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玲
(陜西中醫(yī)學院,陜西西安 712046)
頸心綜合征是由頸椎病引起的心臟癥狀,是頸椎退行性變直接壓迫或間接反射性刺激頸椎旁的交感神經,使其負累而表現(xiàn)出類似冠心病心絞痛的一組癥狀[1]。臨床表現(xiàn)類似心絞痛、心律不齊、高血壓等。單純按照心臟病治療用藥獲效甚微,并反復發(fā)作。本病患者年齡從青年到老人都有。如果做頸椎的檢查,大多數(shù)可檢查到頸部陽性體征,頸椎X光片提示有異常改變等。脊椎病相關的心臟病癥狀與器質性心臟病在治療上迥然不同,對于患有冠心病癥狀的患者,如果在內科治療效果不佳,同時伴有頸、胸椎不適,應考慮脊柱源性的可能,及早從脊柱方面嘗試治療[2]。筆者在治療頸心綜合征時體會到針灸治療要辨證、辨病相結合方可提高和鞏固療效。臨床多分4型。
臨床急性發(fā)作,陣發(fā)性心悸,癥狀輕,心電圖無異常。頸椎檢查沒有明顯的頸椎錯位、增生等體征,但心悸與頸部活動有密切關系。舌象基本正常,脈搏可隨頸部活動而變化。治療方法:舒經通絡,可直接循經遠取,往往1次治愈。
典型病例:余某,女,42歲。發(fā)病1周,開始表現(xiàn)為落枕,頸項部疼痛轉頭受限,以左側為主。經按摩、拔罐治療后頸部僵硬疼痛消失,但不能轉頭,轉頭時心率加快。頭正位時心跳78次/min,頭左轉時心跳98次/min,頭再擺正,心跳恢復正常,屢試屢發(fā),故來診。查心電圖無明顯異常。中醫(yī)辨證符合經氣阻滯,治療原則舒經通絡。取左側外關穴,針用瀉法,行針1 min后,令患者轉頭,心率已無變化,留針 20 min,1次治愈。
臨床有反復發(fā)作的胸悶心痛、心悸頭暈、血壓不穩(wěn),或有頸椎活動受限、活動時疼痛僵硬等癥狀。有頸部外傷或反復落枕病史。心電圖無明顯異常。頸椎檢查往往有損傷椎旁肌肉的痙攣、粘連、壓痛。頸椎排列不整齊、生理曲度改變、椎間隙狹窄、椎間孔有變形或縮小等。舌質暗,有瘀斑、瘀點,脈弦澀。治療方法:活血通絡、舒筋散結。電針相應頸夾脊穴,用連續(xù)波。循經遠取外關、心俞、膈俞、肝俞、脾俞。并用丹參注射液做穴位注射,每周治療3次,10次為一療程,可連續(xù)治療,直至癥狀體征消失。
典型病例:姚某,女,68歲。5年前因從高處摔下,頸部受傷,經服藥等治療局部外傷已愈,但遺留胸悶心痛、心悸頭暈、血壓偏高、頸部活動時僵硬等癥狀。曾按心臟病、高血壓治療,無明顯效果。心電圖無明顯異常。頸椎檢查頸椎3~4椎旁肌肉的痙攣、粘連、壓痛,以左側為主。X光片顯示頸椎排列不整齊、骨質增生明顯、生理曲度變直、頸3~5椎間隙狹窄、椎間孔有變形、縮小等。舌質暗,有瘀斑、瘀點,脈弦澀。中醫(yī)辨證符合瘀血阻絡,按上法治療,1次見效,調養(yǎng)3個療程諸癥消失,椎間孔變形、縮小略有改善,唯椎間隙狹窄無明顯改善。
平素體質虛弱,肌肉松弛,臨床表現(xiàn)有身困乏力、心悸氣短、頭暈、勞累時加重,頸部酸軟,甚至頭重難支,面色青黃,口唇發(fā)暗。心電圖無明顯異常。頸椎檢查往往頸細,頸部肌肉瘦弱或松弛、缺乏彈性,可伴有頸椎排列不整齊、生理曲度改變、椎間孔有變形或縮小等。舌質淡并發(fā)黯,舌體瘦小或胖大有齒痕。脈象細軟無力或濡緩。治療方法:益氣活血、調理經脈。一組電針頸夾脊穴、風池、百會、印堂,循經遠取脾俞、膈俞。二組中脘、關元、足三里、三陰交。兩組交替,用連續(xù)波。并用黃芪注射液和丹參注射液交替穴位注射,每周治療3次,可連續(xù)治療,直至癥狀體征消失。
典型病例:李某,女,36歲。近3年來時有心慌氣短,頭暈,勞累加重,有時拖地、洗衣時發(fā)病??磿蛴秒娔X超過半個小時就頭痛心慌,頸部酸軟,需要以手撐頭。心電圖無明顯異常。頸椎檢查:頸細,頸部肌肉瘦弱或松弛、缺乏彈性,頸椎排列不整齊,生理曲度變直,并稍反曲,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舌質淡并發(fā)黯,舌體胖大有齒痕。脈象細軟無力。中醫(yī)辨證符合氣虛血瘀。按上法治療,3次見效,調養(yǎng)2個療程,諸癥消失。
平素體質虛弱,臨床表現(xiàn)有身困乏力、心悸氣短、頭暈耳鳴、眼目干澀、失眠健忘,或早醒盜汗、血壓不穩(wěn)、頸部酸軟、腰膝酸軟或伴疼痛。心電圖無明顯異常。頸椎檢查往往頸細,頸部肌肉瘦弱、缺乏彈性,風池穴周圍壓痛或酸困??砂橛蓄i椎排列不整齊、生理曲度改變、骨質增生、椎間孔有變形或縮小等。舌質淡紅或舌體瘦小,舌苔薄。脈象細軟無力。治療方法:滋陰補血、調理經脈。一組電針頸夾脊穴、風池、百會、印堂,循經遠取脾俞、肝俞、腎俞。二組中脘、關元、內關、足三里、三陰交。兩組交替,用連續(xù)波。并用復方當歸注射液和生脈注射液交替穴位注射,每周治療3次,可連續(xù)治療,直至癥狀體征消失。
典型病例:張某,女,55歲,患病近10年,素體虛弱,工作勞累,臨床表現(xiàn)身困乏力,心悸氣短,頭暈耳鳴,眼目干澀,失眠健忘,早醒盜汗,血壓偏低,常在80~90/50~60 mmHg,頸部酸軟,腰膝酸軟或伴關節(jié)酸困疼痛。舌淡偏暗,少苔,脈細弦,遲脈微弱。頸椎檢查:頸部肌肉松軟,缺乏彈性,風池穴周圍壓痛、酸困,但按壓后眼睛感到輕松舒服。伴有頸椎排列不整齊、生理曲度消失并稍反曲,頸3、4椎間孔有變形縮小伴骨質增生。按上法治療,3次見效,調養(yǎng)3個療程,血壓穩(wěn)定在100~110/60~70 mmHg,身體基本康復。
頸心綜合征的發(fā)病機理是因頸椎相關的交感神經纖維下行構成心叢,分布于心臟,并支配心臟傳導系統(tǒng)、心肌及冠狀血管壁。對心臟活動和冠狀動脈舒縮起著重要調節(jié)作用[3]。當頸椎關節(jié)增生或椎周組織無菌性炎癥,刺激交感神經時,椎動脈周圍交感神經叢受累,可影響至心臟中的交感支,產生內臟感覺反射,
進而影響冠狀動脈供血,產生心絞痛或心律失常、血壓不穩(wěn)定等癥狀。二是刺激或壓迫脊髓和脊髓血管,導致了交感神經細胞的功能障礙也能發(fā)生如心前區(qū)疼痛,類似冠心病樣心絞痛。此外,由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令延髓內心血管調節(jié)中樞缺血,引起反射性冠狀動脈痙攣收縮,也會導致心肌缺血,誘發(fā)心律失常。明確診斷在臨床至關重要。頸心綜合征主要特點為:①不受年齡的影響,青年、老年都有發(fā)病;②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胸悶、胸痛、心悸,大多伴有頭痛、頭暈、特別是頸肩背部的疼痛或僵硬,少數(shù)可伴有高血壓,肢體麻木、疼痛或無力,但其中至少有一項心血管癥狀;③查體無異常心臟體征;心電圖無異常表現(xiàn),胸片、心臟超聲及冠脈造影正常;④頸椎X線、CT或MRI檢查發(fā)現(xiàn)頸椎生理曲度消失或反屈、骨質增生、椎間隙狹窄或椎間孔變形縮小、椎間盤突出或膨出。但對老年人更應該做全面的檢查,必要時應做冠脈造影,以明確診斷。
如何提高和鞏固治療效果是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多年臨床實踐中筆者的體會是單純針對心臟治療,療效不佳,配合治療頸椎病療效大大提高,但若不針對辨證施治,病情容易反復發(fā)作。本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患者的體質有密切的關系。根據(jù)體質,針對辨證進行治療,
使人體氣血充足,經脈暢通,損傷得以修復,才能防止復發(fā)。因此,三管齊下,可獲得穩(wěn)定的療效。治療方法一是改善心臟的癥狀,取心包經的內關或郄門穴,可寬胸理氣、通調心脈、改善心率、養(yǎng)心強心;二是針對病變頸椎局部取頸部夾脊穴,活血化瘀、舒筋通絡,加電針用連續(xù)波,可改善局部肌肉的痙攣狀態(tài)和血液供應,使頸椎椎體在兩側肌肉的放松運動中得到復位,糾正椎體排列不整齊的狀態(tài),解除對局部血管神經的壓迫,恢復對植物神經的調節(jié),并消除局部無菌性炎癥的水腫,
迅速改善癥狀。隨著局部癥狀的減輕,患者頸部活動范圍的增加,對局部軟組織的粘連也能起到松解的作用。最后穴位注射可針對不同的體質和辨證結果,選用相應的中藥制劑以提高和鞏固療效。
[1] 吳在德.外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965-966
[2] 潘之清.實用脊椎病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3] 李俊杰,葉向宇,趙寶力,等.脊源性類冠心病機制探討及手法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骨傷,2007(20):19-22