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11月發(fā)布的《長江流域氣候變化脆弱性與適應性》報告指出,近30年來,上海沿海海平面上升了115毫米,高于全國沿海平均的90毫米。綜合國內外各方專家預測,到2030年,上海相對海平面將比2010年上升12厘米,到2050年上升25厘米。上海河口海岸科學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吳華林博士認為這絕非是危言聳聽,“從理論上說,如果不采取積極防御措施,到2050年,上海存在被海水侵入的可能?!?/p>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未來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趨勢還將進一步加劇,上海海岸區(qū)域將遭受洪水泛濫、濕地喪失、海水侵入淡水水源地等事件。中國科學院科學家徐明說:“長江下游變濕,溫度升高,上海將變得更加脆弱。”
鹽水入侵還會造成生物環(huán)境的改變,降低生物多樣性。
今年春天,被譽為長江珍稀水產之一的刀魚,由于產量大不如前,條重150克以上的大刀魚,在飯店每500克攀升至3000元,天價令上海市民易力無奈放棄從小就愛吃的“刀魚面”。
長江口的生態(tài)危機不僅是量的減少。據陸健健1985年觀測,吳淞口每平方米的顫蚓類達千條甚至萬條;西區(qū)排污口潮間帶的優(yōu)勢物種是霍甫水絲蚓、蘇式尾鰓蚓以及有機污染的指示生物光滑狹口螺,除此外其他生物不能生存。
20年后,他再次率領課題組對長江口海陸交互作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調查,觀測了120多個物種。雖然從總數上與20年前相差無幾,但是,上世紀80年代的30多個新物種已經消亡,取而代之的是34個耐咸、耐污的物種新記錄。“咸水倒灌、水質下降從生物學上得到證實”, 陸健健說。
“長江口濕地有30萬公頃”,陸健健告訴記者,“如果濕地資源處于健康狀態(tài),完全可以吸收上海的工業(yè)排放,達到碳平衡”,陸健健說,但現在,上海的潮間帶高灘濕地只有10余平方公里。目前上海地區(qū)碳吸收約“虧空”三分之一。這就要求上海加強保護自然濕地,增加濕地面積,同時積極采取措施節(jié)能減排。
政府的努力似乎初見成效,崇西濕地科學實驗站碳通量監(jiān)測設備數據顯示,3年來大氣二氧化碳的排放沒有增加,陸健健分析說,這是一個好消息,不過也不排除可能是二氧化碳擴散速度過快,大氣中常規(guī)的碳容量沒有顯示增加,“總之,低碳之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