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敏
(蘇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11)
研究性學習背景下高職文科類選修課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馮敏
(蘇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11)
本文論述了研究性學習背景下,高職文科類選修課如何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在界定研究性學習概念的基礎上,本文提出,無論是作為課程形態(tài)的研究性學習還是作為學習方式的研究性學習,都離不開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特別就高職類院校文科選修課而言,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fā)能吸引學生選修,有效幫助學生實現(xiàn)研究性學習過程。文章還論述了課程資源開發(fā)拓展的諸多方面。
高職文科類選修課程 研究性學習 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高職文科類選修課程通常是高職院校面向非文科專業(yè)學生開設的,開設的目的在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人文鑒賞和審美能力、傳承中華文化、提升人文素質。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存在著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法單一、學生缺乏興趣、教學效率低下等諸多問題。造成這一現(xiàn)狀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僅有接受性學習而沒有研究性學習的教學過程是不完整的”,[1]特別是就相對缺少強制性的文科類選修課而言。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就需要把研究性學習理念引入高職文科類選修課程教學中,以此激發(fā)學生對文科類選修課的興趣,啟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他們的探究能力,促使他們的內心世界充實和健康。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就必須高度重視相關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一
研究性學習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作為課程形態(tài)來理解,是指“通過知識與經驗并重的主體性探究活動來實現(xiàn)學生的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新精神的生成性課程”;[2]另一種是作為學習方式來理解,是指“以問題探索形式為主,讓學生追溯與體驗知識的發(fā)生過程,培養(yǎng)對問題的興趣與生成意識,掌握對探究方法的選擇與運用,增強對開放性作業(yè)的理解與參與,從而學會質疑、學會探究、學會學習”。[3]課程形態(tài)的研究性學習又稱為研究性學習課程,它的實質上是一種基于課題、項目或主題的實踐性學習活動,它所要解決的問題是開放性的,是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所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它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到現(xiàn)實生活世界中去探求未知,尋找答案。而作為學習方式來理解的研究性學習,其實施則需要依托相應的課程載體,它更多的是在課堂教學范圍內進行,所要解決的問題往往局限于這門課程,所研究的對象也多是前人已知的結論和過程,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
二
無論是作為課程形態(tài)的研究性學習還是作為學習方式的研究性學習,都離不開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因為不管是問題的提出,還是探究問題的全過程,都需要廣泛地占有課程資源,并在此基礎上有選擇地利用相關知識來解決問題??梢哉f,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是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基本前提,是研究性學習活動內容的直接來源。它制約著學生探究問題的深度和研究效果,也決定著學生應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做好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工作,能夠為研究性學習提供廣泛的素材和強有力的動力支持。另外,研究性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而教師的有效指導,需要在不斷更新理念和豐富知識儲備的條件下才能實現(xiàn),這就需要有更多的資源支持來為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提高和研究性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由此可見,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平臺和中介,它對于優(yōu)化教師的知識結構,拓展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范圍,實現(xiàn)學習途徑的多樣化,營造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促進教學模式的革新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
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雖然意義重大,但高職文科類選修課這方面的建設卻長期以來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近幾年來,各高職院校紛紛開展各種類型的教學改革(文科類選修課教學改革也包括在內),出于種種原因,教材始終是改革的重點,一提到課程改革,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重新編寫教材。但由于各自為戰(zhàn),無法整合教師力量,因此這唯一的課程資源也問題甚多:版本林立,編寫質量良莠不齊,有的內容陳舊、缺乏特色,還有的注釋、分析錯誤百出,甚至有些教材里的鑒賞文章居然是從網上直接下載、簡單拼湊而成的。試想,這樣的教材怎能對學生產生吸引力?怎能引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事實上,教材絕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所謂課程資源是“課程設計、編制、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發(fā)展過程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4]除教科書外,課程資源還包括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標牌廣告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文科類選修課程的資源。有學者根據功能特點,把課程資源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根據存在方式分為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根據資源系統(tǒng),分為思想資源、知識資源、人力資源、物力資源;根據來源,分為校內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網絡課程資源,等等。雖然人們根據的標準不同,采用的方法不一樣,但都能讓我們認識到課程資源的豐富多樣性。此外,這種多樣性還表現(xiàn)在“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甚至不同的學生家庭,會有不同的課程資源,而其中各要素之間不斷發(fā)生的信息和能量轉換,會促使資源不斷地發(fā)生排列組合、生發(fā)出無限多樣的資源形態(tài)”。[5]
四
僅僅認識到高職文科類選修課程資源的豐富性是不夠的,因為研究性學習開展的效果如何,不僅僅取決于課程資源的豐富程度,更取決于它的開發(fā)和利用水平。就高職文科類選修的現(xiàn)狀而言,最關鍵的是要在眾多的資源中找尋出哪些是研究性學習函待開發(fā)的課程資源,以及如何加以開發(fā)利用的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必須明晰這一資源的開發(fā)對于研究性學習有怎樣的促進意義。
研究性學習最重要的學習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這一理論認為,“情境”、“協(xié)作”、“會話”、“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它強調知識建構的過程是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教師、與其他同學交往、對話并尋求意義的過程;它倡導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重視教學過程中有關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重視師生、生生之間的協(xié)作和會話;要求學生在建構意義的過程中能去主動搜集和分析有關的信息資料,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問題。由此可以看出,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開發(fā)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而學生既是課程資源開發(fā)的主體,又是被開發(fā)的對象;圍繞著學生,除了教材資源外,還存在著大量的潛在的課程資源,這些資源能否成為現(xiàn)實的課程資源,關鍵要看能否支持學生意義建構的活動,即能否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guī)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具體到高職文科類選修教學,相關的課程資源開發(fā)除了教材外,還應該涉及廣泛的社會生活、圖書館、地方文化,以及網絡資源等方面的建設;此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必須充分考慮到教師、學生的作用,沒有他們的積極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將變得寸步難行。
五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認為,要想使高職文科類選修研究性學習獲得實效,相應的課程資源開發(fā)至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拓展。
1.精心編寫教材,挖掘教材資源。雖然研究性學習可資利用的資源非常豐富,但教材仍然是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下最基本、最主要的資源,它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對學生知識的建構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高職文科類選修教材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涉及“編”和“用”兩個層面。就編寫而言,一方面應該做到分門別類、文質兼美、內容豐富、體例清晰、風格多樣,另一方面還應該富有時代特色和生活氣息,要能反映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反映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變化和需求,如某些高職院校編寫的禮儀類、公共關系類教材就緊密聯(lián)系社會需求,也能吸引同學的眼球。
就使用角度而言,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從過去的“教教材”變?yōu)椤坝媒滩慕獭?。拘泥于“教教材”,只會使教學效果枯燥呆板、乏味無趣;而如果能夠把教材看成是上好一堂課的工具,旁征博引,則可以使教學變得生動活潑、深入透徹。其實,高職文科類選修的涉及面極廣:文學、歷史、地理、政治、軍事、經濟、哲學……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獵,可以很容易地讓人從教材內容中找到研究話題。如學習了老子、莊子的作品后,可以引導學生把它們和豐富深奧的哲理聯(lián)系起來形成話題;學習了 《史記》某些篇章后,可以產生諸如軍事、俠客、外交等方面的研究話題。這說明,高職文科類選修教材里潛藏著許多課程資源,只要我們善于發(fā)現(xiàn),勤于思考,這些資源就可以被源源不斷地開發(fā)出來并得到有效利用。
2.發(fā)揮主體功能,開發(fā)師生資源。教師和學生都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一方面,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建設者,他決定著課程資源的鑒剎、開發(fā)、積累和利用。另一方面,教師在授課時把自己的知識、理論、經驗、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不斷傳遞給學生,這些內容都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重要的素材來源。而對于學生來說,他們自身的經驗水平、知識狀況、思想意識、身體發(fā)展、情感態(tài)度等是研究性學習課程最基本的資源。[6]這突出地表現(xiàn)在閱讀文本時,由于閱歷、生活環(huán)境、世界觀、思維方式的不同,他們對同一內容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和個性化的解讀。這種理解上的差異就使師生有機會就某一話題展開討論,使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可以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
需要指出的是,高職文科類選修教師通常來自不同的人文學科,各種人文課程背景的教師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學術研究和經驗帶進高職文科類選修教學中來,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而真正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活動,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生命的投入,相互影響、相互啟發(fā)、相互發(fā)現(xiàn)與相互撞擊,絕不是單向地給予,而是一種良性的雙向運動。要做到這一點,高職文科類選修教師就應該改變過去滿堂灌的講授方式,舍棄原來“灌輸者”的角色意識,以真誠平等的態(tài)度實現(xiàn)與學生之間的心靈溝通: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善于啟發(fā)、引導,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到對開放性問題的討論中去,鼓勵他們探索、質疑,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既不人云亦云,又不為書是上;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閱讀文本,要求他們站在學術自由與人生理想的高度,努力尋求人文主義精神關照之下的知識意義,培養(yǎng)他們對文學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進行審美判斷和人文思考的能力。
3.關注社會生活,弘揚地方文化。文科選修課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有十分豐富的課程資源,像通俗歌曲、廣告文化、激光唱片、時尚服飾、影視文化、網絡文化等都是可以進入高職文科類選修研究范疇里的。只要我們留意觀察,關注社會,引導學生在社會的大環(huán)境里學習和探索,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看似無關的事物都有可能成為課程資源開發(fā)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這些課程資源中,地方文化資源尤其應該被大力發(fā)掘利用。
地方文化資源主要是指各個地方自然生態(tài)和文化方面的資源,包括地理風貌、鄉(xiāng)土民情、傳統(tǒng)文化、歷史人物、生產和生活經驗等,它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把地方文化納入高職文科類選修課程資源的開發(fā)體系,對于拓展高職文科類選修研究領域、提高高職文科類選修教學質量、豐富學生人生體驗、激發(fā)他們對祖國悠久文化的熱愛有著十分重要意義。以蘇州為例。近年來,蘇州民俗文化成為眾多大專院校的文科選修課之一,這其中,尤以蘇州方言最受大家關注,也最受學生歡迎。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表達形式,學習方言實際上就是在學習地域文化、體驗風土人情。
4.利用網絡資源,提升研究水平。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網絡迅速普及,它在改變學校教育理念、教學模式的同時,也拓寬了課程資源開發(fā)的應用領域。網絡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超媒體、信息量大的特點,但是目前很多師生對它的利用僅限于查找資料、制作課件等,并沒有把它視為改變學習方式、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平臺,這就使網絡資源的優(yōu)勢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實際上,網絡的普及應用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對于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和協(xié)作學習的能力、主動地進行知識重構和創(chuàng)新有著重要的意義。
目前,很多高校和出版社都在嘗試利用網絡資源來提高高職文科類選修教學質量,主要的應用形式有以下幾種:一是教材的數字化和網絡化。目前,部分新編教材已開始擺脫純紙介質的束縛,配以導學光盤、輔教光盤、網絡學習卡加學習網站的形式,這種全程化、整體化的教材形態(tài)為課程教學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提供了更為科學、全面的解決方案。二是建立內容豐富、信息共享的信息資源庫。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為高職文科類選修研發(fā)了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師生可以按照需要非線性地從中獲得各種信息,包括各種文本、圖形、圖像、聲音等,極大地方便了他們對資料的需求和信息共享閣。三是建立功能強大的網絡教學平臺。就我掌握的資料來看,某些高職院校正嘗試建立這樣的網站: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后上網,登錄學校建立的網絡教學平臺查看老師布置的關于文科類學修課的作業(yè),或者去“我的文科類選修課”板塊里討論學習心得,在“原創(chuàng)天地”里寫上一首詩歌、一篇散文或小說,甚至是讀書筆記,結果學生探究問題的潛能和讀書寫作的熱情被大大激發(fā)出來了。四是教師利用教育博客、QQ、BBS等方式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在這種環(huán)境下的研究性學習一方面有利于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學相長,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增強交流與協(xié)作的能力、信息處理的能力及科學探究的能力,為他們更好地激發(fā)潛能創(chuàng)造了條件。
以上對研究型學習背景下的高職文科類選修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問題做了初步研究。事實上,相關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遠不止上面所列幾點,比如隱性課程資源,它具有彌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的特點,對教育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這種影響既可能是積極的,又可能是消極的,但至今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1]張建林.大學本科教學過程完整性與研究性學習.高等教育研究,2005,(2):77.
[2]王升.論研究性學習.課程·教材·教法,2002,(5):1.
[3]鄒尚智.研究性學習理論與實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段兆兵.課程資源的內涵與有效開發(fā).課程·教材·教法,2003,(3):9.
[5]同上:10.
[6]王鑒.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多元化模式.教育評論,2003,(2):11.
本文為蘇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校級課題“研究性學習方法與高職文科類選修課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