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輝
“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當前我國社科界研究的熱點。其實該詞準確的名稱應該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Le patrimoine oral et immatériel de l’humanité)。它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執(zhí)委會在1998年正式提出的概念 (以下簡稱“非遺”)。而聯(lián)合國判斷非遺的標準是“從歷史、藝術、人種學、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或文學角度來看是具有特殊價值的民間和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保?]415可見,它和傳統(tǒng)文化藝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向云駒指出:非遺“大部分都是以‘藝術’的形式和形態(tài)來表現(xiàn)的,屬于人類的‘藝術遺產’”[2],這是符合實際的。
由于非遺產歷史悠遠、種類繁多,故其價值是多方面、多向度的價值體系。而既然非遺中藝術的形式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那么審美價值就顯得十分重要。王文章即指出,非遺的共時性基本價值是“科學價值、社會和諧價值、審美價值”[1]81。毋庸置疑,豐富多彩的人類非遺代表作,展示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藝術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趣味,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如果說中國是舉世公認的非遺大國,那么浙江省則是無可爭議的非遺大省。在國務院近年已公布的三批國家級遺產名錄(含擴展名錄)共1219 大項中,浙江省上榜總數高達123 項,列全國第一位。浙江是中國最小的省份之一,面積僅占全國的1.06%,而國家級非遺占到10.1%。如此奇跡,讓人不能不驚嘆浙江人杰地靈、底蘊豐厚。
因此,以浙江省為個案,研究非遺的地域藝術特點,將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國家級名錄將我國的非遺項目分為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tǒng)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tǒng)手工技藝、傳統(tǒng)醫(yī)藥和民俗共十個大類。它們(除傳統(tǒng)醫(yī)藥大類稍有欠缺外)均有藝術作品形態(tài)呈現(xiàn)或普遍涉及美的內容,具有重要的審美藝術價值。本文即圍繞以下問題運思:浙江省的非遺何以如此豐富?它們在不同的藝術門類上呈現(xiàn)著怎樣的地域特點和藝術特點?而又是怎樣的深層次原因造就了如此豐富、獨特的美學面貌?以下按照具體藝術門類逐一展開。
時間藝術通常包括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等動態(tài)、歷時性的藝術形式。民間的時間藝術領域還包括曲藝、形體藝術等。
文學是語言符號的藝術,是純粹訴諸想象的形式。非遺民間文學是人民群眾的口頭創(chuàng)作,由于它物質依賴最薄弱,所以生命力極強,是傳承和傳播最好的非遺形式。
浙江省是民間文藝最為活躍的熱土之一。在國家級名錄“民間文學”類共125 大項中,浙江省有白蛇傳傳說、梁祝傳說、西施傳說、濟公傳說、西湖傳說、劉伯溫傳說、黃初平 (黃大仙)傳說、觀音傳說、徐福東渡傳說、徐文長故事、防風傳說、布袋和尚傳說、錢王傳說、蘇東坡傳說、王羲之傳說、爛柯山的傳說、海洋動物故事共17 大項,占同類總數的13.6%。它們體現(xiàn)了本地域先民的神話思維、詩意思維、宗教信仰、道德倫理等意識,發(fā)揮了在認知世界、審美欣賞、道德塑造、娛樂休閑等方面無法替代的巨大功能。
與浙江悠久的文化相一致,浙江非遺民間文學的特點是源頭久遠,貫穿歷史。從史前防風傳說開始直至明清,基本覆蓋我國封建社會各個歷史時期。從體裁看,基本都是敘事類作品 (神話、傳說、故事等)。從內容看,重要文化母題多(中國民間四大美女故事占一,四大愛情故事占二,并涉及堯舜禹母題,以及眾多歷代名人故事),流傳久遠,影響很大,至今仍然強勁地影響著當代文學、影視藝術的創(chuàng)作,被后世反復演繹。此外還有一個特色,就是與宗教信仰的關系密切,祖先信仰和佛教、道教的內容豐富。
音樂是最具有動態(tài)感的時間藝術。非遺“民間音樂(傳統(tǒng)音樂)”大類中,浙江省有嵊州吹打、舟山鑼鼓、畬族民歌、古琴藝術(浙派)、江南絲竹、十番音樂(樓塔細十番、遂昌昆曲十番)、嘉善田歌、海洋號子(舟山漁民號子、象山漁民號子)、平湖派琵琶藝術共9 大項(共11 子項)國家級項目。江南風味和海洋文化是其美學特點。
浙江地處江南,非遺民間音樂具有典型的南方音樂特征,在音樂的構成要素上,多使用五聲音階,旋律音程較小,運動多級進少跳躍,曲調優(yōu)雅,富于抒情性特征。拿十番音樂來說,由于其樂器要求復雜(至少在10 種以上),只在蘇、浙、閩、粵、瓊五省有傳承。在福建客家地區(qū),十番音樂演奏時強調后半拍,音樂高八度,樂器有鑼鼓、木魚等打擊樂,總體風格粗獷。而浙江的十番音樂則不用鑼鼓,相對雅致得多。如蕭山的樓塔細十番,其演奏分“行姿”和“坐姿”兩部分?!靶凶恕毖輪T行進時,模仿古代士大夫的風度和書生的雅氣,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徐緩地踏著四方步而入?!白恕毖輪T的樂器多有絲竹、琵琶,演奏悠揚細膩,讓人心曠神怡,故稱“細十番”。而遂昌昆曲十番則是湯顯祖在遂昌任職時所制,曲目主要用昆曲曲牌,鮮明地具有昆曲柔美委婉的江南特色。
同時,浙江又是東南濱海大省,海岸線總長居全國第一。海洋經濟的發(fā)達使得浙江民間音樂帶有了明顯的海洋風格。舟山地區(qū)是全國最大的大黃魚聚集地,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漁民集結捕撈。而象山漁港也是國家級中心漁港,具有六千年的漁業(yè)史。在繁榮的漁業(yè)勞動中,海洋音樂迸發(fā)出了澎湃的音符。與浙江省相鄰的江蘇省,海域條件大致類似,但因海洋產業(yè)相對落后,所以基本沒有產生風格成熟,具有特色的海洋音樂。
情緒性的形體律動就是舞蹈。據藝術史學家的考證,舞蹈是人類最早產生的藝術。在語言尚未產生之前,人類就用動作、姿態(tài)和表情來傳達信息,交流情感。民間舞蹈(傳統(tǒng)舞蹈)是自古以來在不同國家、地區(qū)的群眾中發(fā)展而來的。它通常借助道具,側重肢體動作的模擬,達到模仿、象征和隱喻,是一種間接的語言方式,反映著不同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和環(huán)境差異。
舞蹈在我國歷史上非常重要,它是古代所稱“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民間藝術自古以來就有載歌載舞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大多脫胎于古代的祭神、巫術、宗教活動,而浙江省民間舞蹈與周邊省份(如江西、安徽、福建等)不同的特點是:幾乎沒有與巫術有關的舞蹈(如儺舞等),而主要是慶典舞蹈活動。龍舞(浦江板凳龍、長興百葉龍、奉化布龍、蘭溪斷頭龍、碇步龍、開化香火草龍、坎門花龍)、獅舞(黃沙獅子)、滾燈(余杭滾燈、海鹽滾燈)、鼓舞 (花鞭鼓舞)、燈舞 (青田魚燈舞)、十八蝴蝶等6 大項(共13 子項)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它們大都是慶典和娛樂休閑活動,并可以發(fā)現(xiàn),使用最多的道具是龍和燈,故而最具特色的舞蹈就是龍舞和燈舞。宗白華指出,舞蹈是“最高度的韻律、節(jié)奏、秩序、理性,同時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動、力、熱情,它不僅是一切藝術表現(xiàn)的究竟狀態(tài),且是宇宙創(chuàng)化過程的象征”[3]。龍舞恰恰可為宗白華的論述做一注腳。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其雛形在新石器晚期已經萌芽。它供天驅使,興云布雨,創(chuàng)化萬物。作為一種象征性的圖騰舞蹈,龍舞的歷史流變也就反映了漢民族的生活繁衍的歷程。龍舞在浙江地區(qū)的高度發(fā)展,還顯示龍圖騰那種緊密的民族凝聚力。而燈舞,則休閑意味較強,和春節(jié)的慶典與游戲密切相關??梢姡笳餍院陀螒蛐允钦憬沁z民間舞蹈的兩大藝術特點。
戲劇是集上述三項(即語言、音樂、舞蹈)為一體的最典型的表演藝術。我國的傳統(tǒng)戲劇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tǒng)戲劇中,浙江省的昆曲、高腔(西安高腔、松陽高腔)、新昌調腔、寧海平調、亂彈(臺州亂彈、浦江亂彈、諸暨西路亂彈)、越劇、皮影戲(海寧皮影戲)、木偶戲(泰順藥發(fā)木偶戲、平陽木偶戲、單檔布袋戲、泰順提線木偶戲、廿八都木偶戲)、甌劇、甬劇、姚劇、紹劇、婺劇、醒感戲、湖劇、淳安三角戲16 大項 (共23 子項)列入國家級名錄,占同類總數的10%以上。
浙江傳統(tǒng)戲劇的發(fā)達與溫州這個城市有密切關系。南戲是我國傳統(tǒng)戲劇獨立成熟的標志,而溫州正是南戲的起源地。南戲產生于北宋宣和年間,盛于南宋。當時國家戰(zhàn)亂頻繁,而溫州僻處浙東南山邊海隅,未遭動蕩。加之溫州城市經濟發(fā)達,市民階層對文化娛樂的需要強烈,故而原本就有著“尚歌舞”(《隋書·地理志》)傳統(tǒng)的溫州就成了南戲的發(fā)祥地。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商業(yè)、娛樂業(yè)發(fā)達,出現(xiàn)了眾多的瓦肆勾欄,使南戲在傳入臨安之后能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的土壤。元代的北曲雜劇雖然最初產生于北方,但后期的創(chuàng)作中心也轉移到了浙江。明清戲劇以傳奇為主要形式,它仍是由南戲發(fā)展而成的,其四大聲腔浙江就占了三個(海鹽腔、余姚腔、昆山腔)。戲曲家吳新雷指出:“海鹽腔風格輕柔,體局靜好”[4]。而余姚腔以流水板清唱為主,唱口平穩(wěn)柔和,音調低緩輕軟。昆山腔更是聲調清柔委婉,號稱“水磨”“細曲”。受南戲影響,浙江傳統(tǒng)戲劇的主要美學特色是曲調屬五聲音階,節(jié)奏規(guī)整舒長,字少腔多,進行平穩(wěn)。唱腔細密委婉、脂粉氣較重,才子佳人題材較多。
此外,浙江非遺的木偶戲品種豐富,其子項數目和廣東并列全國第一,并且也主要集中在溫州地區(qū)。這是因為木偶戲在宋代達到鼎盛,而浙江是南宋首都和陪都所在地。南宋時期杭州的文人、藝人在戰(zhàn)亂中紛紛逃亡浙南山區(qū)避難時,也把木偶戲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帶入了溫州。南宋時還發(fā)生過福建泉州居民大規(guī)模移民溫州的事件,使發(fā)展相對普及和成熟的泉州提線木偶藝術也隨之來到溫州,促進了溫州尤其是泰順地區(qū)木偶藝術的繁榮。
在曲藝類國家級非遺中,浙江以溫州鼓詞、紹興平湖調、灘簧 (蘭溪灘簧、杭州灘簧、紹興灘簧)、紹興蓮花落、小熱昏、杭州評詞、杭州評話、紹興詞調、臨海詞調、四明南詞、平湖鈸子書、寧波走書、獨角戲、金華道情、武林調、紹興宣卷、溫州蓮花、永康鼓詞、唱新聞共19 大項 (共21 子項)獨占鰲頭,占同類總數的16.7%。其中又屬杭州曲藝尤為突出,獨得6 大項。
曲藝就是中華民族各種民間說唱藝術的統(tǒng)稱。學界通常認為說唱藝術有三種發(fā)展形態(tài):說唱巫師、史詩藝人和說唱藝人。在巫師說唱、史詩藝人階段,說唱重內容輕形式、重文學輕藝術、重文化輕審美。而當說唱來到民間以后,開始重視形式的欣賞和表演的審美,直至形成獨特的曲藝形態(tài)。曲藝與戲劇不同,它不是舞臺意義的表演,而是采用自彈自唱,邊走邊唱的形式,道具較少,形式靈活,詞句通俗,故事性強且從日常生活趣聞和民間故事取材,最易于個人沿街賣藝,表現(xiàn)市井生活。浙江曲藝最早可以追溯至北宋以士大夫為消費對象的小唱,賣藝者多為城市歌伎。南宋時,杭州等地經濟發(fā)達,很好地促進了說唱藝術的商業(yè)性和職業(yè)化,曲藝空前繁榮,形式多達數十種。演唱場所很多,規(guī)模也很大。由于生意興隆,當時杭州的曲藝隊伍龐大,曲目豐富,名家輩出,并且有行會組織,定期舉行集體交流活動。這就是杭州曲藝突出的原因所在。
為傳統(tǒng)戲劇輸送新鮮血液是浙江曲藝的獨特貢獻。民國以后,由于城市化加速,為適應市民階層娛樂的需求,曲藝隨時代而演變,從一人、二人轉向多角,從淺妝變成艷妝,從平臺走向高臺,形成曲藝向戲曲的演變與互存。如杭州地方曲藝“宣卷”,后來成為了舞臺演出的杭劇。清末民初,隨著小型戲曲蓬勃發(fā)展,另一種發(fā)達的浙江曲藝形式“灘簧”也相繼仿效戲曲形式,改為化妝登臺演出。隨著角色的增多,曲調、音樂的逐步演變,形成了各種新的劇種。如甬劇、姚劇、湖劇就是由寧波灘簧、余姚灘簧、湖州灘簧三種曲藝形式演變而來的。從美學角度看,灘簧類曲藝可長可短,伸縮自如,其唱腔則具有舒展、活潑的特點。演唱起來大多柔婉抒情,具有濃厚的江南水鄉(xiāng)特色。
非遺中的“雜技與競技”(后改稱“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是展示人體肌肉、形體、動作美感的藝術門類,帶給人們的是人類自身力量、力度的健美,形體的靈巧與心靈的勇氣。浙江省在此門類上亦非十分薄弱。永康和仙居的線獅、杭州和東陽的翻九樓、紹興的調吊、余杭的十八般武藝、縉云的迎羅漢、嘉興的摜牛、桐鄉(xiāng)的高桿船技共7 大項列入國家級名錄。
雖然地處江南人文之地,浙江省在形體競技藝術上亦能有所建樹,有允文允武,文質彬彬之美,的確難能可貴。拿鄰近的江蘇省來比較,同處于江南地區(qū)的江蘇南部,此大類在國家級名錄上尚為空白(江蘇北部亦只有1 項入選)。如此看來,南人尚文,北人尚武的古話雖然不假,但浙江非遺文化中卻也體現(xiàn)了南人陽剛、崢嶸的一面。其實,浙江先民屬于古越族,其地域在春秋時期屬于越國。他們長期居住在深山溪谷之中,喜用劍,風格粗獷,曾被中原視為風俗落后的蠻夷之地。越國杰出領袖勾踐曾臥薪嘗膽,奮勇不屈,終于打敗強大的吳國,其后又與中原諸侯會盟,雄視江淮,號稱霸主。因此,浙江文化本有武勇的一面。后因浙江經濟不斷發(fā)達,城市化水平領先,故而文化昌盛,審美風格亦隨之越來越趨尚柔美甚至靡弱。浙江非遺中挖掘出的形體競技方面的遺產,對于扭轉其江南風格中軟弱的一面提供了依據,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
空間藝術也稱造型藝術,從視覺形態(tài)上看主要可分為平面造型和立體造型兩類。前者有繪畫藝術等,后者有雕塑、建筑藝術等。
民間美術是浙江收獲國家級非遺最多的門類。共有19 大項,占全國同類總數的17.4%,其中8 項(共11 子項)是繪畫。繪畫是以二維平面為載體的造型藝術。浙江非遺繪畫列入國家級的是剪紙(樂清細紋刻紙、浦江剪紙)、燈彩(仙居花燈、硤石燈彩)、竹編(嵊州竹編、東陽竹編)、麥稈剪貼、甌繡、嘉興灶頭畫、寧波金銀彩繡、寧波泥金彩漆。此外,“傳統(tǒng)手工技藝”大類中,浙江省的名列國家級非遺的龍泉青瓷燒制技藝、蠶絲織造技藝(余杭清水絲綿制作技藝、杭羅織造技藝、雙林綾絹織造技藝、杭州織錦技藝、輯里湖絲手工制作技藝)、傘制作技藝 (西湖綢傘)、制扇技藝 (王星記扇)、藍夾纈技藝等,也是民間繪畫大顯身手之處。
浙江非遺民間繪畫的存現(xiàn)特點是:很少孤立存在,而是與農業(yè)生產的風俗事項緊密結合。由于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浙江歷來是我國農桑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民間向來慣于就地取材,發(fā)揮藝術想象力,把繪畫與生活風俗、日常生產融為一體。如與春節(jié)風俗結合的年畫、剪紙、燈彩,與紡織、服飾結合的織錦、織造、刺繡、印染,與日常生活結合的陶瓷花紋、灶壁畫、扇畫、傘畫,與農產品結合的竹編、剪貼畫,與家具制造有關的泥金彩漆等等。其中,扇畫、傘畫的發(fā)達與浙江地區(qū)多雨、夏季炎熱的地理環(huán)境也具有一定關系。從地域上看,民間繪畫以嘉興、寧波、溫州等浙東城市最為發(fā)達。從美學角度看,有造型夸張、色彩明快、構圖飽滿、裝飾性強的特點,飽含著浙東農家對生活的深厚情感,抒發(fā)了對勞動的贊揚,收獲的喜悅,構思浪漫、視角奇特、造型諧趣、手法拙樸,具有生機勃勃、大俗大雅之美。
非遺民間美術類中,浙江的雕塑藝術更為突出。有金石篆刻(西泠印社)、青田石雕、寧波朱金漆木雕、樂清黃楊木雕、東陽木雕、竹刻 (黃巖翻黃竹雕)、石雕 (雞血石雕)、錫雕、龍檔 (樂清龍檔)、甌塑、鑲嵌(彩石鑲嵌、骨木鑲嵌)諸項。如再加上“傳統(tǒng)手工技藝”大類中的銅雕技藝,浙江省的雕塑類共有11 項(共12 子項)被列入國家級名錄中,在全國首屈一指。
雕塑是最為原始和古老的藝術種類。藝術理論認為,雕塑藝術需要憑借敏銳和獨特的空間感覺,包括對空間的理性把握和感性想象,以及對物體結構的表現(xiàn)技巧。所以,雕塑是各種藝術類型中相對困難的和高級的藝術語言。而浙江的雕塑技藝最為突出,著名的“三雕一塑 (石雕、木雕、竹刻、甌塑)”展示了本省民間在雕塑造型上無比活躍的藝術想象力。
浙江非遺雕塑藝術為何如此發(fā)達?從地理角度,浙江山水鐘靈毓秀,為民間儲備了得天獨厚的物質基礎。青田石、臨安雞血石,都是獨特稀有、享譽世界的珍貴石料。從歷史角度,青田石雕從宋代即已開始,清代就已遠銷南洋。而木雕工藝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東陽木雕歷經滄桑,技藝日趨精湛,工藝品種達1500 多種,藝式達2700 多樣,產品遠銷世界70 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獨特的質料性質也造就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浙江非遺雕塑在手法上都以透雕 (鏤雕)見長。這是一種極其費工費時的工藝,要求細致入微、毫發(fā)不爽,需要大量閑暇時間的投入。其中,寧波朱金漆木雕中的“千工床”和“萬工轎”更是耗工驚人。除了工藝耗時外,原料也耗資巨大。無論是石料、木料還是輔料(如青田石、雞血石、黃楊木、樟木、金箔)都較為昂貴。而浙江自古經濟發(fā)達,人民生活相對富裕,有從事高雅休閑的文化傳統(tǒng),這為雕刻技藝的發(fā)達提供了重要的客觀物質條件。從美學角度,浙江非遺雕塑無論是石雕還是木雕,都具有構圖豐滿、層次重疊、玲瓏剔透的特點,富有濃厚的江南色彩。
和繪畫一樣,民間建筑也不是一門純粹孤立的藝術種類,而屬于實用范疇,和人類的生存密切相關。同時,它和數學、物理學、化學乃至地震學、天文學、風水學密切聯(lián)系,比其他藝術類型對于科技和財富的依賴性都大。浙江省的木拱橋傳統(tǒng)營造技藝、石橋營造技藝、婺州傳統(tǒng)民居營造技藝 (諸葛村古村落營造技藝、俞源村古建筑群營造技藝、東陽盧宅營造技藝、浦江鄭義門營造技藝)3 項6 子項入選國家級“傳統(tǒng)手工技藝”大類名錄。雖然其入選以建筑技藝為標準,但呈現(xiàn)給世人的卻是一個個充滿藝術美感的具體的建筑形態(tài),故而仍然可以探討其美學意義。
先看造橋。精湛的造橋技藝,造型優(yōu)美的橋梁,客觀上是由地理環(huán)境決定的。浙江河流眾多,山脈環(huán)繞,自古交通陸路不便而水路發(fā)達,所以建造橋梁的需求較大。從這一點上說,尤其體現(xiàn)了法國藝術批評家丹納所言的“環(huán)境外部壓力”。以浙東為例:紹興因境內水道縱橫,故古橋眾多,且多為石橋?,F(xiàn)存歷代古橋中,有石梁橋348 座,石拱橋241 座,組合橋4 座,纖道橋1 座。除了一般古橋的審美特點外,這些古橋還具有獨特的環(huán)境布局美、結構裝飾美和橋楹詩文美,構成了寓美于實用之中的橋梁風格。在藝術形式上,具體表現(xiàn)為:1.巧妙的多河道數橋合一(如三接橋、五接橋)布局、因地而異的橋坡布局(如平面半環(huán)型布局、轉折型布局等),極盡形式變化之美;2.城鎮(zhèn)街河上眾橋排列,從橋洞中觀橋,橋中有橋,有深遠透視的布局形式美;3.古橋將街與河聯(lián)成整體,形成古鎮(zhèn)街、河、橋多形式布局的街景美;4.古橋的不少附屬設施,如橋欄、橋碑、橋頭建筑(橋亭、牌樓)等,與古橋和諧呼應,增添了古橋的結構配套美;5.古橋附屬設施均有精美的繪畫、石雕作為藝術性橋飾,具有裝飾美。而古橋藝術在內容因素上,則橋碑(詩文)、橋聯(lián)、橋名題材廣泛,都是展示歷史文化、風俗典故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
再以浙南山區(qū)為例:山勢高峻,溪谷縱橫,故橋多為木拱橋。它們具有強烈的地域特點:1.橋屋結合。橋面上蓋建廊屋,形成廊橋,是浙南木拱橋最為獨特之處,這仍與地理環(huán)境相關。因山區(qū)人煙稀少,在橋面構木為屋,可供人躲避風雨,故又稱風雨廊橋。而橋面建屋,猶如人面著冠,更增添了一種獨特的美感。木拱廊橋是傳統(tǒng)木橋中技術含量最高的種類,故目前木拱廊橋全國僅有100 余座,絕大部分在浙南(慶元、泰順、景寧等地)和閩北。2.橋廟結合。因為地處險峻山區(qū),橋梁對交通之重要性尤為巨大,浙南民間遂對橋梁有著圖騰式的崇拜心理,橋上既有廊屋,便多設有神龕供鄉(xiāng)民祭祀。于是,橋與廟的緊密結合成了浙南廊橋的又一大特色。
再看民居。一般觀點認為:“建筑藝術由于受到實用功能的限制,其藝術上的內涵往往寬泛而不確定。”[5]但我們發(fā)現(xiàn),浙江傳統(tǒng)民居的內涵和主題卻較為鮮明和確定,那就是以中和為美的儒家審美理想。以浙中婺派建筑為代表的民居,融建筑、儒學與民俗于一體,與鄰省徽派建筑的商人住宅風格迥異,顯現(xiàn)出獨特的儒家美學:1.講究中正、中庸,房屋左右對稱,循規(guī)蹈矩;2.以大空間、大院落象征胸懷大志,目光高遠;3.重視宗法制度,祠堂在民居中占有重要位置;4.室內外的木雕、石雕、墨畫題材反映倫理道德、寓教于樂等??傊幪幹v禮義、法度、和諧,是儒學禮治、傳統(tǒng)道德和宗法觀念的物化形式。同時,木構件不施油彩,大院落不種花植樹,追求樸素與自然美,顯示了儒家居所的文化特質。另外,在外形和構造上,室外似飛如躍、壯志凌云的五花馬頭墻,室內精美絕倫、天下無雙的木雕裝飾,是婺派建筑的藝術標志。
浙江傳統(tǒng)民居的另一個內涵是天人合一之境。這也是我國古典美學思想的總體特征。我們發(fā)現(xiàn),浙江古村落往往因地制宜,按陰陽八卦、太極星象、天體原理規(guī)劃布局,重生態(tài)建設,重視營造良好的風水環(huán)境,追求人與天地萬物之間和諧、圓融的關系。以今天科學的眼光來看,更是古代生態(tài)意識在村落建設上的體現(xiàn),具有樸素的生態(tài)學意義。
婺州傳統(tǒng)建筑藝術有以上特點的主要原因是,浙人多奉儒,尊師重教,遵紀守法,崇尚誠信和氣節(jié)。金華地區(qū)自古人文鼎盛,特別南宋曾為陪都,經濟、文化十分發(fā)達,理學家、教育家輩出,書院林立。古村落的營造者亦為知名儒家(如諸葛后裔、劉伯溫等)。另外,住宅裝飾發(fā)揮本地民俗(如東陽木雕等)的強項,更使婺派建筑錦上添花。
有學者指出,現(xiàn)代人的悲劇之一就是“科技理性使我們舍棄神話意識,工具理性令我們淡漠了審美精神”[6]。故而,守護、回歸本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闡釋其美學精神,構建民族堅實穩(wěn)固的精神家園,是使我國民族文化特性不至于淡化和喪失的緊迫任務。浙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擁有特色鮮明、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浙江先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是千百年來浙江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寶。鑒于此,本文從最宏觀的角度,把浙江省非遺藝術作品按照國家級名錄的門類順序進行了美學歸納,總結其藝術特點及成因,闡釋其審美趣味,以期為民眾更好地欣賞非遺作品的美學價值提供借鑒。
[1]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415
[2]向云駒.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M].銀川: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4.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7.
[4]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686.
[5]朱立元.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61.
[6]顏翔林.當代美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