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暉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桂林 541006)
論嚴歌苓小說中的男性形象
許 暉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桂林 541006)
嚴歌苓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男性形象可分為弱勢男性群體、西方男性群體、特殊時期男性群體以及同性戀群體。這些男性形象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非理想”。從時代環(huán)境角度以及女性個體心理角度來分析,產(chǎn)生這一類型人物形象的主要原因是女性在性別和異域文化的雙重壓迫中產(chǎn)生了必須將男性“弱化”的心理需求,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海外華文女作家的創(chuàng)作心理。
嚴歌苓;小說;男性形象
2009年,全國各大電視臺熱播的連續(xù)劇《一個女人的史詩》,是由嚴歌苓這位著名的北美華文女作家的作品改編而成的。嚴歌苓這個名字,出現(xiàn)在了很多人的視線中。嚴歌苓是活躍在海外華文文壇的當代優(yōu)秀作家,具有強烈“雌性”色彩的兼寬容、溫順、犧牲和原始情欲于一身的東方女性是她作品中最大的亮點,是目前國內外對她的作品研究的重點所在[1-4];另外從語言和結構角度進行技巧研究,從悲劇和困境角度進行歷史研究,也是對她作品的主要研究方向[5-7]。嚴歌苓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海外華文女作家,給人以深刻印象的是她筆下眾多別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無論是單純善良的小漁,還是沉默固執(zhí)的小穗子,又或是柔弱堅強的伊娃,都極富個性,躍然紙上。然而反觀她小說中的男性形象,卻不是這樣。相比女性身上所體現(xiàn)的種種美德,她筆下的男性形象,都是有各種各樣缺陷的,是“非理想”的。
《少女小漁》中的江偉,在國內時曾經(jīng)很有地位,到了國外卻淪落得什么也不是,不得不靠小漁“騙婚”來取得國外的居住權①見: 嚴歌苓. 少女小漁[C] // 嚴歌苓. 嚴歌苓自選集. 濟南: 山東文藝出版社, 2006. 以下所論小說均出于該選集, 不再一一注出.。盡管江偉的外表和在國內時沒什么大變化,依舊健壯,“喉結大幅度升降,全身青蛙肉都鼓起,把舊貨店買來的那件西裝脹得要綻線”,可是內心卻變得十分脆弱,“他伏在她肩上,不自恃地飲泣”,“他燙人的抖頤,他沖天的委屈”,對現(xiàn)實他毫無辦法,卻不斷地把氣撒在實際上救了自己的小漁身上,換取可憐的尊嚴。還有那個卑微委頓的老頭,在小漁面前,“他半蹲半跪在那里,仰視她,似乎那些錢不是她撿了還他的,而是賜他的”。在他潦倒一生的最后歲月,是少女小漁救贖了他,使得他至少獲得了一點尊嚴,一點自食其力的快樂,一點需要被尊重的知覺。一般人認為本應該更柔弱的女性小漁,竟然成了兩個男人的支柱。
在這個群體里,也包括了這樣一種人,“這樣的一種老單身漢,一輩子沒有攢夠回鄉(xiāng)娶親的錢而獨身一生。他們貧窮而自尊,是舊金山唐人街將要消失的一個社會層次”,《青檸檬色的鳥》里的洼就是這樣的老單身漢,他孤獨潦倒。香豆死后,他失去了僅有的一個朋友,只能靠在色情小說中想象著她的樣子過活。他是那么可憐而卑微,因為“走在已成為旅游熱點的唐人街的街道上,沒人想了解他,認識他的人永遠叫錯他的名字”。
第二類男性和上文的截然相反,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西方男性形象。《栗色頭發(fā)》里的“拜倫”,《也是亞當,也是夏娃》里的律師,以及《花兒與少年》里的瀚夫瑞,都是這類人物的代表。這一類人物在西方社會中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談吐文明,優(yōu)雅紳士,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在《栗色頭發(fā)》中,“拜倫”對“我”萌生愛意,不斷地為“我”解圍。幫“我”的忙,可是到最后,雖然兩情相悅,“我”還是選擇了離開。因為“拜倫”“酷肖地模仿中國人吐痰:引長頸子先大聲清理喉嚨.然后響亮地往地上一嘩”,優(yōu)越慣了的“拜倫”不可能理解身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我”對于自己的民族有著更為敏感的情懷,有著更為細膩、生怕受到一點傷害的民族情感。《也是亞當,也是夏娃》里的律師,將要娶中國女性伊娃為妻,他的一舉一動都顯現(xiàn)著富有民族熏陶出的優(yōu)雅,親和,文明。他慢條斯理地容忍伊娃瞞著他照顧女兒,容忍她撒謊,他永遠冷靜,有著應該有的憐憫,卻給人“他簡直拿他的高尚來欺負人了”的感覺,而不是真的愛伊娃,真的愛她先天不足的女兒,他也不理解這種血脈相連的人性。所以最后他這種“施舍式”的仁慈,使得已經(jīng)隨女兒死去一半的伊娃無法再留在他身邊?!痘▋号c少年》里的瀚夫瑞有著強烈的改造欲望,他希望自己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能夠像自己一樣富有教養(yǎng),優(yōu)雅而文明。他厭惡一切他認為的“野蠻民族”遺留下來的惡習,他盡全力打造他的中國妻子和女兒。因此他可以把自己“教化”的敗筆之作蘇送進戒酒協(xié)會,他可以優(yōu)雅地讓九華在家里失去立足之地,讓晚江不得不偷偷摸摸地和兒子見面。西方以理性為主導的文化氛圍,在社會精英身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些精英人物無法理解感性的東方女性,無法理解她們堅強柔韌的外表下有顆敏感脆弱的心,無法理解她們對骨肉親情的重視。
第三類形象是生活在特殊年代的男性。比如文革時代,人性受到扭曲,男性無法保護女性,也無法保護自身。《天浴》里的老金,是個身體不齊全的人,他想要保護下放牧場改造的文秀,可是他自身難保,談何保護別人?老金眼看著文秀為了回城不停地出賣自己的身體和尊嚴,卻無法解救文秀,無法阻止文秀受這種侮辱,直到最后和文秀雙雙死去?!栋缪菡摺防锏腻X克,整天游手好閑、無所事事。直到沈編導找他扮演最高領袖毛澤東,他就迷失在虛幻的一呼百應的高貴和尊嚴中。錢克就因為外型和領袖的相似獲得了尊重,獲得了愛情。其實,他沒有堅定的人格,他和小蓉的戀情一旦被沈編導發(fā)現(xiàn),就會失去所有的一切。他害怕回到原先的自己,那個被別人看不起的自己。最后他只能選擇在虛幻的高貴中死去?!兑粋€人的史詩》里的歐陽萸,成天沉浸在虛無飄渺的風花雪月中,毫無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只能靠妻子田蘇菲幫他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否則他是無法捱過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困難時期的。
最后一類是比較特殊一個群體,同性戀者?,F(xiàn)在同性戀者在一些國家享有充分的權利,可以有不受打擾的世界。但是,當這樣的人進入女性群體,尤其是處于性別和地域雙重邊緣身份的女性群體中的時候,就充滿了無力感?!对┘摇防锏牟┦?,十幾年前在家人的策劃下,欺騙了南絲,使得南絲對他恨之入骨,南絲要割除女兒璐與父親的一切聯(lián)系。可是博士卻無法戰(zhàn)勝自己的天性,還是偷偷地和女兒聯(lián)系,買女兒愛聽的CD,忍著被南絲冷嘲熱諷、趕出家門的窘迫,去看女兒。盡管如此,女兒還是得依靠南絲來撫養(yǎng),撫養(yǎng)成為和南絲一樣的人,“十四年來的一個瞄準無誤地重疊”,“重版了她的青春”。作為父親,博士是無奈的,他使得女兒人生中“父親”的概念缺失了。同樣的悲劇發(fā)生在《也是亞當,也是夏娃》里的亞當身上。亞當家大業(yè)大,需要有人繼承,可是他的性向卻又不允許他有這樣的傳承。于是他和伊娃達成了協(xié)議,給伊娃五萬美金,雇伊娃替自己繁衍后代??墒怯镁_的試管和“非污染”的絕對環(huán)保食品精心孕育出來的女兒卻有著不可彌補的缺陷,危在旦夕。面對這樣的情況,就算是富有高貴的亞當也束手無策,到最后撫養(yǎng)的責任還是必須由伊娃來完成。亞當和博士的身份、性格、命運不同,可是面對類似的問題,他們同樣沒有答案,對命運同樣無能為力。
由此看來,嚴歌苓創(chuàng)作的男性形象,確實有很大一部分,從一個女作家的角度來說是“非理想”的。為什么她沒有像賦予女性美好的東方色調一樣,多給予男性一些吸引人的個性呢?
通常情況下,華人移民要面對和適應的是與自己的祖國全然不同的環(huán)境。作家也是一樣,尤其是海外華文女作家在海外生活和寫作,常常處于雙重身份的矛盾之中。嚴歌苓自然也不例外。在迥異的社會背景下,女性不得不被動地陷入一種“邊緣人”的漂泊狀態(tài)?!痘▋号c少年》里的晚江,《栗色頭發(fā)》中的“我”,或者《亞當與夏娃》中的伊娃,都是這種類型的女性。她們既已經(jīng)脫離了本族男子的強勢范圍,不再對本族男子產(chǎn)生幻想(或者可以理解為在國外,本族男子的情況也大多不樂觀),而異族男子,卻又因社會、種族、地位等等原因而無法達到真正的相互理解。女性身兼性別和種族的雙重邊緣身份,更強烈地感受到強大的西方社會規(guī)則的壓迫和排擠,從而產(chǎn)生本能的抗拒。而另一方面,她們對男性的幻想破滅了,對異國的幻想也破滅了[8]。日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更為艱難的生存環(huán)境,都要求女性必須迅速獨立,適應新的語言、新的環(huán)境、新的思維方式。女性在這種壓力下,不得不努力從物質到精神增強自己的獨立性。
當兩性中的一種性別獨立性增強之后,另一種性別相比較而言就顯得弱了。男性的作用在女性心里弱化了。不是因為男性本身不夠完美,是女性的個體心理發(fā)生了變化,在抗擊和獨立的雙重作用下,她們被動地發(fā)現(xiàn)了“自我”,在“自我”的發(fā)現(xiàn)過程中,男性貶值了。凱特?肖邦的《一小時故事》中描寫過女性這種“自我”意識的發(fā)現(xiàn):患有心臟病的馬拉德夫人聽說丈夫在一次火車事故中喪生的消息,感到一陣悲痛過后,意外地發(fā)現(xiàn)自己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輕松和愉悅。而正當她為自己重新獲得自由而歡欣鼓舞的時候,卻意外地看見遠離事故現(xiàn)場的丈夫安然無恙地回來了。突如其來的巨大悲痛使得馬拉德夫人心臟病復發(fā),當場倒地死亡。《一小時故事》的情節(jié),是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典型案例。在潛意識里,馬拉德夫人希望丈夫死去,因為丈夫的存在壓抑了她的女性自我意識,所有人都以為她是樂極生悲,只有她自己知道是因為丈夫的安然歸來給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剛到手的“自我”成了泡影[9]。同樣,嚴歌苓小說創(chuàng)作中之所以會出現(xiàn)那么多有缺陷的男性人物形象,究其根源,也是因為女性在抗拒心理和獨立能力的要求下,產(chǎn)生了一種渴望男性“死亡”的心理,當然在嚴歌苓的小說中,這種渴望被詮釋為“缺陷”。從某種意義來說,男性不是事實上有那么多的缺陷,而是女性希望他們有那么多缺陷,在女性的潛意識里,只有男性是有很多缺陷的,是不完美的,女性才有可能完成對“自我”的挖掘和激發(fā)[10]。
有趣的是,盡管作者在塑造男性形象的時候,突出了他們的缺陷,似乎男性都是不可靠的。但實際上,對文本深入閱讀后我們發(fā)現(xiàn),小說中,男性并沒作為女性的對立面被排擠、被丑化,相反,作者盡力為他們營造相對適宜的空間,使他們與女性最終獲得“和解”?!渡倥O》里的老頭,在小漁的感化和鼓勵下,下定決心自食其力,拿起小提琴到街頭賣藝,獲得了靈魂的救贖?!兑粋€女人的史詩》里的歐陽萸,在小菲的百般照料和呵護下,兩個人達成了共同的理解,攜手共度一生;《扶?!防锏拇笥聫膩頉]有把扶桑當成一個人來看待,而僅僅是一個玩物,但是最后他被送上刑場,扶桑竟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韙在法場與他拜堂成親。而且,這種“和解”也不單單存在于東方男性和東方女性之間,同樣存在于西方男性和東方女性之間?!独跎^發(fā)》里的“拜倫”、《亞當和夏娃》里的亞當、《花兒與少年》里的律師,他們的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和東方女性有著質的不同,但這并不妨礙東方女性和他們最終達成諒解。沒有哪個男性角色是和女性刀兵相見的,故事的結局都是和解。這樣的一種創(chuàng)作傾向,又反映了嚴歌苓怎樣的創(chuàng)作心理呢?
首先,如同上文所說,女性在地域和性別的雙重壓力下,產(chǎn)生了必須將男性“弱化”的心理。在心理層面上說,女性認為自己比男性強大,在現(xiàn)實層面上說,女性不可能跟男性決裂。所以反映在作品中就成了:男性盡管不爭氣,但女性包容他們,原諒他們,兩性獲得不平等的和解。這一點恐怕是海外華文女作家的共同創(chuàng)作心理:她們比誰都明白,在異國他鄉(xiāng),女性不可能過分依賴男性,事實上男性很有可能發(fā)揮不了應有的作用。而與之決裂,則更是不可能的事,女性還沒有這種力量,完全不依賴于男性。其次,這也有作家自身的文化背景的原因。劉俊將北美華文文學作家分成兩大類,其中嚴歌苓被劃分為大陸作家群。這個作家群的特點是沒有把“北美經(jīng)驗”作為唯一的創(chuàng)作題材,而是更注重自己的“大陸經(jīng)驗”。以一種文化“邊緣人”的角度,在創(chuàng)作中流露出對“融入”與否的不太在意[11]。畢竟現(xiàn)代全球化的趨勢在不斷地強化,我們的民族意識也在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作家意識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念。單就嚴歌苓而言,在她的作品中,從來不乏傳統(tǒng)文學創(chuàng)作的氣息。她筆下的東方女性,有著東方傳統(tǒng)的美德,堅忍、寬容、大度。就是這樣一種積淀了幾千年的傳統(tǒng)美德,使得她們在對待不夠理想的男性時體現(xiàn)出最終的寬容和理解。即使受到忽視,即使被傷害被侮辱,她們也都能夠大度地對待這些男性。在面對與自己所熟悉、所依賴的文化背景大相徑庭的西方文化氛圍時,中國傳統(tǒng)的“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同樣也發(fā)揮著很大的作用。在面對一種完全不同的價值標準時,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觀念要求的不是改造,不是全盤否定,而是怎樣取得在“不同”基礎上的和解。女性當然也不例外,在迥然不同的文化圈子里,保有自己的尊嚴,同時求得“和而不同”的效果,這是嚴歌苓筆下眾多的女性面對西方強勢男性的共同態(tài)度。
綜上所述,嚴歌苓筆下的男性形象,有著自己獨特的性格特點,她筆下的男性作為一種性別被弱化、被降低了期望值的符號,他們是在海外的特殊地域環(huán)境下被創(chuàng)作出來的形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男性從理想化,變得不理想;女性從滿懷期待,到依靠自身,都是時代左右的結果。走近這些人物形象,去思考他們的內在本質,了解他們存在的背景和意義,是我們進一步了解海外華文創(chuàng)作,了解海外華人心理,了解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下兩性個體變遷的最好的平臺之一。
[1] 王列耀. 女人的“牧”、“被牧”與“自牧” [J]. 名作欣賞, 2004, (5): 91-94.
[2] 付立峰. 論嚴歌苓的“母性”敘事[J]. 華文文學, 2007, (3): 84-89.
[3] 劉艷. 異域生活的女性言說: 嚴歌苓創(chuàng)作品格論[J]. 山東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 (3): 45-50.
[4] 李仕芬. 男性敘述下的女性傳奇: 讀嚴歌苓《倒淌河》[J]. 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2003, (4): 21-25.
[5] 陳思和. 人性透視下的東方倫理: 讀女作家嚴歌苓的兩部長篇小說[C] // 莊園. 女作家嚴歌苓研究. 汕頭: 汕頭大學出版社, 2006: 30-36.
[6] 陳振華. 撲朔迷離的現(xiàn)代性敘事: 嚴歌苓小說敘事藝術初探[J]. 華文文學, 2000, (2): 22-26.
[7] 朱立立. 邊緣人生和歷史癥結: 簡評嚴歌苓《海那邊》和《人寰》[J]. 華僑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 (2): 63-67.
[8] 陶蘭. 評嚴歌苓對中國女人之“最高雌性”的文學書寫[J]. 電影評介, 2009, (14): 105-106.
[9] 宋雪. 凱特·肖邦小說《一小時的故事》的女性主義解讀[J]. 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0, (1): 110-112.
[10] 胡穎華. 論嚴歌苓“雌性”書寫的矛盾性[J]. 名作欣賞, 2009, (18): 52-55.
[11] 劉俊. 北美華文文學中的兩大作家群比較研究[J]. 中國比較文學, 2007, (2): 94-109.
Study on Male Images in Yan Geling’s Novels
XU Hui
(College of Literatur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China 541006)
The male images in Yan Geling’s novels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vulnerable male group, group of western men, group of men at a particular stage and group of homosexual male. These male images have a common characteristic: non-ide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ime circumstance and female’s individual psychology, the main reason of these phenomenon lies in the female’s psychology of weakening male status under the double pressure of the sexuality and foreign cultures. All these can partly reflect the writing psychology of overseas Chinese women writers in their creation process.
Yan Geling; Novel; Male Image
(編輯:劉慧青)
I206.7
A
1674-3555(2011)06-0110-05
10.3875/j.issn.1674-3555.2011.06.017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2011-01-02
許暉(1987- ),女,壯族,廣西崇左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特約欄目主持人語·Words from Special Column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