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近代中國所處國際環(huán)境和國內歷史原因,注定了近代中國民族資本發(fā)展艱難曲折,最終逃脫不了短命的命運。作為曾經淪為日本殖民地統(tǒng)治中心的長春,其轄區(qū)內民族資本企業(yè)的發(fā)展環(huán)境更是可想而知。老朱家的“玉”字號商鋪在長春城市發(fā)展進程中如曇花一現(xiàn),留給后世的多是無限的蒼涼慨嘆。本文以玉茗齋、玉茗魁和玉茗順——河北省昌黎縣老朱家在長春和農安創(chuàng)設的三家商號為例,全面剖析并闡釋了近代長春民族資本企業(yè)的發(fā)展狀況及主要特點。
關鍵詞:近代長春;民族資本;企業(yè)
作者簡介:范青山(1980-),男,安徽阜陽人,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歷史考古學。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8.08 文章編號:1672-3309(2011)08-21-03
老朱家是河北省昌黎縣十里堡的一個家族。昌黎縣臨近山海關,此處人多地少,在清朝時出山海關到東北經商謀生者逐漸多了起來。除了昌黎人,還有河北樂亭、撫寧等地的人,于是逐漸形成了“直隸幫”,或稱“河北幫”。老朱家人就是在清朝中葉來到長春開始經商的。玉茗齋、玉茗魁和玉茗順是河北省昌黎縣老朱家在長春和農安創(chuàng)設的3家商號,其中玉茗齋是長春最早的商店之一。玉茗魁有2個分店,即玉茗棧和玉茗北,是“泰發(fā)合”開業(yè)前中國民族資本家在長春經營的最大百貨店,若以營業(yè)額和利潤作為衡量標準,它超過了泰發(fā)合。
一
玉茗齋是朱家在東北地區(qū)的一個茶食店,創(chuàng)設于1800年(清嘉慶五年),也就是長春廳設立的那一年。當時,長春廳的衙署設在伊通邊門附近的新立城。那時的長春不過是一個大村鎮(zhèn),叫做“寬城子”,從關里來此經商的人也將之稱為“寬莊”。在玉茗齋創(chuàng)設之時,寬城子已經修建了城隍廟(今二道街原線材廠址),可見這座村鎮(zhèn)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規(guī)模。
1825年(清道光五年)長春廳移至寬城子,從此“寬城子”這個地方改稱為“長春”。1865年(清同治四年)長春修筑木板城,玉茗齋被圈在南門以里,在所知的長春商號中玉茗齋是最早的了。起初它只有1間門臉,后來逐漸擴大至6間。它的臨街東側便是現(xiàn)在南關區(qū)糧油食品店和聚興中味餐廳,其門后開在扇子面胡同。玉茗齋主要經營茶食業(yè),前店后廠,院心較大。民國初年,其資本統(tǒng)計為大洋7500元。在清末民初的長春,它算是當?shù)剌^大的茶食店,其營業(yè)繁榮一時,也是朱家發(fā)跡的開始。在1940年(偽滿康德七年),玉茗齋曾經舉行過開業(yè)140周年紀念會,當時的新京特別市公署還贈送了一面銀盾。
二
最讓老朱家獲益的是所屬分號店鋪——“玉茗魁”。玉茗魁是老朱家于1889年(光緒十五年)在玉茗齋北側創(chuàng)設的一家百貨店。玉茗魁建成之時僅有1間門臉,后來逐步擴大到10間(現(xiàn)為長春市標準計量管理局第二計量檢定測試所等單位)。老朱家北起南大街,東至扇子面胡同有3個大院,玉茗魁是在后院建起一座3層樓房(現(xiàn)為紙殼廠)。玉茗魁前屋是門市零售,后屋做批發(fā),營業(yè)范圍以經營布匹為主,兼營鞋帽和其他百貨。后來在北隔壁開一分號,叫玉茗北雜貨;又在滿鐵附屬地的布柜街(今珠江路)開出另一分號,叫玉茗棧(現(xiàn)為機電公司)。
在玉茗魁長期擔任經理的是長春商界巨頭之一陳錫三。他從北洋軍閥統(tǒng)治到偽滿洲國時期一直是長春商會理事,光復后當過長春商會會長。朱家共分為3大股,各起堂號,即福緣堂、祿緣堂、壽緣堂。東家方面主管柜事的是朱潤亭、朱堯亭弟兄二人。朱潤亭在原籍昌黎縣還開設了“玉成當”當鋪。
玉茗魁從業(yè)人員達三、四百人。若單從批發(fā)業(yè)務這一角度來說,玉茗魁還勝過泰發(fā)合,其利潤也遠超泰發(fā)合。玉茗魁的鼎盛時期在九·一八事變期間(1931年前后)。1930年,玉茗魁結賬(3年結賬1次),每1俸(10厘份子)分到紅利13萬元鈔票(玉茗魁的核算單位是鈔票,其是日本正金銀行發(fā)行的紙幣,當時它的價值略高于現(xiàn)大洋),這是玉茗魁經營的頂峰。
玉茗魁經營有方,在當時非常紅火。玉茗魁的經營方針是“薄利多銷,賤賣不賒,面向農民,面向外縣”。它的經營特點是“以賤取勝”,從以下三點可以看出:第一,它在大連、上海、營口、安東、圖們、沈陽等地以及日本大阪都有采買員駐寨,每處2至3人,從產地直接采購大批低價商品,進價較低,賣價也比較便宜。第二,它的進貨帶有囤積性質,旺季出售,薄利多銷。以白布為例,別家每尺買1角,它買8分8,1匹布能掙1塊步頭就賣。第三,進貨渠道寬泛,它在日本的東京和大阪也有進貨渠道。它在日本定購的棉布,要求生產廠方把經線規(guī)格由500條改為490條,運到長春出售時,價格就比別家便宜了。另外,玉茗魁地理位置優(yōu)越,處在長春南門里,與南關大橋相望,斜對永安門,背靠東門的有利位置,是大宗商品集散地,因此玉茗魁的有利位置和物美價廉,正迎合了農民需求。它在門市欄柜上還研究出一套專門招待農民的方法,即“先煙后茶”,這使顧客感覺到一種格外的親切,因此農民們特別喜歡來此買東西。農民們空手而來,滿載而歸,不僅增加了門市上的賣錢額,還等于向外縣派出許多免費的推銷員。玉茗魁的聲譽不脛而走,譽滿長春周圍各縣,以至更遠的地方。
那時貨郎是不可小覷的販賣力量,一來向貨郎批發(fā)貨物可以獲得利潤,二來可以利用貨郎向外鄉(xiāng)鎮(zhèn)擴大宣傳,這叫做“以廣招徠”。與貨郎打交道是玉茗魁的一項重要業(yè)務,也是一件不易做但又做得很成功的事。玉茗魁盡量滿足貨郎的要求,即便有的貨郎每種布匹只要買1/4捆,還要求按批發(fā)價格,量尺要求放寬,要求剩布頭。而且,逢年過節(jié),玉茗魁把諸如花椒、大茴香、木耳等農村所需要的年節(jié)用品讓貨郎們一次購全。對一般顧客做到煙茶招待,對貨郎則讓到后屋吃飯。長春周圍各縣的商號以及黑龍江省南部各縣商號,也都是玉茗魁批發(fā)貨物的對象。玉茗魁經常給長春周圍各縣的商號去行單,各縣商號也都成為玉茗魁的老主顧。玉茗魁以其薄利多銷和面向農民、面向外縣、搞批發(fā)的經營方針,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wěn)腳跟。這主要是因為商埠地的泰發(fā)合商場、振興合商場等商店賣的多是高檔商品,并非農民所需要。他們的賣貨方式是營業(yè)員穿得干干凈凈,站在玻璃欄柜后面,一問一答,這種方式農民也不喜歡,總覺得不如玉茗魁的“先煙后茶”熱情。至于滿鐵附屬經營的寶山、三井中和白俄經營的秋林,更是農民所不敢問津的。
1938年9月18日(康德五年),偽滿洲國頒發(fā)了《會社法》,玉茗魁改組為株式會社。資金定位偽幣100萬元,共分1萬股,每股100元,一次交納。理事長為朱潤亭,副理事長兼經理為陳錫三,常務理事兼副經理為劉秀章、田瑞亭。玉茗魁也由老朱家獨資經營變?yōu)楹腺Y企業(yè)。
三
1909年(宣統(tǒng)元年)老朱家在農安縣城開設了玉茗順(地址在農安西大街,現(xiàn)在是一家藥店),主要經營糕點、茶葉。1929年(民國十八年)開始帶售布匹,成為一個雜貨店。領東掌柜的叫李振乾,從創(chuàng)設初到1941年(康德八年)他一直任經理一職。玉茗順8間門臉,方院面積有1墑,院內較大,后院還種菜、養(yǎng)豬、從業(yè)人員最多時有80人。
長春商埠地開辟后,商業(yè)中心逐漸北移,舊城里的繁榮中心由大馬路逐漸轉移到四馬路一帶。在商埠地新創(chuàng)設的桂香村、鼎豐真等南式糕點鋪逐漸奪去了玉茗齋的一些業(yè)務。后來,玉茗齋歷年賠錢,難以維持。老朱家認為它是玉字名商號的發(fā)源地,不肯廢業(yè),便提出與農安玉茗順合并。玉茗順是掙錢的,掌柜們自然不同意這種合并。于是,老朱家答應,兩號合并后,如果都掙錢,合在一起分紅;如果玉茗順賠錢了,就賠東家的,玉茗順的掌柜仍然可以獨立分劈自己的利潤。這樣,在1938年(康德五年)兩號合并,改為玉茗齋合名會社,資金定為10萬元。
四
玉茗齋、玉茗魁、玉茗順三號是連東不連財,即連東不連伙,但它們內部的管理制度基本一樣。老朱家是投資人及股東,稱為東家或東方,其股份稱為“錢股”,平時東家居家不問柜事。經營管理人員稱為“掌柜的”,也就是“西方”,西方的頭頭叫領東掌柜的,即企業(yè)經理。掌柜的按月領取工資,結算有盈余時參加分紅,叫做“身股”。每3年結算1次,東西雙方按四六比例分劈利潤,即西四東六。掌柜的以下是“吃勞金的”,勞金即工資,一般是職員和店員,也稱“勞金”。勞金不參加分紅,所以由一般職員、店員提拔為掌柜的,叫做“放份子”,當了掌柜的叫“吃了份子”。勞金以下是“年輕的”,“年輕的”也就是“學買賣的”,相當于學徒,他們的人數(shù)約占全體從業(yè)人數(shù)的40%?!澳贻p的”入號時要有介紹人、有鋪保,保條上寫明“如有營私影涉、攜款潛逃,由保人負責”?!澳贻p的”學買賣3年期滿成為“勞金”,類似現(xiàn)在學徒工轉正。本號的掌柜大多是本號“學買賣的”出身;而本號“學買賣的”又大多是昌、灤、樂三縣人,往往與掌柜們貼親帶故,所以企業(yè)內部便產生了這種“鄉(xiāng)土”、“親友”、“師徒”的關系。這種關系很便于企業(yè)管理,因此“玉”字號不愿意接受長春當?shù)厝巳胩枴?/p>
玉茗齋、玉茗魁、玉茗順的企業(yè)管理十分嚴格,要求從業(yè)人員必須穩(wěn)準,不然即使有天大的能力也不用。領東掌柜以下的各位掌柜都有分工。份子的大小按其貢獻多少、職位高低、責任輕重和能力強弱而定,故可以根據份子的大小來劃分每個掌柜在本企業(yè)的級別。勞金的多少同樣標志著一般職員、店員的級別,在這種差別之間反映出的是尊敬和服從,于是產生了“勞金大一元,份子大一厘”的說法。玉茗齋和玉茗順合并改為合名會社、玉茗魁改為株式會社后,結算方式改為1年結算1次,取消了掌柜的名稱,原來的掌柜和“勞金”一律成為職員,規(guī)定月薪30元以上的職員可以分紅。每年評定1次工資,在舊歷正月十六,叫“撥勞金”。正月十五吃完犒勞后的第二天,要決定一些人的升遷去留。玉茗齋、玉茗魁和玉茗順在用人方面采取“篩選法”,每年在“撥勞金”時,會把從業(yè)人員過一遍篩子。平時,掌柜的對下邊的人不打不罵,有小毛病批評,人們把這種批評叫“過堂”;有大錯誤,如偷摸滲漏,立即通知介紹人“不用了”。如果不能改正毛病,或能力太低,到撥勞金時也會通知介紹人“不用了”。對于普通的用人和提拔人,“玉”字號是沒有照顧的,也不會開“后門”。如果介紹人是東家或其他關系深厚的人士,且最多是能力不夠的人,還可以講情面,繼續(xù)留用,但這也決不能過提職提薪的紅線,毛病太多照樣不用。前屋單有一位掌柜,叫做“站穿堂的掌柜子”,他負責接待官私兩面的顧客,提防“高買”和監(jiān)視營業(yè)員,在撥勞金時他也有發(fā)言權。
玉茗齋、玉茗魁和玉茗順的從業(yè)人員平時沒有休息日,越到三節(jié)時越忙,僅在過舊歷年時從初一休息到初六,初六到十五上半天班,中午十二點上班,正月十六照常營業(yè),營業(yè)人員都住在企業(yè),他們的家屬多數(shù)在關內。店里規(guī)定3年探1次家,在淡季舊歷年的正月二十回家,到九月十五回柜。九月十五以后進入旺季,農民收成后需要添置衣物,營業(yè)繁忙起來。住家期間工資照發(fā),路費自理。平時的醫(yī)療費需要自己負擔。
玉茗齋、玉茗魁和玉茗順營業(yè)上收款付貨制度不象現(xiàn)在商店這樣嚴密,平時是一手錢一手貨,1年盤點1次?!澳贻p的”衣兜不準帶錢,在宿舍的梁柁上,每個人都有一個裝錢的小口袋,寫著自己的名字,用錢時用竹竿挑下來。從業(yè)人員的伙食由柜上供給。
在老朱家創(chuàng)設的三家商號中,玉茗齋后一時期的營業(yè)一直不好,但這并不影響大局。玉茗順掙錢,主要的是玉茗魁的營業(yè)一直很好。玉茗魁由盛而衰的拐點是1941年(康德八年)偽滿政府頒布“七·二五”停止令。自此,貨源斷絕,百貨、茶食等行業(yè)淪為配給店,玉茗魁喪失了經營的余地,僅能勉強維持開支,但它仍然掙扎圖存。陳錫三決定把玉茗魁的10間門市房出租6間,余下的4間做配給店,但還保持著玉茗魁的字號。另外,在二道河子的信和街創(chuàng)設了信和鐵工廠,任命劉遇時為經理。信和鐵工廠有147間房子、200多名職工,主要是給鐵路加工。以其規(guī)模來說,在當時長春的中國人經營的鐵工廠中位居第二,僅次于王荊山經營的鐵工廠。1948年解放軍圍困長春時,信和鐵工廠140多間房子全部被國民黨官兵拆毀,剩下的機器被劉遇時處理賣掉。1942年(康德九年),玉茗魁在西三道街創(chuàng)設了刺繡廠,經理為劉運隆,工人50至60名,1948年圍城時垮臺。1947年長春被圍,當年7月玉茗順經理耿凌九離職,由劉英致繼任,勉強維持到年末,不久廢業(yè)。玉茗魁不久也廢業(yè)。
此時昌黎縣的老朱家已走向敗落,他們的弟子多數(shù)坐吃山空,甚至沾染惡習,經常沉溺于抽大煙、嫖妓院和耍大錢。例如,朱志英之子朱成武,就是天津有名的闊少爺,專門玩弄“評劇皇后”白玉霜,花錢似流水。從1940年后,東北不能往關內匯款了,老朱家斷絕了主要的經濟來源,其中一些股很快便一貧如洗。
長春解放后,玉茗齋和玉茗魁已經沒有力量復業(yè),農安的玉茗順曾一度復業(yè),但不久也廢業(yè)。只有玉茗魁的一舊同仁利用玉茗魁的鋪墊,在玉茗魁的舊址開了一個商號,叫新玉茗魁,主要賣油鹽米面,但這已與朱家豪無關系了,與原來的玉茗魁百貨店也完全不同。這家新玉茗魁經過“五反”運動在1953年廢業(yè),房產做價退賠。玉茗齋的房子在1950年賣掉,農安玉茗順的房子最初有人經管出租,后來由當?shù)卣庸堋?/p>
五
縱觀東北民族資本企業(yè)的發(fā)展,可以用“艱難曲折”來概括。1858年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促使清政府分別同英、美、法、俄簽訂《天津條約》。根據中英《天津條約》的內容,1861年在牛莊(遼寧營口)開辟商埠,伴隨此商埠地的開辟,使中國東北地區(qū)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有了較為初步的發(fā)展。關內各地和國外輸入的各類商品從營口沿遼河運往東北各地。東北三省出產的各種農副產品也經營口運銷到關內和國外。在東北腹地,一個很重要的交通樞紐便是長春。在北滿(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廣大地區(qū))生產的農副產品需要南運,大多在通江口上船從營口運出,而長春恰在南北滿交通之處,故而成為各種貨物的集散地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這為長春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較為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例如:長春周圍的雙陽、伊通等20縣盛產農副產品,但又十分缺少工業(yè)商品,需要在長春購買,這就促進了長春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但是,由于近代中國所處國際環(huán)境和國內歷史原因,注定了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企業(yè)的發(fā)展最終逃脫不了短命的命運,曾淪為日本殖民地統(tǒng)治中心的長春,其轄內的民族資本企業(yè)的發(fā)展環(huán)境更是惡劣,如老朱家的“玉”字號商鋪在長春城市發(fā)展進程中如曇花一現(xiàn),留給后世的只是無限的蒼涼慨嘆。
(責任編輯:方涵)
參考文獻:
[1]曹保明.長春文史資料——關東木幫(總第46輯)[M].長春:長春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2002.
[2]長春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長春市志[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3]凌正凱.長春文史資料——百年大馬路(總第83輯)[M].長春:長春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