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鶴,戚 健
(1.張家口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河北張家口 075051;2.河北能源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河北唐山 063000)
宗教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 宗教交流是跨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人又是文化的載體,作為西方文化的體現(xiàn)者,傳教士在中西方宗教交流、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傳教士的活動在1840至1950年的一個多世紀里在中國最為盛行。作為中國社會內(nèi)部新的群體和因素,傳教士與中國人民共同經(jīng)歷了這一歷史時期:“基督教在全國1073縣的947個縣都樹立了基督的旗幟。” 這是中國基督教教會在1923年的年鑒報告中提到的??梢哉f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就是一種異域文化的滲透。傳教士的足跡遍布中國當時的很多角落,與中國人民廣泛接觸,他們的活動對這個特定的時空產(chǎn)生了廣泛的文化效應。1982年12月3日的《人民日報》刊文《讀〈傳教士與近代中國〉》曾提到“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nèi),傳教士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西方的聲光化電,甚至立憲共和的文化思想也由他們傳進中國來?!边@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作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是信奉基督教的,他自幼受基督教的影響,曾在12歲時在家鄉(xiāng)從師一位美國傳教士學習英文。這位傳教士可以說是孫中山認識西方文化的啟蒙老師,并使之開始接受基督教。孫中山先生后來在香港大學受洗正式成為基督徒?;浇虨閷O先生早期的革命活動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活動基地。孫中山的思想中最為人們所熟悉的就是自由、平等、博愛和三民主義,這些思想都與基督教有關。李敖曾評論他:“對信教自由的信念,而沒有一般偏狹的基督徒的立場?!边@進一步說明宗教文化不僅僅影響了一般民眾的思想,也對上層人物及政治家的思想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催化作用。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中也隱含著宗教教義和宗教觀念。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西方傳教士大多是來自有著侵略本性和侵略歷史的帝國主義國家,他們在思想和觀念上有著不同程度的國家烙印。盡管沒有直接參與經(jīng)濟掠奪和武裝占領,西方傳教士終究是受歐美等國家的教會團體的派遣來華的,有著文化侵略和文化帝國主義的目的。他們雖然沒有肩負傳播西方文化的使命,但在一定程度上產(chǎn)生了文化效應。至于他們在中西文化的傳播過程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可以說是計劃外的結(jié)果。多種因素可能導致這種結(jié)果的出現(xiàn)。下面我們做一下具體的分析:
傳教士們自身的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對近代中國所產(chǎn)生的文化效應。西方傳教士們的故鄉(xiāng)都盛行資本主義文化,經(jīng)歷了工業(yè)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以及文化方面,都優(yōu)于正處在落后體制控制下的中國。他們的倫理道德、生活方式、言談舉止、價值觀念等等,都和中國這塊土地上的原有人群有著天壤之別。因而形成巨大的文化反差。除此之外,西方當時是以資本主義的近代文化為主要文化特色的,而中國當時正處于從封建到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兩者之間的文化優(yōu)劣是不言而喻的。同時,西方的傳教士們大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文化程度相對比較高,其中有不少人還進過大學。因為在英美, 規(guī)定先大學畢業(yè),然后才可以繼續(xù)攻讀神學,而且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神學院畢業(yè)以后,才會被授予神職。例如,二十世紀初,在中國華北地區(qū)的一百零一名傳教士中,除兩人之外,其他的男傳教士都進過大學,他們得過三十五個學位, 其中九名擁有碩士學位,大部分人都有大學學歷。傳教士的女眷們大都在各種各樣的“神學院”和學院中學習過。傳教士們普遍有較高的學歷,受過比較好的教育。這在西方是普遍現(xiàn)象,并不奇怪,因為自公元一世紀中葉,古羅馬奴隸制建立以來基督教就形成了,具有長久的歷史和生命力,西方的教徒將其視為上品,對其的態(tài)度也極為虔誠。因此在西方國家,教士,牧師等職業(yè)是很受人尊重的。作為民眾在宗教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導師,神職人員必須有與其身份相適應的文化程度,也相應需要了解當時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從這個角度說,中國的和尚道士與西方的傳教士的確存在著差異。于是,我們就可以明白,傳教士不僅是手捧圣經(jīng)的教徒,而且具備了在較高層次上從事文化交流的一些條件和素質(zhì),對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接受力和理解力,可以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種載體。
處于封建傳統(tǒng)文化桎梏下的中國急需西方近代文化的浸潤,這是西方傳教士對中國能夠產(chǎn)生較為廣泛文化影響的又一重要原因。當時的中國需要先進的教育體制,而教會學校的興起和發(fā)展同這種需要不謀而合。教育的現(xiàn)代化乃至全方位的文化轉(zhuǎn)型是當時中國的迫切需要。因為在挨打后的痛楚之中,中國開始感到自身面對的文化危機, 正如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梢哉f,這些傳教士的確充當了最初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只是這種媒介是在不自覺的狀態(tài)下充當?shù)摹?/p>
另外,從文化傳播這一角度來分析宗教活動。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有著自己穩(wěn)定而悠長的固有文化,基督教的傳教活動并非易事。一是因為中國不同文化性質(zhì)的價值觀念、社會心理、群體意識等因素的阻礙,二是因為外來入侵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敵對心理,因此人們在接受異域文化的移植過程中會有抵觸心理,種種阻礙會隨之產(chǎn)生。為了解除這種阻礙,西方的傳教士們不得不從抽象的宗教神學的象牙塔中走出來;為了使這片土地基督教化,他們采取了一些措施,諸如興學、辦報、救濟等。借此,傳教士們所負載的隱性的文化效應在中國得以傳播和發(fā)揚。可以說,從政治的角度來看,因為基督教的活動有著殖民和帝國的色彩,所以遭到中國民眾的敵視和抵制,是不成功的;但從文化傳播的角度看,就其在推廣過程中對中國文化事業(yè)以及社會等諸方面的影響而言,他們的努力并未付諸東流。盡管西方傳教士們在中國辦學的初衷并不是為了幫助中國發(fā)展教育文化,但客觀上,那些按照西方模式所設立的教會學校為中國樹立了實實在在的西方辦學的范例,在很大程度上,它們沖擊了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體制;同時,也促進了中國教育從封建到新民主主義時期的轉(zhuǎn)型。傳教士們所創(chuàng)辦的一些文化機構(gòu),不僅將有關西方政治、文學、科技、醫(yī)藥等方面的知識介紹給了中國民眾,而且這些機構(gòu)的經(jīng)營管理模式也被我們借鑒、吸收、融匯貫通。在不自覺中,傳教士的活動在客觀上恰恰適應了近代中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念,一定程度上起了推動中國歷史前進的作用。
總之,數(shù)百年來宗教在某種程度上統(tǒng)治著人們的思想,制約著人們的行為,不可否認地推動著歷史的變革和社會的發(fā)展。宗教思想中的優(yōu)質(zhì)因素和文化精華不可避免地沖擊著我國的舊思想、舊觀念,在文化滲透的同時,也在改變著我們當初半封建半資本主義國家的落后文化和生產(chǎn)力。特別是其在仁愛、平等、慈悲、和平等方面的教義教規(guī),也在改變著上至領袖下至平民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方式。從過去到現(xiàn)在,我們必須在認清其危害的前提下肯定它的積極因素。將來,我們更需要進一步、完整地了解和認識世界宗教。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輸入外來知識,對國家和民族來說是有好處的。我們不能無視其它文化的存在,我們需要相互了解、相互借鑒, 求精去粕。利用好外來資源,就能得到“人耕我獲”之利。我們應該正視給近代中國留下明顯文化痕跡的傳教士的活動。在進行對外交流和開放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我們要用科學理智的眼光來看待傳教士這一特殊的群體。要把宗教文化,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進行綜合分析、思考。要客觀地分析作為文化使者的傳教士在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研究室.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第3集)[M]. 三聯(lián)書店, 1979.61.
[2]陶飛亞.基督教與近代山東社會[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4.158.
[3]趙慧峰.近代來華傳教士的文化效應[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1997,(4).
[4]程偉禮.基督教與中西文化交流[J].復旦學報,1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