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虹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泵嫦蛏畹恼Z文課堂教學無疑是與新課改的理念相契合的。語文天然是與生活聯(lián)系的,讀、寫、聽、說本身就屬于學生的生活形式,是實現(xiàn)生命活動和心靈活動的主要渠道。因而,語文課堂教學應面向生活,使學生在教育中生活,在生活中受教育。
語文課堂教學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是導入,導入如果設計得當,就能牽引整個教學過程,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語文教學的導入,應遵循一個基本原則,即導入的內容和方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以此為基點,導入還要注意做到自然貼切,新穎別致,緊扣主題,這是語文導入教學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聯(lián)系生活導入新課,就能扣住學生的心弦,激起學生的情趣,起到溝通、激趣、設疑、動情的作用。
[課例]
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孔雀東南飛》時,為了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像感受周圍生活一樣感受詩歌,于是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在我國燦爛的文學藝術寶庫中保存著許多催人淚下的愛情悲劇,小說、戲劇中更多,你能舉出幾例嗎?”在生活中,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高中學生也正處于花季雨季,愛情故事應該是他們比較熟悉的,于是學生們七嘴八舌說了很多,梁山伯與祝英臺、賈寶玉與林黛玉、陸游與唐婉等等。教師因勢利導,切入正題:“詩歌中也有表現(xiàn)愛情悲劇的,并且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就屬于這一類詩歌?!边@樣的導入都是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也是最能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的。
葉圣陶先生認為,“要求語感的銳敏,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如果單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惟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币詣?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把眼前所讀的語言文字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溝通,通過“文字的橋梁”,觸碰作者的心靈,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點爆頭腦里儲存的生活表象,喚起鮮明的“內心現(xiàn)象”,或者再現(xiàn)作者筆下的生活情境,或者補充文章的實際內容,或者增加、印證作者的相同感受等等,直到自己的語感與作者的不相上下,也就深得文章的旨趣了。因此,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必須利用教材,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失時機地對學生有意識地進行培養(yǎng)。
[課例]
年近60歲的上海特級教師高潤華教讀朱自清的《背影》第二課時,有這樣一段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背影》,現(xiàn)在先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第6自然段,請大家邊聽邊劃出父親動作的詞。
師:(學生朗讀完后)好,誰來回答?
生:“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边@段話中用了“攀“縮”“傾”這3個動詞。
師:(激動地)你們看,朱自清先生這3個動詞用得多好??!父親對兒子的愛,都凝聚在這3個動詞中,多感人?。∵@樣普普通通的3個動詞,就能把人物的精神細致地刻畫出來,沒有一句人物的對話,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ㄉ酝#┐蠹叶祭斫膺@3個詞的意思嗎?這3個詞的用法清楚嗎?
生:“攀”是手的動作,“縮”是腿的動作,“傾”是形體的動作。
師:對,這3個動詞連著用又說明了什么?
這時,只見高老師慢慢地轉過身去,雙手攀著活動黑板的上沿,一條腿慢慢地向上縮著,她那胖胖的身子向左傾斜,顯出十分努力的樣子……
每一個學生都屏住了呼吸。頓時,他們仿佛看到了文章中那戴著黑布小帽的慈父在鐵柵欄上艱難地攀著,眼前高老師的背影仿佛就是那高大的背影……一個學生寫道:“這一瞬間,父親的背影消失了,但高老師的背影卻永遠也無法從我的腦海中消失。此時此刻,我們已經完全理解了這3個動詞的深刻含義。
提問是課堂教學展開階段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在課堂教學中,生活化的提問可以把抽象的教學問題還原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使問題變得親切自然,容易理解。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是為了點撥、導向而不是為了尋求一個答案。
[課例]
“我們走過去,看見他兩只手捧著腳,腳上沒穿鞋地上淌了一灘血。他聽見腳步聲,抬起頭來,飽經風霜的臉上現(xiàn)出難以忍受的痛苦”,這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一段話。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飽經風霜,做了以下的安排。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回憶一下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飽經風霜的人,如果有,請舉手示意。(三分之一的學生都舉手了)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車夫的這張臉?
生:我看到他顴骨高高地突出,眼眶深深地陷進去,滿臉的皺紋。
師:沒錯,這是一張飽經風霜的臉。
生:老師,我看到的是這樣的一張臉:他的臉灰不溜秋的,頭發(fā)像一堆亂稻草,他的嘴唇有一道一道干裂的口子。
生:老師,我看到的是這樣一張臉:他的臉色蠟黃蠟黃的,身上全是皮包骨,其實只有三十來歲,但看上去卻是六七十歲的樣子。
師:你們會看車夫的臉嗎?會看臉的人有兩只眼睛,第一只眼睛看到這張臉,第二只眼睛看到這張臉的背后,你還能從車夫的這張飽經風霜的臉的背后看到什么?
生:老師,我看出來了,我知道他的家里很窮,估計吃了上頓沒下頓。
生:老師,我也看出來了,車夫干活不要命,沒白天沒黑夜地拉黃包車。
生:老師,我也看出來了,我看出了這車夫身體有病,是硬撐著拉黃包車的。
師:是的,就是這樣的大冷天,他赤著腳,在拉黃包車,現(xiàn)在玻璃碎片把他的腳板刺破了,他躺在地上痛苦呻吟,想站也站不起來。假如你在現(xiàn)場,你會怎么做?
生:老師,我會把所有的錢都掏出來給他。
生:我會拉黃包車把他送到醫(yī)院去。
生:我會立刻打電話把我爸爸叫來,我爸爸是外科醫(yī)生。
師:看得出你們都有一顆善良的心,那讓我們一起去看魯迅先生是怎樣對待這個黃包車夫的。
由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受生活所限,因此在閱讀不同時代不同情境的文本時就顯得比較蒼白。多媒體技術的引入,可以更好地刺激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使抽象的文字描述變得更強烈、更形象、更集中,有利于學生理解文中的難點。直觀形象的掛圖、實物、幻燈、影視錄像可以再現(xiàn)課文的場景和意境,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獲得生動、親切、真實的感受,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增加了學生的間接經驗。
[課例]
在講授《失街亭》中孔明用兵的地理位置時,只依靠學生閱讀、教師解說和想象往往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但如果借助多媒體課件,將其以圖片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或者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學生的頭腦就會接受“洗禮”,從而引導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做出更形象具體的理解。接近生活的教學手段具有直觀性、綜合性、再現(xiàn)性和形聲化的特點,因而在閱讀教學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課堂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老師組織全體同學對課文內容、結構要點做分析,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延伸,對學生進行聯(lián)系實際的教育,鞏固知識,激發(fā)他們繼續(xù)學習的興趣。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只在于學習語言和構思更在于得到情感上的升華。作為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完全可以挖掘出課文中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和準則,讓學生在感悟文本的過程中聯(lián)系生活,與生活發(fā)生碰撞,激發(fā)出星星點點的火花,從而永久地烙在學生的心坎,這樣的教育便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例]
一位老師在上《項鏈》一課的實錄:
師:在女主人馬蒂爾德的身上,你看到了她怎么樣的性格?
生:馬蒂爾德,她愛慕虛榮但又善良誠實。
師:她的善良誠實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生:她能勇敢地面對和肩負起生活的苦難,并且在十年后再次遇到她的朋友時,勇敢地向她說明了一切。
師:那么這個時候在馬蒂爾德的臉上你會看到怎樣的表情呢?
生:我會看到她滿足的笑容,因為她用十年的辛勤勞動換來了一顆樸實、真誠的心。
師:你說得很對,馬蒂爾德在她的十年間得到了人性的升華,我們看到的已不再是那個愛慕虛榮的女人而是一個可愛的勞動婦女形象。那么,物質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作為新社會的青少年,沒有苦難要你們去肩負,你們是選擇虛榮的生活還是樸實的生活呢?
把語文教學生活化其實就是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把學生粗糙、零碎的生活經驗改造為與語文學習相融通的經驗,以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典型性和兒童生活的具體性、豐富性的矛盾,這是語文教育還原為生活教育的需要,也是還原兒童的生命活動的需要。劉國正先生說:“教室的四壁不應成為水泥的隔離層,而是多孔的海綿,透過多種孔道使教學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在課堂教學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諧地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學生在學習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凈化自己的心靈,使學生通過學習真正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從而達到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和思想教育的雙豐收。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6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國家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李玲.語文課程生活化的實踐研究[M].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7.
[6]李劍慧.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與生活化語文教學[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7]王崧舟.詩意語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