一凡.歐美新學賞析[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75.
[2]雷蒙·阿?。R分子的鴉片[M].呂一民,顧航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05.
[3]沃納·賽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郭鎮(zhèn)之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44.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8.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91.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3.
[7]列 寧.列寧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90.
[8]李衍華.邏輯病例分析[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1.
[9]毛澤東.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207.
[10]胡 鈺.大眾傳播效果:問題與對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100.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63.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04.
[13]丹尼斯·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第4版)[M].崔寶國,李琨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4]梅爾文·L·德弗勒,埃弗雷特·E·丹尼斯.大眾傳播通論[M].顏建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324.
[15]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13.
[1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18.
[1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85.
[1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5.
[20]夏商周.我國需要“媒介掃盲”[J].新聞記者1994:(1).
[2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0.
[2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43.
[2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89.
[25]列 寧.列寧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44.
[26]列 寧.列寧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33.
[2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
[2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1.
[2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3.
[3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31]列 寧.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275.
[3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衛(wèi) 華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n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LI Junli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412008)
A8;G210
A
1674-117X(2011)02-0023-07
2011-03-09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傳播學視域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10C1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體系初步建構(gòu)研究”(09YJA710020)
李軍林(1969-),男,湖南工業(yè)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中共中央編譯局博士后,主要從事文化傳播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