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鐵鷹
(邵陽市文化局,湖南 邵陽 422000)
梅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
馬鐵鷹
(邵陽市文化局,湖南 邵陽 422000)
梅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充分地表現在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和人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借鑒作用。
梅山文化; 和諧思想; 和諧社會; 借鑒作用
梅山文化是一種古老的巫文化,其根基源遠流長。全方位的洞察其內涵,和諧思想、和諧意識貫穿始終,這一和諧思想,在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科技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對于完善人類自我,建設和諧的美好明天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梅山人早就認識到,人與人之間、家庭之間的和諧,是事業(yè)成功的根基;構建和諧人際、和諧家庭的主要基因,是女性。生產力水準極端低落中形成的梅山文化,能這么準確地認識到女性在社會、家庭和諧中的重要地位,實在是難能可貴。而梅山文化中,早就樹立了這方面的正反兩個典型,并在歷史的長河中,經千百萬偉大的無名氏口頭作家反復錘煉、反復傳承,形成了曲折生動的連續(xù)故事,在民眾中津津樂道,歷傳不衰。一個是《巧媳婦》,故事主人公“巧媳婦”憑著自己超凡的智慧和吃苦耐勞精神,把家庭成員之間和家庭與外界之間的大小矛盾化解,形成合力,創(chuàng)造了和諧美滿的生活。而反面典型則是梅山人們廣為齒之的藝術形象“劉沈四娘”。這“劉沈四娘”好吃懶做,見利忘義;口舌事端,天天制造,所以故事說劉家自從討進了“劉沈四娘”,天天制造矛盾,鬧得鄰里不和,家里雞飛狗跳地不得安寧。故梅山俗語有“討壞一行親,出壞三代人”的說法。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梅山文化中還表現在普遍盛行的“和合水”民俗上。梅山地區(qū),一般的家庭若是不和諧,尤其是兩口子不和諧,經常鬧矛盾的話,就必須請師公作法畫“和合水”,矛盾對立的雙方喝下“和合水”后,便矛盾化解,和好如初。
“和合水”根源于我國的“和合文化”。中華和合文化中的和合二仙,是中華民族最受歡迎的民間神。他們在寺廟供奉的不多,而多見于年畫和門神畫中:畫中的和合二仙是兩個胖乎乎的仙童,一個穿紅緞子衣物,一個著綠緞子衣物;一人高舉一朵綻開的荷花,一個手捧一個蔑合,二人都扎著丫角髻,露出興高采烈的神氣。在《禮記》中,有“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1],意為和合二仙,是主婚姻之神。因而,和合二仙圖也常掛于婚禮上,以示夫妻和睦,幸福美滿。古時和合二仙的畫上,還配有一首四言詩:
和氣乃眾和,合心則事和;世人能和合,快活樂如何!
梅山人的和諧思想,在大型宗教慶典“慶大愿”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慶大愿”是梅山地區(qū)宗教慶典的大型祭祀活動,通常由15項法事組成?;顒訒r間、法事內容及參與人員等均可塑性很大,根據當地巫師的陣容及東道主的經濟財力而定。大型活動中,巫師可多達十余人甚至數十人,進行三天三夜的法事活動;也可以少到二至四人,只進行一天兩晚活動。該活動共包括“凈壇啟圣”、“三朝三慶”、“迎賓上殿”、下馬安營”、“監(jiān)饗上祭”、“開仙洞”、“繞壇盛贊”、“典賓相會”、“踩九州八卦”、“差兵”、“唱雞”、“和神”、“勸世文”、“封洞”和“倒繤送圣”等十多項法事程序內容。包括天文地理,社會百事,古往今來等人間百態(tài)事象,可說是一部綜合性的歷史大全。其間的和諧思想更不容忽視,代表了梅山地區(qū)古代民眾祈盼和諧,向往安定祥和,過上美好日子愿望的普遍心理。如“和神”法事就為典型例子?!昂蜕瘛狈譃椤靶『蜕瘛?和六娘)與“大和神”兩種?!靶『蜕瘛庇梢荒幸慌M行唱誦表演(一般由巫師男扮女裝),唱道:
牛馬夜來歸欄宿,正是師郎請星君; 和得天來風雨順,和得地來百草生; 家和人和處處好,天和地和萬事興。
說明了天地和諧才風調雨順,萬物茂盛;家和人和才能“處處好”;達到天地和諧,社會和諧和家庭和諧,就萬事繁榮興旺發(fā)達。
再如“開仙洞”和“封仙洞”兩個法事程序,其內容是貫穿著和諧思想和追求社會和諧為基礎的?!胺庀啥础卑言谌碎g作亂的邪鬼“封”于“仙洞”內,不得在人間做亂,引起社會的不和諧;而“開仙洞”則是把“封”在“仙洞”中的邪鬼放出來,享受人間祭禮,然后再“封進“仙洞”,不得在人世間攪亂秩序,造成社會混亂,而不和諧。這種把造成人間不和諧的矛盾對立面藝術化成“惡鬼”,通過“法事”的“懲處”和教育,使之不作惡于社會,不攪亂人間,這一藝術化的表現方式,正是梅山文化追求和諧,構建和諧的情感流露。
梅山地區(qū)的民眾普遍盛行尊崇動物,如家養(yǎng)的狗肉不能吃,要吃就必須在戶外的空曠地燃篝火燉著吃;吃蛇肉也一樣,要在外面露天處燉著吃,不能帶回家里。對于貓,更是在民俗中被渲染得形乎其神,說一生中要是殺一只貓,閻王就派惡鬼抓去包括他的親人7個償命;貓肉不能吃,吃了貓肉會污壞人的運氣,更會縮短自己的生命;說吃野兔就會缺嘴,捕食飛鳥于子孫不利——等等。這些民俗事象看起來離奇古怪,但其實際內容卻都是保護動物,只不過由于其根深蒂固地和民俗攪合在一起,云里霧里地蒙上了神秘色彩罷了。
灘頭年畫中的《老鼠嫁女圖》,就是集梅山民俗和諧思想之大全的一幅集成圖。
《老鼠嫁女圖》中,一群打扮時髦的老鼠抬著花轎,花枝招展的鼠新娘端坐于花轎內;一群身著禮服的老鼠樂隊,吹吹打打,簇擁著花轎,緩步前行。畫面的右上角,尊著一只黃斑大肥貓,面對群鼠,毫無半點敵意;兩個提著魚的老鼠,向肥貓走去——整幅畫面,充滿農家生活氣息地和諧有致。眾所周知,人類社會的民俗中,貓鼠是永恒的天敵,是永遠不可協(xié)調的對立矛盾。然而,在灘頭年畫《老鼠嫁女圖》中,通過偉大勞動人們無限的智慧和靈巧的雙手,將貓和老鼠這對天然矛盾藝術地抓合到一起,把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巧妙地融入現實生活中,寓意深刻,表現了梅山人們渴望和諧美好,對安定祥和生活的無限祈盼;在藝術上,這一杰作達到了美術繪制的較高境界。
貓與老鼠能和諧地同穴相處,在梅山民俗中的例子舉不勝舉。地處寶慶西南邊陲的城步苗族自治縣,距縣城約四公里的楊家院子的階基石面板上,凸刻著一幅貓鼠和諧生活在一起的寫意圖:兩只老鼠的頭同時鉆入油瓶吃油,而在一旁尊著的貓卻露出一幅憨厚可愛的樣子,瞧著兩只老鼠偷油吃,毫無半點敵意。這幅石刻圖畫,和灘頭年畫的《老鼠嫁女圖》所表現出來的和諧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梅山民俗對動物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是表現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典范。梅山民俗中,是不能掏鳥蛋吃的,說掏吃鳥蛋會斷子絕孫;鳥蛋能孵出小鳥,要是人們都去掏鳥蛋吃,那鳥不就絕種了么?!這一民俗禁忌,是保證鳥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民約見證,在梅山民俗中,讓人人遵守,個個不得逾越。
梅山地區(qū)靠水邊一帶以打漁摸蝦為業(yè)的人,他們捕到的魚蝦泥鰍,太小的都要放了,以便來年做種。職業(yè)打漁摸蝦的人在摸泥鰍回家時,都要在簍中選出一公一母兩條泥鰍放入水田做種,以祈來年“發(fā)子發(fā)孫”,以保今后繼續(xù)有泥鰍摸。他們在拋放泥鰍時,要唱道:“泥鰍公,泥鰍婆,公不離婆,稱不離砣;和樂樂,崽崽多,一多多到幾背簍!”他們在釣黃鱔時,也十分地注意其可持續(xù)發(fā)展,要留下“小的”和“短的”做種。他們在釣黃鱔出發(fā)前都要禱告念道:“大的長的隨我走,九天界里把神當——小的短的快快長,好在明年把名揚;公的婆的多生子,子孫發(fā)達萬年長!”
孟子曰:“數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盵2]朱注:“古者網罟必用寸之目,魚不滿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盵3]魚鱉得之天然,旨在留種。梅山民俗中所表現的對待動物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正是中華傳統(tǒng)的民族民間文化光輝燦爛的精髓表現。
梅山民俗很重視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在住所的選擇上,很是有講究。修建屋舍,大多選擇背山面水,座北朝南的背風向陽之處。梅山人的住所,背山面水,避風向陽,可以冬暖夏涼,視野開闊。距院落周圍寬窄不等地砌筑一圈亂石,培植荊刺、灌木,形成雞狗莫能穿過的一道圍墻,圍護著院落的安全。站在高處,鳥瞰院落全景,和諧有致,情景交融,如詩如畫。梅山院落周圍的這道圍護墻叫“間基”,即起著防盜賊和猛獸侵襲的作用,又有著美化環(huán)境,人與自然和諧的功用。
在梅山地區(qū)水口構筑的溪峒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
“梅山萬仞摩星躔,捫蘿鳥道,十步九曲折,時有僵木橫巖巔?!盵4]。足以說明梅山文化區(qū)的地理特色是形成獨特溪峒文化的基礎?!吧接行】冢路鹑粲泄狻鯓O狹,才通人,復行數步,土地平曠,屋舍嚴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盵5],晉代陶淵明真的把梅山文化地域的溪峒文化描述得淋漓盡致。
梅山文化區(qū)的整個雪峰山地域的民居,都是由許多院落聚成村落,村落背山面水。屋前溪水下游的出口處,叫“水口”?!八凇碧幑质至ⅲ嘀仓S多參天的風水古樹?!八凇笔谴迓渑c村落之間的分界處,“水口”以上歸上游村落所有。
“水口”即溪水上游整個民居院落的“風水口子”。要有好的“水口”,才能保護住院落的風水不往外流。梅山地區(qū)自古形成的“不歸王土”、“不依王法”的以地緣與血緣相結合而構成的村落共同體,其內核凝聚力是十分強大的。這種以同一河水形成上下游的多個村落,其界線也是以“水口”區(qū)分的。所以,梅山文化區(qū)“水口”的風景樹林竹叢有著獨特的美感。由于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人工栽培和修剪,因而竹樹郁郁蔥蔥。每到嚴冬臘月,寒風呼嘯之時,“水口”則起著擋風遮寒的作用,使該院落溫暖如春;若值炎暑夏熱,行人荷肩挑擔不勝酷暑,依就“水口”乘涼,則涼風習習,炎暑頓釋而心曠神怡。
梅山人的植樹愛樹觀念,是該地區(qū)歷代人民追求人與自然環(huán)境相協(xié)調的有力見證。梅山地區(qū)在保護樹木中所形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是中華優(yōu)秀民俗的典范。
梅山地區(qū)的城步巖寨,被譽為“湖南杉樹王”的特大杉樹就屹立在這里,迄今仍然嬌然挺拔地郁郁蔥蔥,與該區(qū)域內其他東晉時期所栽培的20多株古杉一道,在巖寨構成一道美麗的風景帶,形成優(yōu)美獨特的自然景觀。距綏寧縣城西北3公里處的古驛道旁,有一株高聳入云的古杉,樹下仍然保存著一塊石碑,碑文記載了唐代楊裕后為錢所急,將自己栽的這株杉樹以一兩二錢銀子的價格典當。當地民眾“不忍此樹砍伐”,便以龍艷開和唐天榮為首,募集一兩六錢銀子,立下“海誓山盟”石碑,與古樹保存至今。在綏寧縣境內,現已發(fā)現唐、宋、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的護林石碑100多塊。這種愛樹護樹的風俗,致使綏寧縣現今的森林覆蓋率仍有76.4%;該縣1982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神奇綠洲”。隆回小沙江虎形山一帶的民俗,也很是愛樹,敬樹和護樹,現今虎形山的一個小山包就保留了100年以上的古樹100多株,也是由其愛樹和保護樹木的優(yōu)良民俗習慣所決定的。象梅山文化區(qū)的新化和邵陽的新邵一帶,愛護樹木,保護樹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直都在廣大民眾中盛行,以致這些地方綠樹成蔭,古木林立,保護樹木所立鄉(xiāng)規(guī)民約的遺跡遍布鄉(xiāng)里民間,優(yōu)良民風口耳相傳,這都是人與自然很好融合的優(yōu)良民俗意識作用的結果。
在城步、綏寧、隆回和新化、溆浦等地,砍伐樹木都有“砍一植三”的風俗;當小孩一生下來,就要種好幾棵樹,待小孩長大后,種下的這些樹木也已成材,于是男的用來建房子,女的用來做嫁妝;并在砍去樹木的地方,還要成倍地補栽上新的樹苗;梅山地域的雪峰山區(qū),鄉(xiāng)民們在大型砍樹活動之前,都要舉行祭祀山神的民俗活動:一方面保佑進山砍伐樹木的人們不發(fā)生任何危險;另方面以祈砍伐過的地方“發(fā)仔發(fā)孫”,早早地樹木成林;他們砍伐樹木時,都有意識地留下一些小的和珍貴的樹苗,以保證砍伐過的地方盡快長成新的樹林;他們在砍伐完收工時,為頭者要隨手捋把樹葉撒在山上,以祈“發(fā)仔發(fā)孫”,快速成長,早日成林。綏寧的一塊保存完好的唐代封山育林禁碑,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碑文說如有隨意砍伐違反禁規(guī)者,第一次罰糧6擔,再犯者,處以體罰。在整個梅山地區(qū),人們都把自己的性命和樹木聯(lián)系在一起,以致這些地方被取名為“樹生”、“松寶”、“柏生”的人,到處都是。這種將生命與樹木聯(lián)系在一起的古老民俗,源于原始先民的“萬物有神論”。梅山地區(qū)這些優(yōu)良的民俗意識,客觀地促進了該地域自然生態(tài)的完美與和諧。
梅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歷經千百年的傳承而根深蒂固。這種代傳不衰的優(yōu)良民俗,正是梅山人千百年來,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在與外敵的頑強抵抗中,能夠保存自己,戰(zhàn)敗對方的巨大凝聚力,是一個民族的“脊梁和精神支撐”[6]。在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這一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仍將煥發(fā)出她永不衰敗的熠熠光華。
[1]禮記[M].陳莉選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98.
[2]傅佩榮.孟子解讀[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74.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8:276.
[4]冷水江市政協(xié).冷水江市文史資料[M].內部發(fā)行, 2007:404.
[5]崔鐘雷.古文觀止[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0:119.
[6]江澤民.江澤民文選[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28.
(責任編校:文君)
HarmoniousThoughtofMeishanCulture
MATie-ying
(Cultural Bureau of Shaoyang City, Shaoyang 422000, China)
The harmonious thought of Meishan culture shows fully between human and human, human and animal, human and nature environment, which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s of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Meishan culture; harmonious thought; harmonious society; reference
2010-11-09.
馬鐵鷹(1953— ),男,湖南邵陽人,邵陽市文化局副局長兼邵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副院長,邵陽職業(yè)技術學院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民俗民間文化。
G122
A
1673-0712(2011)01-00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