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卓霞
《青島歷代著述考》評介
柳卓霞
談起青島的由來,人們自然聯(lián)想到百年前的小漁村、繁華的膠澳小鎮(zhèn),因此,談起青島的文化,我們自然會聽到“青島沒文化”、青島是“文化沙漠”或“文化孤島”之類的定論。誠然,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古都西安、南京相比,青島相形見絀,然而就現(xiàn)今青島所轄的膠州、即墨、平度、萊西等市、區(qū)來看,她的歷史并不比南京、西安短。早在戰(zhàn)國時期,即墨古城即因齊將田單的火牛陣而名垂史冊;此后,關于膠南瑯琊臺、即墨田橫島、膠州板橋鎮(zhèn)等的記載屢見于史籍,并涌現(xiàn)出徐萬且、庸譚、王吉、官廉、法若真、張謙宜、高鳳翰、藍田、王邦直、柯劭忞等一大批生于斯、長于斯的文人學士。從兩漢至民國初年,這些青島籍的文人學士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著述,為豐富青島的歷史文化底蘊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但以往的志書與專著,如《重修膠州志?藝文》(清道光三十九年刻本)、《嶗山續(xù)志》(又稱《嶗山藝文志》)、《膠州歷代著述考略》等,向來只涉及青島部分地區(qū)歷代著述的匯總、整理工作,迄今尚無一部對整個青島地區(qū)歷代著述進行整理與研究的著作,而青島大學三位同仁合著的《青島歷代著述考》(2010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填補了這一的空白。該書輯錄介紹了現(xiàn)今隸屬于青島的膠州、即墨、平度等市及嶗山、城陽各區(qū)的近800位歷代文人的1700余部著述,其內容涉及經學、史學、文學、歷法、醫(yī)藥、藝術等多個方面。該書所著錄內容是青島歷史文化繁榮的有力見證,對介紹、宣傳、弘揚青島文化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對把青島建設成全國重點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更是意義重大。
該書還具有鮮明的學術價值。首先,它對以青島歷代著述為對象的學術研究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該書介紹了青島地區(qū)的歷代著述、作者籍貫、生平仕進、主要作品及其存佚等情況。這些看似簡單的工作其實耗費了著者的大量心血,因為考訂一部著述或一位著作者的基本情況,不僅要參閱大量著作者本人和同時代人的史料,還要關注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如對丁耀亢《問天亭放言》一書,著者不僅參閱了丁氏原著,還征引當時詩壇領袖王士禛之語加以佐證,并參考了當代張崇琛、魏紅梅、周洪才等人的學術成果(第186頁)。這些細致的工作給予其他研究者以極大的方便,如對明代即墨文人周如砥的著述情況,該書介紹到:“另有《國史漕運志》二卷、《道德經注》二卷(《四庫未收書輯刊》名為《道德經集義》)、《周氏管見》、《青藜館集》四卷、《周太史文集》三下卷,有單篇詩文《陳情疏》、《與李瀛洲邑令論備倭書》、《重修城隍廟記》、《賀劉邑侯創(chuàng)甓邑城序》、《備荒弭盜議》、《駁遷即墨營于膠州議》、七言律《法海寺》、《黃石草堂》、《白云庵二首》等存世;乾隆《萊州府志?藝文志》收其《漢諫大夫王公祠銘》、《雙烈傳》、《修萊城記》文”(第37頁),這就使其他研究者極為便捷地了解周如砥的著述情況。該書為學術研究提供的便利還體現(xiàn)在其數(shù)量不多但頗見功力的頁下注釋中,如第48頁對“同治十年(1871)辛未科大挑一等”的注釋:“清乾隆十七年(1752)定制,三科(原為四科,嘉慶五年改三科)不中的舉人,由吏部據(jù)其形貌應對挑選,即形貌端正,言語切要,熟于時事吏治。一等以知縣用,二等以教職用。每六年舉行一次,意在使舉人出身的士人有較寬的出路,名曰大挑。”該注釋解釋了“大挑”之具體內容,還注明清代科舉考試自嘉慶五年由四科改為三科這一事實,讓清史研究者之外的其他讀者可以更順暢地閱讀。其次,該書的出版為其他地區(qū)同類著作的編纂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就編撰體例而言,該書采用傳統(tǒng)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并輔以行政區(qū)劃次序和著作者的科舉年代順序,顯得條理分明;對具體著作則大致按書名、作者姓名、征引出處、作者小傳、著作簡介的順序撰寫,部分存世著作還詳細載明其版本、現(xiàn)藏地等情況;而且,該書在正文之后附有按姓氏拼音順序編排的“著者索引”,既方便讀者查閱,也便于讀者更直接的認知青島歷代名人的概況。就編撰目的而言,該書著力于“豐富青島文化史的研究內容”、幫助“世人進一步認識和了解青島”,這一目的使其兼具學術研究和現(xiàn)實應用兩方面價值,對其他地區(qū)文獻研究、文化宣傳類著作的編撰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無庸置疑,該書難免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它所整理的著作只收錄到民國間,對建國以來青島地區(qū)的著述沒如搜集和整理,難以反映青島著述全貌;二是它以出生地確定青島籍文人的做法有值得商榷之處,如該書將明末清初的丁耀亢、左懋第二人均列為青島籍,而丁氏為諸城籍、左氏為萊陽籍已為學界認可;三是囿于文獻資料散佚民間、原著真容難以睹全等客觀條件的限制,該書對不少稿本的介紹極為簡略,缺少對著作內容的相關介紹。但白璧微瑕,這些不如人意之處并不妨其成為一部填補青島地區(qū)歷代著述研究空白的優(yōu)秀之作。它的出版,對于青島文獻的整體研究和青島文化的宣傳都具有重大意義,對于中華地域性文化的研究也極具借鑒價值。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